全美27個城市的游行示威,在白宮網站上要求美國政府調查的請愿超過10萬人簽名……這一次,在美華人較真了。事情的發展也證明,較真才可能換來真正的道歉,較真才可能換來真正的平等。
10月16日,ABC電視臺的主持人基梅爾在節目中面對6歲孩童“殺光中國人”的言論時,在一片笑聲中輕描淡寫地回應了一句“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想法”。節目一播出,引發在美華人強烈抗議。迫于壓力,基梅爾說了句對不起,但是緊跟著來了一句不無委屈的解釋:我只不過想“取悅大眾”。如此缺乏真誠的道歉,讓在美華人情何以堪。這一次,華人用持續的吶喊代替了長久的沉默。終于,在持續的、越來越大的抗議聲中,ABC“公開道歉”,承認錯誤,并承諾永久清除該內容。
事情到了這一步應該可以告一段落了,但它留給我們的思考遠遠沒有結束。“人人生而平等”,多少年來,對于無數追求自由與平等的人而言,美國《獨立宣言》中的這段話無疑是一盞明燈,然而,ABC辱華事件讓人看到了一種危險傾向。
拋開“殺光中國人”這句話中的暴力因素不談,一名稚嫩的孩童無意中透露出的反華信息讓人無法不憂心。節目中,本該無邪的孩子的笑聲卻因為摻雜了不該有的仇恨而變得刺耳。尚不能獨立思考的孩童何以有如此極端的觀點?帶著這些歧視因子長大的孩子又將給這個社會甚至這個世界帶來怎樣的影響?
基梅爾的點評與此后怨言滿腹的所謂道歉,以及ABC電視臺選擇播出而非刪減該段視頻,則無疑是美國成人世界的一個側影。這也正是美國華人抗議的重點。
此外,還有一個讓人無法忽視的現象:此次事件之后,美國主流媒體幾乎集體“失聲”,偶有零星報道,也透露著對華人“糾纏不休”的不滿。這一切,都透露出了令人不安的反華傾向。
在美國這個各色種族的“大拼盤”中,“政治正確”早已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涉及非洲裔、猶太裔等話題時,人們早已習慣性地避免使用侮辱性詞匯,一旦有人越界,后果必定嚴重。然而,長久以來,遭遇歧視性言論或待遇的華人則是習慣性保持沉默。美國社會似乎也習慣了面對華人群體時,暫時性“忘記”“政治正確”的原則。無論是說“四川地震是中國人的因果報應”的美國影星莎朗·斯通,還是公然用“穿鎧甲的中國佬”來形容林書豪的美國體育頻道,都不曾為自己的歧視性言論真正道歉和承擔應有后果。
天上從來不會掉餡餅。美國非洲裔群體的權利是在兩百多年里披荊斬棘、經過無數次游行示威、用無數個馬丁·路德·金的鮮血才換來的。如今,ABC辱華事件中,全美華人用一個月的較真才換來公開道歉。無論是歷史還是現實都清楚地告訴我們,權利要靠自己爭取,“沉默是金”的原則在這里并不適用。
或許,ABC辱華事件將成為美國甚至全球華人主動保護和爭取自身權益的標志性事件。只是,在消除歧視、尋求平等的道路上,華人還需繼續吶喊、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