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理出發到麗江,沿途風景美不勝收,阡陌交通,萬物蔥蘢;藍天白云,如影隨形。大巴在高原上行駛,一路的顛簸并沒有使人身心疲憊。美麗的高原風光不時沖擊我的視覺,朱導的講解充盈我的耳朵:“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玉可彰顯人的氣質,顯示人的品位;然后介紹玉的歷史淵源,有關麗江的風土人情。
麗江在云南省的西北部,位于玉龍雪山下,是納西族人聚居的地方。納西族人信仰東巴教,尊奉自然神。注意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注重保護湖光山色,因此,麗江的天格外藍,麗江的山格外綠,麗江的水格外清。這里古老習俗與現代文明相融。當地的納西族依然保留著母系社會的許多習俗。女人是一家之主,掌管著家庭財經大權。養家,是女人的天職。而男人的主要生活內容則是琴棋書畫煙酒茶。麗江人以胖為美,以黑為貴,稱呼英俊瀟灑的小伙叫“胖金哥”,美麗動人的姑娘叫“胖金妹”。胖金哥無事時,喜歡在橋上悠閑地抽煙、品茶,“男人橋上悠悠坐,女人橋上匆匆過”。納西族的摩梭人還有走婚的習俗,這里的姑娘小伙不結婚,如果小伙子喜歡上某個姑娘,便摳三下手心示意,姑娘如有意,就回敬三下,默契達成后,便可以走婚了。只是晚上還得先征服姑娘家門前的狗,然后爬墻頭進去,最后再敲開姑娘的門。這是第一次的規矩。以后再去,則不需要這么繁瑣,只往院里扔塊磚頭通知一下,姑娘便來開門。但小伙子必須在門外放下一只鞋,以告訴別人這里的姑娘已經有主兒了……由此可見,麗江既保守又開放,既古老又年輕,既傳統又時尚。
麗江既無高大圍城,也無軒敞大道。麗江是座不設防的城市,沒有城墻,當然也就沒有城門了。開放式的布局跟中國的文字有著豐富的淵源,而文字與人們的生活又有著太多的絲絲縷縷的聯系。城中的土司姓木,木氏家庭的貴族姓氏是皇帝朱元璋所賜,將“朱”字的官帽取掉就是“木”了。既然木氏一族在這里“當家”,他就不得不有所考慮:把城墻一筑,“木”在里面不成“困”了嗎?沒有城墻的城原本是經不起磕碰的,她卻能夠歷經數百年而不被戰火硝煙吞噬,的確是個奇跡。它脫離了浮躁與悸動,表現出沉穩與練達,保持著獨立與寧靜,接納著個性與時尚。古老文明與現代文明有如穿城而過的水,兼容并蓄,剛柔相濟;古老的建筑與濃厚的現代商業氣息相互交織,又相互輝映。使得麗江別具一格。
麗江名副其實,街道獨特別致,民居順水而建,風景秀麗怡人。那五花石鋪就的石板路,明清時代的石橋、石牌坊以及土木結構、古色古香的民居瓦房,無不記載著歲月的痕跡與時代的變遷。小橋流水通萬家,石巷瓦舍美如畫,麗江的水清清的,細細的,長長的,如同一條心靈的溪流,潺潺地流進你的心田。是那么清澈,是那么圣潔,是那么的柔軟。行走在麗江街頭,你可以看到流水穿室,人居水上的飄逸與浪漫;你可以看到柔波里水草青郁,魚兒游弋的悠閑自在;你可以看到金發碧眼的老外來往穿梭,店鋪招牌中文外語并存,不甘寂寞的傳統手工制品林林總總與無孔不入的現代工業品琳瑯滿目的和諧統一;你可以看到街傍水筑,水依街流,楊柳依依,流水潺潺的清麗與久遠;你可以看到夜幕降臨時,小橋流水邊,茶坊、酒吧、餐館燈火通明,游客們在此品茶、飲酒、用餐、聊天,并不時有山歌相對的恬靜與休閑。古城建筑既古樸典雅又清新脫俗,處處透出自然的和諧。導游說,麗江古城像八卦,又像蜘蛛王布下的將軍帳。如果你迷路了,可以順水進城,逆水出城。它街巷很多,猶如迷宮,我們走著走著,就不知東南西北而迷失于店鋪林立的小巷了,只好順著水流亂鉆,到現在也沒弄明白我們是怎么回到四方街的。古城“心臟”四方街彩石鋪地,清水洗街,日中為市,薄暮滌場。對水的利用堪稱古城的神來之筆。走在這與水纏繞的小街上,感覺久遠、古典、自然而清新,像是來到了江南。于是想起了戴望舒的《雨巷》,于是想起了一道道悠長而又寂寥的街巷,于是有了小橋流水人家的清爽,于是有了一縷幽遠古老的韻味。長滿苔蘚的屋瓦和臺階,濕潤的青石街,小橋流水,桃紅柳綠,構成了一幅水墨畫,恬淡、寧靜、悠遠。麗江,多么具有詩情畫意。
麗江的山是清明的,水是多情的,酒吧里的歌聲是飛揚的,人的生活是浪漫的。麗江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魅力讓人無法忘懷,讓人拋卻都市喧囂與浮躁,詩意地棲居;麗江讓我感受到自然的清新與和暢,感受到人性的天真與純樸,感受著生活的原始與現代。麗江,我不想走,麗江,我還想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