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洗盡千古風流;嘆古今,悵然興衰世遷;辨月明,守得云開見日出;回眸處,是非成敗一場空。
成王敗寇。或者留芳百世,或者遺臭萬年。
吳越之爭,成就了勾踐,卻使夫差成了千古的笑柄。“臥薪嘗膽”婦孺皆知,而“門前醒斥”卻鮮為人知。
論直腸坦蕩,勾踐不行;較心狠手辣,夫差不行。攬獨權,勾踐逼死了文種,逼走了范蠡;殺功臣,勾踐連手無縛雞之力的弱女子都不放過。他背信棄義過河拆橋,他虛情假意欲壑難填。這樣的人,因為成功,而被后人贊為英雄。可夫差呢?他有什么錯呢?他怎么知道人心險惡?他怎么曉得口蜜腹劍?他不過是孤身一人走在茫茫的夜,一不小心踩在歷史的刀刃上,頓時便污血浸滿泛黃的竹簡。于是我說,英雄或孬種只有一步之遙,世人不管你的志高情長,也不管你的胸襟膽魄,只那一剎那,敗者,只能貽笑大方。
后人只記得漢的風光、唐的繁華,短命的秦與隋,卻在那萬丈榮光的身后被遺忘。人們只記得“絲綢貿易”,只記得“貞觀之治”,卻獨獨忘了“漢承秦制”、“唐隨隋規”。沒有秦的律法與變革,哪會有大漢的萬世留香?沒有隋的經濟與交通,豈會出現大唐的盛世風光?他們在繁榮的光輝中,被遺棄在陰影里,甚至遭人唾罵、令人發指。
楚漢交鋒,成王敗寇,造化弄人。嗜飲酒,好美姬,貪財物,薄情義...構成了一個英雄,流氓英雄。打天下靠的不是德行與才干,靠的是陰險與無情。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劉邦說他惜才愛賢,可從他穩坐天下之后對功臣的態度來看,他的話,已辨真偽。當面點頭哈腰,背地下毒放箭。于是我說,英雄便是偽君子,將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五倫關系一一打破的小人。
在人們心中一直活著一個人,他身佩寶劍,長發飄飄,獨清獨醒,與那滔滔江水為伴,殉身求真。他的名字永遠被奉為愛國英雄的豐碑——屈原。為了祖國,為了楚王,他生,他死。他忠心,他赤膽,可結果呢?于是,人們紀念他,設定端午節。細想,論國,上有周天子,下有諸侯王。若說愛國,屈原大可以在楚王毅然拋棄他后,轉向周天子。助他使天下歸心于周,萬世不亂。可他沒有。他的赤膽忠心全都丟在了小國小利的紛爭戰亂、爾虞我詐中,為了楚在諸侯國中稱霸,為了懷王有朝一日坐上天子的寶座。這不算忠于國,只是忠于君。而且還是愚忠。這么說來,他就不算英雄了,單只是只井底之蛙,目光短淺。可人們不管,照樣一提他,便是一陣激動與忿忿。于是我說,英雄只是一個怯懦者,一個能寫出“世人皆醉我獨醒,世人皆濁我獨清”的迂腐文人。
如此說來,世間的對與錯、是與非本沒有確切的標準,只是人們主觀意識給予的頭銜罷了。那我們所說的道德、品行都也本不是什么高貴的素養,而是人云亦云罷了。
那法律呢?法是人定的,人不是完美的,人的思想也不可能是完美無缺的。我們所謂的“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究竟是不是錯誤的思想垃圾呢?
人都說,“無規矩不成方圓”,那有了規矩又能怎樣?白日里道貌岸然,黑夜里是鬼是狗,在沒有光明的地方露出他靈魂的陰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