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月酷暑,貪涼久坐空調房,或恣食生冷,都易傷陽氣,出現惡寒發熱、頭重腳輕、四肢倦怠、腹痛腹瀉等不適,或演變為暑濕感冒、空調病等。此時,不妨服點香薷飲。
香薷飲源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由香薷、厚樸、扁豆3味藥組成。香薷素有“夏月麻黃”之稱,長于疏表散寒、祛暑化濕;扁豆長于清熱滌暑、化濕健脾;厚樸長于燥濕和中、理氣開痞。三物合用,可奏外解表寒、內化暑濕之效。但千萬記住,暑熱病癥見發熱、汗出、不惡寒及心煩口渴者,忌用香薷飲,必用清暑益氣湯或人參白虎湯。
香薷飲的做法也很簡單,可將香薷10克,厚樸(搗碎)5克,白扁豆(炒黃搗碎)5克,放入保溫杯中,以沸水沖泡,蓋嚴燜1小時,待涼后代茶頻飲,飲后可發汗、祛暑,對有上吐下瀉癥狀者也適用。
也可將上3味藥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水煎時需先將3味藥提前浸泡10-20分鐘,煎藥時水量最好別少于500毫升,火宜大,時間要短,即“大火急煎”至200毫升左右;服藥時,一定要冷服,防止服藥后出現嘔吐現象;服藥后,以患者從頭到腳,特別是手足心微微有汗為最佳。
香薷,又名香茹、西香薷,味辛、微溫,入肺、胃經,有發汗解表、祛暑化濕、利水消腫之功,外能發散風寒而解表,內能祛暑化濕而和中,性溫而不燥烈,發汗而不峻猛,故暑天感受寒邪而致惡寒發熱、頭重頭痛、無汗、胸悶腹痛、吐瀉者尤適用。故《本草綱目》言“世醫治暑病,以香薷為首藥”,夏日常用香薷煮粥或泡茶飲用,既可預防中暑,又可增進食欲。但香薷有耗氣傷陰之弊,氣虛、陰虛、表虛多汗者不宜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