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學生的DV作品在網上展出,我經常看,但是看到的好作品很少。DV獲取影像非常簡單,自由,這是它的特點,新鮮活力;但反過來這也是它的缺陷。因為它獲取影像太簡單了,大家就拍得很隨意。
但是,我覺得拍得放松跟拍得隨意完全是兩個概念。拍得放松不妨礙你拍得很認真。其實我覺得對于電影,中國人是需要學習的。我們不是天生就懂得怎么樣用影像去表達的,我是有很多缺陷的。比如我們的視覺經驗,可能不如日本、法國的年輕人用的那么熟練、那么多。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丟掉對電影的學習,對這種專業經驗的學習,那不行。
同時DV是一個很輕巧的工具,獲取影像非常簡單,價格便宜,但它一樣可以拍出很厚重的東西,一樣可以進入電影院。這只是材料的不一樣。膠片已經不是很強勢的媒介,我從《任逍遙》之后就不再用膠片了。我覺得高清的數碼技術已經足夠取代它了。這個不是一個問題,只是材料的區別。
它只是一種工具。DV不比膠片更輕便,膠片也不比DV更保守。我拿高清拍,影像質量也很好,焦點也很好控制。拍完之后也在監視器上看了,畫質很好。它性價比太好了,那么小,那么便宜的一個機器,能獲得這么好的效果。
1995年拍攝《小山回家》時,受當時設備的影響,我個人根本無法獨立完成后期畫面的剪輯,一切畫面后期工序都只能去專業機房進行剪輯。而在進入數碼時代后,這一切工藝流程正變得極為簡單、明朗,可以在家中直接應用非線系統進行編輯。
有人說,電影越來越容易得到時,人們對電影的感覺在消退,對電影人的尊重感也在消退。是不是覺得用數碼拍片,成本低,就顯得電影不寶貴了?我和婁燁是很好的朋友,我基本上不想再拍膠片了,因為我覺得數碼很好,但婁燁從來不拍數碼,他覺得數碼很沒勁。其實很簡單,不同的導演對材料的認識不同,不是說誰走得更遠,誰走得更近,只是在選擇材料的時候多了一種選擇。
數碼攝像機的出現給電影美學帶來更多積極的改變。以前電影是默片,后來發明了聲音,一下子美學就改變了;以前是黑白片,后來有了彩色片,美學也隨之改變;以前是傳統膠片,變成數碼,美學又改變;后來數碼攝像機又出來專業級,美學勢必會改變。
科技對電影的改變影響非常大,因為電影除了電影本身還有放映過程中對大眾形成的大眾心態的影響。我們中國人,從來不進教堂,看電影是很少的聚在一起過精神生活的場合。但是到智能手機時代你變成了一個人看。它的確是在逐漸的瓦解。我們阻擋不了人類科技對于社會的改變,但是我們可以堅持某一種價值。就像京劇一樣,晚清的時候它是最主要的娛樂方法,現在改變了媒體地位,作為一種博物館藝術,也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