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爾斯泰 曾經說過:如果學生在學校里學習的結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會創造,那他的一生將永遠是模仿和抄襲。高爾基也說:如果學習只在于模仿,那么我們就不會有科學,也不會有技術。我們曾經的的國家主席江澤民爺爺也說過: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
創新有一個實施和完善的過程。如英國斯蒂芬遜剛發明火車時,火車跑得還不如馬車快,經過后來不斷的改進才成為被大眾接受的交通工具。中國的改革也是一種創新,因而不能苛求改革中出現的問題,應群策群力使之更完善。
創新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持續發展的源泉和動力。創新,是榮責任、勇氣、方法、態度、精神于一爐的實踐,是求得生存和發展的制勝法寶。
所謂創新,概括地說,就是繼承前人,又不因循守舊;借鑒別人,又有所獨創;努力做到觀察形勢有新視角,推進工作有新思路,解決問題有新辦法,使各項工作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
實踐是創新的基礎,離開實踐,創新便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經驗告訴我們,創新應該一切從實際出發,以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為中心,著眼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運用,敢于摒棄不合時宜的認識、觀念、做法,形成切合實際的路線、方針、政策,發展我們的煙草事業。中國有句格言:常有所疑——創新的發端,勇于破疑——創新的能源。魯迅先生曾說過,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很令人佩服。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除了英勇無畏,首先是一個長于質疑的發現者。大量事實表明:從常見的、普遍的、重復出現的現象中發現規律性的東西,這是一個重要的方法;其中勇于質疑、善于發現,則是不斷創新、有所創造的源泉。創新也是學習的恩澤,無論是一個國家,還是一個企業或個人,要進步,要發展,都要有一股推動其不斷向上的動力,使人們能夠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創造力,由此推動人們自強不息,努力奮斗。這個動力的形成,正是基于勤奮學習和知識累積。
創新,需要誠實和謙遜的態度。有人說,謙遜是一種坦然面對成就和榮譽的精神境界,是一種求真務實、甘當學生的思想品格。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中,我們更需要堅持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自覺地把創新作為一種不懈的追求,始終保持一股闖勁、沖勁、韌勁,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寬廣胸懷與氣度,開拓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