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自己是一枝嬌艷美麗的牡丹,也應明白,一枝獨放不是春天,春天應是萬紫千紅的世界。
即使自己是一棵傲然挺立的青松,也應明白,一枝獨秀不算英雄,萬木成林那才是遮風擋沙的堅固長城。
————題記
99年,我19歲,帶著笑容,帶著希望,帶著憧憬,我走上了那神圣的三尺講臺。自以為只要一本書,一支粉筆,再加上兢兢業業,踏踏實實地傳道、授業、解惑,我一定能贏得學生的敬重,我一定會桃李滿天下的。
但是,不到一個月。
我發覺我的生活只在教室、寢室、食堂三點一線,我不滿了。
我發覺我的工作只是備課、上課、批改、輔導,我麻木了。
我發覺我的課堂只是簡單機械的照本宣科,宛如一潭死水,我的學生厭倦了。
直到有一天,我聽了優秀教師張衛其老師的《廬山云霧》一課,我被課堂上教師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學生靈動的思維震撼了,陶醉了,原來教學可以是這樣美的啊!在接下來的經驗介紹中,張老師說到:“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于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該進行學科研究,多看教育雜志,多總結,多實踐。”
我似乎猛然覺醒了,我一心只教圣賢書,殊不知教育行業中“科研之風”已大勢興起。
從此,我就像饑餓的人撲到面包上一樣,不知疲倦地“啃著”那些教育教學雜志。書上的知識充實了我的教學內容,書上的教學方法讓我有例可訪。上課時,學生的心愈來愈專一了,眼睛愈來愈亮了,小手愈來愈愛舉了,小嘴愈來愈愛說了。我心靈的天空也越來越晴朗了。
當我的第一篇論文《讀,語文教學的根本》獲縣二等獎時,我覺得我是有收獲的。當我的教學設計《百草園》獲縣一等獎時,我知道我跨出了一小步。當我在青年教師基本功比武中獲市一等獎時,我知道我成功了。我激動萬分,我終于嘗到了教科研的甜頭。
但那一次,我記憶猶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