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于1999年,轉眼之間我已11歲,改革開放也已30周年。應當說我完全是沐浴著改革開放的陽光成長的,我的成長幾乎是一帆風順的.三十年前,我想是沒有飯店,沒有冰箱,沒有游樂園,沒有手機,沒有汽車,也沒有卡拉OK,沒有……總而言之,現在有的那時都沒有。
衣、食、住、行這四個方面反映了三十年的變化呀!我們一一來說說。
衣
冬天向來都是冷颼颼的。以前,買不起衣服,身子凍得鉆心地冷。“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這是原來家鄉人穿衣服的真實寫照。三十年前穿補丁衣服的人多的是,衣服顏色單調,一件衣服兄弟姐妹幾個輪著穿,現在,衣服五顏六色,款式新穎,國際品牌應有盡有,而且打開衣柜里面一應俱全。人們不僅滿足于穿暖,還要穿的漂亮,穿出時尚,穿出風格。
食
三十年前,國民經濟落后,市場經濟不發達,嚴重的供不應求。買什么東西都要票據;票據按人口分配,買肉要肉票,買米要糧票,買布要布票,可謂是票證“滿天飛”,如果沒有票證的話,只好忍凍挨餓?,F在,說吃什么就吃什么,只要肯花錢,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海里游的……什么都吃得到。人們的飯桌上已不再滿足于雞鴨魚肉,而是進一步追求營養的合理搭配。
住
改革開發前,家家戶戶都是小土坯房,好點的也只是磚墻小平房,里面的隔房還是土坯的。做飯用土灶,燒柴草,做一頓飯,整個屋里都是煙,環境很差。經過三十年的發展變化,過去的坯房變成小洋樓,鋪上地板磚,木地板,裝上了封閉陽臺,屋內也干凈多了,做飯用的是液化氣灶。聽媽媽說:“30年前,村子里幾乎沒有電視,看電視也要去公社。”現在呢,電視機由黑白到彩色,每家都有一兩臺,我家還買了兩臺液晶的。電磁爐、電腦等現代電器也走進了平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