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6日是第7個“全國瘧疾日”,今年的宣傳主題為“消除瘧疾、共享健康”。瘧疾俗稱“冷熱病”、“打擺子”,是健康的最嚴重威脅之一,除本地感染外,我國赴非洲、東南亞等瘧疾高流行區經商、旅游和務工人員大幅增加,境外輸入性瘧疾的比例逐年上升。夏日將至,如何預防瘧疾?得了瘧疾如何治療?去非洲、東南亞等瘧疾高流行區旅游時如何做好防護措施?就這些問題,日前,記者采訪了廣西疾控中心寄生蟲防制所所長楊益超。
楊所長介紹,瘧疾是一種通過蚊子叮咬傳播的寄生蟲病,人類瘧疾主要分為4種:間日瘧、三日瘧、惡性瘧和卵形瘧,現在廣西常見的是惡性瘧(占90%)和間日瘧,其主要癥狀是人體發冷、發熱、出汗,每天、隔天或隔兩天發作一次。發冷時渾身哆嗦,恨不得蓋幾層棉被,發熱時可高達40度以上。但也遇到過一些病人僅有不規律的發燒,或只是疲倦、頭暈等不典型的癥狀,檢查時卻找到大量的瘧原蟲。
楊所長說,由于這些癥狀像是感冒發燒,所以有的人會投錯醫導致誤診,得不到及時治療。患者發作幾次以后可出現貧血和脾腫大,有些重癥瘧疾尤其是惡性瘧病例,病情急,非常兇險,在發病后6到10天可出現昏迷,甚至死亡,因此大意不得。 瘧疾是可防可治的
雖然瘧疾發病很兇險,但它是可防可治的。楊所長說,日常生活中預防瘧疾最好的方法是防止蚊子叮咬。去非洲、東南亞等高瘧區打工的或旅游的人員,盡量選擇穿長衣長褲保護皮膚,或者身上噴防蚊噴劑,也可使用蚊帳、蚊香驅蚊等防止被蚊子叮咬,這樣可以盡最大可能避免被感染。如果被感染了也不必恐慌,楊所長告訴記者,瘧疾有氯喹、伯喹、青蒿素類藥等治療藥物,只要及時診斷,及時治療,完全可以康復,因此有從非洲、東南亞歸來的人員,如果身體出現發冷發熱癥狀,一定要及時到當地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或正規醫院檢查是否得了瘧疾。 加強檢測 保護人民健康
廣西毗鄰東南亞,前去務工和旅游的人較多,那廣西近年的瘧疾疫情如何呢?又有哪些應對舉措?楊所長告訴記者,廣西自2008年全區達到衛生部頒布的《基本消滅瘧疾考核標準》后,已經多年沒有本地瘧疾病例發生,但國外輸入性瘧疾病例在不斷增加。2010年廣西檢出輸入性瘧疾病例66例,2011年檢出112例,2012年220例,到2013年則達1200多例,速度呈幾倍,甚至十幾倍增長,這些輸入性瘧疾病例對廣西人民身體健康和社會經濟的發展造成了巨大威脅。
針對這一現狀,廣西近年通過開展醫務人員瘧疾診斷技術培訓、人群瘧防知識健康宣教,采取開展發熱病人血檢,特別是對出國務工及返鄉人員進行重點監測等工作,使得輸入性瘧疾疫情得到有效控制,2013年瘧疾防控工作實現“零死亡、零二代”。楊所長說,今后將一直加強對高瘧區回歸的流動人員進行瘧疾檢測,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防止發生死亡病例;同時,進一步加大全區各醫療機構醫務人員瘧疾診斷技術培訓力度,加大面向老百姓的瘧疾防護知識的健康宣教,保護人民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