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張梓琳官宣二胎生女,妹妹頭發烏黑茂密,為啥很多新生兒頭發不好 文丨京媽說,原創內容。 世界小姐冠軍張梓琳在個人社交平臺上發布了一條官宣順利生產二胎的消息,還配圖曬了4張照片,配文中透露二女兒的名字叫“Jocelyn”,隔著屏幕都能感覺到滿滿的母愛。 照片中有姐姐和妹妹分別被媽媽抱著的出生照 而且當時抱著姐姐拍這張照片的一切都好好地保存著,現在妹妹出生了,又在同樣的場景,穿著同樣的衣服,抱著妹妹拍了一張,真的是太有愛了,也特別有意義。 還有一張是姐姐抱著妹妹,親吻妹妹的照片,從照片中看得出妹妹的頭發烏黑濃密,在姐姐的懷里,嬌小又可愛。 看著妹妹的一頭黑發,不禁想起來了之前張梓琳在個人社交平臺發的一組關于“大女兒發量”的動態,姐姐從小頭發不好,不過現在已經是滿頭漂亮烏發了。 為什么很多小孩兒出生時頭發不好?? 可能不少家長有類似的養
原標題:神奇心理“開關”!腸道菌群不均衡的兒童,對感知到的危險反應更激烈 同樣是來到這個世界不久的小天使,為什么有些嬰兒對感知到的危險,會比其他嬰兒反應更強烈?根據密歇根州立大學(MSU)和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UNC)的一項新研究,部分答案可能在一個令人驚訝的地方找到:嬰兒的消化系統。 人類的消化系統是一個被稱為腸道微生物群的巨大微生物群落的家園。MSU-的研究小組發現,有強烈恐懼反應的嬰兒和反應較溫和的嬰兒,兩者的腸道微生物群是不同的。 這些恐懼反應——一個人對可怕情況的反應——在生命早期可以作為未來心理健康的指標。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神經健康與腸道中的微生物群有關。 新的發現表明,腸道微生物群有朝一日可能為研究人員和醫生提供一種新的工具,以監測和支持健康的神經發育。 密西根州立大學的Rebecca Knickmeyer是這項新研究的負責人,該研
原標題:外國媽媽VS中國媽媽,為啥中國媽媽帶娃更累? 每一個寶寶的出生,都是媽媽們的一部血淚史。寶寶出生后,媽媽們除了隨之而來的幸福感以外,最多的感受就是茫然、無助和慌亂。剛出生的寶寶應該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寶寶什么時候換尿不濕?如何給寶寶洗澡?這些問題一直縈繞在媽媽的腦海中揮之不去。寶寶出生后,一些家庭甚至出現了“六個大人”搞不定一個孩子的現象,帶娃難!難于上青天!反觀國外的媽媽,一個人輕松帶2-3個娃都不在話下,為什么國外媽媽和中國媽媽的差距那么大?原因出在哪里? 一、育兒觀念不同 在我國,“喪偶式教育”非常常見,在男人的傳統觀念中,他們就該在外打拼,女人就該在家里帶娃。所以養兒育兒的大部分責任全部甩給媽媽,媽媽們不僅要操持家務,還要照顧孩子。而外國卻截然相反,爸爸陪伴孩子的時間非常多,只要一有空,爸爸就會帶著孩子到處游玩,父母雙方都會盡可能的給孩
原標題:武漢新生兒有了“專屬120” 新生兒專用急救車長這樣。通訊員張祖國 攝 新生兒有了“專屬120”。4月27日,由武漢市急救中心與武漢兒童醫院聯合建立的球場街新生兒專科急救站啟用。今后,新生兒家長如遇緊急情況,只需撥打120,就能得到專門針對新生兒的急救轉運調度,第一時間搶救孩子生命。 走近神秘的“新生兒120”:專用裝備+專屬醫護 專為新生兒服務的球場街新生兒專科急救站,受武漢市急救中心120調度,設置在武漢兒童醫院院內,配備有新生兒120急救車。 與普通救護車不同,新生兒120急救車內配備的全是新生兒專用急救設備,包括新生兒專用溫箱、小型呼吸機、新生兒暖箱、監護儀和輸液泵、新生兒喉鏡、氣管插管等。 隨車醫護人員來自武漢兒童醫院“守護新生兒”醫療轉運團隊。他們都是經驗豐富的高年資醫護人員,接受過多種應急培訓,各自練就“救命絕活”,可以給體重1公
原標題:這3種育兒方式簡直是在坑娃,但仍有不少寶媽堅持用,是不是傻? 前幾天看到一個新聞,一個一歲的小寶寶,被家里人喂食堅果,然后被堅硬的果仁卡住了喉嚨,還好送醫院比較及時,經過醫生的搶救,寶寶脫離了危險。后來記者采訪了該醫院的婦兒醫療中心的主任,這個主任說:“醫院每年都要接診好幾百例氣管被卡異物的兒童患者,所取出來的異物80%以上是堅果、花生、瓜子這些食物類碎屑,偶爾也會有電池、筆帽、橡皮這些日常用品。”兒童被喉嚨卡異物是件非常危險的事情,在此提醒廣大家長,照顧寶寶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一些常識性的錯誤就不要犯了。 一、發燒用酒精擦身體 寶寶小的時候,身體各器官沒有發育成熟,抵抗力比較低,經常會出現發燒的情況,有些寶媽不敢給寶寶亂吃藥,就采用物理降溫——用酒精給寶寶擦身體。但一歲內的寶寶,不建議寶媽用這個方法,因為酒精太涼,寶寶皮膚嬌嫩,溫差太大,皮膚容易受到
原標題:媽媽和爸爸帶孩子的差別看這里就知道 媽媽和爸爸帶孩子的差別,大概就是溫泉片和災難片、動作片的區別,比如這樣的—— 盡管男人帶娃時常常出現災難現場,但是英國紐卡斯大學、美國耶魯大學的科學家,跟蹤數十年后發現:爸爸親力親為帶得較多的孩子,身體協調性和情緒控制更好。比起同齡人,他們在學習和事業上的發展更好,更富有同理心,和父母關系更親密,婚姻生活也更為幸福。 也就是說,家庭教育爸爸參與得越多,孩子越成功! 因為男性本身擁有的性別特點,比如更具冒險精神、探索精神、寬容精神、求知精神等等,在家庭教育中,能夠給孩子帶來更多探索更多體驗,讓孩子的成長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但是,男性參與育兒有個大前提: 先支持媽媽,再談教育孩子。 如果爸爸在育兒中能配合、支持媽媽,那么媽媽就有休息、學習的機會,雙方的感情必然加深,良好婚姻關系必然呈現出溫馨
原標題:孩子犯錯,歐美國家流行的「Time Out」管教法,真的更管用嗎? 3~5 歲孩子的家長在孩子犯錯時,往往都面臨著一個很讓人糾結的問題——到底應不應該懲罰孩子? 如果懲罰孩子,什么方式比較合適?使用這些方法又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不要體罰孩子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對于體罰,很多家長都知道是不好的,可是更多的家長仍然還抱著「必要的時候也得要打」的心態。 首先,體罰是效率較低、成本過高的一種的懲罰手段,不能和本文要說的懲罰劃等號。 其次, 懲罰的目的是讓孩子理解規則、認識錯誤,但體罰更多的時候會讓孩子一犯再犯。 比如偷吃零食,雖然短期內孩子會因為體罰而停止這個行為,可如果孩子沒有意識到行為本身不對,一段時間過后,如果再次偷吃成功,這個行為反而會被強化,就會出現「說了不聽」的情況。 最后,體罰還會導致孩子在處理問題時更偏向于逃避責任、尋求借口
原標題:爸爸要出門,剛上車寶寶就做出如此行為,爸爸的心里太不是滋味了 導讀:爸爸要出門,剛上車寶寶就做出這個舉動,爸爸的心里太不是滋味了 有一首歌唱的是世上只有媽媽好,但是我覺得在今天的這個話題中,我們可以把它改一改,改成世上只有爸爸好。大家都說女兒是爸爸上輩子的小情人,跟爸爸的關系一般都是很好的,而且爸爸一般都是很寵愛自己的女兒的,在我們現在這個社會中,甚至有的父女關系比跟媽媽好要好呢! 這不,今天就看到了一個這樣的視頻,在爸爸要出門的時后,剛上車寶寶就做出了一個令人匪夷所思的動作,許多旁觀者都感到很是心酸,就更別說這個爸爸的心里有多難過了。接下來我們就看看它到底描述了一個怎樣的場景吧。 這天,爸爸準備出趟門,剛坐到車上,車門還沒關呢,家里的女兒突然間就沖到爸爸面前拉著爸爸的手,想要把爸爸從車上拉下來,在家里陪著自己玩兒,不想讓爸爸出去。 之后女兒一邊
(來源:蘭溪市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 原標題:孕婦瑜伽開課啦! 發現更多精彩 各位準媽媽們,本月24日(下周一)我院將開設孕婦瑜伽課,歡迎參加。 注意事項: 1、參加對象必須孕周在16周以上,身體健康無任何妊娠合并癥,特別是胎盤位置低,高血壓、陰道出血等問題的媽媽絕對不能參加 2、上課時請穿稍微緊身點彈性好適合做瑜伽的服裝 3、上課報到時間上午9:00,地點孕管科樓上(3樓)宣教室 4、為保證上課效果,名額僅限15人 你會發現,準媽媽 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
原標題:孩子工作必須二選一?因工作娃不與媽媽親,奶奶嘲諷:能抱走才怪 最近沉迷于刷抖音,看到這樣一則視頻,寶媽實在太受委屈。 媽媽在外工作了幾個月,回到家以后,想讓孩子晚上跟著自己睡,于是媽媽到奶奶的房間去抱孩子。可是孩子哭得很傷心,邊哭邊打滾,不愿意讓媽媽抱走。孩子的奶奶睡在床上,手枕著頭,臉上充滿了得意和輕蔑,似乎在嘲諷媽媽: 你能抱走才怪了。 視頻的標題寫著, 我帶了你那么久,因為工作不得不離開你,這才幾個月,就和我一點也不親了。 媽媽的言語間,彌漫著難過和無奈,還有辛苦養育的孩子卻不和自己親近的悲哀。 視頻下方充滿了網友們的留言,有心疼媽媽的,有對奶奶行為表示氣憤的,有有著相同經歷的寶媽前來吐槽的,也有抱怨媽媽玻璃心的。看著網友們的評論, “孩子到底與誰親”這個問題引起了我的沉思。 媽媽經過十個月的辛苦孕育,吃不好、睡不好,還忍受著身
原標題:國家衛建委:每天給孩子5分鐘時間發呆,好處意想不到! 媽媽疑問 后臺有位媽媽留言說,自己家的娃最近很喜歡發呆,比如,就要開動碗筷吃飯了,他坐在飯桌前不知道思緒“神游”到哪里去了,喊了好幾聲,才回過神來;正在做著手工,不知道他又想到了什么,歪著腦袋看著天花板......這位媽媽問,孩子發呆是怎么回事?要不要糾正他,讓他改掉這個“毛病”? 你家孩子也喜歡“發呆”嗎?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孩子發呆的話題。 排除病理因素,其實無論大人還是孩子都有發呆的習慣,我們大人美其名曰“放空自己”。那么,人為什么會發呆呢? 研究發現,我們的大腦有一種狀態叫”默認模式網絡”,它專門在大腦休息時開啟,在大腦執行任務時關閉。換句話說,當我們在發呆時,其實就是“默認模式網絡”這種工作狀態啟動了。 因此,發呆是人腦對于外界事物進行調節的一種應激反應,是不經意間出現的大腦自發的安靜狀
原標題:生孩子那么疼 —— “無痛分娩”普及率為何不高?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 黃 筱 馮歆然 杭州“90后”媽媽何靜回憶起今年1月的生產經歷時感嘆,生孩子真是讓人痛到“懷疑人生”,10個小時的陣痛后她已筋疲力盡,最后只能“由順轉剖”。 和何靜一樣,幾小時甚至十余小時的分娩疼痛是不少母親不敢回首的記憶。其實,無痛分娩已在我國推行許多年,為何仍有很多女性難逃分娩之痛? “新華視點”記者調查發現,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平均分娩鎮痛普及率約30%,麻醉醫師和助產士人員短缺、收費標準不明確等因素,阻礙了分娩鎮痛的進一步推廣,讓很多女性依然要面對這種難以承受之痛。 分娩鎮痛普及率提高但仍處低位 何靜告訴記者,本來醫生說宮口開三指就能“打無痛”,但當晚生產的產婦太多,一直排隊等麻醉師來。“直到我進產房也沒能打上‘無痛’,那種痛真的讓人痛不欲生。” 選擇自然分娩還是
原標題:不少孕媽在曬孕期走路,希望能生得快,孕晚期走路真的有用嗎? 不少孕媽在曬孕期走路,希望能生得快,孕晚期走路真的有用嗎? 導讀:越是到了孕晚期,孕媽們就越是想要早點卸貨,好讓自己輕松起來。因此,有的媽媽到了后面快要熬不住的時候,就總是希望能有什么辦法來讓自己的孩子快些出生,并且在分娩的時候能夠快些度過產程,減少疼痛的承受時間。 于是,我們就看到有不少孕媽在曬孕期走路,有的媽媽甚至每天上萬步的打卡,而她們如此賣力走路的目的,就是希望能生得快,這樣在分娩的時候就能少受罪。那么,在孕晚期多走路對于加快分娩真的有用嗎? 首先,我們需要來了解一下, 關于分娩日期的早晚以及分娩的時長: 分娩的日期:這個日期通常都是在預產期的前后進行浮動, 母親懷孕的妊娠周期是40周,因此一般來講,胎兒出生的時間都是固定的, 如果沒有什么特殊情況,都很少會存在早產或者是超
原標題:不想寶寶積食,謹記“3不食”,養成2習慣,孩子脾胃好、個子高 小佳最近一段時間總是出現“反常”,之前胃口特別好,奶奶喂什么吃什么,現在特別挑食,這個不愛吃、那個不好吃,以前喜歡的糖酥里脊也就吃兩三口“嘗嘗”,奶奶追在屁股后面喂也吃不多,而且小佳的嘴巴里總有酸臭味,睡覺的時候翻來覆去不老實、蹬被子。 這不,上周小佳突然發燒了,兩天了退不下去,奶奶趕緊打電話讓小佳媽媽帶她去醫院,結果一檢查,發現小佳是積食了,時間一長,在體內滋膩化熱,所以小佳才會出現那些“反常”。小佳媽媽恍然大悟,因為工作忙沒時間陪孩子,她和老公一直很愧疚,從小特別“慣著”孩子,不斷給她買零食、營養品,結果孩子“吃”出了積食。 積食一詞單單讓家長聽到,就覺得無奈、頭疼,一旦積食孩子就會出現腹脹、腹瀉、便秘等腸胃問題,甚至發燒、咳嗽,久而久之腸道免疫力下降,孩子體質會變虛弱,容易生病,
原標題:這三類輔食正偷走孩子的免疫力,父母卻仍然當著寶給孩子吃! 寶寶的飲食關乎他們的生長發育,對于出生的寶寶來說,他們主要就是吃母乳或者是喝奶粉,當寶寶長到6個月左右時,單純的母乳喂養或奶粉已不能滿足寶寶的生長發育了,這個時候就需要給寶寶添加輔食。 但是輔食的添加需要具有一定的原則,不能隨便添加。家長只需要掌握三個原則,合理選擇輔食種類,就可以和寶寶順利渡過輔食過渡期。 1、掌握正確的輔食添加時間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寶寶從6個月開始可以嘗試添加輔食,但具體時間可根據寶寶自身發育情況進行調整,原則上最早不超過4個月,最晚不超過8個月。過早添加輔食可能會引起寶寶消化不良、腸胃不適,過晚添加輔食可能會錯過最佳添加輔食的時間,導致寶寶對輔食不感興趣,只喜歡喝奶。 所以,作為父母一定要多觀察寶寶,當寶寶出現以下這些表現時,父母可以考慮給孩子添加輔食了。比如:當寶
原標題:你知道產后為什么要坐月子嗎? 懷孕的時候很多女性就會想等到生完孩子后就可以放松了,就要吃很多孕期無法吃的食物。可是生完孩子后還是要坐月子的。那么產后需要坐月子的原因有哪些呢? 恢復身體臟器 因為胎寶寶生活在子宮中,在生長過程中不斷地將膈肌向上頂,從而使孕媽媽的心臟位置發生了變化,這就給孕媽媽的心臟增加了負擔。 而且肺的負擔也會加重,咽喉、鼻、氣管黏膜有可能充血水腫。同時,腎臟的負擔也會加重,關節、內分泌系統都會發生相應的變化。這些身體臟器的功能要靠坐月子這段時間的養護才能恢復。 恢復體力 在分娩的時候,寶寶會給孕媽媽的身體造成一定的創傷。而在待產的過程中,由于子宮收縮帶來的陣痛會消耗孕媽媽大量的體力,從而使孕媽媽在生產后身體極其虛弱,抵抗力下降。這也需要坐月子的休養才能恢復。 為了預防疾病 產后女性身體是極為虛弱的,此時就容易造成某些疾病的
原標題:網紅育兒神器——安撫兔&躲貓貓大象真的有用嗎? 網上各種育兒產品琳瑯滿目,不少還被譽為網紅,巴不得件件都買,但是是馬是驢還要出來遛遛才知道,今天給大家來做評測的是這3件網紅產品,我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在孕期就已經下手或者一直觀望準備下手的,來聽聽我的看法吧。 jellycat小兔子 這只是我在懷孕的時候朋友送的,沒有那么早拿出來就是怕寶寶去吃它,怕有毛它太早接觸不好,最近才拿出來給她玩,沒想剛好合適啊,圓圓已經到了看得懂小玩偶的地步了,我拿給她的時候她接過去是抱著它,不是去啃它,還沖著兔子笑,太窩心了。對了,毛質真的是柔軟到沒朋友好咩!這種軟,摸上去讓人失去了抵抗力,從內心感覺到被呵護、溫暖;連我這個老母親都覺得好好摸,少女心爆棚啊... 現在這只兔子我就放在圓圓的床上,等她睡了就放在她旁邊,有時候她會有感知的用手握住它,安穩地進入夢鄉,簡直
原標題:小時候跟著姥姥,長大卻說更愛奶奶,姥姥該“反思”下這些原因 近年來姥姥幫忙帶娃,似乎成了新潮流,就寶媽而言,自己的親媽來幫忙帶孩子,自然也就避免了婆媳相處的尷尬,有了親媽的幫忙,寶媽的生活也會過得輕松不少。不過從姥姥的角度而言,雖然幫忙帶外孫是自己心甘情愿的,但是卻也有可能會遇到孩子長大后更愛奶奶的窘境。 寶媽請親媽來幫帶孩子,可孩子長大后卻跟奶奶更親,姥姥吐槽外孫是個“小白眼狼” 蕾蕾在生完孩子后就把自己的親媽請到家里照顧自己和寶寶,雖然蕾蕾知道帶孩子不是一件輕松的活,但是為了避免婆媳矛盾的尷尬,蕾蕾也只好麻煩親媽幫忙。而且蕾蕾還是遠嫁,親媽正可謂是“背井離鄉”地來照顧外孫了。 就這樣,姥姥帶外孫,一帶就是整整三年。終于小家伙可以上幼兒園了,姥姥也功成身退的回了老家。別人都說“孩子是誰從小帶到大的,以后孩子就會跟誰親”,可是蕾蕾家的小寶貝卻和姥姥
原標題:感恩父母而不是依賴父母 對于離婚后帶孩子的女人來說,如果沒有父母幫襯,生活將難以運轉,尤其是在孩子小的時候。從這一點而言,離婚的女人確實應該感恩父母。不過,感恩不是依賴。經歷過結婚生子,你也已從“孩子”變成了“父母”,角色變了,責任也在變。雖然“有媽真好”,但別忘了,你也是媽媽,在子女教育中,你的角色無人能替代。 從我咨詢的案例來看,如今家庭中,老年人的責任感比年輕人更強烈。不少母親在女兒離異后,可以說是以一己之力挑起了養孫伙計外加養閨女的重擔。我經常告誡這樣的母親:你可以幫忙,但不能沒有邊界。只有兩代人都承擔起自己的責任,才能建立正常的家庭秩序和關系,第三代才能健康成長。
原標題:孩子被“吼”就真的聽話了?明白真相后,或許你就不敢吼孩子了 照顧孩子是一門技術活,這需要父母的耐心教導以及科學引導才行,很多家長因受不了孩子的鬧騰以及哭泣聲,對其大吼大叫,這是不科學的態度,對孩子來說并不是太好,可能會讓他們的內心產生陰影,身心健康也會受到影響。 小雅是一個三歲孩子的寶媽,她在沒結婚前是淑女,婚后硬生生被孩子折磨成“潑婦”。寶寶只要是睜開眼睛,那就沒有不鬧騰的,每天不是摔東西就是亂涂亂畫,家里的玩具被拆的不成樣子。 一天,小雅看到寶寶在墻壁上各種涂抹很是生氣,將畫筆奪了下來,并對孩子進行了吼叫。寶寶聽了后,傻傻地站在那里,過了半分鐘才嚎嚎大哭。 小雅絲毫不留情面,繼續對孩子吼道:“還有臉哭?說了很多次了,畫畫不能在墻壁上,你怎么每次都不聽勸?” 孩子顯然是被嚇得不輕,淚水直流卻不敢再哭出聲,生怕再次被兇。 小雅這才知道自己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