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口瘡
鵝口瘡總是在小寶寶的身上發生這是為什么呢?究竟什么是鵝口瘡呢,需要怎么進行治療呢?
鵝口瘡(thrush)又名雪口病白念菌病(moniliasis),鵝口、雪口、鵝口疳、鵝口白瘡。是由真菌傳染,在粘膜表面形成白色斑膜的疾病多見于嬰幼兒。本病是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這種真菌有時也可在口腔中找到當嬰兒營養不良或身體衰弱時可以發病。新生兒多由產道感染,或因哺乳奶頭不潔或喂養者手指的污染傳播。
鵝口瘡是兒童口腔的一種常見疾病這種疾病因為常常在口腔里發生白色的假膜,有時這種假膜白得象一片雪一樣。所以稱為雪口病。它是由白色念珠球菌所引起的,白色念珠菌就是許多微生物中的一種,通常多發生在口腔不清潔營養不良的嬰兒中,在體弱的成年人中亦可發生。
它的病發對象多為身體虛弱或營養不良,特別是消化不良的新生兒。另外濫用或長期使用抗菌素也能引發這種病,并通過餐具造成感染。 白色念珠球菌在健康兒童的口腔里也常可發現但并不致病。
1、母親陰道有霉菌感染嬰兒出生時通過產道,接觸母體的分泌物而感染;
2、奶瓶奶嘴消毒不徹底,母乳喂養時,媽媽的奶頭不清潔都可以是感染的來源;
3、接觸感染念珠菌的食物衣物和玩具。另外,嬰幼兒在6—7個月時開始長牙此時牙床可能有輕度脹痛感,嬰幼兒便愛咬手指,咬玩具這樣就易把細菌、霉菌帶入口腔,引起感染;
4、在幼兒園過集體生活有時因交叉感染可患鵝口瘡;
5、長期服用抗菌素或不適當應用激素治療,造成體內菌群失調,霉菌乘虛而入并大量繁殖,引起鵝口瘡。
1、口腔粘膜出現乳白色微高起斑膜,周圍無炎癥反應,形似奶塊無痛,擦去斑膜后,可見下方不出血的紅色創面斑膜面積大小不等,可出現在舌、頰腭或唇內粘膜上;
2、好發于頰舌、軟腭及口唇部的粘膜,白色的斑塊不易用棉棒或濕紗布擦掉;
3、在感染輕微時除非仔細檢查口腔,否則不易發現,也沒有明顯痛感或僅有進食時痛苦表情。嚴重時寶寶會因疼痛而煩躁不安、胃口不佳啼哭、哺乳困難,有時伴有輕度發熱;
4、受損的粘膜治療不及時可不斷擴大蔓延到咽部、扁桃體、牙齦等更為嚴重者病變可蔓延至食道、支氣管,引起念珠菌性食道炎或肺念珠菌病出現呼吸、吞咽困難,少數可并發慢性粘膜皮膚念珠菌病可影響終身免疫功能。甚至可繼發其他細菌感染,造成敗血癥。
輕癥可見口腔粘膜表面覆蓋白色乳凝塊樣小點或小片狀物,可逐漸融合成大片,不易擦去,強行剝離后局部粘膜潮紅、粗糙、可有溢血,不痛,不流涎,一般不影響吃奶,無全身癥狀;重癥則全部口腔均被白色斑膜覆蓋,甚至可蔓延到咽、喉頭、食管、氣管、肺等處,可伴低熱、拒食、吞咽困難。取白膜少許放玻片上加10%氫氧化鈉一滴,在顯微鏡下可見真菌的菌絲和抱子 。
1、口腔粘膜出現乳白色、微高起斑膜,周圍無炎癥反應,形似奶塊。無痛,擦去斑膜后,可見下方不出血的紅色創面。斑膜面積大小不等,可出現在舌、頰、腭或唇內粘膜上。
2、好發于頰、舌、軟腭及口唇部的粘膜,白色的斑塊不易用棉棒或濕紗布擦掉。
3、在感染輕微時,除非仔細檢查口腔,否則不易發現,也沒有明顯痛感,或僅有進食時痛苦表情。嚴重時寶寶會因疼痛而煩躁不安、胃口不佳、啼哭、哺乳困難,有時伴有輕度發熱。
4、受損的粘膜治療不及時可不斷擴大,蔓延到咽部、扁桃體、牙齦等。更為嚴重者,病變可蔓延至食道、支氣管,引起念珠菌性食道炎或肺念珠菌病,出現呼吸吞咽,困難少數可并發慢性粘膜皮膚念珠菌病,可影響終身免疫功能,甚至可繼發其他細菌感染,造成敗血癥。
一、用藥治療
1、局部用藥:
鵝口瘡比較容易治療,可用制霉菌素研成末與魚肝油滴劑調勻,涂搽在創面上,每4小時用藥一次,療效顯著。 局部用藥鵝口瘡比較容易治療,可用制霉菌素研成末與魚肝油滴劑調勻,涂搽在創面上,每4小時用藥一次,療效顯著。
2、全身用藥:
癥狀嚴重的孩子也可口服一些抗真菌的藥物,如制霉菌素或克霉唑等,進行綜合治療。
用棉花千蘸些制霉菌素溶液(每10毫升冷開水中含20萬單位制霉菌素)涂在口腔患處,或用1%龍膽紫涂口腔;或用2—3%碳酸氫鈉(小蘇打)溶液洗口腔;或涂些冰硼散或硼砂甘油。以上藥物每天可涂3—4次。
吃奶后用1%龍膽紫溶液滴于新生兒的舌下,讓其舌頭活動而轉涂到整個口腔。一般每日滴2—3次,同時補充復合維生素B和維生素C,每日二次,每次各一片,壓碎成粉,加水溶解后喂。
飲食衛生:保持餐具和食品的清潔,奶瓶、奶頭、碗勺等專人專用,使用后用堿水清洗,煮沸消毒。母乳喂養者每次喂奶前,母親應先洗手,清潔乳頭。
營養供給:應選擇容易消化吸收、富含優質蛋白質的食物,并適當增加維生素B和C的供給,如動物肝臟、瘦肉、魚類以及新鮮蔬菜和水果等。用弱堿性溶液如2%—5%碳酸氫鈉(小蘇打)清洗涂擦冰硼油(中藥冰硼散做成糊狀蜜劑)制霉菌素混懸劑等效果良好,加強營養特別適量增加維生素B2和C。
二、按摩治療
1、清天河水300次,退六腑300次。
2、清肝經300次,清心經300次,揉小天心50次。
3、患兒俯臥,家長以手掌蘸少許麻油,沿脊柱兩側以小魚際著力上下推擦背、腰部,以熱為度。
4、清胃經50次,揉板門50次,然后,從橫紋推向板門20次。
5、按揉大椎穴1分鐘。
(隨證加減)
1、心脾郁熱型:口腔粘膜布滿白屑,白屑周圍紅暈較甚,伴心煩口渴,面赤,口臭,大便干結,小便短赤,舌尖紅,苔黃。常用手法加①清脾經200次,清心經加至500次。②推下七節骨300次。③按揉心俞、脾俞各1分鐘。
2、脾虛濕盛型:口腔粘膜布滿白屑,周圍紅暈色淡,伴面色白,身體瘦弱,四肢欠溫,口唇色淡,大便溏薄,小便清長,舌質淡,苔白膩。常用手法加①摩中脘5分鐘。②補脾經300次,揉板門加至100次。③按揉脾俞、胃俞穴各1分鐘。④按揉足三里穴1分鐘。
一、自制抑菌素。如果寶寶沒有出現其他身體異常或者鵝口瘡比較小的話,爸爸媽媽可以先嘗試自制抑菌素控制鵝口瘡。抑菌素的制作方法簡單,將制霉菌素磨成粉末,然后與魚肝油滴劑混合即可制成。制成后涂抹在寶寶口腔的創面上,每4小時使用一次。鵝口瘡癥狀嚴重的寶寶要在醫生指導下口服一些抗真菌的藥物。一般情況下,連續使用2~3天病變即可消失,但仍然需要繼續用藥數日,以防止復發。同時,母乳喂養的媽媽也應用小蘇打液清洗乳頭,以免重復感染。如果病兒有長期服用抗生素的歷史,應盡快停用抗生素,這樣可以扶植正常的口腔菌群,以抑制霉菌的生長。
二、衛生清潔就可以,過猶不及非好事。平時要注意保持寶寶餐具和食物的衛生,奶瓶、奶嘴、碗勺等要每天煮沸消毒,大人不宜使用寶寶的碗筷,用口嚼爛食物再喂更是要不得。母乳喂養者每次喂奶前,母親應先洗手,清潔乳頭。
雖然說寶寶的用品要注意衛生,但是過度處理寶寶用具就會導致寶寶對外界的抵抗能力下降。比如所有餐具、衣物都用消毒水消毒,不讓孩子接觸外界等,就屬于矯枉過正。在“無菌環境”中成長的寶寶,可能出現腸道內正常菌群失調,造成鵝口瘡久治不愈,甚至引發其他疾病。
三、患上鵝口瘡,飲食清淡營養足。寶寶在患上鵝口瘡期間,要注意選擇易咀嚼、包含優質蛋白質的食物比如是肉類、蛋類和大豆類,并適當提高每天維生素B和C的攝入量,比如是如奇異果、蘋果以及各類新鮮蔬菜等等。用弱堿性溶液如2%—5%碳酸氫鈉(小蘇打)清洗涂擦冰硼油(中藥冰硼散做成糊狀蜜劑)制霉菌素混懸劑等效果良好,加強營養特別適量增加維生素B2和C。
自制番茄汁可以為寶寶提供充足的維生素c,也有助于鵝口瘡的恢復。具體做法是:將番茄洗凈,放入沸水中浸泡,剝皮去子,切小塊。用干凈紗布包裹絞汁或放到榨汁機里榨汁即可。
四、有以下情況出現要注意及時就醫:寶寶厭食、輕度發燒,精神不安;口腔粘膜上的乳狀物向寶寶咽喉部發展,應馬上送院檢查治療,以防止鵝口瘡發展堵塞寶寶咽喉部,導致呼吸困難等嚴重并發癥發生;治療5~7天后仍未改善,或鵝口瘡情況越來越嚴重。以清熱解毒,有效地緩解因鵝口瘡而引起的疼痛。
小兒鵝口瘡是由白色念珠菌等真菌引起的口腔黏膜的炎癥,有一定的疼痛感,會讓寶寶出現煩躁不安、拒絕進食的癥狀,嚴重影響寶寶的營養攝取和生長發育,因此,爸爸媽媽要趕緊帶寶寶就醫,積極地進行治療,同時做好護理措施,幫助寶寶盡快康復。
新生兒鵝口瘡是可以預防的,平時只要注意口腔護理,每次喂奶后再喂幾口溫開水,可沖去留在口腔內的奶汁,這樣霉菌就不會生長了,此外,于每次喂奶前,先將奶頭揩凈,雙手也要洗干凈。新生兒所用食具,應煮沸消毒后才可使用。
1、產婦有陰道霉菌病的要積極治療,切斷傳染途徑;
2、嬰幼兒進食的餐具清洗干凈后再蒸10—15分鐘;
3、哺乳期的母親在喂奶前應用溫水清洗乳暈;而且應經常洗澡、換內衣、剪指甲,每次抱孩子時要先洗手;
4、對于嬰幼兒的被褥和玩具要定期拆洗、晾曬;寶寶的洗漱用具盡量和家長的分開,并定期消毒;
5、幼兒應經常性地進行一些戶外活動,以增加機體的抵抗力;
6、在幼兒園過集體生活的嬰幼兒,用具一定要分開,不可混用;
7、應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抗生素。
懷孕二十一周,恭喜各位媽媽,艱辛的懷孕過程已經過去一半了。懷孕第21周時,胎兒發育的更加完善了,媽媽們這時候孕期保健要做好,對日后的生產有很大幫助。這一周的營養也同樣很重要。本文給大家詳細介紹了懷孕21周胎兒的發育情況、懷孕21周孕婦的身體變化、懷孕21周準爸爸注意事項、
寶寶1歲2個月一般開始學走路,可以扶著家里的家具一步步的走起來了,雖然走得不穩,爸媽不要急哦,1歲2個月的寶寶雖然不愿意開口說話,但是可以有意的聽懂爸爸媽媽的一些詞了,仔細觀察寶寶的成長變化,心里別提多開心呢。
冬季到了很多人尤其是女性朋友容易出現手腳冰涼的癥狀,一想到冬季的寒冷就害怕。那么手腳冰涼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