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腹瀉該如何治療 1、飲食療法:輕癥減少奶量,代以米湯、糖鹽水等;重癥應禁食8~24小時,并靜脈補液。 2、液體療法: (1)口服法:適用于輕度脫水或嘔吐不重者。補液量按每公斤體重100毫升/日計算,分數次服用。 (2)靜脈補液法:用于中度、重度脫水。 3、控制感染:針對病因,選用抗菌藥物。 4、對癥治療:腹瀉可口服1次碳酸鉍或輕酸蛋白0.3克,一日3次;助消化可口服胃蛋白酶合劑每歲l毫升欣,一日3次,或多酶片一次l片,一日3次。依病情對癥處理。
嬰兒腹瀉該如何護理 ◆非母乳性食品應選擇容易消化、符合孩子口味的 不要選擇需很長時間才能消化的食物,選擇以米粥或菜粥等淀粉類為主的食品,并做得軟一些。但如果嬰兒不愿意吃的時候也不要勉強,在一段時間內孩子不進食非母乳性食品也沒有大問題。 若母乳喂養的孩子發生腹瀉時,不要輕易斷奶。這時可縮短每次喂奶的時間,讓孩子吃前一半的乳汁。因為母乳的前半部分蛋白質含量較多,容易消化,富于營養,而后半部分脂肪含量較多,不易消化。必要時母親可在喂奶前半個小時至一個小時,先飲一大杯淡鹽開水,稀釋乳汁,然后再給孩子哺乳。 ◆用孩子喜歡吃的飲品來補充水分 因腹瀉而失水時,補充更多的水分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多找一些孩子喜歡喝的飲品,如開水、果汁、蔬菜汁等。當腹瀉嚴重,并伴有嘔吐情況時,更應頻繁地補充水分,同時吃專門的腹瀉奶粉,如雀巢的腹瀉奶粉藹兒舒
嬰兒腹瀉的食療方法有哪些 1.稀釋牛奶牛奶用米湯稀釋后,與胃酸相遇可形成柔軟而疏松的酪蛋白凝塊,易于消化。稀釋后脂肪含量亦減少。加入米湯后使奶汁中含有三種糖,即牛奶中的乳糖,外加蔗糖和米湯中的淀粉,減輕了每一種糖的發酵性。 2.焦米或米湯均含有少量熱量,米炒焦后部分變成炭質,具有吸附作用,減少大便中的水分。 3.酸牛奶酸牛奶中的酪蛋白凝塊較小。吃酸牛奶后胃內容物的增加,具有一定的抑制細菌生長作用;還能促進鈣的吸收。 4.脫脂牛奶脫脂牛乳中脂肪含量約0.5---1.5%(全脂牛乳中含3.7%),可以減輕胃腸道對脂肪的消化能力。僅適宜短期治療。 5.魚蛋白粉含有優質蛋白質,可以糾正身體長期缺乏蛋白質而引起的營養不良,并能糾正消化酶的紊亂,改善消化功能。魚蛋白粉中脂肪含量少于0.5%,且不含乳糖,尤其適宜因飲食不當而造成的腹瀉。
嬰兒腹瀉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原因1:生理性稀便 在給寶寶腹瀉下定義以前,首先應考慮寶寶是否真正得了"腹瀉"。由于正常新生兒的腸道功能尚未健全,不同喂養方式的寶寶大便性狀也存在明顯區別,因此,當寶寶出現大便次數多及稀便等"腹瀉"表現時,可能還無法斷定寶寶得了"腹瀉"。如母乳喂養的新生兒,每天大便可多達7-8次,甚至10-12次,大便通常較稀薄,如果寶寶精神好,吃奶好,體重增長正常,就不必擔心。當然,對于人工喂養的寶寶,如每天大便5次以上,或大便中出現像鼻涕狀的黏液,或含大量的水分,應及時找專家檢查治療。 原因2:喂養不當 給新生兒喂食的奶粉過濃、奶粉不適合、奶粉中加糖、奶液過涼、或過早添加米糊等淀粉類食物,都容易導致新生兒積食,從而引起寶寶腹瀉。 原因3:對奶粉過敏 100名嬰兒中有2-7名會對奶粉蛋白質過敏
嬰兒腹瀉的癥狀有哪些 腹瀉是指糞便中水分增加,且大便成分變質而言。一般而言,腹瀉時大便的次數會增加、水分增加、大便顏色變成綠色、氣酸臭。主要癥狀有: 1、輕癥:每天大便五至八次,可能伴隨著輕微發燒或嘔吐。糞便呈黃綠色,帶粘液且呈蛋花湯樣,并伴有輕微腹脹,腸鳴音亢進。 2、中度腹瀉:每天大便十次,稀水便、氣味酸且臭,可能中度發燒。 3、重癥:腹瀉頻繁,每天大便八至十五次,呈水樣、量多,有酸臭味,煩躁、嗜睡、萎靡,甚至昏迷、驚厥,血絲黏液便,前囟門凹陷,皮膚及嘴唇干燥等。 4、部分患者可出現明顯脫水、酸中毒、電解質紊亂,如低鉀或低鎂等。
嬰兒腹瀉會引起哪些并發癥 脫水和電解質紊亂 腹瀉時機體不僅不能有效地從食物中吸收水份和電解質,而且還會以腸液的形式將它們進一步丟失。所以腹瀉時,如果不能及時有效地補充水份和電解質的話,就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脫水和電解質紊亂。其中,電解質紊亂包括低鈉、低鉀、低鈣和低鎂,它們不僅不利于疾病的恢復,而且還會給孩子帶來不必要的痛苦,例如低鉀可引起頑固性的腹脹,低鈣可引起手足抽搦或驚厥。 病毒性心肌炎 它發生在腸道病毒感染所致的腹瀉之后,腹瀉使患兒的抵抗力進一步下降,病毒就可侵犯心臟而引起病毒性心肌炎。并發此病的患兒會有胸悶、胸痛、心悸、頭暈、乏力等癥狀。重癥患兒會因為嚴重的心律失常導致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腸套疊 嬰兒常見的急腹癥之一,多見于4~10個月的嬰兒。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病率逐漸降低。絕大多數嬰兒腸套疊是原發性的,只有2%~8%的病例為繼
小兒腹瀉,是一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數增多和大便性狀改變為特點的消化道綜合征。幾乎每個寶寶都不止一次地發生過腹瀉,在寶寶成長道路上,它也是最常見的疾病之一。隨著夏天臨近,腹瀉病的高發季節也將到來,如何護理好腹瀉的寶寶就成為家庭的重點。 對于腹瀉的寶寶,最重要的是預防脫水和治療脫水。嬰幼兒對水、鹽平衡的調節能力差,腹瀉時,不僅吸收水和無機鹽的能力受損,水和鹽還會從血液進入腸道,造成人體水分和鹽入不敷出,導致脫水。因此,寶寶腹瀉治療中最重要的環節就是盡可能地預防脫水,如果已經出現脫水則必須盡快治療脫水。 為腹瀉兒童補液,簡便有效的選擇是使用口服補液鹽。世界衛生組織先后推出了三代口服補液鹽配方,第三代的口服補液鹽也稱為“低滲型ORS”,具有更好的治療效果和安全性,在預防脫水方面,尤具優勢。口服補液鹽配制的液體含有適當比例的葡萄糖和無機鹽,巧妙利用
據國外兒科權威機構的統計,一個孩子在他長大成人前,可能會患很多次感冒和上呼吸道感染,單是2歲前,大多數孩子就可能患8~10次感冒。若是上托兒所或者幼兒園的,感冒的機會還更多。 研究發現,孩子出生后第一年多與外界接觸,雖然感染機會增多,但卻有助于使罹患白血病的幾率減少一半。如果不跟其他兒童接觸,兒童免疫系統就不會得到充分發育。 這個的消息,是否讓你的感覺好過一些?對孩子的免疫系統來說,感冒未必是壞事。另外,你可考慮每年給孩子打一次流感疫苗,醫學證實,這樣做對一些體弱的孩子有保護作用。 典型的感冒癥狀 流鼻涕,開始是清水樣,后來變成濃濁的鼻涕; 打噴嚏; 輕度發燒,尤其在夜間; 食欲下降; 咽喉腫痛,吃東西下咽困難; 咳嗽; 脾氣變壞或者沒精打采。 如果沒有并發癥,上述的癥狀會在3~4天內逐漸消失。感冒不是嚴重的疾病,一般來
寶寶病了,發燒38。5℃,醫生給寶寶開了3服中藥。說來也快,當天晚上寶寶就退燒了。既然不燒了,我就不再給寶寶吃藥了。想到寶寶兩天沒有好好吃飯,于是買來他平時愛吃的蛋糕、薯條,吃了不少。誰知過了一天寶寶又發起高燒,再去醫院檢查,居然是肺炎!為什么寶寶的病發展成了肺炎? 北京大學第九臨床醫學院教授提醒,這位媽媽和很多父母一樣犯了以下兩個錯誤: 錯誤一:退燒后馬上停藥 發熱是小兒一種常見的臨床癥狀,是人體正在發動免疫系統抵抗感染的一個過程。體溫正常不等于疾病治愈,它只是預示疾病有所好轉,而造成感染的病毒或細菌此時不一定被徹底控制,體內的細菌、病毒可能還存在,炎癥還未完全消失。所以用藥需要一定的療程,才能徹底消滅體內的細菌、病毒而完全治愈,否則疾病有可能“死灰復燃”,導致病情更為復雜、嚴重。 因此,小兒退燒以后,應該繼續服藥。中醫中藥可以說在這方
現在的寶寶可比我們小時候要寶貴多了,一點點病痛都惹得媽媽們心急如焚,但是現在的媽媽也比我們那時顯得笨多了,常依著一些不科學的“歪”念來照顧發病的寶寶,寶寶可是叫苦不迭啊。媽媽們在不自不覺當中陷入了一些誤區也不知道,下面就讓小編幫你逐一細數媽媽護理發燒寶寶的那些“歪”念。 “歪”念一:發燒就代表感冒 寶寶一旦發燒,著急的媽媽肯定會首先想到的是寶寶什么時候著涼了,導致高熱不退,于是就自作主張的把感冒藥喂給寶寶,結果就醫后發現,寶寶發燒是因為消化問題導致的。 小編提醒:發燒的起因可輕至衣服過多,重至腹瀉所致。 寶寶患病的確容易發燒,但是發燒并不可以用感冒以偏概全來判斷,寶寶體溫的稍微升高,是受很多因素的影響,例如用力吃奶、運動過后、使勁地哭鬧或者穿得太多衣服,這些都會讓寶寶體溫比正常的要高,但一般最高不會超38℃。 如果寶寶的體
夏天人們經常會擦破膝蓋,曬傷鼻子,在海邊游玩時將裸露的皮膚曬黑,還會因為接觸有毒的常春藤而出又癢又難受的皮疹。 小科普:教你分辨“毒三樹” 有毒的常春藤、橡樹和漆樹的外觀并不相像,但是它們在植物大家族中是同屬,并且都含有一種叫做漆酚的油性物質,而過敏體質的人接觸到漆酚,皮膚就會起發癢并且起泡狀疹子。古諺語“三葉樹,要躲開”有時還是有道理的,但是這些有毒植物的外觀千變萬化,可不是簡單的數數葉子然后避而遠之就可以幸免于難的。 美國大部分地區都可見到毒常春藤。通常,枝干上長有三片葉子的藤樹或者灌木就是毒常春藤,有時候葉子數量可以多達五片。這種植物有的顏色亮麗,有的顏色暗沉,花朵呈黃色或者綠色,結白色的漿果,秋天還會變成美麗的紅色。 毒橡樹生長在東部地區,通常都是低矮的灌木形狀,而生長在西海岸地區的毒橡樹則是高大的藤樹或者
寶寶坐立不安?脾氣不好?睡不著?不要以為這是大人的專利病。寶寶也會因為一些原因而產生上述的跡象。除此之外,寶寶還會有其他癥狀,例如:流口水、牙床紅腫等等。如果寶寶出現以上的癥狀,那么寶寶很可能是開始長牙齒了。寶寶第一次長牙齒,可能是初為人母的你的第一個真正挑戰。當寶寶的小牙齒開始不斷掙扎著“冒頭”的時候,寶寶也會感到“煎熬”,這可能對你產生挑戰哦。 你可以通過以下的小技巧,來減輕寶寶的不適: 1、冷敷。 給寶寶綁上一條冷凍的毛巾?;蛘?,用吮吸瓶裝少量冰水,給寶寶喝。冰冷能夠起到消痛的作用。 2、按摩。 用手指輕輕地按摩寶寶的牙肉。但是,謹記一點:一定要首先把手指洗干凈!! 3、用藥。 向醫生請教,開一些鎮痛藥。但是,要記住一點,不要看到寶寶痛得大哭,就不經醫生指示,隨便給寶寶吃鎮痛藥。寶寶的身體系
打針的時候寶寶很害怕,打針之后媽媽很忐忑。近來,不少初為人父人母的家長向兒科醫師反映:寶寶每次在打了預防針之后的當天晚上或者1~2天后就會有些低熱現象,有時甚至演變成為發燒、感冒。打預防針本來是為了讓寶寶更加健康,越打越“虛”是怎么回事呢? 乙肝、卡介苗、百白破、麻疹、麻腮風、水痘、流腦、肺炎……寶寶從出生到三歲之前,需要打的預防針不僅種類數量多,還很頻繁。寶寶從一出生就開始打防疫針,幾乎達到一月一針。廣州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兒科主治醫生譚小華說,寶寶在接種疫苗后,發生低熱是較常見的不良反應。 這是因為,防疫針是為了預防疾病,多數是從相應的病菌中衍化出來,一旦疫苗在體內與機體的免疫系統發生作用,就可能會導致各種不良反應。而諸如寶寶出現的低熱情況,除了以上原因,還可能是由于感染導致出現上面的癥狀。約有3%~5%的寶寶(主要見于
扁桃體炎是兒童的常見病,有一些孩子,幾乎每年都要發幾次,每一次發病都要打針消炎一兩個星期。因此,在各大醫院耳鼻喉科門診,常常能見到父母帶著孩子看病時,要求醫生將之切除。也有的孩子扁桃體反復發炎,父母卻不愿切除扁桃體,那么,扁桃體到底該不該切除呢? 每當季節交替感冒患者增加時,兒童扁桃體炎也隨之增加,不少父母都抱怨孩子“老生病”。那么,面對“老生病”的孩子,父母們究竟該怎樣處理?如果是因扁桃體發炎而高燒,是否切除就能一勞永逸?專家介紹,該病常見于學齡期兒童,許多父母看見寶寶扁桃體較大或偶爾發生急性扁桃體炎就要求醫生進行手術摘除是不對的。 人身上的每個器官都有其必須履行的職責,包括扁桃體在內。它是上呼吸道感染的第一道防御門戶,可抵御侵入機體的各種致病微生物,起到一定的抗病作用,一般而言,兒童時期的扁桃體多呈生理性肥大,是正常現象,
毛細支氣管炎是嬰兒時期肺炎的一種特殊類型,是嬰兒期比較嚴重的呼吸道疾病,多發生于幾個月齡的嬰兒,主要表現是喘憋。在我國北方地區,該病多發生于冬季和初春,南方則多發生于春夏或夏秋。發病高峰集中在1~6個月的嬰兒,80%以上的病例發生在1歲以內。男女嬰兒發病率差不多,但男嬰病情多比較嚴重。 癥狀 該病初期變現主要是感冒癥狀,2、3天后出現咳嗽、喘息,一般與發病6、7天癥狀進一步加重,出現明顯喘憋。這時,一般父母不再堅持在家里治療,即使在半夜,也會因嬰兒呼吸困難而看急診。 到醫院后,醫生會立即收住院治療,但即使住院治療也難以在短期內使病情好轉。這時毛細支氣管炎的特點:就是發病7天左右病情最重,喘憋達到高峰;病情10天以后,癥狀逐漸減輕。 使用抗生素無效 引起毛細支氣管炎的病原菌多是呼吸道合胞病毒,使用抗菌素無效。缺乏有效的抗病毒藥物,主要靠自然病程。即使就是這樣
寶寶腹瀉家居護理全書 幾乎每個寶寶都不止一次地發生過腹瀉,尤其是年齡較小的寶寶。所以,它是寶寶們最容易患的“小兒四病”之一。寶寶上吐下瀉時,媽咪們的心里都很著急,恨不能讓寶寶快快地好起來!于是,一股腦兒地給服用各種藥。然而,寶寶非但不見好,反而越來越止不住地瀉,甚至拖至幾個月不愈,使寶寶的生長發育受到很大影響,有時甚至危及生命。為了寶寶平安健康長大,媽咪對寶寶腹瀉病的防治及護理應該多多了解—— 何謂寶寶腹瀉病? 小兒腹瀉病是由多種病原及多種病因而引起的一種疾病?;純捍蠖鄶凳?歲以下的寶寶,6—11月的嬰兒尤為高發。腹瀉的高峰主要發生在每年的6—9月及10月至次年1月。夏季腹瀉通常是由細菌感染所致,多為黏液便,具有腥臭味;秋季腹瀉多由輪狀病毒引起,以稀水樣或稀糊便多見,但無腥臭味。 腹瀉的發病
腸道健康對于嬰幼兒的成長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于營養吸收、身體其他系統的發育,甚至嬰幼兒后續生長和健康都有一定的影響,所以腸道健康問題絕對不能小覷。 寶寶常見腸道問題 1.食欲不振,進食量減少; 2.噯氣、腹脹、腹疼; 3.精神萎靡,睡不安穩,夜里啼哭; 4.排便異常,或干結便秘,或排便頻繁、腹瀉。 腸道不好的寶寶飲食注意 1.進食量要合理,宜少量多餐,以減輕胃腸道負擔。 2.營養要均衡,不偏食不挑食。 3.選擇容易消化的食物,忌食刺激性食物。 解決寶寶腸道問題,除了以上“治本”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要“治標”,強健寶寶腸道。 育兒專家指出,健康的腸道功能主要包括良好的消化與吸收、平衡的腸道微生態以及正常的腸道免疫功能三大部分。強健寶寶腸道,也應從這3個方面著手: 1.改
很多新手爸媽面對給寶寶補充VD時存在諸多疑問。近年有一些國外研究者認為,現行推薦劑量過于保守,嬰幼兒VD推薦劑量應改為400IU/天,而我國現行嬰幼兒VD推薦量正是這個標準。 新手爸媽應該知道 VD缺乏臨床表現 嬰幼兒VD缺乏時,嚴重影響鈣代謝,早期以非特異性的神經精神癥狀為主要表現,如多汗、夜驚、煩躁不安等,嚴重時可出現骨骼改變,如出牙晚、囟門遲閉、顱縫發軟、方顱、按壓枕骨有“乒乓球感”、胸部出現肋骨“串珠”、肋緣外翻、“雞胸”及脊柱側彎、龜背等,四肢出現“手鐲”、“足鐲”、X型腿、O型腿等改變。本病發病緩慢,易被忽視,一旦出現明顯癥狀,機體抵抗力會降低,易并發肺炎、腹瀉等疾病。 人體VD的來源 1、皮膚的光照合成這是人體VD的主要來源
抗生素是最常用到的抗菌藥物。大家都知道抗生素不能濫用,但小孩一旦得病,父母最關心的是如何能最快藥到病除,就忽略了用藥常識和醫生的忠告。 在最新一期美國《兒科學雜志》上,瑞典研究人員發表研究成果表明:使用過抗生素藥物的嬰兒容易患哮喘病。 研究:嬰兒服抗生素,得哮喘比例激增 最近,瑞典哥德堡大學研究人員在對5000名兒童進行調查后發現,嬰兒在出生后的第一周里接受抗生素藥物治療的話,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患哮喘癥的危險性要比其他嬰兒高出300%。研究人員分析,這主要是因為抗生素類藥物在治病的同時,也毀掉嬰兒腸道中從母體獲得的有益細菌群,對嬰兒自身的免疫系統發育起到破壞作用。 今年“世界哮喘日”宣傳活動中,著名呼吸疾病專家鐘南山院士表示,近二十年來,多數人動不動就用很高檔的抗生素,以致小孩自身免疫保護能力下降,一旦受到外界稍微刺激就無法抵御,得哮喘的比
腹瀉也就是一般所說的拉稀。腹瀉包括兩個含義:一是大便次數較平時增加較多;二是大便性質改變,帶有較多水分。造成嬰幼兒腹瀉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由致病菌和病毒引起的腹瀉叫腸炎。細菌引起的有痢疾和致病性大腸桿菌腸炎,病毒引起的為病毒性腸炎,其病原主要為腸道病毒。還有一種近幾年來發現的輪狀病毒,因其形態似車輪,因此而得名。致病性大腸桿菌炎多發生在夏季,所以也稱夏季腹瀉。病毒性腸炎多見于秋季,故也稱秋季腹瀉。這類腹瀉也稱感染性腸炎或感染性腹瀉。 由于飲食質量問題引起腹瀉的有:吃了不新鮮或變質的牛奶或其他食物,常常又吐又拉,稱為急性胃腸炎。因為食物的量或質超過了嬰幼兒胃腸道消化功能的承受能力,以致負擔過重引起腹瀉的叫消化不良,也即中醫所說的“傷食瀉”。 其他,還有胃腸道以外的其他系統有病時,如上呼吸道感染、肺炎、中耳炎、泌尿系統感染等引起腹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