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網絡安全知識 1、沒有經過父母同意,不要把自己及父母家人的真實信息,如姓名、住址、 學校、電話號碼和相片等,在網上告訴其他人。 2、如果看到不文明的信息或圖片,應立即告知父母。 3、進入聊天室前要告知父母。必要時由父母確認該聊天室是否適合學生使用。不要在各個聊天室之間“串門”。在聊天室中,如果發現有人發表不正確的言論,應立即離開,自己也不要在聊天室散布沒有根據或不負責任的言論。 4、不要在聊天室或BBS上散布對別人有攻擊性的言論,也不要傳播或轉貼他人的違反中小學生行為規范甚至觸犯法律的內容,網上網下都做守法的小公民。 5、盡可能不要在網上論壇,網上公告欄、聊天室上公布自己的E-MAIL地址。如果有多個E-MAIL信箱,要盡可能設置不同的密碼。 6、未經父母同意,不和任何網上認識的人見面。如果確
紅領巾的由來 1922年2月13日,世界上第一個由工人階級政黨領導的少先隊組織,在蘇聯莫斯科誕生了。剛成立的少先隊,沒有特殊的標志。那時的饑餓、困難正威脅著全蘇人民,當然考慮不到少先隊的標志問題。列寧的夫人克魯普斯卡婭十分關心下一代的成長,建議共青團給少先隊員們設計一種特有的標志。在一次接受新隊員的大會上,來參加會議的先進女工把自己的紅色三角頭巾解下來系在少先隊員的脖子上,勉勵他們說:“戴著它,別玷污了它!它的顏色是同革命戰旗一樣的!”紅領巾就這樣誕生了。 新中國誕生不久,1949年10月13日,中國共產黨委托共青團建立全國統一的少年兒童組織——中國少年兒童隊。1953年6月,改為中國少年先鋒隊,簡稱少先隊。少先隊繼承了革命戰爭年代兒童團的優良傳統,與過去的兒童團一樣,用紅領巾作為自己的標志。紅領巾是紅旗的一角,象征著革命的勝利。少先隊隊禮是五指
詩人簡介 羅隱 (晚唐道家學者) (833~909),字昭諫,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新登鎮)人,唐末五代時期詩人、文學家、思想家。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編其文為《讒書》,益為統治階級所憎惡,所以羅袞贈詩說:“讒書雖勝一名休”。后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總共考了十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黃巢起義后,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啟三年(公元887年),55歲時歸鄉依吳越王錢镠,歷任錢塘令、司勛郎中、給事中等職。公元909年(五代后梁開平三年)去世,享年77歲。 著有《讒書》及《太平兩同書》等,思想屬于道家,其書乃在力圖提煉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濟術”,是亂世中黃老思想復興發展的產物。 羅隱的詩 《雪》
關于愛護眼睛的兒歌 《保護眼睛兒歌 》 保護眼睛兒歌 保護眼睛真重要, 小朋友們要記牢; 讀書寫字坐端正, 眼睛離桌一尺遙; 走路坐車和躺著, 千萬不要把書瞧; 眼保健操天天做, 一日兩次不可少; 這個應該屬于兒的的吧! 飲食營養要均衡,身體健康學習好。 《保護眼睛拍手歌》 你拍一,我拍一,用眼衛生要注意。 你拍二,我拍二,眼保健操好伙伴。 你拍三,我拍三,勞逸結合記心間。 你拍四,我拍四,端正姿勢來寫字。 你拍五,我拍五,走路坐車別看書。 你拍六,我拍六,課間休息溜一溜。 你拍七,我拍七,不要躺著來學習。 你拍八,我拍八,看書不要桌上趴。 你拍九,我拍 九,飯前便后要洗手。
詩人簡介 杜牧(803年-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詩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歲中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后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理人國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后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以詠史抒懷為主,其詩英發俊爽,多切經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頗高。杜牧人稱“小杜”,以別于杜甫,"大杜“。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 杜牧描寫春天的詩 《江南春》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村行》 春半南陽西,柔桑過村塢。 裊裊垂柳風,點點回塘雨
關于衛生的拍手歌 《衛生拍手歌》 你拍一,我拍一,臟的東西不要吃。 你拍二,我拍二,上學不忘帶手絹。 你拍三,我拍三,起床以后要洗臉。 你拍四,我拍四,每天都要拖拖地。 你拍五,我拍五,有痰不要隨地吐。 你拍六,我拍六,果皮紙屑別亂丟。 你拍七,我拍七,衣服臟了勤換洗。 你拍八,我拍八,晚上睡前要刷牙。 你拍九,我拍九,活動結束要洗手。 你拍十,我拍十,講究衛生快做起,快做起。 《小學生講衛生拍手歌》 你拍一,我拍一,講究衛生請牢記; 你拍二,我拍二,早晨要洗小臉蛋; 你拍三,我拍三,勤洗澡來勤換衫; 你拍四,我拍四,常理頭發常剪指; 你拍五,我拍五,勤拖地板無塵土; 你
詩人簡介 李賀 (唐代詩人)(約公元791年-約817年),字長吉,漢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稱李昌谷,是唐宗室鄭王李亮后裔。有“詩鬼”之稱,是與“詩圣”杜甫、“詩仙”李白、“詩佛”王維相齊名的唐代著名詩人 。有《雁門太守行》、《李憑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 。 李賀是中唐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李白、李商隱稱為唐代三李。 是中唐到晚唐詩風轉變期的一個代表者。他所寫的詩大多是慨嘆生不逢時和內心苦悶,抒發對理想、抱負的追求;對當時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和人民所受的殘酷剝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壓城城欲摧”,“雄雞一聲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李賀的詩作想象極為豐富,經常應用神話傳說來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稱他為“鬼才”,“詩鬼”,創作的詩文為“鬼仙之辭”。有“‘太白仙才,長
小學生飲食安全兒歌 《食品衛生安全兒歌》 食物中毒重預防, 功夫完全在日常。 飯前便后要洗手, 衛生習慣要優良。 專用餐具專人用, 飯后洗凈袋內裝。 生吃蔬菜與瓜果, 洗凈削皮不能忘。 夏天本是高發季, 保持警惕別松韁。 熟食冷葷剩米飯, 海鮮涼拌重點防。 不吃腐爛變質物, 不食病死豬牛羊。 飯菜食前要熱透, 餐后燒開再儲藏。 生熟食品要分開, 生熟工具別混忙。 交叉污染手易臟, 洗凈才可少禍殃。 生猛海鮮要適量, 野生動物不輕嘗。 把好病從口入關, 身體永遠保健康。 《食品安全歌》 食品安全真重要,病從口入危害大。 購買食品要仔細,看清廠名和廠址, 過期變質買不得,三無食品更別要,
大熊貓資料 大熊貓 (哺乳動物),屬于食肉目、熊科、大熊貓亞科和大熊貓屬唯一的哺乳動物,體色為黑白兩色,它有著圓圓的臉頰,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體,標志性的內八字的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鋒利的爪子。是世界上最可愛的動物之一。 大熊貓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萬年,被譽為“活化石”和“中國國寶”,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旗艦物種。據第三次全國大熊貓野外種群調查,全世界野生大熊貓不足1600只,屬于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截止2011年10月,全國圈養大熊貓數量為333只。大熊貓最初是吃肉的,經過進化,99%的食物都是竹子了,但牙齒和消化道還保持原樣,仍然劃分為食肉目。野外大熊貓的壽命為18~20歲,圈養狀態下可以超過30歲。 大熊貓是中國特有種,現存的主要棲息地是中國四川、陜西和甘肅的山區。 大
作者簡介 劉禹錫 (唐朝文學家、哲學家)(772年—842年),字夢得,河南洛陽人,自稱“家本滎上,籍占洛陽” ,又自言系出中山。 其先為中山靖王劉勝。唐朝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 之稱。 劉禹錫貞元九年(793年),進士及第,初在淮南節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記室,為杜佑所器重,后從杜佑入朝,為監察御史。貞元末,與柳宗元,陳諫、韓曄等結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個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集團。后歷任朗州司馬、連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禮部郎中、蘇州刺史等職。會昌時,加檢校禮部尚書。卒年七十,贈戶部尚書。劉禹錫詩文俱佳,涉獵題材廣泛,與柳宗元并稱“劉柳”,與韋應物、白居易合稱“三杰” ,并與白居易合稱“劉白”,有《陋室銘》《竹枝詞》《楊柳枝詞》《烏衣巷》等名篇。哲學著作《天論》三篇,論述天的物質性,分析“天命論”產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義思想。
關于蜻蜓的資料 蜻蜓,無脊椎動物,節肢動物門,昆蟲綱,有翅亞綱,蜻蜓目,差翅亞目,分蜻科和蜓科。一般體型較大,翅長而窄,膜質,網狀翅脈極為清晰。視覺極為靈敏,單眼3個;觸角1對,細而較短;咀嚼式口器。腹部細長、扁形或呈圓筒形,末端有肛附器。足細而弱,上有鉤刺,可在空中飛行時捕捉害蟲。幼蟲(稚蟲)在水中發育,在水中用直腸氣管鰓呼吸。一般要經11次以上蛻皮,需時2年或2年以上才沿水草爬出水面,再經最后蛻皮羽化為成蟲。稚蟲在水中可以捕食孑孓或其他小型動物,有時同類也相殘食。成蟲一般在池塘或河邊飛行捕食飛蟲。除能大量捕食蚊、蠅外等對人有害的昆蟲,有的還能捕食蝶、蛾、蜂,實為益蟲。[1] 蜻蜓的已知種類超過5,000種。 關于蜻蜓的兒歌 《大蜻蜓》 大蜻蜓, 綠眼睛, 兩對翅膀亮晶晶。 飛一飛, 停一
朱熹簡介 朱熹(1130.9.15—1200.4.23),南宋理學家,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謚文,世稱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省尤溪縣)。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 朱熹是“二程”(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與二程合稱“程朱學派”。朱熹的理學思想對元、明、清三朝影響很大,成為三朝的官方哲學,是中國教育史上繼孔子后的又一人。 朱熹十九歲考中進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東巡撫,做官清正有為,振舉書院建設。官拜煥章閣侍制兼侍講,為宋寧宗皇帝講學。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書章句集注》《太極圖說解》《通書解說》《周易讀本》《楚辭集注》
罌粟花簡介 別名罌子粟、阿芙蓉,御米,象谷,米囊,囊子,鶯粟。 原產小亞細亞、印度和伊朗。我國部分地區藥物種植場有少量栽培。罌粟是罌粟科的二年生草本植物。全株粉綠色,葉長橢圓形,抱莖而生;夏季開花,單生枝頭,大型而艷麗,有紅、紫、白色,向上開放。花早落,結球形蒴果,內有細小而眾多種子。 中醫以罌粟殼入藥,處方又名“御米殼”或“罌殼”。在夏季“割煙”后采收,去蒂頭和種子,曬干醋炒或蜜炙備用。種子含油50%,可以榨油。 罌粟殼性平味酸澀,有毒,內含嗎啡、可待因、那可汀、罌粟堿等30多種生物堿,為鎮痛、止咳、止瀉藥,用于肺虛久咳不止、胸腹筋骨各種疼痛、久痢常瀉不止;也用于腎虛引起的遺精、滑精等癥。 罌粟果實中有乳汁,割取干燥后就是“鴉片”。它含有10% 的嗎啡等生物堿,能解除平滑肌特
楊貴妃簡介 楊玉環(公元719年-公元756年):中國四大美女之一。號太真。 姿質豐艷,善歌舞,通音律,為唐代宮廷音樂家、舞蹈家。其音樂才華在歷代后妃中鮮見,被后世譽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其籍貫存在爭議,主要有五種說法:虢州閿鄉(今河南靈寶)、蒲州永樂(今山西永濟)說、弘農華陰(今陜西華陰)說、蜀州(今四川成都)、容州(今廣西容縣)說。她出生于宦門世家,父親楊玄琰曾擔任過蜀州司戶。 她先為唐玄宗兒子壽王李瑁王妃,受令出家后,又被公爹唐玄宗冊封為貴妃。天寶十五載(756年),安祿山發動叛亂,隨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經馬嵬驛,楊玉環于六月十四日,在馬嵬驛死于亂軍之中,香消玉殞。 杜甫有《哀江頭》詩:“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污游魂歸不得。清渭東流劍閣深,去住彼此無消息。人生有情淚沾臆,江花江草豈終極!”、白居易形容她“溫泉水滑洗凝脂
納蘭性德簡介 納蘭性德(1655年-1685年),葉赫那拉氏,字容若,滿洲正黃旗人,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諱改名為性德,一年后太子更名胤礽,于是納蘭又恢復本名納蘭成德。號楞伽山人。清朝著名詞人。父親是康熙朝武英殿大學士、一代權臣納蘭明珠。[1] 母親愛新覺羅氏是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一品誥命夫人。其家族——納蘭氏,隸屬正黃旗,為清初滿族最顯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稱的“葉赫那拉氏”。納蘭性德的曾祖父,是女真葉赫部首領金石臺。金石臺的妹妹孟古,嫁努爾哈赤為妃,生皇子皇太極。 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文元賞識,推薦給內閣學士徐乾學。十八歲參加順天府鄉試,考中舉人。十九歲參加會試中第,成為貢士。康熙十二年因病錯過殿試。康熙十五年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 拜徐乾學為師。他于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儒學匯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