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鄭州這個新晉“火爐”持續發威,各種疾病也接踵而來。其中,大家最為關注的就是中暑,部分人稍感不適便以為是中暑。其實,出現“頭疼腦熱、四肢無力、虛汗不止”等不舒服的癥狀,不一定是中暑,因為有可能是暑濕感冒。
癥狀誘因有所區別
“暑濕感冒是夏天特有的感冒,俗稱熱傷風,是人體感受了夏季暑濕之邪,又因飲食失節、過食寒涼、腹受風襲所致。”河南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呼吸科副主任醫師余學慶說,暑濕感冒癥狀主要表現為發熱不太高(38℃左右),有鼻塞、流涕、咳嗽等上呼吸道癥狀,還常伴有脾胃差、口無味、腹瀉、身上黏滯等癥狀。
余學慶說,暑濕感冒的預防,不僅需要注意防熱,還得預防受涼,夏季要特別注意避免淋雨,注意室內通風透氣,除濕驅潮,不要攝入太多冷飲,尤其注意空調不要吹太長時間,溫度設定不宜太低。
“中暑多在高溫環境下勞作時發生,可分為先兆中暑、輕度中暑、重癥中暑(即熱射癥)三級。”河南省人民醫院中醫科副主任醫師王雪梅說,中暑發熱比暑濕感冒發熱重,但沒有惡寒、鼻塞、流涕之類的感冒癥狀,這是兩者的根本區別。
余學慶還說,暑濕感冒病程纏綿,大多需數日治療而痊愈;中暑雖發病急,但恢復也快,一般1~2天,甚至幾小時內癥狀即可消除。
治療既相似又有異
“暑濕感冒發熱重,惡寒輕,一般病人沒有寒冷的感覺,只是發熱較為嚴重,一般感冒藥沒有效果。”余學慶說,中醫對暑濕感冒的治療主要是化濕。常見的中成藥有祛暑丸、暑濕感冒沖劑、藿香正氣口服液、保濟丸等,患者還應該多飲水、多休息,飲食宜清淡。
“中暑和暑濕感冒都多有暑中夾濕現象,濕易傷脾,二者常出現相同的胃腸道癥狀,如腹脹、腹瀉、食欲不佳等。”王雪梅說,故在治療上兩者同樣有相似之處,中暑主要以祛除體內暑濕為主,而暑濕感冒除了要祛除暑濕外,還要辛涼解表。
王雪梅說,先兆中暑時,人的體溫不會明顯升高,只會伴有輕微的頭痛、頭暈、口渴、多汗、四肢無力發酸、注意力不集中、動作不協調等癥狀,所以不容易引起人的注意,“此時,可口服鹽水或清涼茶飲料,外用清涼油或風油精。”
“如果體溫上升到38℃以上就已經是輕癥中暑了,而重癥中暑還會伴有昏厥、昏迷、痙攣或高熱,如不及時搶救就會危及生命。”王雪梅提醒,在高溫環境下出現頭痛、頭暈、四肢無力等不適,就應及時轉移到陰涼通風處,給予水和含鹽清涼飲料及對癥處理,迅速予以物理降溫和藥物降溫,以免發展成重癥中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