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發生率逐年提高
“沒有精神障礙并不代表精神完全健康,事實上,一個人一生中幾乎不可避免地會出現精神衛生問題,最普通的例子如自卑,最極端的例子如自殺。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個人的成長和發展。但是,出現精神衛生問題不一定等于有精神疾病。”紹興市第七人民醫院的精神心理科副主任醫師梁勝林介紹。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競爭壓力的不斷加大,因精神障礙導致的精神疾病的發生率在逐年增多,而患有重性精神病的患者比例在千分之六以上。據了解,目前抑郁癥、焦慮癥、睡眠障礙癥、精神分裂癥這4種疾病在精神疾病中比較常見。
梁醫生提醒,隨著生活壓力的不斷增大,很多人處于心理亞健康狀態,所以尋求心理咨詢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由于精神衛生知識普及和宣傳不夠,大多數人對精神疾病認識不足,對患者缺乏應有的理解和同情,偏見與歧視現象較為嚴重,致使一些精神疾病康復者不能順利回歸社會,產生了強烈的病恥感。一些患者和家屬即便具有一定的精神衛生知識,認識到疾病的性質,多數人也寧可自己忍受痛苦也不愿尋求精神科醫生的幫助,認為患有精神方面的疾病很丟人,結果延誤了治療。
“心理感冒”不容忽視
“心理感冒”實質上是抑郁癥的另一種說法。如今,抑郁性疾病的多發人群主要集中于學業壓力下的青少年和“空巢”老人,此外產后抑郁的女性同樣需要關注。一般表現為長期的情緒低落、興趣減退、時常感覺疲乏無力,越來越消極等。而人們對抑郁癥缺乏了解,甚至懷有強烈的“病恥感”,成為將抑郁癥推向“心理絕癥”的潛在兇手。
a.青少年抑郁癥高發于青春期,孩子成長中的問題誰負責?
據梁醫生介紹,青少年抑郁癥主要出現在青春期,這個階段的孩子由于心理和生理的發育,而產生了叛逆的心理。孩子白天在學校學習,晚上到家休息,學校發生的事情家長不了解,家里出現的問題老師也不清楚,有些孩子心事較重,在青春期遇到問題后,不愿與家人和老師分享,從而越積越重,最后導致抑郁癥的出現。
青少年抑郁癥和青春期的成長發育有很大的關聯。專家建議,老師和家長應時常溝通,在孩子出現異常表現時,家長可以通過書信的方式,或者從另一個角度解決問題,千萬不要把任何事情都推卸到影響學習成績上,因為青春期的孩子除了學習還會遇到很多問題,孩子的健康成長比學習成績重要得多,希望每一位家長和老師都能夠重視這一點,從而避免青少年抑郁癥的出現,讓孩子開心順利地度過青春期,完成自己的學業。
b.留守老人抑郁癥高發,老年人的幸福生活誰負責?
抑郁癥在老年人中也有很高的發病率,主要的患病原因有兩種:一種是因為退休后突然閑下來,不知道每天應該如何充實地度過,子女又不在身邊陪伴,從而導致抑郁癥的出現;另一種是因為年齡的增長,身體素質下降,很多疾病會蜂擁而至,受到疾病的困擾,很多老年人也會出現抑郁癥的表現。
由此可見,孤獨,疾病是誘發老年人抑郁癥的主要原因,在老年人抑郁癥患者中,多數患者都是因為家中沒有子女的陪伴,子女工作繁忙,無法抽出時間陪父母談談心、說說話。其實對于老年人來說,除了子女能夠經常看望以外,還需要老年人自身進行生活上的改善,多參加一些社區活動,多與身邊的人接觸,也是預防抑郁癥出現的方法之一,想要避免老年抑郁癥的出現,老年人和子女都應該盡好自己的職責。
c.產后抑郁藏危機,約一半未被及時發現
50%~75%的女性都將隨著孩子的出生經歷一段產后心理波動期,易于發生抑郁癥狀。根據不完全統計,產后抑郁癥的發病率在15%~30%。“這意味著,大約10個產婦中就有2~3個受到抑郁癥、焦慮癥等困擾。”梁醫生告訴筆者。
據介紹,女性生產之后,激素分泌、社會角色轉變等會帶來一系列的心理變化。她們飽受生活、工作、心理多方面的重負,很容易在產后一段時間出現嚴重的抑郁傾向,有些甚至有輕生、自虐、對孩子實施暴力等嚴重情況。這會對孕婦及其家庭造成潛在、長期、嚴重的不利影響。可是,大約有50%的產后抑郁障礙患者,卻并未被及時發現和治療。
產后抑郁癥出現時,植物神經系統就會紊亂,進而免疫系統的功能就會紊亂,從而出現各種頑固性疾病。對此,專家告誡各位新媽媽和家屬,產后抑郁癥的危害往往被人們所忽視,長期如此,會對產婦造成嚴重的精神困擾,并引發其他并發癥,對嬰兒的健康成長會造成負面影響。
對此,梁醫生建議,預防精神疾病的發生,最重要的是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健全的人格,不管是生活中還是工作上,要持有一種寬容、平和、不較真的心態,做到與人為善,和睦相處,并做到早發現早治療。社會應更加關心這些精神疾病患者,在社區建立有關精神疾病康復的機構,幫助其恢復健康,并提供一些就業機會。對于家庭來說,良好的家庭氛圍對患者的康復十分重要。而對于精神疾病患者自身來說,要自強自尊,接納自己,并配合醫院治療,另外要注重培養愛好和興趣,參加正常的社交活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