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對孩子有撒謊的現象感到生氣和苦惱,特別是對明顯的說謊和死不承認的說謊尤其惱火。 孩子為什么說謊?──他們說謊有時是由于不讓他們說真話。有些家長常以打、罵等懲罰手段來對待孩子的錯誤。一個孩子打破了一個花瓶,媽媽回家后,就原原本本地把事情的經過告訴媽媽,可媽媽一聽珍愛的花瓶被打破了,很惱火,把孩子狠狠地訓斥了一通。從此,孩子遇到類似的情況。為了逃避懲罰,就采取說謊來保護自己。 想讓孩子避免說謊,父母不但要聽得進孩子令人高心的真心話,也聽得進令人傷心的真心話。 孩子的感情體驗無論是積極的、消極的,或是矛盾的,都不應該鼓勵他按照父母的意愿來說,而應該按照孩子自己的體驗去說。例如,孩子生病時,不想服藥,家長騙他說藥不苦;不想打針,家長騙他說打針不痛。這會在孩子心中留下什么印象呢?那就是可以用說謊的方法欺騙別
孩子如果有不快樂的童年,那最可能會是在6歲、12歲和16歲這三個階段。 兒童心理專家指出:一般兒童會在這三個關鍵年齡面對巨大的壓力,因為這都是他們剛入學或躍入另一個學習階段的時期,所以父母應該多留意孩子發出的求救訊號,并幫助他們克服壓力。 新加坡衛生院兒童心理診所主任蔡益明醫生指出: ·剛進入小學的6歲孩子,由于必須面對一個全新的學習環境,所以可能會產生恐懼; ·12歲正值青春期,孩子除了面臨會考的壓力,另外還會因生理上起變化而感到憂慮疑惑,所承受的壓力更是顯著; ·16歲的孩子則是因為得應付中四會考這個重要考關,而容易感到精神緊張。 蔡益明醫生說,雖然他們的情緒備受這些外在因素的影響,但大多數孩子們卻不懂得如何開口向父母或老師求助,或甚至可能是孩子把問題提出來了,但卻被父母誤解為懶惰、撒謊,而導致孩子陷入
許多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會面臨一種性格太過于內向的問題,對此有些家長也是焦急不已,總想著通過各種方法調節一下,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變得樂觀開朗一點,但結果卻往往事與愿違。怎么解決孩子性格太過內向? 身為家長我們應該怎么做呢?不要急,我們慢慢往下看。 多帶孩子接觸外界 很多孩子太過于內向的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太過于孤獨,缺少與外界的溝通和交流。所以,想要改變這種狀態,家長就要讓孩子試著多于外界交流。當你經常帶著孩子接觸外界的新鮮事物時會在潛意識里幫助孩子養成一種主動與人溝通的習慣,當他養成了這種習慣之后,再將他放入陌生環境的時候他自己就會與人主動溝通。 為他的成長營造“愛”的氛圍 我曾聽到過這樣一句話:“有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是的,原生家庭給人的影響就是這么大。當一個人在充滿愛的家庭氛圍中長大的
中國的家長望子成龍心切,他們更重視學業的傾向,認為給孩子一個良好的學業開端是幼兒園重要的任務,而美國的家庭則將培養孩子獨立性和自主能力當成一個重要的任務。怎樣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中國的教師和家長,總是用一個孩子的長處比另一個的孩子的短處,比到最后,必然使一部分孩子自信心喪失。教育的真正意義,不僅在于知識儲備,更應該是建立樂觀、積極的心態。 美國的成年人把小孩當做大人一樣尊重:父母進入子女房間要敲門;移動或用孩子的東西應該得到他的允許;任何牽涉到子女的決定應該先和子女商談;不隨意翻看子女的日記或其他隱私……這種尊重的精神是我們社會所缺乏的。 一個不被尊重的孩子不僅沒有自信,他以后也不知道尊重別人,因為沒有人給他示范過。教育學家們在深入研究后曾得出結論: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莫過于培養他們的自信心,有了自信,孩子們就會有力量克服人生
“又要放假了,到底該把兒子送進暑假班,還是放到爺爺奶奶家?” 的確,暑期如何“安置”孩子,從來就是父母們的難題。 近來,有關人士建議:今年暑假,父母不妨嘗試著“放養”孩子,讓孩子多和同伴們在一起,不但可還孩子快樂天真的童年生活,更能培養孩子的情商。 雖然是暑期長假,但不少小朋友根本沒時間和同伴玩。一位小朋友這樣說:“媽媽已經幫我報了4個暑假班,看來,我的暑假基本算是‘泡湯’了。”還有個孩子說:“暑假里,爸爸媽媽不讓我出門,而且同學不是外出讀什么班,就是被他們的父母關在家中,所以我只能一個人自己玩。你說我不看電視、上網,那干什么呢?” 不許孩子出門玩,是孩子們找不到玩伴的重要原因。一個孩子說:“放假后,原本想好好輕松一下,這不,剛約好五個同學一起去打籃球,可臨出門時,三個同學先后打來電話說不去了,因為‘爸爸媽媽不許’。”
控制自己情緒和行為的能力是衡量一個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 幼兒的自我控制能力較差,不善于控制自己的行為和愿望。這同其生理發展密切相關。因為幼兒的神經纖維髓鞘化未完善,神經興奮強于抑制。幼兒的自控力差還同其受教育的環境有關,如果周圍成人經常溺愛他、遷就他,任其所為,那么孩子必然失去自控力。 自我控制力是兒童意志發展的基礎,堅強的意志是人才的必備條件。自我控制力特別差的兒童則過于任性、沖動,會影響人際關系和智能發展,造成性格偏異。 如何培養幼兒的自我有力?主要有如下三點: (一)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幼兒自我控制力的培養,最初可以在生活習慣方面,如要求孩子準時 起床、準時就寢,按時飲食,不偏食、挑食等。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對他的自控能力培養著重于社會道德規范和社會責任心等方面,如要求孩子在集體中要遵守集體規則和紀律,不可
厭學病兒童厭學癥的原因 1.沒有建立正確的學習動機,學習缺乏內在動力。 2.對所學的學科缺乏興趣。 3.未曾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和同學之間的關系,特別是自尊心受到傷害的學習,缺乏樂觀穩定的情緒。 4.在學習上屢遭失敗,缺乏堅韌不拔的意志。 5.缺乏勤奮學習和熱愛知識的精神。 家長如何對待“厭學”的孩子 喚起孩子對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注意力的最大動力,所以在矯治孩子因注意力渙散而引起的厭學情緒時,宗旨是要喚起孩子對學習的興趣,方法有以下幾點: 1.應運用多種學習方法,如利
由于受到傳統教育觀念和文化的影響,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相對薄弱。而未來社會要求每一個人都具有面對現實、不怕困難、開拓進取的精神;具有關心他人、家庭、社會、自然的意識和責任感;具有合作、交流能力和創新精神;具有自主、自信、自強的人格品質。那么,如何重視和加強兒童健康心理教育。 一、教育者以看“一個人”的眼光,去對待孩子。 不論孩子的大小,他們都是實實在在的一個人,這就是說教育者要尊重孩子的人格,與孩子平等相待,保護孩子的自尊心,用欣賞的眼光,鼓勵性的話語去真誠而積極地評價孩子。如:對待幼小的孩子可采用拉拉手、摸摸頭、拍拍肩等身體語言,去滿足孩子的正當心理需要;對待稍大些的孩子可采用交談的方式,藉以溝通教育者和孩子間的情感。 二、積極提供給孩子獨立完成任務的機會,促進孩子自我意識的養成。 在適當范圍內,教育者鼓勵孩
最近公布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勤奮并非成功秘訣,快樂才是成功之道。有心理學家說,保持快樂心境的人更樂于嘗試新事物和挑戰自我,更容易獲得事業成功,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并且保持健康的體魄。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步入成功之道,那么就要注意從小培養孩子活潑可愛的快樂性格。 1、給孩子選擇的自由 童年是一生中最快樂的時期。但有許多孩子卻沒有這種感覺,因為他們對一切事情都沒有做主的份兒,比如穿什么衣服、留什么發式、什么時間可以玩耍、晚餐吃什么等等都由大人決定。有些事情父母不妨讓孩子自己決定。即使在小小年紀,孩子也會知道選擇能使自己開心。 2、引導孩子與人和睦相處 與人關系融洽是快樂的一個重要條件。雖然父母不能支配孩子的社交活動,但可以通過向孩子表露熱情滿意引導他們與人相處。父母也可安排孩子常與別的孩子一起玩,像參加
身為父母肯定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聰明而且優秀,那么怎么培養這樣的孩子呢,那就看身為父母的教育了。我們看看自信的孩子都是怎樣培養出來的? 被當眾揭短、被言語抨擊、被跟別人比較,是我們童年夢魘般的回憶。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說: 小孩是不會區分事實和笑話的,他們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并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曾經看到一位網友的留言: 我特別羨慕自信的孩子,因為他們就算是錯,也有勇氣堅持自己的觀點。 而我就算是對的,也沒有勇氣堅持下去,因為我總是怕我真的錯了。 面子即是孩子的自尊,父母不給孩子留面子,可能會讓一個孩子內心缺乏力量。 當孩子的行為有損你的顏面時,我們可以怎樣做? 單獨教育 無論什么情況,父母都不要在外人面前落孩子面子,
性教育不應該是一次性的討論而應該是一個逐步交流的過程,從孩子小時候開始,并持續到他們成人。如果孩子長大知道談論性和他們的感覺是正常的,他們會更可能在需要的時候來向你尋求支持。 為什么談論性是重要的? 不管你是否想,孩子們會學習到有關性的知識。兒童和青少年通過對方和玩樂時學到性的事情不一定準確,或者父母讓他們知道得也不一定準確。 你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作為父母,要確保你的孩子獲得了正確的信息。 我該在什么時候開始? 最好在幼年就開始告訴孩子有關性和成長的事情。他們在很小的時候經常會問嬰兒是從哪里來的。 女生最早8歲就可能開始青春期,男生也會在很小的時候開始夢遺或勃起,因此讓孩子做好準備是重要的。 兒童需要在開始經歷身體變化前知道這些知識。如果他們不知道,他們可能會擔
未來社會的人才競爭離不開知識,少不了體能,對于這一點大多數人都深有同感。而對培育“成功意識”卻非常淡漠。成功意識就是孩子迫切希望和要求自己通過努力達到預期的目的、做出為人們所注意的成就的心理傾向和品格。 孩子的成功意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得以培育,如果他們某些“天真”的想法或行為及時得到家長的鼓勵而成功,這就會使之從實踐中和心理狀態上體驗到成功的全過程,并促使他產生再次成功的強烈愿望,反之則會使其縮手縮腳,產生怯懦心態而不敢進行成功的嘗試。在這個培育孩子成功意識的過程中,家長的引導顯得尤為重要。 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小時侯是一個愛說謊話的孩子,他得了幾塊化石便說是價值連城的珠寶,而且還故意向同學炫耀說發明了一種“秘密液體”可以改變花的
樂樂每次在家講故事都只講給自己聽,只要媽媽一湊近,他的故事便會戛然而止,而且羞得滿臉通紅,連忙央求媽媽走開……每回老師上課提問,貓貓都默不作聲,當老師的目光掃到她時,她立刻低下頭去,再也不敢抬起來……害羞的寶寶還真不少呢!細究每個害羞的寶寶,原因還不一樣呢,當然,改變他們的對策也要有所不同哦。 第1類害羞寶寶 成因:缺少社會交往 對策一:提供交往機會 對于這類寶寶,首先家長要對他多鼓勵,少批評,盡可能地多為孩子提供與人交往的機會。例如:鼓勵孩子與小朋友一起玩;在家可讓孩子接待客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招待活動,讓他為客人送茶水、糖果、搬椅子、鼓勵孩子回答客人的問題;父母帶孩子上街買東西時,讓孩子自己告訴售貨員買什么東西,并向營業員道謝,告別等;督促孩子參
小強是個一年級男生,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肌肉緊張,表情不自然。小強存在嚴重的注意力障礙,聽知覺記憶能力較差,閱讀能力一般,口語表達和理解能力較好,視知覺中等水平。 據小強的媽媽反映,小強在兒童醫院診斷為穢語抽動癥,現已服藥兩年;在學校學習成績較差,上課坐不住,不遵守課堂紀律,還影響別人,老師很頭痛,家長也很著急。在家中做作業拖拉,邊做作業邊玩,經常完不成作業,為此挨過不少打。 通過與小強媽的交流發現,小強爸脾氣暴躁。小強很小的時候爸爸就經常打、罵、體罰他。小強受到驚嚇,往往不知所措,媽媽的脾氣也很焦慮、急躁、經常大聲呵斥小強,但在爸爸打小強時又心疼地去護著他,引起爸爸的不滿,夫妻倆經常吵架,家庭關系很緊張。小強媽為小強的前途擔心
有些小孩子很喜歡咬東西,抓起什么就喜歡往嘴里塞,大一點的孩子甚至愛咬人。朝陽區婦幼保健院李杰主任醫師提醒家長,孩子愛咬人、咬東西,可能折射出孩子有情緒問題,家長要注意疏導。 專家分析,小寶寶愛咬東西,往往是對這個世界比較好奇,因此總會把東西咬上一口,通過這個方法來了解陌生事物,這也是比較正常的。而大一些的孩子,例如上了幼兒園或者更大的孩子,如果還喜歡咬東西甚至咬人,那么這可能暗示出他們有情緒上的問題,希望通過自己的行為引起別人的注意。因此如果孩子喜歡咬東西、咬人,家長應該首先尋找原因,看寶寶為什么愛咬人。如有的孩子就是在看到其他小朋友動自己的玩具,或者自己的媽媽抱別的寶寶的時候,或是感到不高興的時候,會通過咬東西來表達自己的不滿情緒。在這種情況下,除了疏導寶寶的壞情緒外,家長還可以提醒孩子用語言或其他方式表達自己的意愿
目前對多動癥的治療主要是藥物治療。所選用的藥物大多是一些精神興奮劑,如哌醋甲酷(Ritalin)、右旋苯丙胺(Dexedrine);苯異妥因(Pemoline)等,這類藥物的副作用不很嚴重,服用后可使患兒注意渙散狀況有所改進,攻擊性行為減少。但僅靠藥物是遠遠不夠的,因為這種病癥原本就存在著生理及心理的多重病因,所以在使用藥物療法時還需要結合一系列的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方法 1.自我控制訓練 這一訓練的主要任務是通過一些簡單、固定的自我命令讓患兒學會自我行為控制。例如出一道簡單的題目讓患兒解答,要求患兒命令自己在回答之前完成以下四個動作:停------停止其他活動,保持安靜;看------看清題目;聽------聽清要求,最后才開口回答。這一方法還可以用來控制患兒的一些沖動性行為。例如帶孩子過馬路時,要求在過馬路之前完成停、看、聽等一系列
上海市日前對1000名未成年人的調查顯示,在父母經常吵架的家庭中,子女的心理問題檢出率為31.68%,比離婚家庭子女的心理問題檢出率(28.33%)還要高! 此外,專家們在“2005上海國際兒科論壇”上特地指出,與離婚相比,子女對父母吵架的心理體驗更為明顯,受到的直接傷害更大。經常面對家庭“戰火”的未成年人,容易出現焦慮、抑郁、恍惚等心理問題,個別孩子甚至患上精神分裂癥、狂躁抑郁癥。這些孩子出現人際交往障礙,焦慮、多疑、缺乏信心,并且對將來婚姻產生恐懼等。 專家分析說,孩子看到父母吵架會感到非常恐懼:一方面,他看到父母情緒都失去控制,自己呆在一旁,會感到隨時都可能受到父母的攻擊;另一方面,即使孩子跟吵架沒有關系,孩子也非常擔心“父母萬一離婚了,我該怎么辦”,因而缺乏安全感。如父母在生活當中總是三天一小吵,五天一
問:我的孩子已經三歲了,很多方面都不錯,就是太愛哭了。遇到點事就要哭一通,常常搞得我們不知如何是好。是不是我的孩子感情太脆弱了? 答:造成小孩愛哭的原因很多,有時是因為身體不適,有時是因為愿望得不到滿足。一般情況是小孩生病后往往變得脾氣大了,愛哭了,或是家里來了長輩:如祖父母、外祖父母,小孩有了“仗勢”,尤其是一些獨生子女,容易變得嬌氣,愛哭。在正常情況下,有的小孩愛哭,常常是用哭聲作手段引起父母注意,達到某種目的。或許,他還不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愿望或要求,急了就哭,以哭“說”事。還有一些孩子沒有養成爽快地提出自己的請求,或對家長的要求表示自己態度的習慣,在他們不痛快時就哭。有的父母只注意就事論事,問清哭的原因。加以解決就完了。他們常忽略了教育孩子應該怎樣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愿望,教育孩子懂得愛哭不是好孩子。由于家長一次
最近在育兒話題里經常可以看到一些媽媽為寶寶的輔食問題,睡覺問題,奶頭混淆問題著急,現在寫下這些經驗,希望能對那些寶寶還比較小的媽媽有所幫助。 大徐現在快滿6個月了,在同年齡的寶寶當中,屬于比較好帶的那一種,果汁白水都喝,奶瓶奶頭都認,給什么都吃,不生病,自己可以自己睡覺,不需要大人抱著睡,平常不鬧,可以自己和自己玩。 歸結起來,我覺得是月子里頭和第二個月的好習慣養成了,以后就好帶了。月子里的習慣非常重要。 坐月子的時候,大徐和我就是在一起非常嘈雜的環境中,電視聲,孩子的跑步聲,尖叫聲,夫妻吵架聲,大人罵小孩聲,什么聲音都有,雖然算不上什么噪音,但是相對于一個新生寶寶來說,也是比較吵的了,但是也許一開始大徐就在這種環境中,所以大徐非常適應,這樣,以后我自己帶大徐的時候,他也就對周圍的干擾不是很敏感,在電視聲,窗外小孩的吵架
如果想知道孩子的心理世界,就去看他的眼神。 ◆孩子雙目凝視,緊緊盯著一樣東西或人,這時孩子在聚精會神地追根究底,父母不宜輕易打擾。 最好順著孩子的視線,找到他所注視的事物也探個究竟,以備孩子發問,并可引導孩子,使他獲得更多知識。 ◆孩子眼睛發亮,出現興奮的光芒,說明孩子明白了道理,找到了答案。 這時,不管孩子的答案正確與否,父母應夸獎他,然后給予講解。 ◆孩子目光遲鈍,左顧右盼,是孩子拿不定主意的時候。 父母要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和孩子一起就事情的可能性與合理性做出做還是不做的決定。 ◆孩子低著頭,眼睛躲閃著,不敢和父母目光相對,那一定是孩子覺得自己犯了錯誤,怕受批評。 父母可以先等一等,看孩子能不能自己承認錯誤;如果孩子不說,父母可追逐著孩子的目光,用微笑和探詢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