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濕疹不會傳染 該病不屬于傳染性的皮膚病,寶寶濕疹是嬰幼兒時期的過敏反應,與自身的免疫系統和過敏原有關,并不是一種傳染性的疾病,所以新生兒濕疹是不傳染的。 引起寶寶濕疹病因是復雜的,其中過敏源是最主要的,也受遺傳因素影響,所以有過敏體質家族史的寶寶就容易發生濕疹。另外,嬰兒的皮膚角質層比較薄,毛細血管網豐富而且內皮含水及氯化物比較多,對各種刺激因素較敏感,所以也容易患濕疹。 容易過敏的人,對體內外各種致敏物質,如食物中蛋白質,尤其是魚、蝦、蛋類及牛乳,還有化學物品、植物、動物皮革及羽毛、腸道中寄生蟲,感染灶等的作用,較正常人容易發生過敏反應。有的甚至連日光、風熱、寒冷等物理刺激皆可誘發濕疹。所以濕疹看似傳染,但其實主要還是與個人體內的免疫系統有關。 新生兒濕疹能預防嗎 1、母乳喂養 濕疹在一定
新媽媽對于自己的寶寶總是不太了解,所以剛生下來不久的寶寶往往會得不同的疾病,新生兒濕疹就是非常常見的寶寶疾病,但是很多媽媽不知道如何應對寶寶濕疹,其實只要科學用藥很容易就能治療寶寶濕疹。 寶寶臉上有濕疹是十分常見的現象,紅紅的點子不僅讓寶寶難受也不利于美觀。當寶寶臉上長濕疹時,很多媽媽很糾結,用藥呢,怕藥物會給寶寶帶來不利影響,不用藥看著也難受。媽媽應該如何科學用藥幫寶寶治療臉部濕疹呢?一起來看看吧! 一、什么是新生兒濕疹? 新生兒濕疹是新生兒時期常見的一種皮膚病,屬于變態反應性(或稱為過敏性)疾病,至于確切的病因有時很難找到。通常把新生兒濕疹稱為“奶癬”,如果用治療“癬”的藥物來治療新生兒濕疹,病情會加重。新生兒濕疹是遺傳性過敏體質對環境中某些因素的過敏反應。其確切的原因還不十分清楚,目前多認為與遺傳和免疫異常都有關。
寶寶在探索新知的時候,往往是沒有危險意識的,所以燙傷是他們難以逃過的劫,在寶寶燙傷以后爸媽的處理措施很重要,千萬不要亂抹一些東西以免情況加重。 兒童燒燙傷的原因除了智力發育不完善、動作不協調、平衡能力差、活潑好動易受傷外,更主要的原因是家長疏忽造成的。 如洗澡時家長習慣先往澡盆倒熱水,孩子不小心掉進熱水里;生爐子取暖的家庭,孩子愛用手拿火鉤子、鏟子、燃過未涼透的煤塊,這種燙傷面積雖小,但創面深,致殘率高;還有一些熱容器,如暖瓶、水壺、湯鍋里的液體也會燙傷孩子; 另外,還有的孩子還會因放鞭炮而受傷,且以8—10歲的中小學生為多。 寶寶燙傷了千萬別亂抹 兒童燒燙傷的早期急救很重要。家長應保持鎮定,燒燙傷后立即起水泡并明顯感覺疼痛,屬于淺度燒燙傷,馬上取冷水或冰水浸泡或沖洗傷處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感覺到不很疼了再把衣物慢慢脫掉,用干凈的布覆蓋創面,包
研究證明,6個月到3歲是兒童語言學習的關鍵時期,此期間的聽力障礙將直接影響兒童的言語發育,嚴重者可致聾啞。因此,家長們一定要盡早發現小兒聽力障礙,這樣才有助于不耽誤治療,下面我們就詳細的來看看,如何早期發現小兒聽力障礙? 專家提醒,由于兒童不能明確地表達或不懂表達,因此常常錯過了最佳的治療和言語學習時期,而影響一生。那么,如何在平時的生活中觀察兒童的聽力發育、早期發現聽力障礙呢?您可以留意孩子以下的一些危險信號: 1.呼之不應或反應下降 不同時期的嬰幼兒對聲音的反應也有所不同,比如驚跳、眨眼、頭或身體轉向聲源等,如果發現孩子對聲音無反應或反應下降;若在與孩子交談時,孩子經常問“什么”或“你再說一遍”,表現出沒有聽清的狀態,或常要求對方提高音量時,應引起足夠重視。 如何早期發現小兒聽力障礙 2.說話晚或吐詞不清
家有偏食挑食的寶寶,讓父母非常頭痛,親親寶貝小編提醒家長朋友,最好盡快解答寶寶偏食挑食,因為,有關研究表明,寶寶偏食挑食易患皮膚病,請看相關詳細內容。 孩子偏食、挑食目前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專家指出,偏食、挑食可導致孩子近視和皮膚病。 生活中,由于季節、加工和烹調方法、各地飲食習慣等因素的影響,人們很難做到膳食平衡,而偏食、挑食更容易導致某些營養素的攝入不足或過量。研究發現,由偏食、挑食導致的鋅、鉻、銅、硒等微量元素缺乏,是造成兒童視力障礙和近視的原因之一。 寶寶偏食挑食易患皮膚病 此外,偏食、挑食導致的維生素缺乏,還可能引起兒童皮膚病。例如:缺乏維生素A,可能引起皮脂腺和汗腺萎縮,使皮膚粗糙,出現雞皮疙瘩樣的毛囊丘疹,毛發干枯,皮膚無光澤,指甲也會變脆、變形;缺乏維生素B6,可能引起皮膚發紅、脂溢性皮炎等;缺乏維生素B2,容易引發口角炎、舌炎和唇炎;而缺乏維生
寒流襲來,除了感冒、發燒、腹瀉外,還有一類常見疾病也隨著降溫抵達,隨時威脅著寶寶的健康,那就是皮膚疾病。 病毒感染類的如水痘、麻疹、風疹、幼兒急診,細菌性的如猩紅熱,接觸性皮炎類的如尿布疹、舌舔皮炎、糠疹以及凍瘡等。那么我們要如何識別這些不同的皮膚疾病呢?對于不同的皮膚病,我們又能采取什么有針對性的預防措施呢? 1. 病毒感染類 (1)水痘 癥狀:水痘因為其通常在發燒24小時內就會出現皮膚病的四大癥狀而被兒童皮膚科醫生稱為 “四世同堂”——斑疹、丘疹、皰疹和結痂。疹子以軀干為主,呈向心性分部,四肢相對較少。多見于6個月以后的各個年齡段。冬春季發病多見。潛伏期1-2天。 專家解讀:水痘是病毒傳染性皮膚疾病,因為冬季幼兒室內活動比春夏秋三季都多,有的公共場所不通風,孩子容易通過空氣飛沫和直接接觸渠道被傳染。前段
1、乳痂 有的媽媽問:“我家寶寶兩個半月了,頭皮出現了一些鱗片狀、淡黃色油膩的斑塊,這是不是得了皮膚病?嚴不嚴重?” 袋鼠小課堂: 其實寶寶頭皮上的斑塊并不是什么皮膚病,而是乳痂。乳痂在醫學上被稱為“脂溢性皮炎”,它多是由于寶寶在媽媽肚子里時,從母體中接收到的荷爾蒙過度刺激了寶寶的皮脂腺,造成分泌油脂過多而產生的,而且家人中有“濕疹史”的寶寶更容易出現。 乳痂雖然看上去不是很美觀,但通常對寶寶沒有什么危害,也不會引起疼痛,一般持續幾個月后,在寶寶1歲前就會自行消失(不排除有些嚴重的時間會長些)。因此家長如果能接受寶寶的這種“外貌”,那只需耐心等待即可。如果是接受不了,可以給寶寶正確清洗。 袋鼠支招: 先將植物油加熱冷卻后使用,也可用石蠟油局部涂擦,然后將浸濕的紗布敷在寶寶頭上,讓胎垢充
新生寶寶皮膚表面上形狀各異數目不等,顏色也不同的的色素斑塊俗稱為“胎記”。而胎記通常有色素性和血管性兩大類。 色素性“胎記”,由真皮內細胞內特殊色素積聚沉著形成。隨著孩子年齡增長,真皮內細胞沉積的色素逐漸減少,大約2歲左右,此類“胎記”即大多完全消失,也有少數色素斑可部分地保留終身。它不會給身體健康和發育帶來不良影響。對于部位隱蔽,不影響外觀的色素斑,不需采取任何治療措施。 血管性“胎記”,又稱之為血管瘤,是由胚胎時期殘留的毛細血管生長而來,多數出生時即存在。血管瘤并非真正腫瘤,其種類很多,表現不一。 1.毛細血管瘤 早期與紅色“胎記”外表相似,但大多數于嬰兒生后半個月左右出現,生后6個月內生長迅速。高出皮膚0.3~0.5厘米,呈紫紅色,逐漸變成鮮紅
嬰兒濕疹,相信許多媽媽都不陌生,的確,它是一種非常常見的嬰兒皮膚疾病,大多數的小寶寶都有過患嬰兒濕疹的經歷,在這里,親親寶貝小編要告訴家長們的是,治療嬰兒濕疹千萬不要著急,一定要掌握以下這6大步驟,才能徹底治療。 第1步:祛除過敏因素 對于嬰兒來說,最常引起過敏的食物包括牛奶、雞蛋、花生、大豆、麥子、海鮮和帶籽水果。其中最為常見的,也是不太容易避免的是牛奶。 從這個意義上講,盡可能堅持母乳喂養,特別是出生后頭4~6個月,可以延緩嬰兒接觸牛奶蛋白時間。再者,出生后滿4~6個月再開始添加輔食,添加輔食最好從嬰兒營養米粉開始。如果母乳喂養的嬰兒也存在濕疹問題,乳母應當盡量減少或停止進食牛奶以及相應食品。 減少對孩子皮膚的刺激,是預防或治療皮膚濕疹的很好辦法。避免接觸刺激性物質,不用堿性肥皂洗皮膚,不用香水,不用過燙的水洗患處,洗澡不宜過頻。乳母應忌食魚蝦、辛辣等食品
當寶寶出生后,有的家長會發現寶寶身上有一些淺色斑,對此,媽媽們就有疑問,這不就有一位多友媽媽咨詢專家類似問題了,下面請看專家是如何解答的。 網友提問原文:我女兒生下來不久,我就發現她小胳膊上有一塊皮膚比其他地方顏色淺,大約有一個一元硬幣那么大,很光滑?,F在孩子4歲多了,那塊地方比原來的面積稍大些,沒發現其他的異常。請問這是怎么回事? 專家解答: 從你描述的情況看,這塊淺色皮膚可能是無色素性痣。無色素性痣是由于皮膚的黑素細胞先天發育缺陷,不能合成或轉運黑素,導致局部皮膚沒有色素而出現淡白色斑片,也就是你描述的皮膚顏色比其他地方淺。 寶寶身上的淺色斑是怎么一回事 無色素性痣一般在出生后不久出現,隨著年齡增長緩慢擴大,沒有疼痛、瘙癢等不適,一般不影響孩子的健康。 無色素性痣目前沒有有效治療方法,可以不必管它,但要注意不要讓那塊地方過度曬太陽。
濕疹對大部分家的家長來說都不陌生,因為它是一種非常常見的小兒皮膚疾病,而且多發于嬰兒期的小寶寶,對于濕疹的產生,家長們一般都非常的苦惱,因為它的復發性比較強,本文就告訴家長們防治嬰兒濕疹的7個絕招,以供參考。 濕疹是一種變態反應性疾病(即過敏),它的發生除寶寶接觸了致敏物質,如奶、魚、蝦、肉、蛋等中的蛋白質外,還與寶寶皮膚嬌嫩、皮膚角質層薄、毛細血管豐富、內皮含水及氯化物較多有關。此外,機械性摩擦、肥皂、唾液、溢奶等的刺激也是一種誘因。 嬰兒濕疹防治7個絕招 1. 應盡量避免讓寶寶接觸可能引起過敏的物質。如寶寶對雞蛋過敏,可暫時不添加。 防治嬰兒濕疹的7個絕招 2. 如果寶寶吃母乳,媽媽應注意不要吃易引起過敏的魚、蝦、羊肉等食物,最好別吃辣椒等刺激性食品。 3. 保持寶寶雙手的清潔,經常幫寶寶剪手指甲。避免搔抓,以免感染,濕疹十分痛癢,寶寶常會用手抓
6歲的小涵是個老病號了。 剛滿月時,小涵的臉上、身上就起了成片的濕疹,遠比其他同齡的孩子嚴重,經過時斷時續的治療,3歲多時,困擾了小涵幾年的濕疹終于有了漸好的趨勢。可是,一場莫名的感冒后,小涵又患上了過敏性鼻炎。如今,春天一到,小涵的過敏性鼻炎又復發了…… 為什么濕疹、過敏性鼻炎等過敏性疾病會瞄上孩子們呢? 剖腹產、母乳喂養時間過短 都會導致嬰兒過敏 “濕疹是嬰幼兒過敏的一個典型表現,據統計,目前全國60%以上的嬰幼兒曾患過濕疹,而臨床不完全統計的嬰幼兒濕疹患病率則高達73%。”解放軍二〇二醫院過敏反應科魏慶宇主任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50%以上的嬰兒濕疹患者的父母曾有過濕疹病史,除遺傳因素外,剖腹產、母乳喂養時間過短等原因都會導致嬰兒過敏。 正常情況下,順產新生兒在出生后不久,即可建立起消化道內的益生菌
得了鼻竇炎很多人都選擇手術治療,但是你知道嗎?對于孩子而言,如果通過手術來治療鼻竇炎的話,可能會存在著以下問題。 兒童慢性鼻竇炎發病因素比成人更復雜,鼻腔鼻竇黏膜反應更重,對藥物治療的反應敏感,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特別是在青春期后有自愈傾向(約50%的患兒有可能自愈)。所以,選擇手術治療要慎重。 很多家長有這樣的疑問,孩子經過藥物治療3個月后,癥狀無明顯改善時,是否就需要手術治療呢?答案是不一定。經過3個月的保守治療癥狀沒有緩解時,首先要拍鼻竇CT,評估一下是不是有手術的適應證,如息肉、先天性解剖異常、外傷或異物導致的慢性鼻竇炎等,而不應該以3個月作為是否手術的時間點。 此外,手術治療兒童慢性鼻竇炎存在以下問題: ★兒童鼻竇發育不完善,手術開放鼻竇對結構和功能的發育有影響。 ★20%~24%的患兒不能達到手術的預期目標。 ★術后鼻腔黏膜反應重,愈合時
每個媽媽都應該用心的來呵護寶寶,當你的寶寶哭鬧時,千萬不要置之不理,特別是寶寶躺著哭鬧時,一定要將寶寶抱起來,因為有關研究表明,寶寶躺著哭易患中耳炎,下面請看相關詳細內容。 耳朵和眼睛一樣是人體與外界保持聯系最重要的門戶,而保護好寶寶的耳朵也直接影響到孩子的健康成長。兒科主治醫師表示,寶寶經常躺著哭,媽媽們需每天用干棉簽為寶寶護理耳朵,以免寶寶患上中耳炎。 小心!寶寶躺著哭易患中耳炎 專家指出,護理寶寶的耳朵非常重要,如果寶寶躺在那里哭了很長時間,眼淚就會進到耳廓里,加上分泌物和臟東西,寶寶的耳朵很容易發炎。如果得了中耳炎,會影響聽力,而且恢復起來比較慢。 這個時候可以用棉棒在寶寶的耳朵里面輕輕地蘸一蘸,這樣寶寶就不容易得中耳炎了。如果棉棒前頭很粗,可以把前面的棉花弄下去一些,讓棉花頭細一點。一旦寶寶得了中耳炎,從耳朵里流出黃色的液體,家長需要及時帶孩子去醫院就
眼屎多主要是瞼板腺分泌的油脂及白天進入眼球的灰塵等混合在一起形成的,由于新生兒新陳代謝更旺盛,所以自然就會比其他小兒眼屎多。但是如果眼屎過多、粘稠,那就是有眼部病變的表示了。那么,嬰兒眼屎多怎么辦呢? 通常來說,嬰兒眼屎多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眼睫毛的刺激,正常的孩子,2-3個月大時,早上醒來眼睛上可能有些白色的眼屎,這是因為這個時期眼睫毛容易向內生長,眼球受到摩擦刺激就產生了眼屎。一般1歲左右,睫毛會自然向外生長,眼屎便漸漸少了。 家長要知道的:平時可用溫毛巾擦干凈,也可以用棉簽沾2%硼酸溶液,從內眼角向外眼角輕輕擦拭干凈。 2、孩子體內有積熱,即通常所說的“上火”。常伴有怕熱、易出汗、大便干燥、舌苔厚等癥狀。 家長要知道的:平時多喂水,必要時服一些清熱瀉火、消食導滯的中藥,或者到醫院就診。 3、細菌感染。如果孩子
夏季來臨,許多寶寶都出現濕疹或者痱子,對于嬰兒濕疹和痱子這兩種相似的病癥,許多家長都分不太清楚,專家提醒,正確區分這兩種病癥,有利于家長提早正確的做好護理工作,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到底如何區分嬰兒濕疹與痱子。 如何區分嬰兒濕疹與痱子 區別一,起因不同: 濕疹:嬰兒濕疹也就是常說的奶癬,是由于小兒對某些物質如乳類、雞蛋、魚蝦等敏感性比正常的嬰兒高,有時吸入粉塵、花粉,吃番茄、橘子也會過敏。母乳喂養的孩子如果母親進食這些容易過敏的食物,通過乳汁誘發患兒得濕疹。 痱子:痱子是由于出汗多,汗液排出不暢潴留于皮內引起的汗腺周圍發炎。炎熱夏季當較胖的孩子大哭大鬧、或較長時間抱著孩子時,很容易生痱子。 區別二,好發時間不同: 濕疹:一年四季都可發,一般剛出生后幾周的孩子最容易起濕疹。 痱子:夏季會發。 區別三,發生部位不同: 濕疹:孩子的面頰部
嬰幼兒很容易患上腳氣?怎么可能呢,寶寶那么小,而且經常為寶寶洗腳,也比較衛生,怎么會有腳氣呢,小編提醒大家寶寶患上腳氣有可能是遺傳,有可能是不衛生,最好別讓寶寶和大人同用一個盆。 愛護孩子的小腳丫,首先父母要從自己做起。從門診了解到,有些家庭的父親腳上有腳氣,母親有陰道炎。這樣的家庭孩子腳上真菌感染的幾率特別大,真菌“長途跋涉”的能力非常強,這一點父母們一定要引起重視。 醫生強調,父母一方是腳氣患者的,一定要注意將孩子的洗漱用品與大人嚴格分開。孩子洗澡、洗腳后,要用棉簽把腳趾縫里的水擦干,尤其是較胖的孩子,其趾縫里面很容易殘留水分。因為,小腳丫縫的溫度并不比腿窩和脖頸的溫度低,再有一定的濕度、水分幫忙,就容易造成真菌滋生,更容易被父母的腳氣感染。 但是,即使擦凈了水,小腳丫因為出汗還可能照樣滋生真菌,怎么辦?但是如果給小嬰兒或幼兒穿上棉制的
寶寶皮膚嬌嫩,最容易出現一系統的皮膚疾病,特別是出疹性皮膚疾病最容易找上寶寶,本篇資訊,我們就詳細的來看看,寶寶4種出疹性皮膚疾病,都分別有哪些特征。 一.水痘 發病原因:由人類皰疹病毒Ⅲ型引起。 癥狀特點: * 發熱第一天即可在孩子的皮膚上發現皮疹,開始為紅色斑丘疹(略高出皮膚表面的紅色點狀疹子)或丘疹(不高出皮膚表面),數小時后變成橢圓形水滴樣小水泡,周圍紅暈,以后水皰破潰、結痂、脫痂,不留疤痕。各種不同形式的皮膚損害可同時存在,這是水痘皮疹的特點之一。 * 皮疹初起于軀干部,繼而擴展至面部及四肢,四肢末端少,而在頭發間可見水皰疹,這是水痘皮疹的另一特點,據此可與丘疹性蕁麻疹區別。 寶寶4種出疹性皮膚疾病的特征 專家提示:水痘可有腦炎、心肌炎、面癱等多種并發癥?;加邪籽 ⒘馨土龌蛎庖呷毕菪约膊』純焊腥舅粫r可呈重癥,常伴血小板減少而發生暴
脂漏性皮膚炎是發生在嬰幼兒時期,嬰幼兒的頭皮、耳朵、臉部與身體屈側皮膚的一種非濕疹樣的干燥、油膩、落屑的紅斑。本篇資訊,我們就詳細的來看看,小兒脂漏性皮膚炎的幾個護理小叮嚀。 小兒脂漏性皮膚炎的解析 滿月前后,很多媽媽會發現寶寶變成了個大花臉,難過、自責,覺得是自己沒照顧好寶寶……其實,“嬰幼兒脂漏性皮膚炎”經常是寶寶經常發生的皮膚問題,但它通常會自然痊愈,少并發癥,也不影響其他發育,只是有礙觀瞻而已。只要爸爸媽媽對于該疾病有事前的正確認知和發生時的耐心照顧,預后情況一般良好,不用過于緊張。 小兒脂漏性皮膚炎的護理小叮嚀 護理小叮嚀 1.日常清潔 除了使用清水清洗外,還可幫寶寶添購含燕麥成分的沐浴用品,或是購買直接標示嬰幼兒專用的抗脂漏性皮膚炎的清潔用品。 2.脫屑護理 在痊愈的過程中,
對于愛流汗的寶寶,很容易誘發各種皮膚癥狀,希望父母們引起重視,下面,我們就詳細的來了解寶寶愛流汗要謹防哪些皮膚病? 1、痱子:問題再小,也不能忽視 寶寶夏天易長痱子,在寶寶額頭、頸、胸、后背的皮膚皺褶部位,可以看見一些紅色小丘疹(紅痱),或米粒大小的水皰(白痱),有的還變成了小膿皰(膿痱)。 對癥用藥: 以清潔止癢為主。外搽爐甘石洗劑止癢,或用兒膚康等中藥洗浴。要看住寶寶的小手,別讓他們抓傷自己。如果那些“小痘痘”破潰,可別不當回事,應及時去醫院就診,以免引起化膿。 寶寶愛流汗要謹防哪些皮膚病 你該注意什么: ·維持寶寶皮膚清潔,每天至少1次沐浴。注意水溫適宜,過熱或過冷都不利于炎癥恢復。此外,堿性肥皂能刺激皮膚,應該避免使用。 ·痱子粉大多作預防之用,適宜在寶寶沐浴后擦抹。如果痱子已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