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方言會影響語言發育嗎?說好普通話跟語言發育有什么關系?很多孩子是家里老人家帶的,如果老人總是講方言會影響孩子學普通話嗎? 我從懷孕到孩子現在快2歲,一直都是婆婆在照顧,真心很感謝婆婆,對我對孩子都照顧得很好。但就有一個問題我還挺頭疼的,就是婆婆不會普通話。 我和先生是講普通話的,婆婆能聽懂,但是都是用方言跟我們和孩子交流。現在孩子快兩歲了,說話不太清楚,發音也不是很標準,我很擔心是不是因為這種情況讓孩子說不好普通話,影響孩子的語言發育? 首先我們來分清一個問題,就是說普通話和語言發育。 說不好普通話跟語言發育沒有什么關系,只是一個語言習慣跟語言環境的問題。生活在方言地區的人,有很大一部分普通話發音都不是很好,但是語言表達、語言能力是沒有任何問題的,所以說不好普通話,不等于語言發育不好。 吉吉還不到兩歲,即使說得不太清楚,我
有些事情需要從小就開始培養,比如專注力。那么問題來了,寶寶還小想要培養專注力該怎么辦?帶著疑問,一起來看看吧。 不少媽媽都有這樣的經驗,寶寶一天下來忙的停不下來,這邊剛把玩具收拾后,回頭有事滿地都是。玩的每一樣東西都沒堅持幾分鐘有玩其他的。其實,每個年齡段的寶寶注意力堅持的時間都有限。 那么,在寶寶有限的時間里我們可以怎樣進行寶寶的注意力培養呢? 各年齡段寶寶的注意力時間: 1歲及以下 不超過15S 1歲半 5分鐘(有感興趣事物) 2歲 平均7分鐘 3歲 平均9分鐘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按照寶寶的發展情況,適當的給寶寶安排一些簡單的小游戲,不僅對寶寶的腦補發育有幫助,而且還能提高寶寶的專注力。下面是給各位父母提供的一些小游戲。 (1)讓寶寶自己使
傳統觀點認為,學齡前兒童不宜過早地學習識字。但現在對兒童識字的最佳年齡有了最新說法。 日前由少年兒童出版社舉辦的“學前兒童識字教育研討會”上,來自京滬兩地的專家認為,3-6歲是兒童學漢字的最佳年齡段,讓孩子盡早閱讀,對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有益而無害。 無獨有偶,日本東京有多所教幼兒識字的幼兒園,據他們從1967年開始的一項研究,5歲開始學部分漢字的孩子智商可達95,4歲時開始學的可達120,而3歲時開始學的更可達130。 我國兒童一般是6歲初入學后先學6周漢語拼音,然后開始“看圖讀拼音識字”。然而,單一的拼音教學不利于開發、發展兒童的思維。據一些語文工作者分析,目前小學語文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就是學生識字時間晚、速度慢、數量少,遠遠未能滿足學生自身智能發展的需要。 專家認為,對學齡前兒童進行識字教育是具備一定條件的。據
妙招一:把握最佳識字時機——孩子興趣正濃時 當孩子對某事某物具有濃厚的興趣和好奇心時,其記憶力、理解力都被喚醒和激活,此時輔之以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寶寶特別喜歡玩玩具,每次給他買新玩具時就可以教他認許多字,從玩具的名稱用法開始在說著玩著中探探就會說、會認、會用了。 妙招二:自制識字用具——生字卡片 準備許多大小不等的卡片,還有雙面膠、繩子、彩筆,這些都放在隨時能拿到的地方。把家里各種物品的名稱都寫在卡片上,貼上去。出門的時候隨手帶上幾張卡片和彩筆,見到孩子感興趣和不知道的事物及時給他記下來。 妙招三:講究有效識字方法——組詞與游戲 這種方法可以教孩子懂得字與字之間的聯系,字的用法,豐富他的語言表達能力,并且讓孩子感到認字是游戲,也有快樂。 如,我教他《小兒垂釣》一詩,我把這些字寫在卡片上,先教他讀,再告訴
哭鬧、不吃飯、搶玩具、咬人、生病……寶寶新入園,全家不得安生。如何讓小寶貝開心地走進幼兒園,平穩地過渡到集體生活?針對家長們遇到的普遍問題,專家為您指點迷津。 情況:把孩子“騙”進幼兒園 悠悠媽:剛入園的時候,我們騙孩子說,爸爸媽媽馬上就來接你,待一會兒就好了,好好聽話啊。老師也很配合,拉著她的手,慢慢走進去,再三說就待一會兒。回頭跟我們說,趁孩子不注意快走吧。雖然最近都是用類似的手法把她“騙”進幼兒園,但是欺騙孩子對她的成長是不利的,應該用怎樣的辦法讓孩子高高興興地上幼兒園去? 用欺騙的方法不利于孩子入園,反
寶寶變笨,是每個父母不想看到的事情。有的父母甚至有疑問,明明自己家的寶寶在嬰兒期的時候學走路、學說話都是速度一流,卻在接受知識、學習語言的時候出現了“變笨”的癥狀。寶寶變笨,錯究竟在誰?真的是寶寶智商發育出現了問題,還是有別的原因存在?其實,寶寶變笨的真正原因在于家長自己! 讓寶寶變笨的錯誤行為: 1、永遠也贏不了的游戲 如果我們讓寶寶玩一個游戲,這個游戲的難度超出寶寶現有的理解能力,但我們又不向他做任何講解,結果寶寶總是不知道該怎么玩,每次嘗試都失敗,那么寶寶的感覺會越來越糟糕,不用別人說,他也會覺得自己很笨。若是在寶寶的生活里,他很少得到“贏”的感覺,最終,他可能就會變成一個看起來笨頭笨腦又畏手畏腳的人。 2、過早的知識傳授 一些熱衷于所謂“智力開發&r
如何開發幼兒的早期教育,如何提高幼兒的語言能力,相信這些都是年輕父母經常操心的問題。美國有關教育專業人士和小兒科醫生于1989年建立并實施了“幼兒閱讀推廣計劃(Reach Out and Read)”,用于幫助發展幼兒的早期教育,為父母提供相關信息,以及他們孩子所需要的閱讀材料,讓書本成為兒童成長過程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從而有效地拓寬他們在語言、閱讀及寫作能力方面的發展空間。 王嘉廉社區醫療中心專員林含晶日前表示,當6個月至5歲的幼兒前來該診所接受常規身體檢查時,兒科醫生將向其父母建議他們和孩子一起快樂閱讀,向他們贈送一本兒童讀物,同時還也會請診所的義工為孩子們讀書。這項計劃希望讓父母們了解一些基本問題,即閱讀對幼兒的早期語言發展、學業成績以及未來的
培養孩子賺錢能力 如果孩子有想買的東西,可以讓他們通過做家務賺錢,加上父母補貼一些。既能讓孩子通過付出努力來自己購買,又不加重他們的負擔。循序漸進地讓孩子們體會到賺錢的辛苦。在此過程中,孩子們不僅能獲得財富上的收益,還能激發對財富知識的思考能力。 教給孩子正確的金錢觀 在孩子記事之后,慢慢告訴他錢是什么,錢是如何使用。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告訴他,錢買不了一切。家長可以慢慢熏陶和培養孩子的理財觀念。 教會孩子記賬 在孩子漸漸懂事,可以少量使用零花錢的時候,我們就要有意識培養他的記賬習慣。家長需要陪伴著孩子完成每天的記賬任務,直到孩子對于記賬這件事情慢慢熟悉并且習慣為止。 跟孩子一起讀有關理財的書 家長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學習理財入門書,讓他懂得一些基礎的理財知識和
兒童時期是智力開發的關鍵時期。許多家長把兒童的智力理解為識多少字,背多少詩,會多少位的加減法,甚至不惜花大量時間和金錢把孩子送去學鋼琴、學美術、學外語……其實,這是一種對智力的誤區。智力不僅包括認知反應的特性,還包括有效地處理問題、快速而成功地適應新環境的能力。對兒童進行智力開發的途徑很多,其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有目的地讓孩子參加體育活動。 運動能刺激大腦皮層 兒童運動、動作能力的發展可以直接反映兒童智力的發展情況。我們經常看到,智力低下的孩子,往往動作遲緩,動作能力落后于一般孩子。也就是說,動作發育是智力發育的早期表現形式之一。這是因為,人的運動、動作是受大腦皮層支配的。人體各部位在大腦皮層都有相應的運動中樞,兒童加強運動能刺激相應大腦皮層,使之更活躍、更精確地支配、指導運動和動作的發展。因此,運動
早期教育”——運動。 全球著名早教專家,唯一具有專業醫學背景的澳洲早教品牌KindyROO嬰幼兒啟育中心創始人,瑪格麗特·薩特認為,運動落 后,寶寶的認知和語言便會落后,智能發展也會相對滯后。這里,特別要強調的是運動帶來的身體認知,因為身體認知是腦神經發育課程的基礎,更是人類發展一切認知的基礎。 新生兒有如白紙,一切信息都是嶄新的。在最初的幾年里,信息輸入的多少與不同,可以決定一個孩子智力水平的高低和肢體技能的優劣。然而,家長普遍注重的是智力水平的高低,卻忽視了孩子對身體認知的發展。殊不知,身體認知才是最根本的,是一切認知的基礎和前提。 運動帶來的身體認知,不僅僅是通過最初的撫觸/按摩帶來的認知身體各部位的名稱,還包括如何靈巧地使用它們以完成目標,如我們每天的看、聽、觸摸、聞、嘗、走
近日,來自上海市兒童醫學中心心理科臨床咨詢病例分析表明,男孩更容易患心理疾病。該院5年來近萬名心理疾病患兒中,男孩占了70%。精神發育遲滯、學習困難、一般行為問題成為兒童主要的心理障礙。 據介紹,雖然兒童心理行為障礙的發生率高達10%-20%,但心理疾病患兒占兒科門診的比例卻很低,市兒童醫學中心心理科5年來接診的兒童僅占兒科門診總數的1%。此專家分析,這主要是因為大部分父母只重視兒童的學習,而對學齡前兒童的心理關注不夠,有時即使發現孩子有心理方面的問題,也因害怕到心理科治療而耽誤。
日常生活中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互動對開發智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美國的教育專家Stanley Greenspan建議對于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可以采取幾種不同的活動方式: ·新生兒 與新生兒進行面對面游戲,邊微笑邊緩慢地將臉轉向右側或左側,讓孩子的視線隨著你移動,至少停留幾秒鐘。 目的:幫助孩子對周圍的世界有所意識,培養他的好奇心。 ·2--4個月 用語言或有趣的表情引導孩子做出反映。 目的:創造和孩子間的親密聯系以及愛和信任,這是智力開發的基礎。 ·3--10個月 記錄下孩子表達自己不同情感的聲音和表情,比如高興、生氣以及驚奇等,然后以玩耍的方式模仿給孩子。 目的:鼓勵孩子的進行交流,增強他的自信。學習社交技巧也是影響智力發育的重要因素。 ·12個月 了解孩子最喜歡的玩具,為孩子制造人為的障礙,讓他學會通過尋求幫助來解決問題,例如將熊寶
新華社北京9月21日專電加拿大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學習音樂的孩子比不學音樂的孩子有更好的記憶力。 20日發表在《腦》季刊網絡版上的這項研究顯示,經過一年音樂訓練的孩子在記憶測驗中的表現比沒有學習音樂的孩子要好。 加拿大安大略省一所大學的心理學、神經系統科學和行為學教授勞雷爾·特雷納說:“研究顯示,如果你學習音樂的話,你的大腦運轉與沒有學習的人是不同的。研究首次顯示,接受音樂訓練的孩子與未接受音樂訓練的孩子在一年內大腦反應就會產生差異。” 研究者在一年中對兩組4至6歲的孩子進行了4次測試。其中一組學習音樂,另一組則不接受音樂訓練。測試內容有區別和聲、節奏和旋律的音樂測試及聽完一列數字后復述等記憶測試。結果發現,孩子的記憶力在短短4個月后就有了變化。 研究者表示,雖然此前已有研究顯示,年齡稍大的孩子接受音樂訓練后比上戲劇課的孩子在智商上有更大提
選擇 在適當的時候引導小朋友自己學會選擇,比如整理自己的書包、學習用品等。選擇自己喜歡穿的衣物。這樣孩子不但有主見,從中也培養了孩子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家長在提供給孩子選擇機會同時也滿足了孩子的愿望。 交談 盡量多抽一些時間與孩子交談,鼓勵孩子投入到你們之間的語言交流中,這樣可以擴展孩子的詞匯量,提高他的語言能力,讓他明白許多道理,塑造良好的性格。 提問 在適應當的時候向小朋友提問,這樣可以激勵他的思維能力。他在做什么的時候,我們經常可以用詢問的方式進提問。舉例說明,當他拿一瓶牛奶的時候,問他喝的牛奶是什么顏色的?是什么味道?這樣可以讓小朋友自己動腦筋,同時也是培養孩子思維能力的素材。 變化方式 鼓勵孩子不斷的變化自己做事的方式,尋找更好的方法。這樣既培養了他
為了能夠讓寶寶更聰明,現在早教的方法也越來越多。針對寶寶智力發育的早教也不少。那么發展寶寶的智力的方法有哪些?一起來看看吧。 大家都知道,人的智力水平是根據獲得知識的多少來提升的,人的年齡在不斷增長,所獲得的知識越來越豐富,掌握的技能與日俱增。通過學習,人的智力會穩步提高。一般來說,小孩子的智力到十二歲就會停止發展,基本定型。 有不少人會覺得這是一件不科學的事情,覺得難以置信。根據教育專家的實驗研究,孩子的智力在三歲之前發展最為快速,開發潛能最大,占比為百分之五十六,在十二歲之后,孩子的智力基本定型,開發潛能為零。 從這組數據可以看出,早教對孩子來說十分重要的。有些家長會把孩子送到各種早教機構,或是將孩子送去學習與藝術方面相關的技能,比如鋼琴、畫畫、唱歌,還有的家長讓孩子學會讀書認字,想要培養出一個“天才”。 總之,有各
作為父母,我們自然都希望寶寶在各方面都很優秀。那么問題來了,訓練寶寶記憶力的方法有哪些?帶著疑問,一起來看看吧。 我家樂樂今年四歲多,在幼兒園里老師都說他記性好,學什么都能很快學會,學的東西過了很長時間,別的小朋友都忘了,他還能脫口而出。這讓我很欣慰。 其實在生下樂樂之后,慢媽我就開始接觸各種早教知識,在這期間我發現,訓練孩子的記憶力其實是最事半功倍的事,對以后上小學很有幫助。 為什么?因為小學里有大量的古詩詞課文需要背誦,就連數學也是一堆概念公式之類。孩子記憶力好,花在背誦的時間上少,小學學習不吃力,還會更高效。 3歲前是寶寶記憶力黃金期,如果家長照著我說的幾個訓練方法做,寶寶記憶力會有很大提高,以后學習也很受益。 有個成語叫“投其所好”,想要大腦替我們辦事記東西,也得投其所好。 先看大腦的喜好,大腦有三個特點
有人做過一個實驗,把剛生下來的小貓,關在只有豎線的屋子里飼養,小貓就不認識橫線。放在外部環境時,連自己的行動都控制不了。同樣,如果人在信息刺激不足的環境下成長,也會出現同樣的問題。因此,在嬰兒出生后幾個月內,從外部給以寶寶信息刺激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如何給予嬰兒良好的刺激?這并不非常難的事情,只要父母隨時注意給予孩子關注,注意對他的愛撫,那么日常生活中的每個有意或無意的舉動都會蘊藏著信息的刺激。因此,為了孩子腦的發育,父母就應想方設法地與孩子接觸,無論對嬰兒微笑還是喃喃細語以及幫他翻身等這些動作,都會一個接一個地傳遞信息,促進嬰幼兒腦細胞的發育。
寶寶記憶力的培養,將會使你的寶寶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變得更加得心應手。那么,該如何培養你的寶寶擁有驚人記憶力呢?以下十條建議來幫您! 3、制定規律的作息制度 有規律的作息可以有效地幫助寶貝建立時間的概念,防止寶貝在大腦中形成錯亂的時空觀念。在作息制度實行初期,父母可以一邊安排寶貝的活動,一邊向寶貝敘說:“12點半了。現在是午餐時間,寶貝該吃飯了。”“1點半了,寶貝該午睡了。”“4點了,寶貝可以玩玩具了。”建立正確的時空概念可以在無形中強化寶貝的記憶力。 4、給寶貝明確的識記任務 對大一些的寶寶,可以嘗試讓寶貝有意識、有目的地去識記某些事物。如在聽故事、外出參觀、飯后散步時,都應該給孩子提出識記任務。“寶貝,媽咪記性不好,待會兒你得記住回家的路哦
寶寶智力發育標準 寶寶1個月大時,會開始微笑; 寶寶2個月大,俯臥扶起時能抬頭,會對人微笑,會注視人的面容以及玩具。眼、頭會隨著光轉動; 寶寶3個月大,仰臥扶起時頭不下垂,能認識奶瓶,能向發出聲音的地方轉頭; 寶寶4個月大,坐位抬頭會自由轉動,開始能用手握東西,能發出咿晤的聲音,能抓面前的東西; 寶寶6個月大,能翻身,扶持腋下能站,能跳,能用幾個手指握物,并能伸手抓東西,聽到呼喚時有反應; 寶寶9個月大,能坐穩,能爬,能認出親人和陌生人; 寶寶12個月大,能站立,扶床沿或攙著手能跨步,會用拇指、食指揀小球,能放下手中東西; 寶寶15個月大,會獨走,從坐位站起,能指出自己的眼、鼻等,能用姿勢表示要大、小便,能聽懂一些日常用語。 寶寶18個月大,能爬臺階,扶著欄桿上樓梯,會用鑰匙,
德國人卡爾威特的一個孩子,在不滿14歲時就被授予哲學博士學位。他教育孩子的經驗主要是以下八條: 第一條:鼓勵孩子多方面的興趣。 第二條:從小培養思維能力:經常提出問題讓孩子思考解答。 第三條:開闊視野:常常帶孩子到外面去接受新事物,增長見識。 第四條:從小嚴格要求,使孩子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生活習慣。 第五條:鍛煉記憶力:給孩子講完故事后,要讓孩子組織語言,進行復述。 第六條:激發鼓勵孩子的學習情緒。作到有問必答,有求必應,決不敷衍。 第七條:培養提高觀察能力:有時父母可以故意做一些違反常規的小事,讓孩子來糾正。 第八條:不浪費幼兒智力:當幼兒咿呀學語時,就教他正確語言,而不要把小貓說成“小貓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