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我的孩子3 歲半,從 1歲多的時候開始長針眼,到現在為止,左眼的上眼皮、下眼皮和右眼的下眼皮都長過,醫生診斷是內針眼, 建議切開排膿,我擔心孩子太小就沒給他做手術,只是抹眼藥膏。“針眼”恢復很慢,短則1個多月,長則持續半年。我想問一下:“針眼”是怎么回事?得了“針眼”怎么治療? 專家解答: “針眼”又叫瞼腺炎,也稱麥粒腫,俗稱“挑針眼”,是化膿性細菌侵入眼瞼腺體而引起的一種急性炎癥。臨床表現為眼瞼局部紅、腫、熱,觸及硬結和有觸痛感。在兒童、老年人和體弱、抵抗力差的患者中容易發病,有時單眼發病,有時雙眼都發病。 治療: 1. 早期瞼腺炎應給予局部熱敷,以便促進眼瞼血液循環,緩解癥狀,促進炎癥吸收。 2. 局部滴用抗菌素滴眼液,以便控制炎癥。 3. 
春季是各種病菌猖獗之時,媽媽在照料上稍有不慎,討厭的傳染病便會一個個地接踵而至,特別是麻疹,讓寶寶備受折磨。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冬末春初時節非常流行。若照料或治療不當,還會導致很危險的后果。因此,媽媽在冬春季節里一定要做足各種防護準備工作,讓討厭的麻疹離寶寶遠點! 明眼辨疹 麻疹癥狀具有非常明顯的特點,即被傳染的寶寶表現為發燒3天,出疹3天,退疹3天。 由于它的傳染性很強,一般讓6個月~5歲左右的寶寶深受其害,而未出過麻疹或未接種過麻疹疫苗的寶寶,一旦接觸了麻疹患兒,也會被立馬傳染上。 “發燒3天” 寶寶在患病初期,很像是患了感冒,出現發燒、咳嗽、流涕、噴嚏等癥狀。但寶寶流涕
網友:我兒子現在23天了,是母乳喂養。前天臉蛋兒上出現三兩個小紅疙瘩,今天雙頰、眉頭上開始多了起來,頭皮和頸部里也有少許,觀察發現先出現的散出白頂后就不紅了,從網上看和濕疹的癥狀比較一樣。 咨詢醫生后準備使用黑豆餾油軟膏,請問行不行?看說明書還有可能過敏,也比較擔心。 醫生:因為這個小孩是新生兒,新生兒里面出現濕疹的例子也有,但是不是特別多。他說孩子臉上出現的小紅疙瘩上面有白頭,白頭長出來以后就不紅了。幾張一定要注意有沒有膿皰疹的癥狀,如果是感染的話,就不能用激素的藥。黑豆餾油軟膏我們沒有用過,一定要讓醫生區分開是過敏性的疹子還是感染疹子,再用藥。 白頭是不是有膿皰疹的感染現象?如果要是膿皰疹的感染,就拿黃連素泡水洗澡,幾天就好了。 如果是濕疹,持續的時間應該比較長。看他的描述,好象這種狀況持續的時間不太長。
方一:花椒150克入白酒30毫升中浸泡7天,去渣,生姜6克切碎絞汁,取生姜汁與甘油同入酒中拌勻,用干凈棉花蘸藥外涂患處,每日2—3次。適用于凍瘡未潰破者。 方二:生地榆30克,地丁15克,芫花、甘草各10克,加水煎湯,趁熱浸洗患處,洗后用玉紅膏油紗布敷患處,每日2次。適用于凍瘡已潰破者。 方三:蘿卜葉250克,橘皮100克,放鍋內加水1000毫升,煎煮20分鐘,藥液溫后浸洗患處,每晚1次。適用于凍瘡未潰破者,一般連用3—4次即愈。 方四:杏仁10個,芝麻15克,花椒10克,分別炒香,研末,然后混勻,用香油調涂患處,每日換藥1—2次。 方五:櫻桃20—30粒,浸于高粱酒中浸泡10天,用其外擦患處。可以止癢,緩解凍瘡。 方六:芫花、甘草各15克,加水煎成200毫升,趁熱浸
預防手足口病主要是注意衛生,提高自身免疫力,因此不少家長都努力為孩子補充營養。山東省衛生廳和青島市衛生局都發布了預防手足口病的藥方,除具備較好的預防效果外,各藥方中的藥材價格低廉,容易購買,最貴的一服中藥還不到5元錢。 處方適用范圍很廣 預防手足口病的多種類型中藥。“藥方有好幾種,分為食用、漱口、藥枕、蒸熏,適合不同人群使用。”專家介紹,手足口病多發于5歲以下兒童,這與抵抗力低有關,食用、藥枕和熏蒸處方適用范圍很廣,各年齡段都可使用,漱口處方則更適用于年齡較大的兒童。 &n
嬰兒濕疹,也叫“胎毒”、“奶癬”,是嬰兒時期常見的一種皮膚病,屬于變態反應性疾病,也叫過敏性疾病,以1~3個月大的嬰兒最為多見。導致嬰兒濕疹發生的原因比較復雜:外界對嬰兒皮膚的刺激、嬰兒消化不良以及先天性的過敏體質都可能誘發此病。嬰兒濕疹常常呈對稱性分布,大多發生于嬰兒的面頰、額頭、眉間和頭部以及皮膚皺褶處,有時也可累及嬰兒的軀干和四肢。發病初期,可在患兒局部皮膚上見到紅斑丘疹,有瘙癢感。幾日后,丘疹會轉變為小點狀的水皰,水皰破潰后可有液體滲出,滲液干后可在局部形成厚痂,癥狀嚴重時還可出現局部皮膚糜爛,甚至繼發感染。 嬰兒濕疹可分為干燥型濕疹和脂溢型濕疹兩種。干燥型濕疹多見于瘦弱的嬰兒,好發于嬰兒的頭皮、眉間等部位,其皮損常表現為有少量的灰白色
1、什么是中耳炎? 中耳炎是由于中耳內發生了細菌感染,故醫學上全稱是急性化膿性中耳炎。如果孩子患了中耳炎,主要表現為耳鳴、耳痛、聽力下降和耳道流膿等,其整個臨床過程大致可分4個階段: (1)早期(醫學上稱咽鼓管阻塞期):小兒表現為精神不振、食欲減退,出現耳鳴、耳內不適等(小兒不會表達),但耳部的難受會影響寶寶玩耍和睡眠。醫生在此期檢查可發現有耳膜(醫學上稱鼓膜)內陷,中耳內有積液。 (2)進展期(醫學上稱化膿前期):表現為發高燒,體溫可達39℃~40℃,小兒哭鬧不安、聽力下降和耳痛,同時伴有惡心、嘔吐、腹瀉等消化道癥狀。這些表現類似感冒或腸炎,極容易被忽視或誤診。檢查后可發現耳膜充血、聽骨紅腫、外凸。 (3)高峰期(醫學上稱化膿期):小兒高燒、拒食,嚴重者面色發灰、波動性耳鳴、聽力下降和耳
有些嬰兒頭頂上有一層厚厚的乳痂,看上去很不舒服。年輕的媽媽們想替孩子去除乳痂,又怕因此碰到囟門,傷及孩子。那么,長了乳痂應如何去除,乳痂能不能預防呢? 其實,乳痂的形成與父母不敢給孩子洗頭、視囟門為“禁區”有極大關系。嬰兒頭皮的皮脂腺分泌很旺盛,分泌物若不及時清除,就會和頭皮上的臟物積聚在一起,時間長了就形成厚厚的一層痂,如果經常為孩子清洗頭皮,乳痂也就不會形成。順便提一句洗頭時觸到孩子的囟門并不會傷及孩子的大腦,囟門并不是“禁區”。 去除乳痂方法很簡單,只要用植物油浸軟乳痂,然后用梳子輕輕梳去就可以了。如果乳痂很厚,一次浸油可能去不掉,也可以每天涂1-2次植物油,直到乳痂浸透后再梳去。千萬不可用手或梳子硬梳乳痂,以免頭皮破損繼發感染。 乳痂
說不定你家寶寶是過敏體質 是的話得注意飲食,不然今后患上哮喘鼻炎的幾率大 5個月大的遙遙面頰上幾乎長滿了皮疹,到醫院皮膚科檢查后診斷為濕疹,涂抹了一些藥膏后,癥狀減輕不少,但停止使用后,濕疹又出現了。 據悉,濕疹是特應性皮炎在嬰兒期的一種表現,俗稱奶癬。寶寶臉上有了皮疹后,常常劇癢難忍,但寶寶又不會說,所以又哭又鬧,表現得很煩躁。“我女兒睡覺不太好,常常哭鬧,小手總是在臉上亂抓”,周女士說,女兒睡不好,大人也跟著累壞了。 寶寶過敏,得先找過敏源 “千萬可別小瞧了濕疹,控制不好寶寶長大了就是過敏性疾病患者。”市人民醫院藥物臨床試驗中心賀主任說。據賀主任介紹,牛奶、雞蛋、魚類、小麥等是1歲以內寶寶最常見的過敏食品,但這些食品又同時是寶寶生長不可缺少的營養來源。因此家長們最
麻疹、肺炎、菌痢等很容易在春季感染小兒,引起小兒急性高熱。在小兒發高燒時,一般家長往往只會注意孩子的高熱情況,而對孩子的雙眼緊閉、眼屎增多卻不注意,認為這是孩子發熱后的必然現象。可這種疏忽大意很可能帶來不幸,因為有些孩子高熱后,角膜軟化而穿孔,會導致失明。 孩子在高熱時,體內消耗很大,如維生素A供應不足,加上細菌感染,白眼球就會因營養障礙而發生干燥,繼續發展,黑眼球就會變白而混濁,甚至軟化穿孔失明。 所以,孩子在發高熱時,家長要經常用干凈毛巾擦眼屎,滴些眼藥水,以免角膜引起感染。同時,給小孩多吃些富含維生素的食物來增加眼睛的營養,如雞蛋、牛奶、豬肝、胡蘿卜、魚等。并隨時注意孩子的眼睛,發現有不正常的變化,應盡快送醫院診治,千萬不要耽誤治療時機,防止角膜軟化穿孔而致失明的不良后果。&
腹股溝疝一般在嬰幼兒期發生的比較多,而且一般見于男嬰。因為男嬰的睪丸最初是在腹內,在即將出生前降入陰囊。睪丸經過的從腹內到陰囊的這個通道,一般在出生后就關閉了,但也有閉鎖不好的情況。 這樣的寶寶到了2~3個月,由于劇烈哭鬧或便秘等原因,當腹腔壓力增高時,腹腔內的腸管就會順著這個閉鎖不全的通道,穿過腹股溝(大腿根部)降入陰囊中,這就是腹股溝疝。 女嬰也有類似的病,腸管及卵巢從腹股溝降至大陰唇。如果是卵巢降下,就會腫得像枇杷樹種子一樣大的硬塊。腸管從通道降下是不會感覺到疼痛的,也不會有任何障礙。即使陰囊腫起或卵巢下降,只要治療及時也不會影響寶寶的正常發育。 無論男女,寶寶患腹股溝疝都是有危險的,因為有時腸管在通道中會出現擰絞在一起的情況,這就是醫學上所說的嵌頓性腹股溝疝。出現嵌頓性
7歲的小明放學后無精打彩回到家就趴在床上睡了。第二天早上醒來,小明感到頭很疼,并不能張嘴,照鏡子時嚇了一大跳,只見鏡子里是一張腫大變形的臉,右側耳垂部腫大、皮膚發亮,一摸還十分疼痛,急忙趕到醫院,經醫生仔細診查,原來小明得了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也叫痄腮,是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以腮腺腫脹、疼痛、伴有發熱和全身不適為特征,好發于15歲以下小兒,春季較流行。患兒及隱性感染者的血液、唾液、尿液及腦積液中均含有病毒,自腮腺腫大前1天到消腫后3天均有傳染性,病毒主要通過直接接觸、飛沫傳播,也可經唾液污染的食具、玩具等途徑傳播。患病后可獲得終身免疫。 流行性腮腺炎通常先起于一側,2—3天內波及對側,也有兩側同時腫大或始終限于一側者。腫脹以耳垂為中心,向前、后、下發展,局部不紅,邊緣不清,輕度壓痛,咀嚼食物時
研究表明,對寒冷敏感的人最容易發生凍瘡,習慣性凍瘡患者多有遺傳性。所以,生過凍瘡的人每年冬天都應注意及早采取措施。 第一招:加固“防護墻” 積極參加體育活動,提高皮膚對寒冷的適應力。 外出時注意戴好手套、耳罩,穿厚襪和棉鞋。平時常揉搓臉、耳、鼻和手,以加強局部血液循環。 衣服鞋襪宜寬松,盡量保持干燥,潮濕后應及時更換。 習慣性凍瘡患者應從夏季開始,逐步養成冷水洗臉、洗手的習慣,以提高耐寒能力。注意不要用含堿性太大的肥皂,以免刺激皮膚。洗后可適當搽一些油質護膚品。 對寒冷敏感者多吃些熱性祛寒食品,如羊肉、狗肉、鹿肉、胡椒、生姜、肉桂。 慢性病患者除積極治療相應疾病外,還要增加營養,保證足夠的熱量供應,增強耐寒能力。 習慣性凍瘡患者如需要在寒冷的戶外環境中作業或
西藥 硝苯地平:有人治療凍瘡患者109例,口服硝苯地平10毫克,每天兩次,多數患者用藥后72小時奏效,疼痛和癢癥狀3~5天消失,效果很好。硝苯地平治療凍瘡的機理目前尚不清楚,有待進一步研究。但臨床效果還是不錯的。 山莨菪堿(654-2):口服山莨菪堿5~10毫克/次,3次/天,或肌注10毫克/次,2次/天,或外用0.3%~0.5%的軟膏治療凍瘡很有效,且治愈時間多在7天內。對有潰瘍形成者應與抗生素聯用,如紅霉素、新霉素。 肝素凍瘡膏:肝素凍瘡膏系肝素鈉與維生素E組成的復方制劑。肝素具有抗凝作用,可降低局部血液黏度,配合維生素E治療凍瘡,療效較樟腦類制劑好。 雙嘧達莫乳霜:雙嘧達莫(潘生丁)有擴張血管、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有人用此乳霜治療286例凍瘡患
有的寶寶出現枕禿了,大多數的爸爸媽媽都認為是寶寶缺鈣了,應該補鈣。實際上,并不是所有的枕禿都是由缺鈣引起的。 有的枕禿可能與寶寶的睡姿或枕頭的材料有關,所以不要發現枕禿就盲目補鈣。 一兩個月的寶寶基本都是仰臥著睡覺,而且一天的大多數時間是在枕頭上度過的。特別是有的爸爸媽媽給寶寶睡的枕頭過硬,寶寶整天在枕頭上磨來蹭去的,時間一長,就會把枕后的頭發磨掉,形成枕禿。因此,爸爸媽媽不要發現寶寶有枕禿,就忙著給寶寶補鈣。而要先弄清楚枕禿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然后再對癥處理。
最近,瑞典一家科研機構認為,盡管目前還不能準確地測出嬰幼兒對聲音的靈敏度,證據表明,兒童對聲音的感應要比成年人靈敏。年輕的父母應考慮這個問題,既要讓孩子跟隨有聲音的玩具練習抬頭、爬行等動作,又不能讓玩具的聲響太大。 中老年人應告訴年輕的父母,如果玩具發出很大的聲響,就可能給嬰兒帶來災難性后果。而沖鋒槍、大炮、坦克車等玩具,在10厘米之內的噪聲可達到80分貝以上。有些玩具還能播放樂曲和歌曲,但若不注意控制音量,而且播放時間很長,也能傷害兒童聽力。 人們日常說話的聲音為40-60分貝,高聲說話為80分貝,大聲喧嘩或高音喇叭為90分貝。 40分貝以下的聲音對兒童聽力沒有不良影響,80分貝的聲音會使兒童感到難受。如果噪音經常達到80分貝,兒童會產生頭痛、頭昏、耳鳴、情緒緊張,記憶力減退等癥狀。長期受到噪聲刺激,
水痘是多發于冬春季的常見急性傳染病,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傳染性極強。水痘病人是水痘的唯一傳染源,該病主要通過唾液飛沫傳染,也可因接觸水痘病毒污染的衣服、玩具、用具等而得病。患者以嬰幼兒多見,集體兒童亦為易感人群,如托兒所、幼兒園、小學校等容易發生局部暴發流行。 據了解,水痘發病初期癥狀較輕,可出現微熱,全身不適。發熱的同時或一兩日后,軀干皮膚、黏膜分批出現和迅速發展為斑疹、丘疹、皰疹與結痂。水痘病毒可波及多臟器,還可并發皮膚感染、肺炎、腦炎等。因此市衛生局還提醒學校及家長,一旦發現水痘病例應及時上報單位所屬地段保健科,同時盡快就診,并進行隔離治療。 要預防水痘,關鍵是培養孩子良好的衛生習慣,讓孩子勤洗手;學校的教室要經常開窗通風。對易感兒童接種水痘疫苗也很重要,接種疫苗后15天人體就可以產生抗體,而且免疫力持久,是預防和
時下又進入手足口病高發季,截至當前,全國多省區已確診手足口病病例已累計過10萬,這讓各地的孩子家長很是擔憂。對此專家表示,手足口病屬于常見多發傳染病,一般7-10天就能自行痊愈,因此完全不必恐慌。對于手足口的防范,專家提醒:由于唾液是手足口病傳播的主要途徑之一,因此易感人群應特別注重口腔護理與消炎。 手足口病的最典型臨床表現是:患兒手心、足心以及臀部出現圓形或橢圓形的皮膚斑丘疹,特別是口腔內的皰疹,多分布在舌、頰黏膜、口唇、硬腭、咽、扁桃體等處,破潰后形成口腔潰瘍,很疼,嚴重時會影響患兒進食,孩子哭鬧不止。醫學專家告訴廣大家長:做好患兒口腔護理可以有效緩解疼痛,并促進潰瘍面愈合。 <BR><BR> 專家指導:在飯前飯后
春天是過敏性疾病的高發時節,塵螨、花粉、微塵都能引發寶寶的過敏癥狀。風大的時候,出門時一定要給孩子戴好口罩,除了可以防止過敏,還能有效減少細菌的傳染。 1、過敏性哮喘 病癥 發病年齡多在5歲以前,近年來有越來越小的趨勢。典型臨床表現為發作性呼吸困難、哮鳴音和咳嗽,有時只有咳嗽癥狀。哮喘癥狀可在數分鐘內發作,經數小時至數天,用藥后或自行消失。 治療 哮喘急性發作時,可使用各種短效型支氣管擴張劑,迅速控制病情,緩解期可給予免疫增強劑。 居家護理 飲食清淡,營養均衡,多吃新鮮蔬菜和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同時要注意遠離過敏原。 2、過敏性結膜炎 病癥 通常發生在冬末春初或氣候急劇變化的時候,表現為眼睛發癢,有刺激感,并且畏光、流淚等。幼兒雙眼結膜充血,分泌物增多,有時會發生眼瞼水腫,并發輕度角膜炎。
在托兒所晨檢時,保育員發現3歲的琳琳流口水,指著嘴巴叫痛,仔細一看口內有多個小潰瘍,在手和足底還發現不少小水皰。原來琳琳患了手足口病,立即安排隔離,不久托兒所內又陸續發現了幾名新患兒。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常見傳染病之一,以夏秋季多見,多發生于5歲以下的嬰幼兒,可引起發熱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潰瘍,個別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腦炎等致命性并發癥。患兒在感染病毒后3-5天發病。初有低熱、全身不適、腹痛等。然后口腔粘膜發生損害,初發于咽部,出現1-3毫米直徑大小的帶有紅暈的水皰,接著在軟腭、頰粘膜、舌、齒齦等處也出現損害,水皰破裂后形成糜爛及小潰瘍。同時在手指、足趾側面、指甲周圍及手指屈面、掌、足底出現皮疹,有時累及肛周及生殖器。水皰數目從幾個至十幾個,幾天后水皰干涸結痂,約一周消退。個別體質較弱的嬰幼兒,皮疹可廣泛分布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