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癥狀上“流腦”與流感在癥狀上有些相似之處,再加上寶寶的年齡太小,不能表達,才會被誤認為是患上了感冒。 “流腦”的癥狀與流感的癥狀相似,在初期一般表現為發熱、頭痛、咳嗽、流鼻涕等,但是在經過幾個小時或1-2小時后,寶寶的病情會突然加劇,會有精神不振、噴射性嘔吐、身上的皮膚還會出現瘀點或瘀斑,有的寶寶也會出現腦膜炎的癥狀,如頸項強直、煩躁、甚至出現昏迷。 “流腦”的全稱為“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是由腦膜炎雙球菌引起的化膿性腦膜炎,是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這種疾病的特點是:傳染性強、病情重、流行廣、傷害性大,主要在冬季流行,好發于6個月-2歲的寶寶。 如果你的寶寶出現了感冒的癥狀,寶寶媽媽不要自行在家
近期,隨著氣溫逐漸轉暖,全國各地的手足口病疫情出現上升趨勢,廣東全省出現病例兩萬多例,近鄰東莞市被爆出手足口病5000例,3例確診死于手足口病。防治手足口病進入關鍵階段,如何防治手足口病?本報記者采訪了開發區醫院兒科和疾病防控相關部門。 個人衛生是關鍵 開發區醫院兒科副主任醫師高瑞林介紹,手足口病不可怕,個人衛生是關鍵。手足口病的發病人群為嬰幼兒、學齡兒童,尤以3歲以下年齡段發病率最高。環境衛生、食品衛生差及不良的個人衛生習慣都容易誘發手足口病。該病傳播方式多樣,以通過人群密切接觸傳播為主。病毒可通過唾液、皰疹液、糞便及污染的手、毛巾、手絹、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內衣等引起間接接觸傳播;患兒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過飛沫傳播;如接觸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也可經水感染;門診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也是造成傳播的原因之一。
相信市民還記憶猶新:去年秋冬季節,甲型H1N1流感病毒肆虐南寧,今年的情況又將如何?10月30日,中華預防醫學會在北京召開了“2010年秋冬流感防控”會議,與會專家預測,今年感冒流行的高峰期可能在12月,去年的甲型H1N1已經演變為季節性流感,將同甲型H3N2(即為過去所稱的季節性流感甲3型,以下簡稱“甲3”)和乙型流感病毒共同流行。 甲型H3N2出現增多的趨勢;相反,去年造成大規模暴發的甲型H1N1總體上下降了。我國今年7月后部分地區出現一些小范圍的流感聚集性病例,檢測到的病毒株多為甲3型。 據了解,甲型H3N2病毒并非新發現的病毒,它已多次在流感季節“襲擊”全球,針對這一病毒的疫苗也早已研制成功。 專家指出,根據往年的經驗看,包括我國在內,北半球流感流行要等
一、秋季紅眼病為什么多發? 答:一方面,秋季早晚溫差較大,氣溫變換快,使許多人免疫力下降,給細菌、病毒侵入人體提供可乘之機。另一方面,南方一些地區多陰雨,天氣悶熱潮濕,容易滋生細菌,造成紅眼病多發。 由于氣溫變低,許多附著在毛巾、地毯、門把手等物品表面的細菌存活時間變長,易造成疾病的多發。 二、什么群體為易發群體? 答:原則上,紅眼病通過眼——手——眼傳播,不分男女老幼均為易感人群,從幾個月的嬰兒至八九十歲的老人都可能發病。此外,因為兒童、老人、體弱多病者免疫力較低,更易被細菌、病毒感染。 三、紅眼病的致病原因是什么? 答:紅眼病是傳染性結膜炎,又叫暴發火眼,是一種急性傳染性眼部疾患。根據不同的致病原因,可分為細菌性結膜炎和病毒性結膜炎兩類,其臨床癥狀相似,但流行
秋季寶寶很容易感染很多呼吸類疾病,所以家長平常應注意寶寶飲食習慣,那么家長秋季應該怎樣護理寶寶的小腸子呢? 1、要樹立衛生觀念,加強個人和家庭的衛生習慣。大多數感染性腹瀉病都是手接觸了感染源如糞便后接觸口腔而導致,引導寶寶養成飯前便會洗手的好習慣(這里主要是照顧寶寶日常生活的人),常洗手并且會洗手是亙古不變的法則。 2、防止飲用水源和食物被污染。避免喝生牛奶,沒有經過滅菌的牛奶,都不可以給寶寶喝,要經過滅菌加熱才可以。限制果汁和甜飲料攝入量,攝入大量的果汁和甜飲料可能引起腹瀉也會增加寶寶貧血、齲齒和肥胖的風險。 3、抗生素會擾亂寶寶的腸道菌群,秋季腹瀉是由病毒引起,抗生素不但無效還會殺死腸道的正常菌群,引起菌群紊亂,加重腹瀉。 4、人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保護作用。提倡母乳喂養,以減少幼兒患病的幾率。寶媽們應該都知道擠出來的
紅眼病的高發期。節日期間,市民往往不注意休息,常常熬夜,或者不注意衛生,多人共用一條毛巾,這樣都容易發病,一旦發現病人,應立即與家人隔離,不要共用一條毛巾、臉盆等。最重要的是要馬上就醫,不能隨便使用眼藥水,不可因一時疏忽或不慎給自身和家人帶來痛苦。
手足口病是一種病毒性的傳染病,直接接觸病毒可能染病。有些家長想,孩子去年得過手足口病,身體有抗體了,應該不再會犯病吧。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兒科醫師李靜介紹,引發手足口病的病毒種類很多,這次是一種病毒,下次可能是另外一種病毒。況且,即使是同一種病毒也會造成重復感染。也沒有疫苗可預防,孩子可能一犯再犯。所以,對5歲以下,特別是3歲以下的寶寶,家長得做好預防措施。 家長是個潛伏的“毒源” 病毒多通過密切接觸傳播,患者多接觸沾有病毒的毛巾、餐具,飛沫而傳染。有些患兒家長有這樣的疑問:我的孩子沒出門,也沒接觸過病人,怎么也會傳染上手足口病呢?事實上,家長有可能是病毒攜帶者,雖沒癥狀,但仍有傳染性。 李靜說,成人也會被病毒感染,只不過,因為自身抵抗力較強,感染了病毒沒什么明顯癥狀,有的人僅有輕微的咽喉痛。這類隱形感染者
9月11日至20日,衛生部為全國1億兒童免費接種麻疹疫苗。我國計劃于2012年消滅麻疹傳染病,這將是中國消滅的第四種傳染病。 麻疹是兒童最常見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之一,我國自1965年開始普種麻疹減毒活疫苗后已控制其大流行。但由于人口流動增加,部分兒童麻疹疫苗漏種,或免疫失敗,加之初免后隨著年齡增長而免疫力逐漸降低等原因,致使麻疹小規模流行時有發生。因此,開展麻疹疫苗強化免疫很有必要。 目前,“老”麻疹表現出以下新特點: 發病年齡不同 過去麻疹發病多為5歲以下兒童,尤以1-2歲最多。現在患麻疹者大多是8個月以內嬰兒和7歲以上學齡兒童,成人亦有發病。 輕型或非典型患者增多 過去典型麻疹具有“燒三天、出(疹)三天、退三天”的特征,診斷比較容易。如今典型麻疹比較少見,
記者近日從深圳檢驗檢疫局獲悉,針對深圳周邊地區手足口病發病率出現明顯上升,并有重癥和死亡病例發生的情況,深圳檢驗檢疫局啟動相應機制,多項措施開展口岸手足口病防控工作。 據悉,手足口病傳播途徑復雜,傳染性強,可通過空氣飛沫傳播和經口接觸傳播,患者主要為學齡前兒童,尤其是三歲和三歲以下的嬰幼兒。因此檢疫部門將對出入境兒童特別是4歲以下的兒童實施重點查驗,尤其注意查看手和口腔,對申報或現場發現手足口病可疑病例,及時開展流行病學調查。 同時,口岸檢疫人員還將加強口岸轄區內食品、飲用水和公共場所微小氣候的監測,確保口岸的微小氣候指標符合國家標準。 據深圳檢驗檢疫部門介紹,今年手足口病的高發期已提前,提醒廣大出入境旅客,家中如有兒童出現發熱、手足口出現皮疹等癥狀,請及時到醫院就診,切勿帶患病兒童出入口岸或各種公共場所。
針對日前大家較關注的手足口病防控知識,省內兒童疾病專家表示,手足口病是一種常見的兒童疾病,它的流行無明顯地區性,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以夏秋季多見,冬季較少見。手足口病雖可防、可治、可控,但也絕不能掉以輕心,必須及早預防,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更多內容,請看親親專題 手足口病的易發人群 嬰幼兒和兒童普遍多發,5歲及5歲以下嬰幼兒更容易得病。由于成人的免疫系統較完善,成人一旦感染一般不發病,也無任何癥狀。但感染后會傳播病毒,因此成人也需要做好防護,避免傳染給孩子。 治療手足口病六要點  
根據我國國策,一對夫妻一般只生育一個孩子,這個孩子對整個家庭十分重要。誰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樂,如果孩子生下來就有一些遺傳性疾病,不僅孩子會一生痛苦,孩子的爸爸媽媽及其他親屬也將痛苦不堪。因此,當直系親屬中有人患某種疾病時,你應當向醫學專家咨詢,以便知道這種疾病是否屬遺傳性疾病,對你會有什么影響,是否可以懷孕,懷孕后該疾病對你的子女會有什么樣的影響等。 人體內大約有10萬組成對的基因,這些基因是從父母那里遺傳下來的,它在我們未來的健康中起著關鍵作用,一旦基因在數目和結構上發生異常就會導致胎兒先天畸形。遺傳疾病可由基因(顯性遺傳、隱性遺傳或性連遺傳)、染色體異常及多因素遺傳3種原因之一而形成。下面我們介紹一下常見的遺傳性疾病有哪些。 (1)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 男女發生機會相等,如:先天性肌強直、軟骨營養不良、遺傳性神經
鄰居家的小明已連續發熱兩天,精神萎靡,沒了平時跳跳蹦蹦的可愛模樣,媽媽給他服了兩次退熱片,高燒仍不退,我建議小明媽媽快帶孩子去醫院。 到醫院化驗血常規,小明的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明顯增高,醫生問病史時得知小明曾嘔吐一次,經體檢又發現小明頸項輕度強直。醫生說,夏季正是乙型腦炎的流行季節,小明曾被外婆接到外地住了幾個月,今年沒有進行乙腦疫苗加強接種,根據小明的病情,不能排除乙型腦炎。為了明確診斷,應該立即做腰椎穿刺檢查,化驗腦脊液。 媽媽一聽寶寶要做腰椎穿刺,就害怕了,她認為做腰椎穿刺會傷身子,堅決不同意。醫生只得讓小明暫時留在醫院觀察室里觀察病情變化。 又過了一天,小明體溫持續上升,達到40℃,并出現意識障礙,呈半昏迷狀態。醫生對小明媽媽說:“小明需要做腰椎穿刺,才能弄清
引起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有許多種,其中最常見的病原體是Cox A16和EV71型。手足口病的病原體具有抗藥性,75%酒精、5%來蘇對腸道病毒沒有作用,對乙醚,去氯膽酸鹽等不敏感,但對紫外線及干燥敏感,各種氧化劑(高錳酸鉀、漂白粉等)、甲醛、碘酒都能滅活。病毒在50℃可被迅速滅活,病毒在液體環境中很穩定,在4℃可存活1年,在- 20℃可長期保存,在外環境中病毒可長期存活。 人對引起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普遍易感,各年齡組均可感染發病,但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為學齡前兒童,尤以≤3歲年齡組發病率最高,4歲以內占發病數85%-95%。手足口病表現在皮膚和口腔上,主要在手、足、口、臀四個部位出疹子;因為疹子不像蚊蟲咬、不像藥物疹、不像口唇牙齦皰疹、不像水痘,所以又稱“四不像”;而且臨床上更有不痛、不癢、不結痂、不結疤
導致兒童各類傳染性疾病進入高發期,主要包括甲肝、麻疹、風疹、腮腺炎、水痘等。大連市兒童醫院兒保科主治醫師孫秋艷告訴記者,及時接種疫苗是預防這些疾病的最佳方法。孩子出生后,原體內由母體傳給的免疫力逐漸減弱消失,必須適時地給兒童預防接種,增強兒童防病能力。 兒童常用疫苗分2類 孫秋艷醫師告訴記者,疫苗接種是預防小兒常見傳染性疾病,降低并發癥危害性最有效、最經濟的方法。我國兒童常用疫苗分為第一類疫苗和第二類疫苗。第一類疫苗政府免費向公民提供,有卡介苗疫苗、乙肝疫苗、口服脊髓灰質炎疫苗、百白破聯合疫苗及吸附白喉破傷風聯合疫苗和麻疹減毒活疫苗,很多地區增加了乙型腦炎疫苗、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疫苗。第二類疫苗由公民自費自愿受種,有麻疹、風疹、流行性腮腺炎混合疫苗、水痘疫苗、甲型肝炎疫苗、肺炎疫苗、流感疫苗等。 3條禁忌 3項
兒童爆發手足口病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尤其是學校、幼兒園、托兒所等機構。如何防治這個古老又常見的疾病?各路專家給出了建議。專家們一致認為:“勤洗手、常通風、曬衣服、吃熟食、飲開水”,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預防手足口病的最佳方法,而且99%以上的兒童感染上手足口病在一個星期之內是可以自己康復的,因此,家長不必過于恐慌。 兒科專家:持續高溫應引起高度重視 廣州市兒童醫院副院長龔四堂介紹: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病,患者主要為學齡前兒童,尤以≤3歲年齡組發病率最高。大部分患兒是突然起病,開始表現為發燒,通常在38℃左右,部分患兒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惡心、嘔吐、頭痛等癥狀,隨后出現手、足、口腔以及臀部等部位的斑丘疹及皰疹。 小兒患手足口病之后,癥狀明顯,通常皮疹
人吃五谷雜糧,難免不生病。但是,夏季偏偏有七種病,非常愿意纏住寶寶。寶寶生病,特別是在炎熱難擋的夏季,中暑、脫水、熱傷風……一個比一個讓寶寶難受,媽媽揪心! 1、高溫天防止中暑 夏天容易出汗,寶寶皮膚汗腺發育未完全,體內水分貯存量有限,流汗過多容易引起脫水休克。 呼吸是人體自身散熱的重要方式,因為肺部是除了皮膚外的次要散熱器官,呼氣時可將肺中的熱氣排出體外(占排熱量的百分之十)。但如果環境的溫度高過體溫,吸入的是熱空氣,則甚至反而會使體溫上升,由于寶寶在夏天不能有效的控制自己的呼吸調節體溫,容易發生暑熱傷害。 如果寶寶先是膚色發紅,觸摸寶寶的皮膚能感覺到干燥發熱。寶寶煩躁不安,有的會哭鬧,呼吸及脈搏加速,接著會顯得倦怠、昏眩、抽搐、或進入昏迷狀態,測量體溫時可高達39℃以上。寶寶很有可能就是中暑
每年4月熱寒交替,總是手足口病頻繁出現的季節,而之后暖洋洋的5、6月最盛。專家提醒,比起其他傳染病,手足口病的總體情況盡管并不嚴重,但家長仍應提高防范意識。 易誤為過敏性皮炎 四五月也是過敏性疾病的高發季節。“在手足口病的發病初期,常會出現皮膚紅腫、身體微熱等與過敏性皮炎相似的癥狀,一些家長容易誤解病情。”閘北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科方嘉列說。 一般來說,在手足口病感染之初,常會伴有咳嗽發熱、流涕流口水等癥狀。同時,口腔里的水皰極易破潰形成糜爛面,皮膚上露出紅色的小丘疹,頂部還易出現水皰。但與過敏性皮炎明顯不同的是,小丘疹一般出現在手、足、口、臀四大部位,不像蚊蟲咬、不像藥物疹、不像口唇牙齦皰疹、不像水痘,而且疹子不痛、不癢、不結痂、不結疤。 此外,中后期患者的發熱程度可能還會加劇。家長最好定時給患兒測量體溫和脈搏,如果高燒不退,則應
近來,我國一些地區發生手足口病疫情,不少家長發郵件到互動信箱詢問防范之道。記者為此采訪了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專家,回答大家所關心的問題。 癥狀:手足口處現斑丘疹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常見急性傳染病,多發生于學齡前兒童,尤以3歲以下年齡組發病率最高。主要通過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觸等途徑傳播。主要癥狀表現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皰疹,少數患兒可出現腦膜炎、腦炎、腦脊髓炎等臨床表現,個別患兒可發生死亡。這種病的發生與生活環境衛生狀況較差、衛生習慣不良、個人免疫抵抗力低、接觸已感染病毒的人員等因素有關。該病于每年春季開始多發,4月~5月病例增多明顯,5月~7月發病形成高峰。 專家指出,手足口病的特點是傳播快、易流行,以輕型病例為主,患兒一般一周內即可自行康復。只有個別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
有關專家表示,手足口病在臨床上已有比較成熟的治療方案,一般愈后良好。 如果沒有合并癥,手足口病患兒多數一周即可痊愈。治療原則主要是對癥處理,可服用維生素B、C及抗病毒藥物,有合并癥病人可肌注丙種球蛋白。孩子患病期間,家長應加強護理,幫助孩子做好口腔衛生,進食前后用生理鹽水或溫開水漱口,食物應以流質及半流質等無刺激性食品為宜。因手足口病可合并心肌炎、腦炎、腦膜炎、弛緩性麻痹等病癥,患兒應及時就診、復查。 專家提醒,腸道病毒傳染力強,但簡單的衛生保健即可有效預防感染。家長和老師應教育孩子飯前便后要洗手,盡量少讓孩子到擁擠的公共場所,為其合理補充營養并保證充足的休息,保持室內通風換氣。對
快放暑假了,在幼兒園和學校的孩子將回到家中度假。他們中有不少外來務工人員的孩子,原來計劃回老家過暑假,然而近期手足口病高發,家長們對此十分憂慮,是否可以讓自己的孩子上暑托培訓?回老家的孩子在路上和家里如何預防手足口病?為此,本報專訪杭州市疾控中心傳染病防制所的專家,提出對策供家長參考。 目前手足口病的高發人群主要集中在5歲以下的幼兒。因此專家認為,能夠不帶5歲以下年幼孩子回老家,最好。因為有些務工者在農村家鄉的衛生條件相對城里差一些,而一些老人的衛生習慣也相對年輕人差一些。不良的衛生環境和習慣會給感染手足口病帶來更多的風險。 如果因為打工的父母實在無暇帶孩子,必須送孩子回老家的則要注意以下問題。 出門在外講究飲食衛生 民工回老家,乘火車的多。火車是個移動的公共場所,人員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