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和鄰居家的小亮,上同一個幼兒園,也是一對很好的朋友,整天在一起玩,看書寫字也在一起,有時吃飯也在一家吃。我們兩家的大人輪流送兩個孩子上幼兒園。 忽然有一天,兩個孩子見面時不說話了,甚至都不看對方一眼。我感覺不對勁兒,就問兒子:“你和小亮不是好朋友么,為什么不說話啦?”兒子說:“小亮不夠意思。還說假話,我才不和他是好朋友呢。”原來,小亮在幼兒園玩踢球時,推倒了別的小朋友,結果二人打了起來,這時我兒子就上前幫著小亮打那個小朋友,結果那個小朋友的腿受了點傷。老師知道后批評了他們,這時小亮卻說,是我兒子把小朋友的腿打傷的,老師就嚴厲批評了兒子。兒子對我說:“明明是小亮,卻說是我打的,我再也不理他了。” 我也覺得兒子冤枉,想了一下,把兒子拉到身邊,自己也蹲了下來,以平和的口氣對兒子說:“做人要誠實,不要意氣用事,遇事要忍讓,要原諒別人。你和
排尿的作用是排泄體內新陳代謝所產生的廢物。孩子年齡小,新陳代謝旺盛,對水的需要量相對較多。因此每天排尿次數也較多。如果孩子不愿意主動小便,不僅會在憋不住時尿濕褲子而著涼生病,而且還會有害身心健康。 孩子不愿主動小便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幾點: 一、 自身因素。 孩子年齡小,自理能力差,尤其是寒冷的冬天,衣服增多,每次排尿都感到很困難。 二、 環境因素。 &nbs
孩子為什么要說謊? 說謊是什么意思呢?說謊是作弊與欺騙在言語方面的表現。這種欺騙與作弊是最要不得的,大而言之,直接的或間接的有害于國家民族,拿那些貪官污吏來說吧,就是一種慣于說謊的典型人物。小而言之,亦足以使個人人格破產。 第一是損失自尊心,一個人是不能沒有自尊心的,人失卻自尊心,不看重自己,則自暴自棄,什么事都做得出來。第二是喪失信用、得不到別人的同情與幫助,從前不是有過一個“牧羊兒與狼”的故事嗎?當牧羊兒第一次說謊,在山崗上大喊“狼來了”的時候,別人聽了,連忙跑來替他趕狼,可是他卻恰然自得,以為愚弄了別人一次。哪里知道這樣一次說謊,竟播下了失信的種子,當真的狼來了,他驚慌失措大喊“狼來了”的時候,人家以為他又在撒謊,不來救他了,而他竟至被狼咬死。 林肯說:“你能欺騙少數的人,你不能欺騙大多數的人;你能欺騙人于一時,你不能欺騙
琳琳四歲了,是個人愛的小女生,每個叔叔阿姨見了都忍不住抱抱她。不過,只要和她玩上一小會兒,你就會發現,琳琳總是喜歡把大拇指放在嘴里吮吸,媽媽把她的手指拿出來,但只要過個兩三分鐘,琳琳就又會把手指放進嘴里。為了這事,媽媽沒少操心。有朋友告訴媽媽,吃手指有可能是因為缺鋅引起的。可是,檢查的結果表明,琳琳并不缺鋅。媽媽只好向專家求助,希望琳琳能夠改掉這個不好的習慣。 專家認為,大約75%的嬰兒在出生后3個月就開始吃手指,這被視為正常現象。這個動作一般在2歲以后逐漸自行消失。如果這個習慣動作持續到3歲以后,就成為不良習慣,需要盡早地進行矯正。 細菌,吃到肚子里會得病,可寶貝對細菌沒有感受,常把媽媽的話當耳邊風。因此媽媽可以帶寶貝到有顯微鏡的地方從他手上取一點甲垢,放在顯微鏡下觀察細菌的游動。這時再配合上面的說教,寶貝對親眼見到的東西印象深刻,下次吃手
任性的孩子,在家長眼里都是相似的:為達到目的,哭鬧不止,把家長搞得精疲力盡。有的家長打罵,不起作用;有的家長聽之任之,孩子仍不罷休。家長唯有長嘆:都是獨生子女,太過于嬌慣了,以前哪聽說過這樣的事。 其實,事實上并非如此。 蘇蘇5歲,平時蠻聽話。可是,用她媽媽的話來說,就是那天不知發了什么瘋,直鬧到了午夜,才在極度疲倦中睡了過去。 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 那天,蘇蘇約了一個幼兒園的小朋友到家里玩。蘇蘇拿出自己所有的玩具來招待小朋友。兩個孩子玩得挺愉快。本來,如果事情一直這樣下去,也就沒什么了。可是,即將結束游戲時,那個小朋友忽然從包里取出一輛遙控小汽車。 小汽車頂上,亮著個紅燈,閃啊閃的。 “給我玩,給我玩。”蘇蘇開心得不得了,“我玩一下。” “好,就玩一下,”小朋友倒也大方,“玩一
大多數孩子,尤其是男孩,總是很頑皮好動的,他們有時候連5分鐘都坐不住,精力旺盛,整天活蹦亂跳,不知疲倦。多動在3-5歲是正常現象,相反,如果這一年齡段的孩子不愛出去活動,只在家里看書,倒會影響他們心智上的全面發展,而且有可能患有“兒童孤獨癥”、“自閉癥”等。一般發育遲緩的孩子不愛與外界交往,只愿意獨自玩耍或發呆,這就需要專門治療了。 但是,孩子到了6、7歲,仍是不能控制頑皮,就可能要影響將來的學校生活,有必要進行一些訓練了。有些家長以為孩子多動就是“多動癥”,給孩子吃一些鎮靜的藥物,結果給孩子造成很多副作用。 沒法控制自己的活動水平和動作頻率也是可以通過訓練來解決的。將訓練活動融入游戲之中,孩子會非常樂于接受,漸漸地,孩子就會養成良好的自控能力。下面介紹幾種方法,可根據孩子的不同年齡和愛好選擇使用。
相信不少把孩子母乳喂養到5個月以上的媽媽都有過這樣的經歷:你懷抱著吃奶的寶寶,很舒適地享受著喂奶的愉悅,內心一片安詳。突然間,乳頭上一陣鉆心的疼痛襲來,你幾乎失去控制地慘叫一聲,低下頭看看,原來是小家伙剛剛咬了你一口。這時,如果小人兒沒有被你的慘叫聲嚇呆或者嚇哭,就是被這樣的反響逗樂了,正看著你壞笑著呢! 如果是后一種情況,估計你會一股怒氣沖上心頭,第一個本能的反應就是拔出乳頭,狠狠地批評小家伙一通。其實即便寶寶被你的慘叫聲嚇哭了,你可能也挺生氣:明明是你咬了我、我疼,你哭什么勁哪? 媽媽們的這種強烈反應帶來的后果往往事與愿違 1、首先它不能夠有效地防止寶寶再次襲擊,很多寶寶對于媽媽的過激反應感到好玩兒,以為這是一場游戲,從此更加喜歡刺激這樣的反應。
寶寶好奇心強,對什么都要摸摸碰碰。如果你不理解這種好奇的探索心理,認為寶寶是在胡鬧、調皮而限制他的行動,甚至訓斥、打罵他,很容易引起寶寶不滿,“不聽話”就由此而生了。 路路越來越“不聽話” 大家都夸兩歲的路路聰明可愛,可媽媽最近在抱怨:路路真是越大越不聽話了,早上我急著去就上班。他就急著跟我搗亂,我這邊幫他穿上鞋了,他那邊趁你不注意就脫下親……平時在家里越是不讓他做的事他偏要做,種花我要去他也會用丟捏一招;沙發套后面的拉鏈也要拉開,掏出里面的東西看看;你剛把玩具收拾到籃子里,他那邊又一股腦全倒在了地上;有時他連打火機、插座、暖水瓶都想去碰碰……害得我們每天都要對他“嚴加防范”。 寶寶的運動能力發展了 隨著體格的快速發展,寶寶的身體活動能力逐漸成熟,
許多孩子和成人都有咬指甲和摳指甲的習慣。在所有神經性習慣中,咬指甲是最常見的習慣。 ●放松手。讓孩子握緊拳頭直到感到手很緊張,握金拳頭數15下,然后猛地放開,這時他會感到手發熱和額頭出汗。讓他反復做這個練習,一直做到手放松后發熱和感到沉甸甸的為止。 ●放松嘴和下巴。給孩子發出這樣的指示:閉緊嘴,輕輕地磨牙,閉住嘴微笑,用鼻子深深地和緩慢地吸進一口氣,吐氣時突然張開嘴。反復練習,知道臉部肌肉放松為止。 ●讓孩子意識到咬指甲時的樣子。讓他坐在鏡子前觀察自己咬指甲的樣子,這個方法很靈,能使一些孩子受到強烈觸動。 ●觀察孩子何時何地咬指甲,避開誘發環境。 &n
一、什么是心理慢性癥: 孩子不聽管教是一種心理慢性癥的表現,原因多是由于父母的教育方法不當。一些父母經常對孩子進行反復說教,實際是在不斷給孩子以相同的刺激,這種嘮叨式的說教使孩子形成了一種心理惰性。于是,父母的說教一旦出現再成為刺激,教育效果便隨之下降或消失。具有心理慢性癥的孩子,其父母在家庭中存在一定的通病。主要表現有三方面: (1)教育語言使用欠佳:在批評孩子時,父母斥責的聲調高而尖銳,語句反復。 (2)說教簡單化:指責孩子時不講清原因及道理,大話連篇,不明要領,使孩子不知錯在哪里。 (3)抖蘿筐式的訓練:孩子犯一點小錯,父母就抓住不放,并將孩子以往的所有錯誤重新數落一遍,引起孩子的反感和逆反情緒。 二、如何防止心理慢性癥: (1)變換不同的教育語言來指出孩子的同一缺點。如對于孩子寫作業粗心的毛病,父母用仔細點,不要再當馬虎大王了,寫
孩子咬人了?是不乖了嗎?我們家長該怎么辦好呢?現在就給家長們介紹解決的辦法。 孩子咬人正常嗎? 許多孩子在三歲之前至少都會咬到別人一次,但大部分的孩子都能夠自己停止咬人,如果三歲以后的孩子還經常咬人的話就可能需要接受一些治療了。孩子咬人不都是他們有意識的行為,而且通常不會對別人造成嚴重的傷害或者生命威脅。 孩子為什么會咬人? 根據孩子年齡的不同,孩子咬人會有不同的原因: 5-7個月大:這時候的孩子會咬人通常是因為他們感覺到嘴里不舒服或者是出牙產生的痛。他們通常會咬他們的媽媽或者保姆等,有些甚至會在媽媽喂奶的時候咬媽媽。在這個年齡的寶寶還不能從別人的表情和反應讀懂咬人是不應該的。 8-14個月大:孩子通常會在興奮的時候咬別人,通常是保姆或者一起玩的孩子。如果大聲跟他說“不”的話他可能會不再咬人。 15-36個月大:孩子在
有的寶寶喜歡咬手指,有的甚至扳起自己的腳丫來啃,還有的寶寶不管是毛巾還是被角都喜歡往嘴里塞。而家長對于孩子的這些“壞毛病”經常是管也管不住。專家指出,不妨“放縱”孩子的這些“壞毛病”,因為這些“壞毛病”有利于寶寶牙齒發育。 小寶寶喜歡往自己的嘴里塞東西來咬,是因為孩子的口腔是一個非常敏感的觸覺器官。處于嬰幼兒時期的孩子正處于口欲期,需要大量的觸覺刺激和口欲的滿足,所以他們喜歡咬手指、啃被角甚至有的還要啃腳丫。這些其實都是孩子的自慰行為,很多人在小時候也都有過這樣的行為,尤其在剛剛斷奶的兒童中比較常見。因此對于2歲之內的孩子來說,這些行為都是正常的神經反射和生理活動,孩子大些了會逐漸消失,因此家長朋友們不必過度擔心。但如果這些習慣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還繼續出現,便是不良習慣了。 而考慮到孩子亂咬手指和被角等衛生問題,可以為孩子選擇安慰奶
一些家長發現,寶寶滿6個月以后非常喜歡撕紙,剛買的新書,寶寶看幾眼就開始撕,一直到撕爛為止,因此很多家長都很擔心。其實這個擔心是不必要的,因為撕紙這樣一個看起來是搞破壞的過程,實際上也包含寶寶的學習過程。 情景描述: 歡歡6個月了,最近很愛撕東西,家里的報紙、紙巾、雜志甚至給他買的圖畫書都被他撕得亂七八糟的,真讓我心疼,她以后會不會養成破壞東西的壞習慣呢?我該怎么阻止她亂撕東西的行為呢? 寶寶愛撕東西有原因: 和學說話、學走路一樣,撕紙也是寶寶的學習過程。這個階段很多寶寶都會出現撕紙的行為。因為這個時候,他們的手部動作漸趨精細,手眼協調能力也基本具
有些孩子外表很可愛,但是脾氣非常大,如果有什么事情不順他的心,無論在家里還是在外面,他可以鬧個天翻地覆,讓父母無所適從。造成孩子脾氣暴躁的原因很多,根據不同的情況,父母可以分別對待。 一、孩子從小身體不好,經常生病,得到家人各方面的百般照顧,使他養成了別人就應該依從我的心理。一旦不依從,從心理上便無法自控。 二、父母平時不在孩子身邊,短暫的相聚恨不得給孩子所有的補償,即使孩子的一些過分要求也盲目地滿足。因此,當孩子的欲望沒能滿足時,常常大發脾氣。 三、孩子平時受到過分的寵愛,很少受挫折,心理承受力差。當他遇到批評或相反的意見,便無法忍受
老高: 我孩子最近老是喜歡擠眉弄眼,上課時還對著別人做怪相,老師都告狀好幾次了,他還是屢教不改。 小郭: 男孩子比較皮嘛!沒事的。 小金: 話可不能這么說。我在電視上看到過,這好象是一種病呢。 小郭: 有那么嚴重嗎? 老高: 要真是病的話,可得帶他去看看。有這種毛病的孩子,大多是學齡前兒童或低年級孩子,如果對這樣的孩子仔細觀察分析,就會發現這些孩子的毛病雖然相同,但原因卻不同,這就需要我們對癥下藥。 1、有些孩子的“擠眉弄眼”是一種病理現象,醫學上稱為“抽動癥”。對這樣的幼兒,一經確診后要及時治療。 有的家長看到治療有效,就自作主張停藥,結果出現了停藥加重;癥狀反倒比以前加重,這時再用藥就需加大劑量。一般說來,抽動癥治療時間是較長的,有的需要一兩年。專家認為此癥與精神因素有明顯關系。在精神緊張、心理壓力或生病時,癥狀加重;而在
精靈可愛的孩子自從出生那天起就不斷制造狀況,令家長頭疼不已,其實,當我們好好回憶一下孩子們激怒我們的“惡性事件”,就會發現幾乎每件事情后面都有讓我們感到高興的一面,比如孩子新學到的技能、孩子的探索精神。那么作為年長他們幾十年的成年人,我們為什么不能換種心情、換個角度來看待呢?以下是幾個孩子的典型案例,看看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吧! 孩子的“壞”表現——偷玩具 2歲的孩子在小區里和小朋友玩的時候,總是喜歡把別人的玩具偷偷拿回家。 換個角度看看:占有是小孩的天性,所以不能把2歲孩子偷拿玩具的行為看成是品行問題——愛占小便宜或者喜歡偷東西。一直到3歲以前,都是孩子開始發現自我的過程。他們慢慢能夠區分“你的”和“我的”,進而他們用自己所擁有的東西來確定自己的存在。因此,如果你讓一個孩子把自己的玩具拿出來給大家
一位9歲孩子的母親,滿臉倦容,充滿困惑地談起自己的孩子:“難道我的話那么容易激怒他嗎?有時真的搞不懂孩子怎么會發那么大的脾氣”?最近有一次,她告訴兒子在朋友家玩最多不能超過9點半,兒子居然大發雷霆,然后生氣地把椅子砸在地板上。 情商訓練師解惑: 情商(EQ)在80%的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的成功。而情商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情緒管理能力。情緒控制是需要父母們花費很多心思教育的內容。父母需要牢記的是:如果孩子有一次通過發脾氣達到了不合理的目的,他就會再發脾氣,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這種手段。 其實,人人都會生氣、傷心、沮喪和失望。不同的是,情緒管理能力強的人,是會用健康的方式表達出情緒。7-12歲的孩子,是正在嘗試自己獨立的時候,他們時常會考驗自己的極限,這樣就很容易在家里或學校,以及校外發生爭執,有的還表現為跟別的孩子打架。這個年
進入新世紀的幼兒教育已經越來越關注兒童自身的發展與需要,如今的孩子所具有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結構決定了他們對事物的理解具有形象性和直觀性的特點。因此,從小培養幼兒的個人興趣就越發顯得重要。沒有興趣就沒有創造,只有尊重幼兒的個人興趣,才能激發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充分發揮其潛能。 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 每個孩子都有他們特別喜歡的東西,男孩子大多喜歡槍類、車類等玩具,而女孩子則大多喜歡洋娃娃、小動物類的玩具,但也有的孩子喜歡自己出生時用過的某些東西,如:小被子、奶瓶等等。無論孩子喜歡什么,那都是他們個人的權利。從心理學的角度講,這種喜歡、愛好能使孩子的情緒有所寄托,使他們感到踏實、安定。因此,一定要尊重他們的興趣。盡管孩子的小被子已經很破舊了,盡管他們喜歡的洋娃娃已經變得很“丑“,但都不要把
“媽媽……”在等車的時候,我聽到人行道上,傳來一個小女孩尖銳地叫聲。 我轉頭,看到一個約摸三、四歲的小女孩,正掛著一臉的淚,朝前面急切的喊著媽媽。沿著她的視線望過去,前面有個長長卷發的女子頭也不回地走著。 “媽媽,媽媽……”小女孩蹣跚的奔跑,努力向母親的背影跑近。 興許是聽到后面的叫聲越來越近,前后的女子也小步跑了起來。女孩哭得更激烈了,她短短的兩條腿怎么趕得上母親的步子呢? 女孩摔倒了。那位年輕的媽媽還是沒有回頭,徑自向前。 “媽媽!媽媽等等我呀!”女孩用最大的聲音拼命喊著,臉上又是泥又是淚,卻顧不上擦,很快地自己爬起來,女孩是那么惶恐,她怕追不上她的母親,她怕她的母親真的不要她。 我開始責怪起前面那位母親的狠心來,無論這么小的孩子犯了多大的錯,都不應該用不理她不要
一兩歲的寶寶仿佛有一種破壞書本的天性,所有到手的書報畫刊,只要沒大人看管,頓時被撕成片片“雪花”。家長在心疼書本之余,不免有些擔心,這樣亂撕書會不會養成他們毀壞東西的壞習慣?其實,完全沒有必要擔心,因為這是寶寶成長發育的必經階段。 一歲左右的寶寶,手部動作漸趨精細,手眼協調能力也基本具備。當他們發現通過自己小手的動作可以改變紙的形狀,并創造出撕紙聲響時,和紙對抗的感覺和耳朵捕捉到的“嘶嘶”聲,都會使他們興奮。于是,他們就會樂此不疲地把“壞事”做下去。 但實際上,這并非壞事,還有助于培養寶寶對書本的興趣。因為與書和紙張打交道的經驗,會使寶寶對書產生初步的感性認識。在他們的記憶中,撕書的事最終會被遺忘,但一觸碰到書和紙張的興奮感卻留下了。 所以,父母不但不要阻止寶寶撕紙,相反,還要鼓勵。為避免書本受到連累,家長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比如買些布質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