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犟”勁能強擰嗎? 當然不能,但我們應該怎么做呢? 在家庭生活中常有這樣的事情:孩子正在興致勃勃地玩一件東西,這時,成人出自某種原因把那件東西拿走了,有的孩子哭鬧幾聲也就作罷了,而有的孩子卻哭鬧不休,大有不把東西拿回誓不罷休的勁頭。 許多父母較喜歡前一種孩子,認為這些孩子“乖”、“聽話”,是好孩子,而覺得后一種孩子太“犟”,不聽話。其實,“犟”的孩子自我意識強,好勝心強,并具有一定程度的韌性。如果做家長的善于觀察與利用孩子身上蘊藏著的“閃光點”,及時加以引導,那么孩子這種積極因素便有可能發展成為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獨立的性格、自信自強的氣質、堅強的毅力等。
對多動癥的病因和發病機理,盡管人們尚未完全弄明白。但是,醫學界普遍傾向于以下多種因素引起: 1、腦組織器質性損害。輕微腦組織損害,由于腦神經遞質數量不足,引起神經遞質傳遞信息作用失常而造成的一種病態。大約85%的患兒是由于額前葉或尾狀核功能障礙所致,包括:母親孕期疾病例如像高血壓、腎炎、貧血、低熱、先兆流產、感冒等;分娩過程異常例如早產、鉗產、剖腹產、窒息、顱內出血等;生產1~2年內, 中樞神經系統有感染及外傷。有上述情況的兒童,發生多動癥的機會多。 2、遺傳因素與多動癥關系密切:大約40%多動癥患兒的父母,其同胞和其他親屬在其童年也患此癥,單卵孿生兒中多動癥狀的發病率較雙卵孿生兒有明顯的增高,多動癥同胞比半同胞(同母異父、異母同父)患病率高,且高于一般孩子。 遺傳因素與各不良因素共同作用,分子遺傳學研究提示多動癥與多巴胺—D4受體
放寒假了,看電視成了許多中小學生最大的樂趣,有的小朋友一看就是一天,家長很是犯愁。近日,8歲男孩龍龍的媽媽鐘女士說,她是用電視“壞”了這一招,改正了兒子迷戀電視的壞毛病。 兒子很小的時候,并不愛看電視。每天晚上,只看中央臺的《新聞聯播》和《天氣預報》,兒子漸漸長大了,對動畫片迷戀起來,什么藍貓、火力少年王,一看就是幾個小時。于是,我下了禁令:“上學期間,除了周末,絕對不能看動畫片。” “我就要看!”兒子不服,而且提出了種種的理由。最后,我和兒子達成協議,放學后寫完作業,可以看半個小時的動畫片。動畫片是放完一集又一集,兒子完全不能服從“只準看一小時”的規定。這樣下去有害無益。于是我把電視機的插頭拔了,沒有電源,電視自然看不成。可兒子機靈得很,在電視機旁煞有介事地踱了幾步,就發現插頭未
孩子的成長如同一道永遠也解不完的題,舊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又冒出來。不過,在同兒子的不斷過招中,在同其他媽媽的交流中,在從報刊閱讀中以及在網上的查詢中,我逐漸甩掉了育兒盲的帽子,變成了一位自認為還算稱職的媽媽。現我將自己在實踐中總結的一點經驗分享給大家。 獎勵 及時且經常地獎勵孩子的良好行為,可以增進孩子的良好行為,使其繼續鞏固與提高。這種獎勵,必須是在孩子表現出良好行為后立即做出的才有效。獎勵有許多種,我主要實施的是精神獎勵和物質獎勵兩種,其中精神獎勵對培養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尤為重要。 精神獎勵。包括微笑、擁抱、親吻、鼓掌、拍肩、口頭表揚等等。 上月底,我為兒子買了一套無圖識字卡。買回的當天晚上,我像同兒子玩其他玩具一樣與
Q:我8個月大的寶貝似乎一刻也離不開我的懷抱,我只要一把她放下,她就大哭,我現在連吃飯也得抱著她,這該如何是好? A: 你的寶貝自從出生那一刻開始就依戀著你的懷抱,感受你對他的愛。現在她8個月大了,由于她沒有時間觀念,所以對你的暫時“不在身邊”表示出驚慌與不安。所以你可以每次在將她放下之前輕輕地對她說:“就一分鐘。” 嬰兒學習與母親分離都會經歷一個比較艱難的過程。可以從放下一分鐘開始漸漸地增長時間段,讓你的寶貝慢慢地習慣與接受暫時的“分離”。每天多做幾次這樣的動作,即使把她放下來,但繼續與她游戲,逗引她(但注意在孩子饑餓與困倦的時候不要這樣做),讓她獲得充分的安全感。漸漸地,你的寶貝會學會等待,等待媽媽過來抱她,同時也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孩子因其小,因其稚嫩,有點嬌氣是可以理解的,在家庭生活中,小女孩、小男孩向大人充滿稚氣地撒點嬌、耍點賴,不是什么錯誤,反而讓大人感受到天倫之樂,增加幸福感。然而凡事都有“度”,孩子一旦嬌過了頭,養成了過于嬌氣的毛病,就會影響孩子健康成長。 現在的獨生子女,太嬌氣的不少,常有的表現是: 一、生活上嬌氣。 吃東西挑挑揀揀,愛吃的吃個沒完,不愛吃的一點兒不動,飯桌上大人頗費口舌,有時逼著家長做這做那;使用文具、物品由著性兒來,喜歡的就用,不喜歡的就扔在一邊,磨家長買了這個買那個。有一點不舒服就不想上學,要求家長請假;經常要求不上體育課。 二、學習上嬌氣。 做一會兒功
有的家長很苦惱,孩子任性,父母說的話從來不聽。其實對于絕大多數孩子來說,任性不是天生的毛病。 第一、分析原因,對癥下藥。 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孩子任性是什么原因造成的?1、模仿別人的結果。在家庭里或親友當中有人任性,孩子曾不止一次親眼看到任性的表現,而且可能得到了不錯的結果。于是孩子就會模仿,學著表現任性。如果爸爸媽媽任何一方有明顯的任性行為,都會直接影響孩子;2、家長遷就的結果。有些孩子任性,是家長慣出來的毛病。孩子小的時候,常常有不合理的要求,家長覺得孩子小,不懂事,就遷就他,幾次下來,孩子形成了心理和行為定勢;3、家長對孩子過度嚴厲或不尊重孩子的結果。有的家長對孩子要求過于苛刻,孩子難以達到,產生逆反心理和抵抗行為,久而久之,變得任性。 第一種原因中,如果是父母以外的人的影
現代人喜歡追求個人,但太過有個性的固執寶寶卻會常常令他們的父母焦頭爛額。而對于固執寶寶的養育,父母更是要花費更多的精力和時間。不過事物總有消極和積極兩個方面,只要教育得當,具有個性的固執寶寶或許將來會更有作為。 案例:圓圓媽媽說,兒子天生就是個頑固分子。睡在襁褓里的時候,永遠把頭擰向右側;開始吃飯了,他堅決抵制吃米粒狀的食物;拉便便時,如果不把內褲外褲脫了就堅決不往馬桶上坐;即使再冷,也別想把帽子給他戴上;上了幼兒園,老師也總向我感嘆:圓圓怎么一點也不像他的名字,真是個說一不二的孩子……總之,圓圓打一出生,似乎就注定是個沒人能強迫得了他的孩子。 專家分析:很多父母會認為,孩子個性固執一定是自己在家教方面出了什么問題所造成的,但是研究發現,這種性格是天性使然。 而且這種固執性格還有其積極
雖然國內外對多動癥的認識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但是,初期并不為人們所重視,直到50年后,文獻報道才日漸增多,繼而采用藥物治療,有效的比比皆是。但是,各位專家對兒童多動癥的判斷并不是完全統一的,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學述論點。隨著科學的進步,國內一些專家認為,多動癥兒童的一些癥狀主要是自控能力差,缺乏意志和毅力的高級神經活動類型,也就是個性或性格的問題。自1990年以來,各位專家經過臨床觀察及反復深入研究,對多動癥的發病機理取得許多研究成果。從西醫而論認為: 1.與輕微腦組織損害有關,如母親妊娠時病毒感染,服用一些對胎兒腦組織有損傷的藥物,嬰幼兒顱腦外傷,各種原因導致的腦缺氧、缺血、中毒等; 2.與遺傳因素有關:認為遺傳因素是導致發病的基礎; 3.與腦內神經遞質代謝異常有關:認為多動癥發病機制可能與神經遞質多巴胺系統(特別是去甲腎上腺素)代謝障礙有關;
所有任性的孩子大多是在這樣一個教育模式中成長起來的:對媽媽提出要求—媽媽拒絕—繼續要求—媽媽拒絕—哭、鬧、叫—媽媽妥協。 最初孩子學會對媽媽提出要求的時候,總是以試探的方式堅持自己的要求,只要媽媽的拒絕還沒有堅決到讓孩子害怕或絕望,孩子會繼續堅持,甚至用哭鬧來要挾媽媽。這一招最能試探出媽媽拒絕的極限。如果媽媽非常堅決,孩子就逐漸放棄制服媽媽,讓媽媽順從自己的念頭。相反,如果媽媽屈服了,孩子的任性行為就得到了強化。只要嘗到了一次甜頭,孩子就會抓住媽媽的弱點,繼續用任性執拗的方式讓媽媽滿足自己所有的要求。 如果你的孩子任性,那么孩子已經抓住了你的弱點。辦法很簡單,學會堅決地對孩子說:“不”。 一、如何和孩子訂立私下協議: 1.讓孩子沒有空子可鉆。媽媽可事先跟孩子訂立私下協議,讓他沒有反悔的余地。 2.告訴孩子
有些家長習慣以糖果或甜點作為對孩子的獎勵,但上海市營養學會名譽理事長、上海第二軍醫大學趙法?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從營養學的角度來看,適當攝入糖分對身體是有益的,但食入過量,除了會導致營養不良、肥胖和齲齒外,還可能引發“甜食綜合征”。 這是因為,蔗糖會在體內轉化為葡萄糖,而葡萄糖在氧化分解的過程中需要含有維生素B1的酶來參與。兒童如果長期攝入糖分過量,消耗掉大量維生素B1,造成維生素B1不足,最終就會影響到葡萄糖的氧化,產生較多氧化不全的中產物,如丙酮酸、乳酸等。這類物質過多,會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的活動,使孩子表現出精力不集中、情緒不穩定、愛哭鬧、好發脾氣等。所以,趙教授建議,對于那些偏愛甜食的孩子,家長平時應多給他吃一些富含維生素B1的食物,如糙米、豆類、動物肝臟等作為補充。 “當然,糖果和甜點也不是
小男孩均均,瘦瘦的,一雙圓圓的眼睛骨碌碌地轉,挺機靈。雖然是第一次來我這里,卻一點兒不膽怯,這里看看,那里轉轉,敏捷而機靈。但他就是不講話。我逗他說話,他看著我,表情有變化,卻不開口。 他爸爸是醫學博士,對兒子3歲了還不會講話很頭疼,說:“我要帶他去看病了,他是自閉癥。” 聽了這位父親的話,我很吃驚,第一感覺這個孩子不像自閉癥。均均相當活潑,與環境、與成人也有交流,盡管他不是運用語言進行交流。 詳細了解了孩子的情況后,我發現了孩子不會講話的原因。 均均的父母都是博士,孩子出生前后的那幾年,他們正處于工作、學習的雙重壓力之下,所以,孩子一直是由南通老家的奶奶和姑姑照看的。奶奶沒文化,平時在家里帶孩子,講的是南通方言,奶奶不會講、也聽不懂普通話,平時也極少帶孩子出門。姑姑也習慣
女兒今年剛6歲,不再對大人的話百依百順,她不但有自己的想法和原則,還學會了和大人“斗嘴”。 她很會利用人與人之間的微妙關系和沖突言論,尋找自己的行為空間。我讓她整理自己的房間,她不想整理時就說:“媽媽說了,這些事不讓我管,我的任務是好好學習。”想整理時就說:“我不但要愛學習,還要愛勞動。”爺爺要她去拿啤酒,她不想去時就說:“奶奶說,小孩子容易把瓶子打碎。”想去時就說:“我最會拿瓶子,拿得最小心。” 她很會“利用”別人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她喜歡吃巧克力,我擔心她吃的太多,于是就給她限量,她就想著法子找機會多吃。只要有朋友帶孩子到家里,她馬上會問:“想吃巧克力嗎?我家有,媽媽,我給他拿了!”看著她一臉“熱情”,我還能怎么說? 有時她
安撫孩子的情緒,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究竟我們應采取哪些步驟來安撫寶寶的情緒呢?以下是幾個建議: 1.了解嬰幼兒的情緒發展 嬰幼兒的情緒與成人間有著極大的差異,對于他們的情緒,我們不能以我們現有的經驗與感受來加以推測。在嬰兒出生時,他所具有的情緒反應包括自發的微笑(非社會性的,沒有原因的微笑)、驚嚇、苦惱(對痛或不適的感覺)、以及嫌惡。到了三到六周,他開始具有社會性微笑、生氣、驚訝以及悲痛的情緒。到了五至六個月,他開始覺得害怕,十二個月到十八個月之間,寶寶則會開始具備同理心,也會開始覺得羞怯、屈辱、驕傲,以及內疚,同時也會開始忌妒,并具備自我意識,開始區辨自己與他人的不同。也就是說,隨著年齡的不同,他們會出現越來越復雜的情緒反應。 另外,對嬰兒情緒發展的知識,也可以幫助媽媽們檢視自己寶寶的情緒狀況,因著年齡的不同,找出寶寶情緒
根據國內用中藥治療多動癥的臨床資料統計,腎陰不足、肝陽偏旺證是多動癥中最多見的一種證型。但此證與心脾氣虛證、心的氣陰兩虛證,均可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注意力渙散、抑制力差、多動多語、煩躁等癥,心的氣陰兩虛證舌苔亦見花剝,故臨床上需加以鑒別,其鑒別要點為: (1) 心脾氣虛證:雖有多語但少有激動,多動但不暴戾,另多伴有神疲乏力、食少、面色萎黃,唇色淡,舌質淡或有齒痕,脈濡緩。 (2) 心的氣陰兩虛證:
家里的寶寶總是好動,看動畫片也是手腳不停;一會兒沒看住,就上了窗臺。于是父母們開始頭疼不已:寶寶是不是患了“兒童多動癥”?北京安定醫院的鄭毅教授提醒父母注意,兒童多動與多動癥是有區別的。 “多動癥”不一定會多動 鄭教授說,有的孩子“不動”也是多動癥。最新觀點認為,多動癥的核心問題是注意力不集中,多動是次要的,即使沒有身體多動的外在表現,只要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長期而明顯,也應注意是否有多動癥的可能。這種“不動”的多動癥特別具有隱蔽性,往往不被家長們發現。 據鄭毅教授估計,在中國14歲以下的3億兒童中多動癥患兒約有1000萬,得到及時和正確診治者不到10%。如果寶寶患有多動癥卻又沒有得到正確診斷和合理治療,將來孩子還會產生厭學等問題,所以需要早期識別與防治。 多動癥患兒:男孩多于女孩 多動癥是指兒童表現出與年齡不相稱的、明
孩子不會交朋友比考試不及格更糟糕。市教科院青少年心理輔導中心專職輔導教師陳敏麗告訴家長,與同伴交往,對孩子的個性、情緒情感、智力能力的發展都有重要作用。 昨日下午2時至4時,晨報與市教科院聯辦的“家長熱線”第5 8期開通,多名家長來電就“如何教孩子廣交良友”這一話題進行了交流。一位父親焦急地說,孩子整個國慶長假都在家看電視,不愿出去跟伙伴們玩;一位母親則對孩子交友不加選擇感到擔憂。 本期值守專家陳敏麗認為,家長培養孩子與人交往有三大原則:首先,孩子要善于和不同人交往,尊重他人,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其次,善于發現別人的優點,能欣賞他人,交往中互相學習是人
在日常生活中,您家寶寶有沒有磨蹭的小毛病?就這種磨蹭、拖拉的行為來說,究竟是一種力不從心的客觀事實,還是寶寶主觀上不愿意提高辦事效率?假如您家寶寶恰好就是一個小磨蹭,或是剛剛顯露出磨蹭的苗頭,您又會怎么辦? 磨蹭有理由 文/小雪媽 大多數寶寶都有磨蹭的習慣,特別是在他不喜歡或不想做的事情上,表現得尤為明顯。不管你有多著急,寶寶就是不緊不慢,我行我素,直到你怒火中燒。 比如吃飯,雪兒能把一口飯在嘴里嚼上10分鐘還沒咽下去,即使強迫她咽下去,有時她還給你吐出來,其實那是因為她吃到了不愛吃的東西,磨磨蹭蹭就是不想吃,假如碰上愛吃的東西,比如零食巧克力,那根本不用催促,風卷殘云地就吃下去。 再就是上幼兒園,出門前至少要磨蹭半個小時,最后還要慢條斯理地選個玩具帶去幼兒園,這就是因為她不想去幼兒園,所以才找出各種借口來拖延時間。 還有就是
3歲以上兒童在睡眠中不能醒來自控排尿稱為遺尿癥(俗稱尿床)。隨著天氣的逐漸轉冷,更多的孩子已經出現了尿床的現象,這種現象如果一直持續下去,不但會影響到孩子的成長,同時,還會抑制孩子智力的發育。 10月31日上午9時30分,兒科專家陳淑君主任來本報接聽讀者熱線電話,為家長們進行講解及提供相關的治療方法。具體內容整理如下: 鐵西區廖女士問:我女兒4歲了,每次尿床的時候總是尿出一點兒后就能醒過來。而且她還總說自己夢見上廁所了。請問孩子為什么總是在尿床的時候做這種夢,這是不是需要治療啊? &
前不久,兒子所在的托兒所搞了一次親子活動。作為媽媽,我欣然地參加了。 在前往托兒所的路上,我的心情格外好,我一邊走,一邊還在想著如何與兒子一同齊心協力做游戲、兒子在老師的帶領下如何與班上的小朋友一起唱歌、跳舞…… 然而,這一切的好心情卻由于兒子在親子活動中出乎我意料之外的表現而蕩然無存,留給我的是好幾天的思考。 現在再讓我們看看兒子在那天的表現吧。 活動是在下午進行的。當接受邀請的父母們都在教室的四周坐好之后,老師招呼所有的小朋友們在教室的中間圍了個圈,小朋友們在老師的帶領下以一首“找朋友”的歌曲拉開了本次親子活動的序幕。然而,正當所有的小朋友都圍著老師一起唱歌時,我的兒子卻不在其中,只見他繞著小朋友們的圈子正瘋狂地跑著,邊跑嘴巴還在邊“啊啊啊……”地大叫著。我看情景不對,趕忙在一旁制止他。可是他把我的話當耳邊風,還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