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性教育專家瑪麗 考爾德倫博士認為,建立健康的性心理要在早期,“尤其是五歲以前”,這是"特別緊要而有效的時期"。性心理學家認為,兒童早期形成的性心理,影響波及幾十年;兒時性心理的扭曲,往往在長大成人后,才顯露其惡果。 性角色錯位 嬰幼兒首先是建立性角色的認同。孩子要在社會化過程中, 了解人是分男女的,要承認并接受自己的性別,按照社會對性角色的要求,去規定自己所屬性別的言談、舉止。大部分父母給孩子取名字,買衣服、玩具,梳妝打扮,都按男孩或女孩的要求分別對待,這就使孩子能順利地建立性角色的認同。但有的父母以自己的好惡為轉移,給男孩
我們不能忽視孩子的心理健康,因為他們也有產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可能。 孩子也是人,是一個社會的人。他們也有心理活動,而且他們的心理活動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豐富、復雜。因此,他們除了有物質方面的需求外,還有心理上的需要和愿望。他們需要家長提供各種各樣的信息,給以情感上的支持和行為上的幫助。他們有自尊,需要理解。如果家長不能滿足孩子們心理上的需要,對他們心理上的需要漠不關心,那么即使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非常優越,他們也會感到不滿、苦惱,甚至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正如他們的環境和營養中缺少某些物質時會產生身體上的疾病一樣。 孩子是發展中的人。他們的心理有發展的過程、規律和特點。在發展的各個階段,他們的心理特點存在差異,有不同的問題需要解決,有不同的需要應該滿足。他們的心理
我的童年是在鄉下度過的,不僅沒有城市孩子優越的生活環境,甚至每每到了交學費的日子,家里人總要向學校申請緩交或減免。等我自己當了爸爸,有了可愛的兒子遙遙,我默默告訴自己:一定要努力,盡量給孩子最美好的童年,不要讓他再受到貧困的“騷擾”。 于是,我從四處飄蕩的打工族變成了公司的管理者,然后又脫離了原來的單位,創立了自己的小公司。公司生意蒸蒸日上,我整天忙得團團轉,甚至一連數天都在外地回不了家,和兒子見面的機會很少,更不用說聊天了。 一次,我出差兩周后回到了家中,當時已是午夜,遙遙已經甜甜地睡著了。我將隨身的文件放進書房時,看到書桌上有一張紙條。原來是遙遙寫給我的:“爸爸,好久沒看到您了,您是個做生意的能手,可惜您這個爸爸就像‘冰箱’,總是冷冰冰的,我不敢靠近。” 兒子的話驚醒了我,想想其他孩子,雖然不一定擁有富裕優越的生活
6歲是兒童心理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關鍵期。因為這個時期是兒童從口頭語言向書面語言轉化的時期。6歲的孩子已經掌握了口頭語言,并能運用他同周圍的人正常交流,但這種交流也受一些條件的限制,為此,有必要讓孩子接受系統文化的熏陶。 上學學習是這一階段孩子的一種心理需要。同時他們也具備了上學的條件:能料理自己,有獨立的活動能力。從生理發展上,他們的大腦和神經系統已經發展完善,注意力增強了,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但是,在他們心目中的上學,還帶有些"游戲"中的味道,只是覺得和自己游戲中的上學是一樣的,不知道上學有很多具體要求。因此,家長要從多方面引導孩子進行入學前的心理準備。
性病的傳播途徑有性接觸傳播、間接接觸傳播、血源傳播和母嬰傳播。 (1)性接觸傳播 性接觸傳播是性病的主要傳播方式。一個人可能通過與感染性病的人的性交行為而感染上性病。 (2)間接接觸傳播 有些性病可以通過間接接觸傳播,例如,沾染有淋病患者生殖器分泌物的洗澡毛巾、浴盆,未經過消毒,其他人使用就可受到傳染。 當健康人的皮膚有破損,接觸到性病病人病變處的糜爛和潰瘍面時,病原體就會直接從皮膚的破損處侵入引起感染。接觸性病病人的衣服、被褥及其他用具也有可能被感染。這是由于這些物品被含菌分泌物污染了。 女童患淋病大都是間接被傳染的,主要是通過與患有淋病的家人同床睡覺、共用浴盆、浴巾、帶菌手擦洗陰部等。 (3)母嬰傳播 在新生兒出生前、出生過程中和出生后的密切接觸中,有些性病可以從母親傳給胎兒或新生兒。如梅毒、淋病、
每當孩子面臨一個新的挑戰,往往會對能否取得成功產生焦慮。 焦慮,各種年齡的孩子都會產生,家長的任務是采取有效措施,化解孩子的焦慮,增強孩子的成就動機,使孩子取得一個個成功。 首先,家長千萬不要用自己的言行去暗示孩子,使他們產生緊張感。當孩子感到為難或焦慮時,家長應使自己保持平靜。例如,當孩子要去參加演出或比賽時,父母必須首先做到心平氣和,既不要自己緊張,也不要老對孩子講"別慌"、"別緊張"。因為這些言語具有很大的暗示性,更容易導致孩子緊張。 其次,家長要善于用孩子過去的成功經驗來鼓勵孩子。這一點很重要,因為成功的經驗能極大程度地加強一個人的成就動機,增強一個人克服困難的
自古以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一直是家長們的心愿。如今,追求高學歷、高收入更成了眾多家長的育兒目標,這本無可厚非,但由此引發的家庭問題和兒童的心理行為問題卻令人擔憂。 在一些家庭,孩子的考試分數成了家庭氣氛的晴雨表,孩子的失敗成了父母互相埋怨而對家庭失望的理由。一些家長對孩子學習上要求嚴格,生活上百般遷就,過多呵護,只要孩子學習好,什么要求都可滿足;還有一些家長往往本身比較成功,對孩子的行為吹毛求疵,總是希望孩子做得最好,不容許孩子犯任何錯誤;另一些家長則因為忙于工作,或擔心自己教育不好,而將教育的責任推給學校或他人,讓孩子長期寄宿學校或由他人代養,損害了親子感情。凡此種種,不但使孩子離成功越來越遠,而且還損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一旦孩子出現心理行為問題,家長的各種誤解常延誤問題的解決,使后果更加嚴重。常見的誤區包括以下幾點:
激發孩子做事的積極性,必須以孩子的興趣為出發點。孩子感興趣的事,做起來必然有積極性,反之,影響積極性發揮。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激發孩子做事的積極性通常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1、以親切、活潑、愉快的言語激發孩子。要注意的是,父母的態度極其重要,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以理解孩子的語氣,肯定孩子的成績,繼而提出新的要求,這樣便會很自然地激發出孩子做事的積極性來。 2、引導孩子積極活動。孩子在活動或游戲時,父母積極參與,同樣也能激發孩子做事的積極性。通過父母的參與,可以使孩子從中得到快樂,獲得滿足,從而為“下一次”打好基礎。 3、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同樣可以促進孩子做事的積極性。家長必須鼓勵孩子做事,即使事情做得不令人滿意,也應以鼓勵的話語首先肯定孩子的成績。 父母的鼓勵,不僅會使孩子受到鼓勵,并能使孩
現在的寶寶多數享受不到在庭院里跳躍翻滾、玩水、玩泥、集體游戲等運動的快樂。有的寶寶在身體發育期,由于運動不足,成長到一定年齡段,就出現一種叫感覺統合失調的現象。 感覺統合是發育良好的孩子最基本的大腦生理狀態。在嬰幼兒期,寶寶的大腦發展特別快,大腦學習信息在賴于身體一感覺器官的輸入,學習后的大腦則發揮指揮身體及感官的能力。因為大腦、身體、感官的神經系統非常復雜,所以需要統合,這就是感覺統合。 在人類遺傳基因中,都有感覺統合的基本能力,每個寶寶生下來,就擁有此能力,但是這種本能必須在嬰幼兒時期和環境的互動中,在大腦中身體不斷地順應反應下才能高度健全地發
有的孩子喜愛“缺點,而對自己的缺點,即使這些缺點與別人的一樣也不容易發現。所以,孩子喜歡告別人的狀,以示別人不好而自己好。3、 孩子“告狀”是為了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孩子遇到問題時常手足無措,他們便“告狀”,以求成人幫助解決問題。當孩子“告狀”時,成人應做出什么反應呢?1、 以尊重、理解孩子的態度認真傾聽。當孩子“告狀”時,成人不應以“去,我忙著呢!”或簡單地應一句:“知道了。”這樣的方法去對待,這對孩子是不禮貌、不尊重的,會使孩子更感委屈。成人應耐心傾聽,并從孩子的角度去尊重和理解他。2、 弄清事實,幫助孩子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成人應弄清孩子“告狀”的原因,適當安慰孩子,但不應完全相信自己孩子的話,更不應找別的孩子的家長爭吵,應鼓勵、啟發自己的孩子說出事情的過程,想想是誰的錯,該怎樣解決問題。3、 通過“告狀”,了解自己孩子的缺點。孩子"告狀"時說
5月12日的四川大地震對于很多人來說就象一場夢魘,房屋已經成為一片廢墟,破舊的土坯及木結構房屋在地震中完全損壞,整個城市、村莊一片狼籍…… 據采訪調查,許多災民在地震后都呈現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大多數人無法擺脫地震造成的心理陰影,例如噩夢連連,“閉上眼睛,就是房屋倒塌情景。”;或者是成天都頭暈,眼前所有的東西都在晃動,雙腿無力。 專家稱地震后"心理疾病"的患者有三種。一是過去患有某種病,治好了,這次地震致使精神緊張、心情恐懼又誘發了舊病;二是年邁體弱,各種生理機能衰退,地震致使精神緊張、心情恐懼,由此又致使內分泌失調或某些生理機能更加衰退,誘發了頭暈、頭疼、心臟病等;三是純粹因地震致使精神緊張、心情恐懼,加上余震不斷,產生條件反射,余震一發生便更加恐慌不安,心情煩躁。 回顧唐山大地震(1976年7月28日),其造成的心理創傷對受害者產生了
盈盈3歲了,開始上幼兒園了。盡管頭幾天在幼兒園里哭鬧了一陣,但是,很快盈盈就被幼兒園里豐富的玩具給吸引住了,對幼兒園的生活也開始習慣了,盈盈媽的焦慮也在盈盈的笑臉中逐漸消失了。可是,好景不長,過了三個月,媽媽發現盈盈開始不愿意上幼兒園了。每天早上,要上幼兒園時,她總是哭喪著臉,一會“肚子疼”,一會“我要小便”,總是拖拖拉拉地不愿意出門。每次都是被媽媽拖著去上幼兒園,她一千個不愿意。有時,盈盈在上幼兒園的路上,還會問媽媽:“媽媽,我很笨嗎?”盈盈媽上班都快遲到了,沒好氣地說:“是啊,我們家的盈盈最笨了,這么好玩的幼兒園,都不要去。” 后來,經過向盈盈老師的了解,盈盈媽才知道,老師為了鼓勵孩子們學會獨立,因此在吃飯、睡覺的時候,都讓他們自己獨自完成,有時還進行比賽。可是,盈盈由于在同伴孩子中年齡偏小,所以在獨立完成一些事情的時候,不是飯粒撒在桌
我一直以為我是獨生子在這個世界上最愛的人,但突然有一天他告訴我,他要和他喜歡的一個小女孩結婚。 有一天,我的兒子小米從幼兒園回來,帶著一顆破碎的心。“我摘了花送給艾艾,我還分給他吃我的點心,我對她可好了。可是,為什么她還是說,她只和凱凱結婚。”“媽媽,”小米苦惱地問我,“我怎么才能讓艾艾喜歡我呢?” 一時間我不知所措,像突然進入了一片新的天地,面臨一個想也不曾想過的難題。對面前這個還穿著卡通小內褲的羅密歐,我努力想找到一個合理的解釋。 聽到自己那還沒
幾乎所有的家長都對孩子說過“狠話”,專家認為這比體罰的后果還要嚴重。“心罰”對孩子的傷害大,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恐嚇、冷落孩子。每當孩子調皮或犯錯誤時,家長 都會不自覺地用諸如“不要你了”等話恐嚇孩子,讓孩子因害怕而“就范”。 不良影響:膽小恐懼以及發育不良容易使幼兒情緒不穩定,產生緊張、焦慮、抑郁、敏感、膽小、恐懼等反應,甚至有可能導致發育不良、智力低下以及神經衰弱、偏執、強迫等癥狀。 對比中“抹煞”孩子的努力。很多家長追求完美,忽視孩子的努力,僅僅因為孩子沒達到“最佳”或“理想”標準,就抹煞其成績。 不良影響:不能正確地評價自己。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不斷把外界的評價轉為自我評價,長期對孩子持否定評價,會影響孩子正確地評價自己,并失去信心。 夸張歪曲
“現在,我們談一下麻子小朋友的名字。”這是東京新宿一家幼兒園正在給當月出生的小朋友過生日。通過這樣的活動,讓孩子們認識生命的重要,懂得生命的誕生和成長的喜悅。 一位名叫葛西的老師說:“如果孩子們學會了尊重生命的話,在高中或初中時就不會傷害他人和自己了。”不少人感到困惑,對幼兒進行性教育是否有必要,實際上,性教育必須從幼兒開始,打下一定的基礎,才能使得小學、中學階段的性教育能順利進行。一位幼兒園園長說:“幼兒園是培養孩子尊重生命意識萌芽的絕好機會,在觀察動植物、過生日等活動中,孩子們能學到很多東西。在這個時期,如果家長對孩子進行性教育時采取斥責或欺騙的方式的話,將給孩子心理發展投下陰影。 性的自我認識:男孩?女孩? 女孩子們紛紛換上做體操穿的短褲,其中一個男孩也換上了女孩子穿的短褲,他還排在女孩子的隊伍里。性教育的第一步就是性自認,就是要使
為何嬰幼兒也有“相思”之苦呢?其實嬰幼兒相思,不同于成人的愛慕與思念,它是古人對嬰幼兒心理疾病的一種特定稱呼,是指嬰幼兒在離開了熟悉的親人,改變了熟悉的環境以后所表現出來的行為退化和動作異常,如煩躁不安、不思飲食、昏睡不醒或啼哭不止、睡眠不寧等等。當這些東西重新得到以后,患兒便會恢復如初。 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嬰兒出生后,對母親會產生一種依戀行為。到4-5個月時,能認識母親,并表示出對母親的依戀,當看不見母親時,會立即哭叫。爬行以后,母親一走開,會爬著追隨;見到母親出現,會伸出雙手要母親抱,或舉雙手快活地拍掌等。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逐漸熟悉了周圍的人和物,有了進一步的心理依戀,如親密的小伙伴,可愛的玩具等。當這些環境一有改變,陌生的場面會令他無所適從,他就會變得孤單、沉默,出現“相思病”,而一回到熟悉的人和環境中,嬰幼兒就興奮不已。&
在幼兒園門口,總能聽到孩子們嘰嘰喳喳地對“接駕”的爸媽邀功請賞:“媽媽!今天我跑步得了第一名!”“今天老師夸獎我的被子疊得最整齊。”……總之,孩子們差不多把每個小游戲都當成一較高下的比賽。三四歲的孩子為什么喜歡和別人比賽呢? -3歲起競爭意識日益強大 根據科學家的研究結果:3歲到3歲半的時候,孩子的競爭意識就日益強大起來,這個年紀的競爭是本能的,也是不可或缺的。寶寶在競爭中受益匪淺:學會評價自己和別人的能力;學會與他人相處(競爭也是人類交流的一種方式);學會面對壓力;學會自信;學會應付失敗和成功;學會自我展現等。 當然如果事事競爭、時時競爭,就會過猶不及,壓抑孩子的天性,導致偏執。 -不要阻止孩子的競爭 競爭標志著孩子的成長,以及衡量成長是否適齡,所以阻止孩子的競爭是沒有多大意義的
1歲以后,會坐會爬的寶寶,活動能力加強,他的“領地”從家里向外擴張。這時,他們像大人那樣,開始尋找與自己有相似之處的人交朋友。一個12個月大的寶寶,如果想和另一個拿著玩具小車和紅皮球的寶寶交朋友,一個簡單的辦法就是也拿一個玩具小車和一只紅皮球。這是這個年齡寶寶的表達方式——“我喜歡你,我們有很多相同之處呢。” 當然,不是所有的寶寶都用模仿別人的方式來交朋友。有的寶寶會爬向其他寶寶,盯著他,碰碰他,發出怪聲,甚至打他一巴掌。這是寶寶的另一種表達方式——“注意我!我對你很感興趣哦。” 當看到一個自己喜歡的小朋友時,寶寶的眼睛會放光,行為也隨之發生變化。大孩子會用嘴巴說,而小寶寶則是用整個身體傳達自己的興奮。他們扭動著身子,伸出手臂,手舞足蹈,再也不肯安靜下來。 這個時候,爸爸媽媽的
大方不忸怩——讓女孩子不再靦腆、害羞 針對孩子靦腆、害羞的問題,國外的兒童心理學家曾在多所小學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5個小學生中就有2個靦腆的孩子,程度會因年齡不同而略有差別,其中60%以上為女孩子。 女孩子更易害羞,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想必很多女孩家長們對此也深有體會。因此,在我們的耳邊,也經常響徹著父母們不解的聲音: “女兒很靦腆,如果讓她在親朋好友面前唱歌、跳舞、講故事,她總是低下頭,緊張得半天開不了口。” “女兒從小就害羞,家里來了生人(包括不經常往來的親屬),她會很快躲到了媽媽的背后,把臉藏起來。” “女兒在幼兒園從不主動表現自己——回答問題不積極,不主動找小朋友玩……我問她為什么?她總是說不好意思。可是她在家表現的卻總是很活潑。” 在日常生活中,女孩父母們經常會發現自己
規律生活 洗完澡,媽媽會讀故事;睡覺前,媽媽會唱歌。每天一些事情都會在大致相同的時間,以大致相同的形式發生,什么事情一定會跟在另一件事之后,“可預見”和“固定”會讓寶寶有安全感,覺得有信心掌控的自己世界。生活混亂無序會讓寶寶產生焦慮。 讓寶寶帶領你 在玩耍中也能建立自信。陪玩時,要讓寶寶帶領你玩耍,陪他玩他有興趣的東西,這會讓寶寶有極大的動力學習相關的新技能。 自己解決問題 代勞是不能培養自信的。寶寶遇到困難時,特別是那些他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來解決的事,爸媽要做的是鼓勵,可以通過不斷地提問,引導寶寶思考,從而解決問題。應對挫折是培養自信的黃金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