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學者蓋塞爾提出了嬰幼兒發展的幾個關鍵年齡段,在這些關鍵年齡段,嬰幼兒會有一些其他年齡段所不具有的特殊的跳躍式進步。 第一個關鍵期:出生后的第一個月 寶寶的感受 寶寶出生后,面對一個完全陌生的世界,在好奇之余,難免會無所適從。他會感到不安和害怕,所以常常整夜哭鬧。 父母筆記 1.怎樣才能給寶寶安全感?爸爸媽媽應該做些什么呢?媽媽把寶寶抱在懷里,同時還可以親切地呼喚寶寶。 2.在出生后的2個小時內,媽媽的擁抱對寶寶來說很重要。讓寶寶靠近媽媽的心臟,讓他能重溫媽媽芬芳的體味和熟悉的心跳。很快,寶寶就會感受到了他所熟悉的聲音和氣味,認為周圍是安全的,從而安靜下來。 3.寶寶餓了及時喂,尿濕了及時換尿布,煩了馬上抱,哭了立刻哄。 4.爸爸媽媽在生活上無微不至的照顧,能給孩子帶來安全感。及時滿足寶寶的各種需
新媽媽的早教助手---中華字經 母愛的光輝是偉大的,姐姐自從生了孩子,為了能夠讓寶寶茁壯成長,對孩子的早教非常重視,初為人母的姐姐教育孩子也很有一套。她除了經常帶寶貝兒子出去逛公園,教兒子學英語,更重要的是花大量的時間教兒子學習漢字、唐詩、三字經等。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中華字經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一起去看看姐姐的育兒經吧! 推薦閱讀>>>怎樣挖掘孩子的潛力 母愛泛濫的姐姐,談起兒子就贊不絕口,三歲大的兒子在姐姐眼里簡直就是個天才。三歲的小外甥能認很多漢字,這多虧了《中華字經》,她說《中華字經》是兒童識字的最佳方案,因為《中華字經》中的識字光盤,是真人發聲,以普通話發音的形式,讓孩子跟讀,可隨時隨地的跟學,效果相當好。剛開始姐姐讓小外甥每天學幾個字,怕他學多了記不住,挫傷了他學生的積極性和興趣,
要知道,人一生的能力、智力等的獲得,都建立于早期的學習中,雖然1~3個月的小寶寶,看起來只是一個知道吃、喝、拉、撒、睡的“小傻瓜”。但是,要知道,你的寶寶其實是正在學習著呢!如果此時家長能用心的、科學的、有目的的對小寶寶進行培養、“教育”,相信寶寶一定會獲得最初的印象學習,這對孩子以后的學習,身體、智力、能力等的發展則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和意義,然而到底怎么做能幫嬰兒提高智力呢? 特殊脂肪酸提高嬰兒智力 來自美國的一項研究表明,在奶制品中適量加入兩種特殊的脂肪酸,能夠有效地促進嬰兒大腦發育,提高兒童智商。 科學家們早就注意到,用母乳喂養的嬰兒通常在智力上比那些食用母乳代用品的嬰兒發育得更好,因此一直主張年輕的母親們盡量用母乳喂養自己的孩子。 據此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糧農組織均建議
在大多數家庭中,媽媽扮演著幫助孩子們解決生活中出現的困難的角色,但仍不知什么是孩子真正需要的。一位專家與成百上千位母親及成千上萬個孩子作過交談并參閱了有關育兒方面的研究資料,從中提取了什么是孩子們最需要的東西,一共有六種教育,是孩子們最需要得到的,希望能給媽媽們一些參考。 (一)培養他們的愛心 媽媽們有必要向孩子說明親切有禮地待人接物與學業及體育方面出類拔萃同樣的重要。 那些在情感方面得到一定培養的孩子會產生心理學家丹尼爾所說的情感智商,即協調自己與他人需要的能力,這類人有比別人更多的機會在生活中遙遙領先。貝爾實驗室所進行的一系列調查表明:那些成果豐富的工程師并不一定是智商最高的,而是那些能與同事進行良好溝通的工程師。 媽媽可以培養孩子們的交友技巧 一位朋友說:當他還是個孩子時,他曾在交友方面遇到困難。當時一位隊友受
父母把3歲的華華送入幼兒園。但這里跟家并不一樣,不知道上廁所往哪里走?不知道肚子餓了怎么辦?不知道為什么總是呆在教室里不讓到外面玩?不知道定下那么多規矩是為什么?這些無法解釋的問題令華華心里感到某種不安、擔心、害怕和驚慌,一些孩子則會出現極端的恐懼,會大哭大吵大鬧地不肯去幼兒園。 想讓孩子在幼兒園里開心地度過,父母可以運用一些小的策略,而不是常見的錯誤做法。 例如: 1、上幼兒園前,先告訴寶寶:“你在幼兒園里開心地玩,下午放學時,媽媽一定會來接你的。”這會讓孩子感到父母親并沒有扔下他不管,他還會回到父母身旁的。 2、送孩子上學時,如果母親向兒子訴說她對丈夫的種種不滿,而尚未懂事的兒子無法理解這些復雜的問題,在這種處境下去幼兒園,就容易產生焦慮與不安。所以父母一定要處理好自己的情緒,不要讓孩子看到你不
你是合格的父母嗎?孩子該怎么教養,常是引起新手父母爭論不休的話題!到底是對孩子嚴厲好,還是任其發展好?或該一個扮黑臉,一個扮白臉,才能讓孩子在管教中得到喘息的機會呢? 其實,不論您與另一半決定采行哪種教養法,最重要的原則都是:讓孩子感受父母滿滿的愛,并依孩子的個性來研發教養策略。此次,將針對父母采行的3種教養法做深入的探討,剖析其優缺點,讓您思考,現代孩子到底該怎么教才好? 但什么才是正確的教養模式呢?以下我們將針對父母雙方都很權威或是都很放任,另一方權威、一方放任等教養模式的優缺點做介紹,讓您來自我評估,看看您的教養方式恰不恰當、合不合格? 你是哪一型父母? 教養模式1 雙方都權威 “對孩子嚴厲些,孩子才有出息!”一般父母親如果采行嚴厲的教養模式,其次,如:本身就很嚴謹,因而也不準孩子出錯;
早期教育是指在寶寶生命的初始階段(通常指0-6歲),利用大腦半球急劇增長、分化的有利時機,挖掘潛能,使之早慧,同時養成良好的習慣和性格。歸納來說,有15個早教區域,家長最應注意。 1.訓練感覺器官 視覺:新生兒所在的房間要寬敞明亮,視力所及處要有鮮艷的物品。 聽覺:不要避開人的聲音,而且要有音樂存在。 嗅覺:讓寶寶聞各種各樣的氣味。 味覺:讓寶寶品嘗酸甜苦辣的滋味。 觸覺:經常抱寶寶,并有意識地用軟、硬等不同材質的東西觸碰寶寶,讓他能夠有所感受。 2.發展交往能力 這是寶寶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也是寶寶進入社會的開始。 爸媽要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地讓寶寶接觸同齡寶寶和成人,鼓勵他在大庭廣眾之下落落大方、行事禮貌;并創造機會比如鼓勵寶寶正確稱呼客人、給客人倒茶、帶寶寶串門等。這樣不僅培養了寶寶的
作為新時代的媽媽,如果你還沒聽過“早教”這個流行詞,那就太老土了。我和天下所有媽媽一樣,希望在力所能及的條件下,給孩子創造最好的成長環境,讓孩子接受最好的早期教育。(注:這里所說的“最好”,決不是“物質優越”,也不是“毫無挫折的順境”,而是指有利于孩子的智力發育和品格塑造。) 現在,很多城市都陸續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早教機構、親子中心,品牌繁多而且課程種類各有特色,像東方愛嬰、紅黃藍、金寶貝、美吉姆等等,都享有盛名。越來越多的小寶寶也開始跟著媽媽走進教室,上起親子班、早教課。 笑笑在0-1歲這個階段,我只帶他參加過三次體驗課,并沒有接受系統的課程訓練。我對早教課的感受是: (1)課程內容以游戲為主,借助不同的玩具幫助孩子認知,另外,訓練寶
父愛缺失 “我是全職媽媽,每天的生活都圍著孩子轉,老公工作很忙啊,下班回家就想放松下,幾乎不管孩子的。”——家長“小寶媽” 社會角色分工之下,如今多數家庭里還是“男主外女主內”,在福州也有了越來越多的全職媽媽。家長“小寶媽”自打兒子出生后,就辭職回家當起了全職媽媽,而老公每天在外打拼養家糊口,幾乎沒時間陪孩子。 “小寶媽”擔心,2歲多的小寶太嬌氣,說話小聲,很愛哭,到了陌生環境就很扭捏。“這絲毫不是我期待中的男子漢的樣子,真是郁悶,可能跟我呆多了,我性格就比較內向。” 眾所周知,男人女人帶孩子的方式完全不同,母親多事無巨細噓寒問暖,而父親陪孩子玩個游戲都更加
禮貌是人際關系的橋梁,俗話說:“禮多人不怪”,只要有禮貌,一切都好辦!而有禮貌的習慣更常見于日常生活之中,比如會問早道好、見到親友能主動打招呼,或是將“請”“謝謝”“對不起”時常掛在嘴邊。 有理論指出,1件事連續做21天,就會成為習慣,但是要改變已經做了十幾甚至是幾十年的習慣,那就很困難。因此,我們應該把握幼兒習慣養成的階段,以身作則,讓寶寶從小培養出6個好習慣。 好習慣1 有禮貌 好習慣2 尊重別人 好習慣3 物歸原處 好習慣4 自動自發 好習慣5 整潔衛生 好習慣6 閱讀 好習慣1 有禮貌 禮貌是人際關系的橋梁,俗話說:“禮多人不怪”,只要有禮貌,一
寶寶長得健壯,并不代表寶寶的能力發育良好。如何判斷寶寶發育是否達標?寶寶的能力發育和心智發育是否同步?這些小疑問今天小編就幫媽媽來一一解答!1-3歲寶寶都適合的能力發育測試,媽媽們快來瞧一瞧,你的寶寶達標了嗎? 1-1.5歲 以下測試以寶貝1歲半時通過即為正常 1.寶貝會自己翻書嗎? 心智發育特點: 翻書,一個看起來很簡單的動作對寶貝來說可不是那么簡單。當接觸到圖書這個“玩具”時,寶貝一開始只會撕書,或者用小手在書上又拍又打,或者干脆將它摔到地上。 1歲半的寶貝,已經能夠熟練地模仿父母翻書的動作。 居家測試要點: 給寶貝一本圖書,鼓勵他翻書。寶貝能連續翻兩頁即為通過。 2.寶貝會指認自己的五官嗎? 心智發育特點: 到1歲,寶貝的手眼協調能力迅速發展,他對自己
有時你可能會忽視了孩子的某些小習慣,但一旦這些習慣養成的話就很難修改了,所以爸爸媽媽要留意一下以下為你列舉的習慣了。 1.孩子打斷你講話 孩子可能有時會很興奮想要告訴你一些東西,但是如果你允許他在你講話的時候打斷的話,可能會讓孩子感覺他是擁有特權去取得別人的注意,而且不能忍受別人不理會他,以致日后可能會以自我為中心。 解決方法: 如果你要打電話或者見朋友的話,告訴孩子要保持安靜并且不要打擾你。然后給他安排另外的活動。如果孩子跑過來纏著你的話,你可以指著凳子讓他過去坐并且在你結束之前都要保持安靜。你的目的是讓他知道中斷你的講話的話他很難達到他的目的。 2.裝作沒有聽到你說話 不斷地給孩子重復或提醒你的要求指揮會讓孩子養成等待你的提醒,而不是留心你所說的話,漸漸地還會發展到不理會你的說話。如果孩子的這種習慣繼續下去
作為一名童書編輯,經常會被朋友們這些苦惱的問題所纏繞,每當這個時候,我總是要慢條斯理地告訴他們,別著急,放輕松,慢慢來。 適齡不是選書的惟一重點 有關給孩子選書的諸多問題,文學大師羅蘭·巴特有一句名言很適合來做答案:“作品完成之后,作者就已經死去,無權過問讀者的詮釋。”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由于讀者的生活體驗和讀書視角的不同,所以同一本書往往會產生不同的閱讀體驗,即便是同一本書由同一個人去閱讀,如果是閱讀時間或閱讀地點發生改變的話,那同樣有可能導致閱讀心境的改變,從而獲得不一樣的閱讀收獲。閱讀,歸根到底是一種很個性化的心理活動。 我的女兒也是剛滿1歲,從她稍稍會坐開始,我就拿書給她看,可是她只會咬!沒辦法,咬就咬吧,至少不會不喜歡書啊,咬久了她自然會看看究竟咬了什么東西,慢慢的,女兒就學會看書了
聽說讀寫通常是對學齡兒童來說的,但其實0-6歲的寶寶也可以做到。 曾有一位心理學家對100名智力商數(IQ)130的學生進行為期40年的跟蹤調查,40年之后的結果是,并非每個人都在社會上取得成功。他發現,除了智力商數以外,還有一些很重要的因素左右著他們,但當時這個問題懸而未決,直到加德納提出八大智能理論之后,我們才看到,人在社會上的成功和發展,是受多元智能影響的。 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和傳統智力的區別是,它是從一元到多元、從單一到多維。 多元智能包含語言、數學邏輯、音樂、視覺空間、肢體運動、自然、人際、內省八大智能,其中,從語言智能的發展來說,我們認為,聽、說、讀、寫是一個根本。 做一個有效傾聽者 雖然有人會認為聽、說、讀、寫是早就知道的,但我們這里只針對0-6歲的小寶寶來講。 比如,爸媽對小寶寶說:&ldqu
由于孩子的不斷成長和他們之間的個別差異,以及敏感期各有不同,使老師的教育規劃需要不斷改進。惟有透過實際的觀察、記錄、研究,才能深入切實的發現兒童內在的需要,而給予適當的教育和引導,使其生命更美好的成長。 1.預備環境 我們不止一次強調,一個適合生命發展的環境對兒童的重要性,所以在蒙氏的教學中,如何為孩子準備一個適合他們生命發展的環境,被列為首要的條件。 2.發現意愿 兒童表現在外的行為,往往是內在需求的反應,尤其是幼兒時期會在某一階段對某種需求有特別的“敏感期”。如果能掌握這一時期的需要而予以教育,對孩子的啟發效果將是事半功倍的。 3.協調意愿 蒙特梭利老師與傳統教師最大的差別,在于蒙特梭利老師所扮演的角色不在“教”學生,而是教具、兒童及學習意愿的協調者。她必須依
孩子眼睛好、聽覺靈敏,觀察力就一定很強?不一定。觀察力并不是如我們想象的那么簡單。其實,它是在綜合了視覺能力、聽覺能力、觸覺和嗅覺能力、方位和距離知覺能力、圖形辨別能力、認識時間能力等多種能力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由此可見,培養孩子的這項能力非常重要,一般父母可按照以下七個步驟進行。 第一步:從保護感覺器官開始 大腦所獲得的信息,有80%-90%是通過視覺、聽覺輸入大腦的。因此,訓練孩子的觀察力,要從保護感覺器官開始,尤其以眼睛的保護最為重要。如果任由寶寶在電視機前一連呆上幾個小時,對眼睛是非常不利的。 第二步:感覺訓練全方位展開 視覺 1、帶寶寶到大自然中多看美麗的風景 2、把房間布置得色彩柔和而又漂亮。 1、讓寶寶多聽些動人的音樂 2、每天父母和寶寶對話多一些。 觸覺 1、給寶寶洗澡時
人生是一次次離乳的過程,獨立是寶寶內在的需求。媽媽總以為寶寶很弱小,需要照顧得無微不至,實際上,這種照顧可能更多滿足的是大人自己的心理需求。要做一個稱職的好媽媽,就要從孩子的需求出發,給孩子提供獨立生存、為人、處事及學習的各種機會。 好媽媽修為之一:讓孩子學會生存 好媽媽修為之二:讓孩子懂得為人 好媽媽修為之三:讓孩子懂得處事 好媽媽修為之四:讓孩子學會學習 好媽媽修為之一:讓孩子學會生存 【自我照顧: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笑笑剛上幼兒園小班,她不但能自己吃飯、穿衣,還能幫老師擦桌子,搬凳子呢。笑笑2歲起,媽媽就不厭其煩地教她使用勺子和筷子,讓她學習自己吃飯。媽媽還鼓勵笑笑自己穿衣服、疊被子。有時笑笑完成得不好,但媽媽總是耐心地鼓勵她。現在,笑笑穿衣、吃飯、疊被褥
寶寶是天真無邪的,同時也是缺乏自控能力的,因此總愛搗蛋和執拗。該如何讓寶寶“乖乖”成長,又不會傷害他的好奇心和創新精神呢? 那么應該用什么的技巧讓寶寶改正錯誤學“乖”呢? 1、說一次就要做到。 對孩子提出他力所能及的要求時,必須要求他第一次就做到,不要因為心軟破例。比如,孩子在看動畫片,媽媽讓他洗漱就寢,孩子仍雙目盯著電視不理會;過了一會,媽媽提高聲音再次命令,孩子仍若無其事,但在媽媽做第三次“警告”時,孩子即刻動身刷牙去了。為何孩子不在第一次被叫的時候就行動呢?這是因為他已經習慣了媽媽的教導方式,知道只需在第三次被叫時才行動,可以拖延看片,又免受罰。寶寶比父母要厲害,他更了解父母,知道你總會在幾次過后才施罰。因此,要避免寶寶利用你的弱點,就要堅持說一次必須
說到早教一詞,相信沒有家長不熟悉,但是說到具體的早教問題,卻鮮有父母有著正確的觀念和方法,甚至還有一部分家長連一些基本的早教常識也不具備,這勢必會對孩子的早教產生負面影響,甚至產生難以估量的不良后果。 常識一:早教需要適齡化 早教施教的形式多種多樣,而借助專業機構的輔導和施教只是其中一小部分,理想的早教需借助家庭、社會專業機構、幼兒園共同完成,而父母往往是寶寶最好的早教老師,這也是許多國家都在提倡親子早教的原因。 另外,親子早教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適齡化早教,而適齡早教遠遠不是混齡的早教中心就可以完成的,這需要家長的親自參與,與幼兒之間形成以互動為核心內容的親子關系,例如利用《布奇樂樂園》這樣的親子早教讀物,讓孩子在愛和家的溫暖中體會到親子教育的歡樂的同時,輕輕松松學到適齡的文化知識,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n 1-2歲:在快樂的
電視是每個家庭的都有的電器,但電視節目的層次不齊有時會對寶寶會產生不利的影響,所以有條件的父母要控制寶寶看電視的內容和時間。 現在多數家庭的生活離不開電視機,讓不讓孩子看電視,很多家長存在疑惑,其實善于利用,它將成為育兒好幫手,但必須限制寶寶看電視的時間和內容。 從第一天起就嚴,是控制寶寶看電視時間的關鍵。等寶寶長大些,再放松標準,比讓一個1歲半大的寶寶改掉一天看4次“天線寶寶”的習慣要容易得多。以下是其他一些關于如何明智地利用電視的小竅門。 1、要限制觀看的時間 如果寶寶還不到2歲,盡量不讓他看電視。如果你的確打算允許他看電視,就把他看電視的時間分成一個個10~15分鐘的時間段。超過這個時間,他的小腦筋就會走神了。在寶寶兩三歲之間 ,把他每天看電視的時間限制在總共1個小時內,這個時間對一個活躍的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