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從源頭上下工夫,從制度上強化、落實,監管好奶粉質量安全,及時公布檢測信息,讓制度發揮決定性的作用,讓國產奶粉少陷入“這門那門”,才能逐步化解國產奶粉信任危機,逐步打破洋奶粉定價話語權,讓洋奶粉改掉任性漲價的傲慢脾氣。
幾年間,進口洋奶粉價格大漲。在東南亞或者韓國等國家,這些產品的價格都僅僅只為中國內地市場的一半。特福芬奶粉在德國售價僅為內地銷售價格的四分之一。“洋奶粉”在中國內地的售價是名副其實的全球最高。連日來,記者調查發現雖然進口奶粉存有過關等成本,但是遠遠沒有達到令價格連連翻番的地步。而國外原裝進口奶粉價格在國內定高價,更多是受消費心理影響。 (5月16日《廣州日報》)
洋奶粉在原產地價格只有中國內地市場價的一半甚至四分之一,導致洋奶粉在中國內地售價全球最高。這不是哄抬物價,欺負中國人“錢多人傻”嗎?盡管洋奶粉運輸成本較高,還存在關稅成本,但是遠遠沒有達到令價格連連翻番的地步。值得追問的是,洋奶粉為何欺負中國人“錢多人傻”呢?洋奶粉瞄準了中國內地消費者“高價格意味著高質量”的購物心理,無疑是其想漲就漲,猛掏中國消費者的腰包的重要原因。
但是毋庸諱言,三鹿奶粉事件事件以后,國產奶粉面臨信任危機,消費者對國產奶粉恨鐵不成鋼。盡管洋奶粉價格不斷上漲,每罐奶粉動輒幾百元,消費者心疼自己的口袋,洋奶粉仍被不少中高收入消費者青睞,經濟條件稍好的消費者也奔洋奶粉而去。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