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孟母三遷"的故事。這個故事除了告訴我們環境的重要性之外,還反映出古代父母們育兒的志趣與努力。千百年來,盡管中國并非始終是個理想社會,有時候狀況還非常不好,但這種努力仍得以延續。社會各個領域里名不副實的現象可以說比比皆是,小到商品的假冒偽劣,大到一些雄偉莊嚴的事物,說法標志的與實質往往并不相符甚至恰恰相反。那么,遇到類似情況,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裝糊涂,還是窮究下去,不講明白不罷休?[詳細]
關于“兒童讀物被篡改,有失真實性”網友眾說風云,民間研究團體質疑:小學語文教材存在失實內容及錯誤常識;教材普遍存在問題。并指出有什么樣的語文觀,有什么樣的教育思想,就有什么樣的教材。有什么樣的教材,就會有什么樣的教法,就可能培養出什么樣的人。 對現行教材盡快進行修訂,盡快剔除所有虛假的內容,給孩子們一套真正“干凈”的教材,創造一個良好的語文環境,讓孩子們徹底走出“撒謊教材”的迷途和怪圈。
小時候都習慣了聽媽媽講故事,也從來不會追問真假。故事的魅力不僅在于情節,更在于其闡釋的道理,傳遞的價值觀。那些或真或假的故事,更多的是一個符號,指引著人生努力的方向。事實的缺失,是最嚴重的,也是最不可原諒的。可以講不好故事,也可以不那么快樂,但捏造事實就顯得居心叵測了。比如《愛迪生救媽媽》一文,是多年保留課文,但這是篇假故事。我們現在就是把教材的地位放得太高了,‘權威’‘統一’不容置疑。
詩人黃燦然說,本世紀以來,整個漢語寫作都處在兩大傳統(中國古典傳統和西方現代傳統)的陰影下。目力所及,涉及“母親”的經典文本可謂眾矣。[詳細]
周作人在《兒童的文學》一文中說,“兒童應該讀文學的作品,不可單讀那些商人杜撰的讀本,讀了讀本,雖然說是識字了,卻不能讀書[詳細]
蘇教版17篇課文,北師大版24篇課文,人教版22篇課文,快樂并不多見。以蘇教版為例。小黑兔不服氣地問:“我今天得了冠軍,為什么把大蘑菇給小白兔?”[詳細]
《愛迪生救媽媽》: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10月,二年級(下)第30課(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11月版中,二年級下冊第15課,有相同課文《晚上的太陽》[詳細]
但是碰到什么關于小孩的事情就大驚小怪,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長。這樣完全沒有必要。相反,如果我都以平和心去看待每一個關于孩子的問題,那么就會變得開明。 為什么是小學的教材失實...[詳細]
記者專訪了該小組多位成員,并把他們的研究成果部分呈現,以期引起更多關注、引發更多探討。《愛迪生救媽媽》,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30課;同樣內容的文章《晚上的太陽》,蘇教版二年級下冊第15課。 [詳細]
大家都知道"孟母三遷"的故事。這個故事除了告訴我們環境的重要性之外,還反映出古代父母們育兒的志趣與努力。千百年來,盡管中國并非始終是個理想社會,有時候狀況還非常不好,但這種努力仍得以延續。社會各個領域里名不副實的現象可以說比比皆是,小到商品的假冒偽劣,大到一些雄偉莊嚴的事物,說法標志的與實質往往并不相符甚至恰恰相反。那么,遇到類似情況,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裝糊涂,還是窮究下去,不講明白不罷休?[詳細]
最近,一個民間教育研究團體發表了有關小學語文教材的研究報告,他們以目前使用最廣的“人教版”、“蘇教版”和“北師大版”的小學語文教材中涉及母親和母愛的篇章為研究對象,認為存在經典的缺失、兒童視角的缺失、快樂的缺失和事實的缺失等問題。這份研究報告目前已正式出版。
現行語文教材中的問題,一直深受詬病,從事核查與反思工作的人逐漸增多。中央電視臺科學教育頻道《探索發現》欄目的編導于愛群去年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說......[詳細]
對教材內容失實與否的探討,按理來說是屬于學術范疇,只要言之有理、有據,發言者無論來自官方還是民間,都該英雄不問出處地得到認可。但現實中有關部門對這些質疑要么不予回應,要么就是以“差錯在所難免”、“我們一直在改進”等行政式的言辭推脫。這次指出這些差錯的民間團體成員也曾嘗試與相關教材的編寫機構取得聯系,但他們卻一直沒得到相關出版社的回應。[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