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黃燦然說,本世紀以來,整個漢語寫作都處在兩大傳統(中國古典傳統和西方現代傳統)的陰影下。目力所及,涉及“母親”的經典文本可謂眾矣。
多數對于小學課本中《小貓釣魚》、《小馬過河》和《猴子下山》的故事一定不陌生。我們當年學著這些故事,懂得了好多道理,截至今日,甚至一生都不會忘記!
西游記》的教育內涵與精髓,它和我們的成長經歷有著太多的相似。我們試分享一下。我把《西游記》分做了五部分,從《西游記》開篇講悟空是孩子出生到小學;2,唐僧踏上取經路至流沙河是小學;3,八戒撞天婚至車遲國是初中;4,通天河至火焰山是高中;5,祭賽國到西天是大學。
《西游記》開篇先講悟空,不僅僅是因為他是書中的主角,關鍵是這樣開篇一是從興趣著手,容易引起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就因為這個因素,中國近似乎沒人說不知道《西游記》;二是從人類成長學習的階段性問題著手,哪個人都會從先認識自我、再了解世界進入學習,所以悟空成長的過程就是人出世到進學前的經歷;三是講悟空闡述了一個人之一生必須明白的一個道理,我們都知道悟空當上美猴王之后就開始追求“長生不老”,而且是歷經千辛萬苦才學到了秘籍,而《西游記》的第二部分就是唐僧取經,一路上的妖怪也是追求“長生不老”,只不過妖怪的做法是吃唐僧肉來實現,這就屬于典型的走捷徑,投機取巧,結果一個也沒有實現。
西游記》,唐僧踏上取經路,父母的心就和孩子一起踏上求學路了。我們一年級學《小貓釣魚》,懂得了學習過程中不可三心二意,必須一心一意才可以。再看《西游記》,唐僧踏上取經路的第一難恰恰也是告訴我們這個道理的,原著中唐僧踏上取經路時,李世民專門選了兩個小侍者跟隨,明確了是三顆心,走了一個月,那是曉行夜宿,早出晚歸,唐僧是騎馬,侍者是步行,唐僧急于到西天,所以就忽視了侍者的感受,這樣就成了唐僧一心向西,兩個侍者就想向東,這就是兩個意。
結果就掉進了虎穴,穴中有一只老虎精(寅將軍)帶著一群小妖正在睡覺,突然被從天而降的三塊餡餅驚醒了,正要吃他們三人,老虎精又來了兩個朋友,一只熊精(熊山君),一只公牛精(特處士),就在馬上要分吃他們三人時,作者專門安排熊精說了這樣一句話,“不可盡用,食其二,留其一,可也。”換成今天的白話就是不能全吃,要吃倆留一個,又恰好只吃了產生退意的兩名侍者,留下了唐僧,這樣就只剩下一心一意了。按照常理,不要說三個和尚就是三十個也不夠吃,難道作者安排這個情節沒有什么道理和意義嗎?這不就是明確求學必須“一心一意”,不可“三心二意”的嗎?
西游記》里面,收服八戒后繼續西行,在借宿一家時,那位老者告訴他們西方路途遙遠、艱險,還是向東方取經吧?悟空的回答不就像小馬一樣嗎?堅持自己的路,相信自己的實力(這種例子在取經路上很多),不也過了黃風嶺黃風洞嗎?還強化了自信。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