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遙遙,今年4歲半。我虎頭虎腦,眼睛大大的,又黑又亮,別人都夸我特別可愛。可是我有輕微的孤獨癥。其實在我出生的時候,是非常正常的孩子。爸爸媽媽對我特別疼愛,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只有我這么一個寶貝,更是高興的不得了。他們都是高級知識分子,從我特別小時就非常注意給我智力開發、教育等,一歲我還上了中央電視臺,獲得了“一歲寶寶健康之星”的美稱。我對生活充滿了信心,不讓所有愛我的人失望。 可是后來發生的一件事情,使我陷入了困境。就在我兩歲多的時候,有一天莫名其妙突然發高燒,我親愛的爸爸媽媽、奶奶爺爺把我送到醫院。醫生檢查后說:“必須給孩子打頭皮針。”我當時迷迷糊糊,但是一聽要往頭皮上扎針,心里特別害怕,更不愿意打,可是爸爸媽媽、奶奶爺爺非常想讓我早日康復,幾個人一起按住又踢又掙扎的我,強行打了頭皮針。當時我心里
和大人們一樣,孩子也會妒嫉,而且他們的妒嫉心理往往更加強烈且奇特。當孩子發現別人那兒有自己想要的東西的時候,無論是相貌、玩具、老師的表揚,甚至是家長的關注,他們的內心就會有一種小小的嫉妒油然而生。怎樣幫助孩子克服這種沖動呢? 由于家里還有個哥哥,九歲的虎虎總覺得爸爸媽媽不喜歡自己。無論是外出游玩、生日派對還是跟媽媽在一起的時候,他老是抱怨爸爸媽媽偏心。當媽媽解釋自己花了很多時間和他一起玩或者他做了哪些錯事而哥哥卻沒有的時候,虎虎就撅著嘴說哥哥有的玩具自己卻沒有或者強調哥哥曾經犯的錯而自己卻很乖。 很多孩子都有虎虎這樣的心理,當他們看到別人有自己所沒有的東西,包括衣服、能力、受歡迎程度和玩具等等,甚至有些大人意想不到的東西都可能誘發他們的妒嫉心理。有些家長認為這種表現會隨著孩子年齡的
無論是自然法則(生物與進化)還是社會法則(心理、倫理和文化習俗),都對親情以內的兩性關系作了某種限制和規定,超越就可能受到懲罰,比如,解釋不適宜的親情以內的兩性關系的經典是,俄狄蒲斯情結(戀母情結)和伊勒克特拉情結(戀父情結)。 如今,一個極其類似俄狄蒲斯情結的現象擺到了大家面前,并由此向人們尋求合理解釋的請求。 近期,瑞典和美國研究人員合作,對在1987年到1996年十年中出生在瑞典的66萬名嬰兒進行調查,發現男嬰分娩的時間普遍比女嬰晚,平均起來男嬰比女嬰在母體中要多呆一天的時間才肯降臨人世。 而且,統計表明,26.5%的男嬰孕期超過41周,但是只有22.5%的女嬰孕期超過41周,在這一點上男嬰比女嬰高出4個百分點。同時,男嬰孕期超過43周的幾率是女嬰的1.5倍。對此,研究人員坦承還沒有深入
兒子怎么和自己疏遠了 鄧先生和妻子在兒子小剛6歲時離婚了,小剛被判給了母親。不幸的是,母親在他小學2年級時因病撒手人寰,小剛又回到了父親身邊。父子倆相依為命,對鄧先生來說本應是生活的寄托和希望,但沒想到,兒子卻和他疏遠起來。“兒子從小就很內向,現在話更少了。我也總想爺倆兒能好好聊聊,聽他講講自己和學校的事。”但兒子的冷漠讓他感到心寒。同時,鄧先生發現,和同齡人相比,兒子做事情更為極端、任性。 長大后,小剛成了一個“三明治”式的人,最外層像爸爸,中間層像媽媽,底層像小孩。更讓鄧先生不解的是,兒子對女孩似乎有一種本能的抵觸情緒。 形成了“三明治”性格 很明顯,父母的離異和母親的早逝帶給小剛的傷害是不言而喻的,他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也和家庭環境有著必然的
家庭“精神污染”是指家庭存在著消極、低級、不健康的生活情調和文化氛圍,而這些情況往往又容易被人們所忽視,是直接危害少年兒童身心健康成長的各種精神因素的總和。其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 消極的政治態度 ??一些父母經常在孩子面前談論目前社會上出現的不正之風、分配不公、道德淪喪、貪污腐化等社會陰暗面,發牢騷、講怪話、怨氣連天;有的父母甚至還把反映社會陰暗面的“順口溜”說給孩子聽;向孩子宣傳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利己主義等消極人生觀。長期耳濡目染,孩子就會缺少社會責任感和遠大志向,看問題偏激、情緒不穩定、自私自利、任性蠻橫,這樣的孩子將來很難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二、 享樂的生活方式 ??有的家庭有相當的優越條件,生活富裕,但他們缺少一種艱苦樸素、奮發進取的精神,只滿足于小市民的安樂生活,不求上進,無所作為,經常沉湎于吃喝玩
小金: 我的囡囡真是很害羞的孩子,在陌生人面前從不開口,也不跟別的孩子玩兒。 小張: 你真有福氣,孩子這么乖。我覺得女孩子就該這樣。 小路: 可孩子太過于羞怯、太內向了也不是好事。 小郭: 是啊,太內向的孩子以后與人交流會有障礙的。 內向不是病,但會影響孩子與人的交流以及孩子的自信心。所以家長要注意讓孩子走出內向的陰影。使內向的孩子增強自信心的做法有以下幾種: (1)讓孩子在小伙伴的面前干自己拿手的事情。利用孩子的生日等邀請朋友的機會,讓孩子在眾人面前表演拿手的節目。 (2)讓孩子在家人面前唱歌并表揚他。 (3)提早訓練,延長孩子的準備時間。 讓他對幼兒園或學校的功課稍稍提前進行預習或練習,等到正式開始時,孩子就不會驚慌失措了。 (4)經常帶孩子出去,讓他與同齡的孩子一起玩。 (5)安排孩子干力所能及的事情。
加拿大科學家研究發現,對男性而言,一個人的同胞哥哥越多,他就越有可能成為同性戀。而且,與人們此前的看法不同,男性成為同性戀并非是因為有多個哥哥所帶來的家庭環境影響,其同性戀傾向是當他還在娘胎里時就已經形成。 這為同性戀源于生理原因的說法提供了一個依據。 科學家發現,一名男子,他一母所生的哥哥人數越多,他成為同性戀的概率也就越大。這一觀點其實在多年前就已經提出,但最新研究表明,對人的性取向造成這種影響的是出生前母體子宮內的情況,而不是人們此前一直認為的家庭環境因素。 從事這項研究的加拿大安大略省布羅克大學安東尼·博蓋爾特博士認為,這意味著,至少對一部分同性戀男子來說,影響其性取向的是先天條件,而非后天原因。 加拿大多倫多市成癮及心理衛生中心的雷伊·布蘭查德等人在1
1992年,世界衛生組織發布了“健康”新概念:一個人只有在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四方面都健全,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 兒童時期是培養心理健康素質的重要時期,心理衛生已越來越受到人們高度重視。兒童心理健康是指兒童整個心理活動和心理特征的相互協調、適度發展、相對穩定,并與客觀環境相適應的狀態。 兒童的心理健康表現在6個方面: 一是智能發育正常,智力商數在70以上(包括130以上的超常兒童)都屬于此列; 二是有積極樂觀的情緒,熱愛學習和工作,對生活充滿信心; 三是有良好的人際關系,樂于與人交往、樂于幫助別人; 四是能夠正確認識自己,不僅知道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也了解自己的興趣、特長,有符合實際的發展目標; 五是有健全的性格,開朗、待人坦誠、勇于負責、正視困難; 六是能夠正確對待現實,適應環境迅速,接受新事物、新概念快,思想和
對待批評特別敏感:自卑感強的兒童,往往伴有不安、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他們往往不能接受消極、過低的評價,呈現出一種病態的自我保護心理,對別人的言行會作出不正常的反應,要么大哭大鬧,要么極度消極。 對表揚過度反應:自卑感強的兒童,雖感到自己不合格,但又非常希望自己能有適當的表現。他們常以不適宜的方式尋求他人贊揚,以減輕他們心靈深處因自卑而遭受的折磨。 對競賽的回避反應:自卑的兒童在競賽場合非常想獲勝,可他們又否定自己的力量,認為自己肯定不會成功,因此,這樣的兒童總是盡量躲避競賽場合。 對別人輕視、嫉妒:自卑感強的兒童內心深處雖隱藏著“低人三分”感受,但為了減輕自己的心理壓力,常常相反地表現為貶低別人,這些兒童往往有較強烈的嫉妒心理。 對自身的攻擊:表現為自暴自棄,對自己毫不珍惜,有時將自己暴露在危險情境之中。如果受到責備,他們常以“我本
根據弗洛伊德的觀點,孩子3歲~5歲養成的個性特征對他的一生起到關鍵的作用,也就是說人的性格特征一般在3歲~5歲期間就定型了,后期難以發生本質上的改變。 因此,幼兒階段對孩子的訓練與教育至關重要,過分內向的孩子,往往不能和其他小朋友發展友誼,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在心理上更容易滋生自卑、沒有安全感等消極情緒。由此可見,幫助內向的孩子走出自己的心靈小屋,融入伙伴的氛圍,對于他們的健康成長是更有益的。 一. 內向型孩子和外向型孩子的典型表現 1.外向型孩子小剖析 外向型孩子的心理活動傾向于外部,經常表現出對外部事物的關心和興趣;他們的感情外露,而且熱情、開朗、活潑、好動;在行為上當機立斷,不拘小節,善于發展與他人的關系,獨立性相對比較強。 2.內向型孩子小剖析 內向型孩子的心理活動傾向于內部,一般表現為沉默寡言、
鼓勵孩子發現你與他有著不同的生活標準也是件很必要的事情。跟孩子解釋:“媽媽可以喝可樂是因為媽媽的身體能夠消化這種飲料,但是你的身體還不能。”或是:“你爸爸可以晚睡是因為一個6歲的男孩要比一個35歲的男人需要更多的睡眠。”家住上海的趙太太對我說:“我有時挺希望孩子看到家里來了成年人飲酒,這樣能方便我向他解釋酒精對孩子的影響與成年人不同。我擔心如果現在不說清楚,沒準兒等以后他進了學校離開家后,就會像很多學生那樣開始聚餐喝酒了。”與之相對應的就是吸煙。永遠不要讓孩子靠近有人吸煙的地方,因為即使是短暫的煙氣接觸,也會對孩子稚嫩的呼吸系統造成傷害。趙太太常對孩子說她年輕的時候曾經吸煙,為此她很后悔,并且著重指出她當時有多么的幸運,沒有因為吸煙而造成身體的長期損傷。進行這種談話的時機需要好好把握:你得首先確認孩子能夠接觸這種“陰暗
經常聽到一些家長抱怨:“現在的孩子,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可是脾氣越來越犟,總是不聽話,跟你對著干,這到底是怎么回事?”這其實就是孩子產生了逆反心理。所謂逆反心理,是指在特定條件下,人產生的與外界要求或愿望相反的逆向心理活動。 學齡前孩子,由于自我意識的發展,主觀能動性的增強,對成人的要求和安排不會一味服從,喜歡“鬧獨立”。家長如果不了解孩子的這種心理特點,一味訓斥、打罵,就會使他們產生兩種不良后果:或遇事唯唯諾諾,膽小怯懦;或是執拗任性,膽大妄為。產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期望不切實際 現在的家長
孩子熱愛音樂,并發自內心地感到自在和快樂,這比任何形式上的第一,都值得珍惜。一開始爸爸媽媽讓孩子學音樂,差不多都是希望孩子多學習一些對美好事物的體驗。但是,時間一長,忘了為什么學音樂,是為了參加比賽還是要成為音樂家?父母有太多的期望、太多的要求,才會有太多的失望。 學習音樂是為了給生命尋求一條心靈寧靜的出路,而不是制造更多的不安和混亂。如果一些急于把孩子推上頂峰的父母,有機會冷靜地重新思考一下,回頭看看這條路孩子是怎樣走過來的,就很容易了解由于錯誤的引導,使孩子失去了人生真正應該習得的寶貴經驗。相信很多人都對孩子因不認真練琴遭受父母的打罵的事時有耳聞;孩子參加比賽,由于對比賽排名不滿,父母破口大罵,老師大打出手的鬧劇也時有發生。由此我們不禁要懷疑,孩子學音樂到底學到了什么? 音樂教育的目的主要不是為了增進孩子的
主要特征感知運動階段(sensorimotor stage) 0—2思維的萌芽期。兒童通過感知運動來認識世界和適應世界,開始意識到主客體的差異,明確客體的存在是持續的,不會因為沒有感知而否定其存在的事實。 前運算階段(preoperational stage) 前概念期 2—4又稱象征思維階段,即象征性符號的思維方式出現。兒童學習多以模仿為主,將所學的知識組織成頭腦中具體化、動作化的概念。 直覺思維期 4—7兒童更多關注事物的顯著特征,即將所知覺到的視為事實,缺少邏輯和推理思維,同時兒童的自我中心化突出,對所有事物的看法都從自我角度出發。 具體運算階段(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 7—11初步形成邏輯的思維結構,思維方式從具體化逐漸發
日前有報道說,南京兒童平均智商不到100,不僅遠低于江蘇省109的平均水平,甚至比全國的平均水平還要低,引起了不少家長關注,來自南京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的消息說,最近到該院咨詢兒童智商問題的家長明顯多了起來。該院兒科副主任鄭意楠副教授認為,智商高低與孩子將來是否成才并無直接關聯,家長、老師和社會不必看得過重,更不能盲目做測定,最好在考慮疾病等特殊因素的情況下慎重選擇智商測試。 作為研究兒童情緒、心理等問題多年的兒科專家,鄭意楠副教授認為,高智商并不一定都是高智力,同樣,智商偏低并不能說明孩子將來就不成才,大量現實案例證明,很多從小聰明過人的孩子由于不努力最終一事無成,而許多天賦一般的兒童因為勤奮好學,結果獲得了成功。孩子的健康成長、智力發育與家庭的教育環境、教育方式、學校的氛圍等多種因素密切相關。事
兒童孤獨癥過去被稱為心理疾病,實際情況是患孤獨癥兒童的神經系統失去平衡,使神經受到嚴重損害所致。一般這些兒童的注意力變得完全內向,表現為自我專注,社會隔絕和極端孤立。還可能有言語錯亂,理解力差以及發怒自毀和攻擊行為等。 孤獨癥的起因不一定都相同,但通常營養因素是起關鍵作用的。更確切地說,如果兒童缺乏某些特別的營養物,免疫系統往往會遭到破壞。這些兒童的身體方面都存在某些致病因素,如脂肪酸代謝和電解質平衡極度紊亂,紅細胞和白細胞的產生沒有規律,礦物質平衡有明顯改變等。 孤獨癥的兒童要么十分挑食,要么就吃些奇怪東西,包括不適宜食用的東西。這種與眾不同的飲食方式是造成營養不良的主要原因。電解質對細胞獲取營養素起很大作用,如果電解質的不平衡得不到糾正,提供營養補充就毫無意義。電解質失去平衡后會影響大腦對體內一些重要化學物
幼兒到了3歲以后,便開始意識到自己,就需要別人承認他的人格。這時孩子開始出現因自己的愚笨或做了大人不滿意的事情而感到羞愧。心理學研究表明,羞恥心是克服消極因素,自覺抵制不良言行誘惑的一種精神力量。 父母要善于觀察、分析孩子羞恥心理因素的產生與發展。一般來看,孩子在如下情況時羞恥心有明顯的外向反應:1.自己做了錯事或說了錯話的時候;2.受到老師或家長批評的時候;3.申請加入某種組織或要求參加一項活動而未被準許的時候;4.公布“好孩子”名單而沒有自己的時候。這時父母要善于配合幼兒園,細心體察孩子羞恥心理的微妙變化,審慎地去觸及孩子最敏感的心靈,引導他們向健康的方向發展。要善于運用他們的羞恥心,去激發他們歉然、反悔的情緒;抓住這一思想轉化的契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n
我特別苦惱,無論說什么,爸爸媽媽都會追問一句“真的假的”。我都15歲了,他們還不相信我。有一次,我給同學補物理,晚上9點多才回家。一進門媽媽就審問我去哪了。我跟她解釋,她也半信半疑,還說:“你們這個年齡的男孩就愛拉幫結派,不定捅什么簍子呢。”連父母都不相信我,還有什么意思啊? 小海說出了很多孩子的煩惱。人的一生有兩個斷乳期:一個是一歲左右的生理斷乳;另一個則是青春期時的心理斷乳。小海此時正處于心理斷乳期,在精神上萌發了成人意識,必然會對父母產生反抗。孩子討厭父母的不信任就是如此。而一旦父母表現出懷疑,他們就感到自身被否定,心生委屈,甚至逆反。 小海所以如此煩惱,也因為對于青春期孩子來說,信任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父母的信任是他們建立自信的催化劑,也是他們建立人
孩子的社交技能是在實際交往活動中形成的。孩子可以在與同伴交往中通過同伴的反映(即同伴反饋),來調整自己的行為,受同伴歡迎的友好行為會得到加強,而不受歡迎的不友好行為會逐步減少。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在與同伴交往中所得到的同伴反饋,比親子關系中的反饋更真實、更自然、更及時。一個孩子的友好行為,如微笑、分享,立即能引發另一個孩子的積極響應。而一個孩子的不友好行為,如咬人、搶奪等也立即會引發另一個孩子的反感或反擊。孩子的同伴交往比親子交往更富有社會性,更有助于孩子觀察學習,更有利于孩子調整自己的行為。因此,努力為孩子提供實際的同伴交往環境,對于學習社交技能至關重要。 此外,要努力引導孩子學會理解他人的感情、感受,使孩子在與同伴交往中逐步解除自我中心。有經驗的家長和教師會通過角色游戲使孩子設身處地
孩子的憤怒是一種正常的自然的情緒,我們不應否認或壓制它。當然,我們也不希望孩子隨意地發泄憤怒,以至于培養出一個“暴君”來。下面介紹幾種方法,幫助家長理解并接受孩子的憤怒,并協助孩子用積極的方法引導自己的情緒。 1.了解情況,表示理解 當發現孩子生氣的時候,家長首先要問清楚原因。有時孩子表達不清,需要成人的提示來回想自己生氣的理由,如:“你是不是不舒服?”或“是不是和小朋友吵架了?” 問明情況后,家長對孩子給出的合理理由應表示理解和尊重,如:“我知道你受到了傷害,我們一起來想辦法解決。”但應該拒絕那些任何人都無法相信的借口。在采取約束性措施之前,先讓孩子離開令他生氣的環境,并與孩子進行平和冷靜的交談,這樣能防止孩子憤怒情緒的繼續累積和擴散,還能幫他保全“面子”。 2.露出笑臉,給予擁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