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研究兒童情緒、心理等問題多年的兒科專家,鄭意楠副教授認為,高智商并不一定都是高智力,同樣,智商偏低并不能說明孩子將來就不成才,大量現實案例證明,很多從小聰明過人的孩子由于不努力最終一事無成,而許多天賦一般的兒童因為勤奮好學,結果獲得了成功。孩子的健康成長、智力發育與家庭的教育環境、教育方式、學校的氛圍等多種因素密切相關。事實上,兒童的智力發育80%來自后天的培育,先天因素僅占20%。專家舉了一個例子:一名8歲女孩因為一次外傷康復后,在復查時發現出現了腦萎縮,按照常理來說腦萎縮肯定會影響智商智力,但是患兒的家人中,沒有一個人把孩子當成病態,細心培養教育,結果這個孩子不僅學習成績優秀,還彈得一手好鋼琴。
鄭意楠指出,對于正常的兒童來說,不主張做智商測試,因為測試結果對于家長、老師會產生導向性,過高會沾沾自喜,放松管理和培養;過低會產生誤導,可能傷及孩子自尊,造成自暴自棄,會使家人對孩子的將來發展喪失信心。
鄭意楠建議,下列三種情形可根據醫生建議適當考慮智商測試:出現行為異常且很難糾正;運動功能不好,經常磕磕碰碰、摔跤;學習很用功,但成績就是上不去等。鄭意楠特別提醒說,選擇做智商測試的機構和資質十分重要,一定要到正規的機構去做,做的時候最好選擇上午做,且心情要愉快,不要剛剛吃飯或剛睡醒就去做,否則會對結果產生不良影響。對待測試結果,家長、老師的心態一定要平和,要在分析查找原因后更好地關愛幫助孩子,在寬松的環境下對孩子進行積極培養,千萬不能責怪、訓斥或歧視,以免給孩子造成更大壓力。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