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炎熱夏季,一到家就換涼爽居家服成為大家的習慣。于是不少男士習慣穿著緊身內褲、女性著吊帶低胸內衣在家中來回穿梭。但專家認為,對于家中有3歲以上孩子的父母來說,在家穿衣還需謹慎,一不留神性感衣著很可能喚起孩子的性沖動。對于孩子來說,其內心深處的好奇和自責是父母難以理解的。 【母親換衣孩子著迷】 12歲的男孩浩浩第一次遺精了,因為過分害羞,他沒敢告訴父母。偷偷查閱資料后他意識到,自己真的成了“男子漢”,以后可以有生育功能了,于是心中暗暗對班上女生多了幾分留意。然而讓他意想不到的是,一次他放學后推門進家,看到剛下班歸來的媽媽換上了一件漂亮性感的蕾絲花邊睡衣,細細的吊帶和低胸的裝束可隱約看到媽媽的雙乳,剎那間一種沖動涌上心頭,竟不可扼制地萌發了性沖動。為此,他陷入了深深的罪惡感中,覺得自己對不起媽媽。 市性
方新是一個專門幫助別人的人,她的職業是心理治療師,俗稱“心理醫生”。方新還是一個九歲男孩的媽媽。無論說起職業還是說起兒子,方新都有說不完的話。記者問她,做心理醫生是不是對做媽媽也很有幫助?她說是這樣,因為心理治療師這個職業要求不斷地反思自己,不斷地自我成長,這是做一個好媽媽的前提。 方新給記者講了“心理醫生媽媽”的教子方法。 做媽媽首先要給孩子安全感 好些心理學家都在研究童年早期的“依戀”問題。對母親的“依戀”實際上是小孩的一種本能。當小生命作為一個個體來到這個世界上,首先就是要活下去。初生的嬰兒什么都不會,要活下去就需要仰仗某些東西,媽媽就是這個最主要的東西,母愛就是這個最主要的東西。對嬰兒來說,媽媽的懷抱是最溫暖、最安全的,當媽媽的一定要把這個感覺給孩子。孩子有了這種感覺,就有了一個穩定的
問:我的孩子6歲了,最近他總是向我要錢,想要買這買那。我覺得孩子這么小就學會花錢不好。因此,我一直不答應。可孩子堅持說,別的小朋友手里就有錢,都是爸爸、媽媽給的。我有些拿不定主意,小孩想要錢好嗎? 答:孩子小小的年紀就知道要錢,這不是偶然的。因為,孩子兩、三歲以后就開始與金錢打交道了。他們要吃冰棍和巧克力,知道得用錢去買;有時家長當著孩子的面,議論誰發了多少,以為孩子小,不在意。其實,耳清目染,孩子也會知道錢的價值和作用。 春節到了有“壓歲錢”,過“六一”,過“生日”家長不是給錢就是買東西,挺小的孩子知道要錢,這并不稀奇。說到底,這是一個商品經濟的社會。 所以,完全不讓孩子接觸錢是不可能的。不讓孩子直接支配一分錢,一切用品由家長包辦代替,這樣做在孩子不懂事時是可以的,當孩子已經有了一定的生活能力后,家長仍把錢管
很多家長都有這種困惑:有時表揚孩子,他會變得開心懂事;有時明明得到獎勵或肯定,他卻悶悶不樂;有時更是會在表揚后驕傲地翹起尾巴,甚至順桿就爬講價錢,跟家長提的要求一個比一個高……現在的孩子呀,是不是真的這么難表揚—— 場景一: 星期天,媽媽出門逛商場,小晃也嚷著要跟著去,想到孩子以前一進商場就要這買那,稍不如意還又哭又鬧。媽媽便說:“一起去可以,但要聽話。該買的媽媽自然會給你,不該買的不許哭鬧,這樣才是好孩子。”小晃猶豫了一下,點頭答應了。 走到兒童玩具專柜時,小晃只是眼巴巴地望了望柜臺里擺放的精美玩具,就主動拉著媽媽的手離開了。媽媽趁熱打鐵地表揚道:“晃晃真聽話,不像以前那樣哭著鬧著要玩具了。其實家里有很多這樣的玩具,再買也是浪費,晃晃真是長大懂事了。”聽了媽媽的表揚,小晃心里那點不舍的小疙瘩也沒了。 那天,小晃顯得特別
孩子長大了,就會難以避免地出現和小朋友的交流,也就是說孩子的社交問題,那么家長該如何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呢? 一些家長反映自家的孩子在家里可“豪橫”了,在家里無法無天的,調皮時甚至能把家里的房頂給掀了,但是出了門卻乖巧的像一只貓,害羞又膽小,有的時候甚至還會因為不合群而遭到其他小孩子的排斥,自己家的孩子感覺到非常的受挫,他們甚至不愿意和其他的小朋友來往,久而久之就會越來越討厭和小朋友一起玩耍,最終演變成社交恐懼癥,害怕和家人以外的人接觸。那么家長應該怎么做才能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呢? 一、鼓勵孩子和其他的小朋友交往 在家長的心中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一丁點傷害,于是他們把孩子“保護”得非常好,一些家長甚至你不愿意讓自己的孩子和其他的小孩子玩耍,他們很害怕一些“熊孩子”欺負自己的孩子,但是家長這種過于“保護”的行為,嚴重影響了孩子的社交能
刻板行為 對親人或生人說固定的話,做固定的動作,不懂得應因人、因時、因地不同而有所變化;對待玩具或某些物品有固定的擺放或擺弄方式;對于某些物品有依賴性。 人際關系障礙 不理人、自己玩自己的;不粘人(不會像一般孩子一樣纏著大人不放,喜歡大人抱他、逗他、陪他玩)。有人形容他們把父母視為“生活的工具”,要吃什么東西才去拉媽媽的手(而不是“情感對象”)平常沒事就不理媽媽。 對外界反應異常 很多孤獨癥的父母形容孩子“聽而不聞”、“視而不見”,因而有過帶孩子去看耳鼻喉科的經歷。他們常表現出一種事不關已,若無其事的樣子,好象永遠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外界發生的事情沾染不到他們。 溝通障礙 即通常所說的語言發育遲緩。許多家長之所以帶孩子到醫院,就是因為“幾歲了,還不會說話。”主要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對健康概念的進一步認識,兒童心理行為疾病已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心理咨詢的兒童很多,下面主要介紹6歲以下兒童的幾種常見的心理疾病。吮吸手指,在嬰兒時期是一種常見的現象,到2~3歲以后,這種現象明顯減少。隨著年齡增長,會逐漸消失。如不消失,則為一種不良的行為偏差。咬指甲,是兒童時期很常見的不良行為,男女兒童均可發生。程度輕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溝炎。這種兒童常伴隨睡眠不安、抽動。屏氣發作,是指嬰幼兒在受到刺激哭鬧時,在過度換氣之后出現屏氣,呼吸暫停,口唇青紫,四肢強直,嚴重者可出現短暫的意識障礙。短則0.5~1分鐘,長則2~3分鐘。多見于2歲以內小兒。口吃,是指說話時言語中斷、重復、不流暢的狀態,是兒童期常見的語言障礙。約有半數口吃兒童在5歲前發生。言語發育延遲,是指兒童
生活實例: 宣宣在日本出生,她出生3個月后就進了當地的幼兒園。與國內幼兒園不同,我們大多數收托3歲以上的寶貝,現在收托2歲寶貝的也漸漸多起來,但收托2歲以下的幼兒園還是很少。日本就業壓力大,家庭的雙職工比較多,有一半的日本幼兒園對3個月的寶貝就提供收托服務。因為工作關系,媽咪把宣宣送到了京都市伏見區墨染幼兒園,每天早上8點送去,晚上6點接回來。剛開始媽咪非常擔心,這么弱小的生命,餓了、渴了、拉了、尿了,媽咪以外的人能照顧好嗎?她懷揣著不安,但默默地配合著幼兒園的工作要求,如購買單子上所列的物品,每天晚上取回臟衣服洗,每天記錄寶貝在家的情況等。這樣,寶貝不到2歲就能自己吃飯了,令國內的同事贊嘆不已。現在,2歲的宣宣隨媽咪回北京接著上幼兒園,擁有班上小朋友最陽光燦爛的笑容,熱愛爸爸媽媽但又不黏人,跟老師和小朋友相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總會出現一定程度的逆反心理:大人不讓做的他偏要做,大人讓他做的他又偏不做,明明知道是對的卻也不去做,明明知道是錯的卻偏要去嘗試。孩子的“逆反心理”表現比較突出的兩個時期是幼兒期和青春期,這期間有的孩子表現的逆反輕一點,有的孩子表現的逆反重一點,但這通常都是孩子自己無法控制的,正如他不能控制自己長高一樣,他也不能控制自己的逆反,這是孩子長大成人的必經之路,是不可避免的。 一. 是幼兒心理發展的必然 逆反是幼兒心理發展過程中必然要出現的心理現象,也是一個人在其心理發展和成長中的第一個“反抗期”。一般說來,孩子在一歲到二歲半的時候開始進入“否定的年齡段”,這個時間可以持續到六歲左右。在這個階段,幼兒的自我意識逐漸增強,他們對其周圍世界
問:我的兒子3歲了。是個老實的孩子,在外面常受到別的小朋友欺負,有時手或瞼還被抓破了。遇到這種情況,家長應該怎么辦? 答:小孩子之間打打鬧鬧,發生磕碰是常有的事。今天你打了我,明天我打了你,后天也許倆人又和好如初了。孩子之間的矛盾,來得快,去得也快,家長不必看的那么嚴重。 但是,現在都是獨生子女,如果自己的孩子生性老實,總在外面挨欺負,三天兩頭“掛彩”回來,恐怕哪位家長都受不了。怎么辦呢? 我們的傳統教育中,一般是不讓孩子對欺犯行為作出反應。“打不還手,罵不還口”“惹不起,還躲不起”堪稱是這種教育的“經典”。家長千方百計讓孩子避開來自外界的“威脅”,而不是教育孩子如何正確面對外來的侵犯,學會保護自己。惹急了,也就是帶著孩子找對方家長,卻不告訴孩子自己應該怎么解決。 以后碰到類似的情況,孩子還是不知所措,要么怕“
孤獨癥兒童的一個特征是,無法與真人進行虛擬的游戲及可變的交流。在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年會上,美國西北大學心理學家和語言學家的報告說,與“虛擬玩伴”的“交流”能夠激發孤獨癥兒童潛在的社交技巧。 在實驗中,該“虛擬玩伴”是一個8歲的中性卡通兒童,出現在投影儀屏幕上。當與真實兒童交流時,一半的動作發生在真實世界,另一半發生在虛擬世界。通過玩具上的傳感器,真實兒童能夠來來回回地運動玩具。同時,虛擬玩伴則“觀看”著他們玩耍。而且,虛擬兒童還能夠發出聲音并做出逼真的表情和手勢。 研究者表示,10年前設計虛擬兒童,最初是為了研究正常兒童的語言能力。現在應用于孤獨癥兒童身上后發現,這種交流能夠開啟孤獨癥兒童的社交技能。研究發現,在與虛擬玩伴開始進行玩耍20分鐘后,孤獨癥兒童就能自然地提問或回答問題。在另一個實驗中,讓孤獨癥兒童“成為”虛擬兒童,當孤獨癥
在叮當說話還不利索的時候,我就常常看見他有時蹲在地上,專注地對著一群忙碌的螞蟻自言自語;有時仰望頭頂掠過的大雁,驚奇地發出一串誰也聽不懂的話語。后來會說話了,我就發現叮當小小的腦袋里怎么會有那么多我都無法想像的故事,他會對秋風吹落的樹葉說:“大樹下雨了”,看到一大一小的兩只小松鼠會說:“媽媽和DANIEL拉手回家。”我驚訝他豐富的想像力和語言的組織能力,想來想去覺得是圖書館的STORY TIME(故事時間)讓他的小腦袋會有那么多故事。 社區圖書館 在美國幾乎每個社區都有免費的公共圖書館,在每個圖書館里都有一個KIDS’CONNER,也就是專門給孩子們設置的小小圖書館。這里除了適合不同年齡孩子的書以外,還有兩排電腦專門給孩子們使用,另外還有兒童雜志、DVD和錄像帶可供借閱,這一切都是免費的,一次最多可以借10
胡佩誠講性 “認為‘手淫有害’的錯誤宣傳才是真正有害的。美國性學專家根據實驗,已經證實了手淫與標準的性交對身體的影響完全一致。”昨天(6日)下午,中國性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北京大學心理學教授胡佩誠為1500名廣東省政府官員和學術界人士作了《走向人類性健康》的精彩報告。 嬰兒“口欲期”吮吸生快感 胡佩誠對人生各個階段的性發展特點和教育方式進行了詳細分析。 根據醫學研究,0到1歲半男嬰兒也會出現陰莖勃起,女嬰陰道也會出現分泌物,嬰兒這時候屬“口欲期”,通過吮吸能產生快感,因此專家會提倡母乳喂養。胡佩誠說,如果嬰兒的這種欲望無法滿足的話,長大后可能出現嚴重的補
問:我的兒子5歲了,平時家里沒有客人來時,還算聽話,守規矩,可一旦家里來了客人,他就像有了保護神似的,放肆起來。當著客人的面,我又不好意思管他。您說,我該怎么辦呢? 答:有不少孩子常常在家里來了客人時,故意放縱自己的行為,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人來瘋”。 孩子在有客人時表現“異常”,這與現在家庭大都是一個孩子,長期單獨玩耍,與外界接觸少有關系。孩子都愿有個伴,不管是成人還是小孩,一般有客人來訪時,雖然主要是來拜訪家長的,但孩子也會因為家里多了一個人而高興。 如果大人只顧談天說地,那就會很讓他傷心,認為沒有看到他的存在。為了表明他自己的地位,他也會主動插話,拉客人與他做游戲,若順著他呢,他會興奮不已,若是家長稍加阻擋,他便會大鬧一通。 碰到這種“人來瘋”,有的人認為當著客人的面管教孩子,是對客人的不尊重,弄不好還會使客人難堪。另外也怕傷了孩子的自尊
問:我最怕帶孩子上商場了。只要一進商店的門,孩子是看見什么要什么,哪怕家里有的,也非纏著大人買,不買就蹲在地上又哭又嚷,賴著不走,我真拿他沒辦法。 答:我們在一些商店或公共場合,常看見這樣的現象,孩子非向大人要這要那、不管大人如何哄勸,就是不聽,嚴重點的干脆躺在地上打滾。某些家長束手無策,只好滿足孩子的要求,結果是惡性循環,幼兒提出的要求越來越多,越來越不近情理。 要求提得不合理,這是幼兒的一般特點。由于幼兒年齡小,智力低,他們只能從自己當時的興趣,愛好愿望出發提出要求,而不能考慮自己的要求是否合情合理,這是幼兒社會化過程中的必然現象。在獨生子女中,愛提無理要求的現象尤其突出。 這種現象的原因實際上跟父母平時對孩子縱容,嬌慣有關系。現在都是獨生子女,有許多孩子平時在家里養成了說一不二的毛病,家長不及時引導,教育孩子,而是一味地滿足,遷就,讓孩子
自卑是一種性格缺陷,而一個人的自卑性格的形成往往源于兒童時代。無疑,自卑對兒童的心理健康將產生負面影響,更對一個人的身心兩方面的正常成長起消極作用。美國兒童心理治療專家霍夫曼指出:當家長的須關注自己的孩子有沒有自卑心理,一旦發現,應盡早幫助克服和糾正,以避免隨年齡的增長最終形成自卑性格。霍夫曼還認為,自卑兒童往往會表現出如下早期征兆: 常年情緒低落 如果孩子常常無緣無故地郁郁寡歡,那很可能就是自卑心理使然。 過度怕羞兒童,特別是女童略有怕羞純屬正常,但如怕羞過度(包括從來不敢面對小朋友唱歌,從來不愿拋頭露面,從來不敢接觸生人等等),則可能內心深處隱含有強烈的自卑情緒。 拒絕交朋結友 一般來說,正常兒童都喜歡與同齡
問:我的孩子今年5歲了,平時根本坐不住,教他點東西也不學。我們給他報了一個少兒英語班,可他根本不專心聽講,總坐不住,動動這兒摸摸那兒。說他也不聽,他脾氣變得十分煩躁。眼看著別人家的孩子一個班又一個班地學,我的孩子為什么就不行呢?小孩子太貪玩可怎么辦呢? 答:不少父母為孩子好玩所困擾,或苦口婆心,或懲罰責罵,或棍棒相向。“文韜武略”用盡,仍難盡人意。現在又都是一個孩子家長盼子成“龍”心切,碰上這樣的孩子真是傷神。 但是,家長們應該知道,好玩是人的天性。日本學者用超聲圖像觀察發現,人在母腹中就有了最初的玩耍行為,而且花樣還不少,諸如揮手踢腿,玩弄臍帶,吸吮手指,伸臂眨眼做怪相。即使成年人,好玩的天性也未泯滅,8小時之外的打牌、下棋,養鳥栽花,不都是這種天性的流露嗎?玩也是孩子接觸社會,認識世界的一種“學習”。 我們知
兒童性角色畸形 所謂性角色畸形是指男女性別的差異,雖有先天生物學的基礎,如生理解剖的不同,性腺激素的不同,但又有心理體驗和自我意識的不同。也就是說,一個人把自己看作是男性還是女性,心理學上稱之為性別角色,大約到3歲時,兒童的性別角色已形成。如果小男孩把自己看作是一個與周圍女孩一樣的人,在打扮、表情、舉止上努力模仿女性,即成為女性化男孩。反之,如果小女孩把自己看作是一個與周圍男孩一樣的人,在打扮、表情、舉止上努力模仿男性,即成為男性化女孩上述兩者均稱為性角色畸形。 兒童性角色畸形的調查對象和方法 篩選對象 凡男孩穿女裝,說話娘娘腔,舉止嗲溜溜,喜歡女娃娃,做游戲常扮女人,喜與女孩結伴玩者;凡女孩穿男裝,伴說話粗魯,舉止粗野,喜歡玩汽車手槍,做游
孩子的害怕心理是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在與大人思想交流并對外部世界進行認識、思考過程中出現的。從一定意義上講,完全沒有害怕心理、無所畏懼的人,只有初生嬰兒才是這樣。 孩子的害怕心理,往往容易形成膽怯、畏縮不前的性格,從而導致心理不健康。為此,對孩子的害怕心理,大人弄清原因,具體對待,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防止。 一般說,孩子的害怕心理多半是被恐嚇出來的。 孩子年幼無知,受到恐嚇就會產生害怕心理。這種情況完全是大人,尤其是家長造成的。當孩子不聽話或不順從大人意志時,許多家長為圖省事或無能為力,喜歡用恐嚇的方法使孩子就范。例如:"再不睡鬼來了"、"不聽話就關到黑屋子里去"、"不好好吃飯老虎就來搶了,"一次,我看以這樣一件事:一個孩子無理取鬧,父親說:"你哭,狼來了。"孩子四處瞅瞅,雖然有些害怕,但還是哭。父親又說:"你再哭,公安局來人抓你了!"
我兒子5歲半。很犟,上課從不舉手發言,害怕在眾人面前表現。還常嘆氣,說怪話“我真想死”,有時又說“我不要死”。正經的學習他都不想搞。總喜歡捉蟲子、蝴蝶等,又不會養。脾氣很大,常愛急燥,跺腳,喊叫,生氣時偷偷無聲地哭。對陌生的小朋友又不敢主動去交往,他的朋友都是女孩。對這樣的孩子該怎么辦? 專家答—— 我們通常所說的孩子的“脾氣”與先天的氣質特點有關,比如粘液質和抑郁質的孩子就有內向、好靜、內心體驗豐富等特點,多血質的孩子則有急燥的特點,您的孩子可能就兼有這些氣質類型的特點,當然在一定程度上也與教育方式有關,如父母經常表現出沒有耐心、方法簡單粗暴等。 針對您孩子的這種情況,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改進: 一是耐心引導。在孩子將要出現或已經出現急燥情緒時可用平穩的語氣勸解或用其它活動轉移注意,在孩子年齡稍大后,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