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某電視片播出的兇殺場面,讓許多孩子產生了心理障礙,到安定醫院兒科就診的患者也突然增多。小病人們說,他們無論干什么眼前都有那些恐怖鏡頭。7歲的小奇原先是個非常聰明的孩子,想像力豐富。他剛入院時,總說眼前有魔鬼,而且抽搐發抖,自己打自己耳光。據醫生介紹,這種疾病就是現在愈演愈烈的兒童現代病的一種,此外,還有電腦頸椎病、肥胖癥、高血壓等以往出現在成人身上的疾病。 誰把恐怖帶給孩子 在北京市安定醫院,有一群很可憐的小病人,有的孩子整天處在恐懼中,有的孩子總是在和俠客比武。醫生說,這些孩子都是兒童精神分裂癥患者。 安定醫院的賈軍樸大夫告訴記者,專家研究發現,近十年兒童發生精神分裂癥的比例明顯增高,患者也是年齡越來越小,這種情況和現在社會上鬼怪片、恐怖電影、武俠小說流行有很大的關系。不過,即使稍大的孩子也缺乏心理承受力,賈大夫曾收治一個18歲的女孩
很多研究專家把混沌未開的寶寶與學富五車的大科學家們相提并論,曾讓人感到不可思議。其實,還真是這么回事,探索欲望促使我“發現”和獲得知識的過程,確實與科學家是一樣的。 每次洗完澡后,媽媽都用一條雪白的浴巾包裹軒軒。有一天換了干凈衣服,媽媽沒來得及把浴巾晾起來。軒軒在屋里走動,不小心踩在浴巾上,發現浴巾上留下了黑印。這是什么?她又踩了一腳,又一個黑印。干脆兩只腳都試試,果然兩個黑印。哇!太奇妙了!她接著踩、踩、踩……一會兒,媽媽過來了很生氣:“誰把雪白的浴巾變成了大花臉?”軒軒聽了媽媽的話卻高興地“咯咯”笑個不停。 研究發現,嬰幼兒的知識并不是父母耳提面命傳授的直接結果,而是自己積極主動建構的成果。這就是說,任何外來的知識寶寶都不“認可”,只有通過自己的研究和探索,與自己的觀察和體驗“對上號”了才會“認可”外界教給他的知識。 所以,孩子天生都有探
家庭可以為子女創造一些條件以預防兒童多動癥的發生,具體可以從下兩條入手: 1.為兒童提供安靜的學習環境。如果環境不安靜,家里或者親朋滿座,高談闊論,或者電視機聲音開的很響,都會影響孩子,使之無法專心學習。因為兒童很容易分心,他們的被動注意力強于主動注意力,所以一旦外面有動靜,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周圍的環境所吸引。如果孩子一面看電視,一面做作業;或者一面背書,一面參與大人的談話,時間一長,就會產生做事沒有條理,思考問題也難有系統性,容易雜亂無章,沒有頭緒。這就是不良的家庭環境引起的兒童多動癥狀,而這一點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因此為孩子提供一個良好、安靜的學習環境,對避免形成多動癥狀是十分重要的。 2.家長要引導孩子讀書時注意勞逸結合。父母不要逼孩子死讀書,如果在孩子學習時,不讓他們適時休息,而是老是不停地做作業、背書,那么時間一長,大腦會產生保護性抑制
許多父母常誤以為孩子的性教育,僅限于性器官的教育,又覺得進行性教育,可能會“污染”他小小的心靈。殊不知性教育涵蓋的層面極廣,而且也非青少年的專利,在學齡前可以進行的部分包括:了解家庭的功能,認識及保護自己身體、認識男女構造的不同、隱私權的觀念、體會生命的奧妙,男女性別認同及差異等等,反而是性器官的部分,對三歲以前,或幼稚園的小朋友而言,除為身體的一部分外,不具太大意義,家長自己并不用想得太過復雜! 大多數家長一談到“性”,便直覺認為和色情或跟性欲有關,而沒有考慮到孩子的身心發展概況。舉例說明,出生l、2個禮拜的孩子就會勃起,但原因可能出自于局部充血,或洗完澡后血液循環變快、穿尿布時候受到摩擦等,那樣的勃起皆屬于正常的現象,完全沒有性的味道。 而家長若將它視之為“生”,還是一種身體反
一位九歲女孩,見到漂亮的成年女性,就會說“我恨你”。為了弄清原因,父親帶她去找了心理醫生。經過誘導,女孩說出了原因。原來有一天她看到父親在和一個漂亮阿姨親嘴,頓時又氣又羞。女孩知道,媽媽曉得后會生氣,于是保持沉默。但從此見到漂亮阿姨就形成了一種條件反射。 女孩的父親解開這個謎底之后,慚愧不已。他沒想到自己的一段外遇會被女兒瞅見,并且會對她造成這么大的影響。這個苦澀的故事,不僅給女孩的父親留下了教訓,也帶給我們思考。 審視許多“問題孩子”,幾乎都可以發現來自家長的影響。心理疾患對孩子的成長是極大的隱患,甚至會使孩子的一生都蒙上陰影。專家指出,青少年出現心理問題,要從大人身上找原因。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那么與孩子朝夕相處的家長又是如何潛移默化著他們的呢—— 孩子做了好事,興沖沖告訴家長,有的家長會劈頭一頓訓斥:你
林林下午放學后對媽媽說:“我再也不去幼兒園了,我的手工做得好,老師卻把濤濤的手工放在柜子里展覽,他做的一點也不好。”當老師表揚其他小朋友時,林林總會悶悶不樂,而且經常故意攻擊受表揚的小朋友。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究其根源是嫉妒心在作怪。 嫉妒心理在孩子中是普遍存在的,由于現在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容易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認為所有的人都應該向著自己,好東西都應該是自己的。再加上心理調節能力差、社會經驗不足,以及羨慕別人,渴望受到師長重視等原因,都是造成嫉妒心理的因素。 孩子的嫉妒行為在大人眼里可能很孩子氣,認為無關緊要,但是如果放任自流,任其發展下去,當孩子長大后會形成性格缺陷,變得心胸狹窄而且對別人的成績十分仇視,最終結果是被周圍人擠出局外。 作為家長要積極引導孩子戰勝嫉妒心理,首先要肯定
看著別人家的寶寶面對媽媽的離開哭得生離死別似的,而你的寶寶卻從來大大方方地任你來去自如,你千萬別先偷著樂,因為,這并不是什么好事情—— 3 歲的佳佳在小區里是有名的乖寶寶,和誰都挺好。但是,媽媽文慧卻發現,每次上班之前和佳佳告別時,佳佳連頭都不抬一下。下班回家想和佳佳親熱親熱,佳佳也表現得很冷淡。這孩子是不是不正常?佳佳媽媽心里開始不安了。 這種擔心并非多余,因為她和孩子之間確實出現了問題:母女間沒有建立起安全依戀關系,所以佳佳對她“不親”。嬰兒依戀的3個階段第1階段:出生~6周 &nbs
處于花季的少年兒童應該充滿歡笑與喜悅,但隨著社會競爭的加劇,心理壓力過早地降臨到他們的身上。他們要面對過重的學業負擔、升學的巨大壓力,以至于精神長期處于緊張狀態,從而導致各種心理偏差或疾病的發生。但許多家長還沒有意識到這方面的問題,認為孩子身體強壯沒有什么疾病就是健康,即便學習上出現什么問題也與身體狀況無關。 其實,孩子的健康包括生理和心理兩個方面,只有同時具備了健壯的體魄和健全的心理,才能稱得上是健康。所以,即便孩子看上去身強體壯,如果連續6個月以上出現下列情況,家長則要及時為孩子進行心理咨詢: 一、雖然智力正常,但存在與實際年齡不相符的注意力不集中、活動過多、沖動任性、自控能力差、行為異常(如說謊、逃學、小偷小摸)等特征,則有可能屬于多動癥。這種情況以男孩子居多,一般約為女孩子的4~9倍。 二、對學校過分恐懼,想方設法找各種借口逃學,
一個健康的人,不僅身體健康,心理也要健康。如何理解兒童的心理?兒童心理健康的標志是什么?這是家長必須了解的。下面就這些問題作一些闡述。 對于幼兒的心理健康,近年來國內外有不少教育工作者同心理衛生專家共同研究,他們對此提出了初步看法,認為一般心理健康的幼兒有如下特點:智力發育正常,喜學愛問,情感豐富,情緒開朗;行為活潑而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合群、樂群,能適應集體生活,能與同伴友好相處。具體說來,他們在生活、學習、勞動以及與人相處等方面,應有如下表現: 1.情緒基本上是愉快、穩定的。不經常發怒,不無故摔打玩具與其他什物;生活起居正常,能按時入睡,睡眠安穩,少夢魘,無吮吸手指或咬物入睡的習慣;基本上能聽從成人的合理囑咐,不過分的挑食、揀穿,不經常無理取鬧。 2.求知欲較強。喜歡提問題并積極尋求解答;學習時或完成任
有些寶寶害怕陌生人,在生人面前不敢說話,甚至連看都不看。一般來說,寶寶在生人面前拘謹、不說話也不是大毛病,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現象會逐漸消失。但是如果家長能在教育上早加注意,就能克服寶寶的這種毛病。 那么,怎樣幫助可克服寶寶的這種怕陌生人的毛病呢?最主要的要給寶寶創造更多的機會與家庭成員以外的人接觸,經常抱孩子在外面走走,使他習慣于看見外人的面孔。如果發現寶寶已又怕陌生人的缺點,要逐步創造條件幫助克服,不要用威脅和斥責的方式去校正。
被譽為“中國親子關系第一人”的董進宇博士在成都樹德中學光華校區,為該校1000余名學生家長舉辦“怎樣培養優秀孩子”的家庭教育講座。“孩子有問題,100%都是家長有問題,”這是董進宇著名的論斷。 董進宇說:“優秀學生與父母的親子關系是正常的:人格平等、相互尊重、理解、體貼,家長無條件愛孩子,孩子也懂得感恩、信任;相反,如果親子關系是扭曲的,父母對孩子居高臨下、隨意打罵、不交流、不信任,那家長越努力管孩子,孩子的毛病越多。”“孩子就像一棵樹:樹冠好比孩子的知識和技能;樹干好比孩子的身體;樹根則是孩子的心靈。”董進宇指出,知識和技能是需要專業的老師們去培育的,樹干則是靠孩子自身發育成長;家長最重要的,是要做好樹根的工作,就是要培養孩子健全、健康的心靈和品質,比如愛心、勇敢、善良、感恩、責任等
手淫是人類性活動中最常見的一種形式,目前國內外都已認為這是一種自然的、正常的、健康的行為。根據弗洛依德人格發展理論,人類性感區域的變化可分為幾個期,在性器期(3-7歲),性器官成為兒童獲得滿足的主要來源,表現為玩弄、撫摸外生殖器。因此,從發育的角度看,這是正常的暫時現象。 生殖器自摸在小學低年級期間可能開始變得更為蓄意,也或許不可能。你對此或許也不能做太多的什么。我的一個女友說,她的第一次性高潮大約在6歲或7歲。我的一個同事告訴我她6歲女兒的故事:很小的時候,她女兒就常常趴在家具上或用洋娃娃摩擦她的陰部,他們告訴她這種行為應該在她自己的房間私下里做。在她的女兒大約6歲的時候,一天晚上媽媽進到她的房間去吻她并道晚安。從女兒的動靜中媽媽意識到她在手淫。她6歲的女兒說:“媽媽,你能出去嗎?我正在摩擦,我就快要到那特別舒服的時候了。”很清楚,
尋找可教時刻:性教育專家認為利用生活中的“可教時刻”和“黃金機會”對孩子進行性教育的做法,遠勝于等著對孩子進行一次“嚴肅的性談話”所起的作用。你可以尋找那些很容易提出問題的機會。 如果你帶3歲的孩子在公園或商店看到一位懷孕的婦女時,你可以告訴他:“那位阿姨懷孕了,肚子里有一個小寶寶,正在她身體內的一個叫子宮的地方成長。” 理解孩子的需求 找出孩子在各個發展階段真正要問你的是什么問題,這非常重要,另外,澄清孩子的問題也很重要。父母與孩子在交流中所出現的理解偏差問題常有發生,要使用適合你孩子發展水平的詞匯和概念。孩子是具體思維者,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要到青少年的某個時期才能得到發展。&nbs
兒童的成長包括生理發育和心理發展,成長的兒童在各年齡階段身心都有較大變化。兒童期的成長過程,分為四個階段,其特點如下: (1) 嬰兒期(0~3歲):孩子日長夜大,身體的各種器官、系統也逐漸發育成熟。第一年腦發育較快,腦重可達1000克,相當于成人腦重的75%。心理活動也有相應發展,如簡單的語言發展,至3歲時詞匯量可達成1000個左右;認知能力發展,3歲時能分辯基本顏色,能集中注意力、記憶兒歌及簡短故事;情緒和個性的發展,易哭易笑,喜怒無常,對母依戀,一旦分離,則出現焦慮哭鬧。應將焦慮減少到最低限度,使孩子感到舒適安全。嬰幼兒期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階段。人格培養要從小抓起。 (2)幼兒期(3~6歲):六七歲時腦重量接近成人水平。言語發展很快,六歲時詞匯量可達4000個;思維和想像能力也得到了發展,能重述故事內容
在許多人看來,新生兒除吃、睡、哭之外,沒有其他的行為能力和心理活動。但現代醫學證明,新生兒有令人驚奇的行為能力,并有神秘多變的心靈世界,需要進行心理護理。 1、多與嬰兒對視: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嬰兒大腦有上千億的神經細胞渴望著從“窗戶”進入信息。 被母親多加關注的孩子安靜、易笑,易形成良好的性格。 2、多與嬰兒說話:耳朵是嬰兒的第二個心靈窗戶。當嬰兒清醒時,可輕輕呼喚寶寶的名字,并溫柔地與其說話,經常聽到媽媽親切的聲音會使嬰兒感到安全、寧靜。 3、多給嬰兒溫柔的撫摸:皮膚是嬰兒第三個心靈窗戶。溫柔的撫摸會使關愛的暖流通過爸爸媽媽的手默默地傳遞到孩子的身體、大腦和心里,對嬰兒智力及健康的心理發育起催化作用。 4、周到的日常護理,如按需哺乳等,可以使嬰兒獲得生理上最大限
專家指出,太過嚴格的家教會對孩子性格產生不良影響,這些孩子普遍患有亞健康的癥狀,社會適應能力較差。比如,有些孩子的家庭環境很不錯,父母都有著一定的社會地位。他們對孩子的希望很高,因此實施了嚴格的家教,由于家庭教育的影響,這些孩子也對自己有著較高的要求。但問題是,一旦孩子們經歷了一些挫折就容易出現不能接受事實的情況,從而逐漸出現了強迫思維等癥狀。 因此,專家建議:在生活中,父母應多給孩子一些鼓勵,教育孩子要有戰勝自我的信心,而不要因為孩子們達不到父母的高要求總是打擊他們。
隨著孩子的長大,對周圍的一切事物也充滿了好奇心。那么如果孩子問你一些關于性方面的問題,你要怎么回答呢?要覺得尷尬嗎?看看以下十三個問題的回答,是否能夠解決你的困惑? 1.孩子指著父母的生殖器官問那是什么時,該怎么說? 答:這樣的問題往往令很多父母不知所措,在回答與不回答之間發生一場嚴肅的心理戰爭。但請你無論如何都別忘了,孩子此刻仍用期待的眼神,等候著你的答案。若你的小孩只是個學齡前的小朋友,你只要簡單易懂地告訴他那叫陰莖即可。爸爸的尿會從那個地方流出來。 2.可不可以和孩子一起洗澡? 答:當然可以,和學齡前的小孩一起洗澡,也是一種性教育,因為通過親子共浴,你可以教給孩子很多有關人體的知識。孩子長大到他不想和你一起洗澡,或者開始有些低觸時,就是停止親子共浴的時候了。 3.我該將裸女畫拿下來嗎? 答:如果你把那一幅
吮吸手指 在嬰幼兒時期,吮吸手指是一種很常見的不良行為,到2-3歲以后,這種現象大大減少,但是有一部分兒童在饑餓、寂寞無聊、焦慮不安、疼痛或身體不大舒服的時候,仍然會吮吸手指。如果偶然發現這種行為,或持續時間不長,屬于正常現象,隨著年齡的增長會逐漸消失。但如果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依然吮吸手指玩樂,說明孩子出現了行為上的偏移。如果孩子這種不良行為得不到及時糾正,那么,這種不良行為就會固定下來,而形成頑固性的習慣。 兒童吮吸手指行為的糾正 1.對于已養成吮吸手指的不良衛生習慣的孩子,應弄清楚造成這一不良習慣的原因,如果屬于喂養方法不當,首先應糾正錯誤的喂養方法,克服不良的哺喂習慣。要培養孩子有規律的進食習慣,做到定時定量,饑飽有節。 2.家長要耐
“越是對學習高度重視,家長越容易忽視孩子的心理成長。”昨日,心理輔導老師對家長們的疏忽敲響警鐘。 大多數家長承認只關注孩子的學習和身體,很少考慮到孩子的心理成長,更不知道很多問題其實是心理問題在作怪。面對輔導老師的詢問,有些家長甚至表示:心理?小孩子懂什么?學習好了夸獎兩句,成績差了就罵兩句。熱線輔導老師對此感觸很深:大多數家長都是在孩子學習成績突然下滑時才慌了神,但又束手無策。因忽視心理教育產生的問題比比皆是,比如孩子身上常見的自卑、焦慮、抑郁、恐怖、強迫等情緒,這些問題又常伴著各種軀體的不適,如頭痛、抽搐、嘔吐、腹痛以及睡眠障礙等。孩子被心理問題困擾,父母又疏于疏導,孩子必然出現成績下滑、厭學、逃學、打架、撒謊、偷竊、口吃、迷戀網絡
寶寶在生病期間,食欲下降,選些寶寶愛吃的、好消化的食物,是很自然的。但是,并不等于病好了就可以挑食、偏食。 生病,需要臥床休息,但是隨著體力逐漸恢復,應該讓孩子自理生活,不能養成懶散、依賴的毛病。 過分的呵護、放縱,在孩子身體康復以后,就可能落下許多心理上的"后遺癥"。比如,心理年齡倒退,孩子變得比以前幼稚、脆弱、膽怯、無能。于是就出現這位年輕父親所說的:"三歲了,喝水非用奶瓶才肯喝;腿不軟了,非讓抱著;平時去幼兒園高高興興,現在為達到呆在家里的目的,在幼兒園不吃不喝"。"因為孩子覺著呆在家里能想干什么干什么,全依著他",后面的話是我接著說的。 過分的呵護,使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