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父母常誤以為孩子的性教育,僅限于性器官的教育,又覺得進行性教育,可能會“污染”他小小的心靈。殊不知性教育涵蓋的層面極廣,而且也非青少年的專利,在學齡前可以進行的部分包括:了解家庭的功能,認識及保護自己身體、認識男女構造的不同、隱私權的觀念、體會生命的奧妙,男女性別認同及差異等等,反而是性器官的部分,對三歲以前,或幼稚園的小朋友而言,除為身體的一部分外,不具太大意義,家長自己并不用想得太過復雜!
大多數家長一談到“性”,便直覺認為和色情或跟性欲有關,而沒有考慮到孩子的身心發展概況。舉例說明,出生l、2個禮拜的孩子就會勃起,但原因可能出自于局部充血,或洗完澡后血液循環變快、穿尿布時候受到摩擦等,那樣的勃起皆屬于正常的現象,完全沒有性的味道。
而家長若將它視之為“生”,還是一種身體反應,那他對待孩子的心態就會不一樣。如果家長用性的角度來看孩子勃起這件事,很容易產生過度聯想和焦慮。但若以生
理發展來看,這其實沒什么好大驚小怪的。因此在學齡前,特別是3、4歲的時候,爸爸媽媽不妨將性教育當作“人身教育”,然后你就會發現,就像每個人都要認識及使用自己的手、了解
刷牙是為了保護牙齒的道理一樣,教導孩子認識自己的性器官,及學會好好的使用、保護這屬于身體的一部分,這些都是一個人怎么認識自己、照顧自己的過程,一點兒都不需要尷尬。家長最重要的任務,便是配合孩子的身心發展,提供適切的啟蒙內容。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