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妒是與他人在比較過程中,發現自己在才能、名譽、地位或待遇、享受等方面不如別人而產生的一種情緒狀態。這種情緒很復雜,羞愧、憤怒、怨恨等等兼而有之。 小孩子有嫉妒心理嗎?有人覺得這么小的孩子不太可能。 其實科學證明,嫉妒作為一種心理活動產生是很早的。有人做過實驗,15個月的孩子,如果媽媽當著他的面抱別的孩子,他就會有所反應,非要讓媽媽放下別人抱自己,并緊緊摟住媽媽,好像在說:“這是我的媽媽,不是你的。” 生活中我們發現,好多種情況都能使孩子產生嫉妒。 比如,家里來了別的小朋友,媽媽夸贊幾句或表示親呢些,自家的孩子就會嫉妒,對外來的小朋友來取不友好的態度。 如果別的小朋友有什么好玩的玩具,自己沒有,心里就會不好受。 兩個孩子玩游戲本來好好的,一個孩子看別人搭積木搭得又快
問:我的孩子今年4歲了。一次他有點肚子疼,我送他去幼兒園時,就對老師講,室外活動先不讓他參加了。不料,過了幾天,老師講,你家孩子會自己‘請假’了。他自己跟老師說肚子又疼了,不想參加室外跳繩活動了。事實上,他那一天好好的。我一聽十分生氣,這么小就學會說謊騙人,那還得了!聽說三四歲的孩子特別喜歡說瞎話。我很擔心,如果孩子從小就養成愛說謊的習慣,那可如何是好? 答:有許多做父母的都發現,孩子到了三四歲時,特別愛編瞎話。父母怕孩子染上說謊的惡習,因此很著急。 其實,這是孩子三四歲左右時特有的現象。孩子撒謊有多種情況,作為家長要細心分辨。 有的是無意撒謊,因為這一時期的孩子,由于年齡的關系,對事物反映的精確性較差。我們成人由于有一定的知識經驗作基礎,所以對事物的屬性就能抓得比較準,能夠客觀的反映事物。而幼兒感受器官的發展還
細心的家長有時會發現,有的孩子在交往中模仿成人擁抱親吻。在對待這類問題時,家長應注意以下幾點: 1、大多數孩子與異性伙伴擁抱親吻,往往是一種純模仿性的行為,他們用從大人那里學來的動作語言來表達這種天真的喜愛之情,實際上并不理解這種動作的真實含義,所以家長對此不必過于擔憂。 2、切不可把孩子之間的這種現象當作笑料宣傳或采取無所謂的態度,這樣會促使孩子模仿,以為這是成人贊同的,久而久之,這種行為得到強化,給孩子以后的心理發育帶來不良的影響。 3、如果家長發現孩子這種行為后大打出后,大罵孩子“下流”,會在孩子在心靈中留下陰影:有的孩子由于逆反心理促使他更繁地模仿這種動作;有的孩子產生自卑感,從此不敢和異性伙伴游戲接觸,導致日后人際交往的困難。 外國孩子童年時也常玩這種游戲,因為受
訓練干預療法 1.應用行為分析法。就是用行為主義原理和塑造原理去發展自閉癥兒童的各項能力,具有高強度、個體化和系統化。 2.訓練教育課程。專家會 據自閉癥兒童的特點設計個體化的訓練內容,針對語言、交際、感知覺等各方面缺陷進行針對性教育。 3.人際關系訓練法。主要有GUTSTEIN建立的人際關系發展干預(RDI)和GREENSPAN建立的地板時光兩大療法。 對于兒童自閉癥的治療,最佳的方法是個體化治療,主要以教育和訓練為主。但要注意,自閉癥兒童在治療過程中應該在家庭、特殊教育學校或醫療結構中接受治療。 藥物治療法 藥物治療主要是用于緩解自閉癥的癥狀,可以穩定自閉癥兒童的情緒、行為等。主要有抗精神病藥、抗抑郁藥、中樞興奮藥、可樂定、維生素B6和鎂劑等,對癥用藥。
1、所有的兒童,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和第二年就得到了結論:“我不行??你行”。這個結論是他們在童年環境中的依賴地位的產物,并永久的刻印在心里。在出生的頭五年,許許多多事情夾雜著強烈的情感,被印在我們幼小的心靈里,并且在以后,隨時可能再現。如果現在我們發現自己正處于一種依賴的情形中,我們就又回到了“小孩”,并體會到與幼年時同樣的情感。或許我們又感到“我不行??你行”。在畢生的時間中,我們都把時間用來拋棄、戰勝、證實或者推翻這個幼年得出的結論。 2、當我們長大后,就忘了兒時眼中的世界,忘了我們是多么軟弱無能,甚至忘了“我不行,你行”這個結論。但這個結論一旦得出,就被永遠的印記下來,即使這種結論對自己、對他人都不愉快,卻很有生命力。 3、但為什么有的兒童一開始就像小公主,小王子一樣快樂呢?難道他們不認為“我不行??你行”嗎?事實上,只有父母
有的孩子喜愛“缺點,而對自己的缺點,即使這些缺點與別人的一樣也不容易發現。所以,孩子喜歡告別人的狀,以示別人不好而自己好。3、 孩子“告狀”是為了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孩子遇到問題時常手足無措,他們便“告狀”,以求成人幫助解決問題。當孩子“告狀”時,成人應做出什么反應呢?1、 以尊重、理解孩子的態度認真傾聽。當孩子“告狀”時,成人不應以“去,我忙著呢!”或簡單地應一句:“知道了。”這樣的方法去對待,這對孩子是不禮貌、不尊重的,會使孩子更感委屈。成人應耐心傾聽,并從孩子的角度去尊重和理解他。2、 弄清事實,幫助孩子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成人應弄清孩子“告狀”的原因,適當安慰孩子,但不應完全相信自己孩子的話,更不應找別的孩子的家長爭吵,應鼓勵、啟發自己的孩子說出事情的過程,想想是誰的錯,該怎樣解決問題。3、 通過“告狀”,了解自己孩子的缺點。孩子"告狀"時說
編輯: 你好! 我是一個5歲女孩的媽媽。我女兒性格外向,是個特大方的孩子,她對小伙伴從來不吝嗇。 前幾天學校組織春游,我給她買了不少零食,當時我還想是不是太多了,誰知道人家回來書包里空空,我一問才知道,她都分給小朋友吃了,有的自己都沒吃上。平時不少小朋友愿意上我們家來玩,因為女兒有不少玩具都是她爸爸從國外帶回來的,她都愿意搬出來,再貴重、再喜愛的玩具也不例外。有時候玩的人一多,價格不菲的玩具就被折騰壞了,女兒也不在乎,下回還這樣。 其實孩子大方、愿意與人分享沒什么不好,但我怎么總覺得有點不對勁呢?而且女兒這么對小朋友,我可沒見過小朋友分東西給她吃,還經常聽她說“今天去小小家了,她媽媽非不讓她把那電動火車拿出來給我們玩”之類的話。看來不是所有的家長都像我這樣“沒心眼兒”。 我是不是也該給女兒一些“自私”教育呢?我很
胖小男孩壯壯,今年4歲。在媽媽的帶領下,他又蹦又跳地來到診療室。媽媽帶他來這里,是想讓醫生檢查一下,壯壯的“小雞雞”是否有問題。但沒想到,醫生剛想脫下壯壯的褲子,剛才還活蹦亂跳的他,竟然一邊大喊大叫起來,一邊用手緊緊捂住自己的“私處”,生怕被醫生看見。這時,任由媽媽不停地解釋、勸說,甚至用他最愛吃的巧克力哄騙,仍然無濟于事。最終,媽媽不得不采取了強制手段讓醫生完成了檢查。 事后,媽媽十分疑惑,壯壯為什么不讓醫生檢查“小雞雞”,難道是怕被割掉嗎? 專家表示:壯壯媽的猜測不無道理。一般,小男孩在生長發育早期,尤其是3-5歲,他們或多或少在思想上有一種擔心和害怕,惟恐失去“小雞雞”,兒童心理學稱為“閹割憂慮”。這是種特殊的,并與年齡有關的不健康心理。究其原因,有些是男孩在與女孩對比后產生的,但更多的則是由于孩子受父母
當孩子矢口否認你對他的“指控”時,你真是氣不打一處來!先別著急別上火,還是來看看孩子心里的秘密吧,也許,你們能更好地處理關于“認錯”的問題。 很多時候,即便是在“案發現場”,指著那被翻得亂七八糟、零落滿地的CD光盤,你問孩子:“這是誰干的?”你可以聽到的答案從“這是小狗干的!”到“這是外星人干的!”或者“它就是那樣的!”,你幾乎很難聽到他承認:“這是我干的!”四五歲的孩子不愿意爽快地承認自己犯的那些小過失,同時還能幫自己編造出各種理由和借口。面對這些小謊言和狡辯,很多父母都是難以容忍的,甚至還會給孩子扣上一些“帽子”——不誠實、不坦蕩、愛說謊!
孩子在交往中表現膽怯,究其原因大致有如下幾種: 1、生性氣質造成。這類孩子對陌生的人或事物比一般的孩子反應較為緩慢,需要長一點的時間來適應;也有的孩子神經類型弱,表現過于敏感,易緊張,對不熟悉的人、事、環境本能地感到害怕。 2、環境影響。家庭中的大人不善于對外交往,孩子和外界聯系少,缺乏交往經驗;生活在公寓式的小家庭里,嬰幼兒大多數被關閉在室內,缺少學習人際交往的生活空間,造成在交往中怕生、膽怯。 3、教育上的問題。孩子曾在以往的交往中受挫,如家長強求孩子叫人、表演等。 孩子因缺少心理準備或緊張而不愿意時,受到父母的逼迫、責備,造成孩子怕交往。 平時對待孩子要求過高過嚴,孩子做錯了事就受訓斥,孩子因怕失敗遇事退縮。 父母過分照顧孩子,什么都包辦代替,一旦遇到新的環境,孩子喪失適應新環境的能力,顯得手足無措。有的孩子因在家里缺乏規范的約束,不能控
問:我的孩子馬上就要上學了,可我發現他越來越不聽話,什么都和大人對著干,有時還表現出很煩的樣子。我想問一問,在教育子女問題上,家長怎樣做,孩子才樂意接受。 答:兒童從2歲至4歲出現第一“反抗期”,這種反抗不僅不是壞事,而且對他們的精神發育是至關重要的。我們無力也不應改變這種現象,但講究一點教育藝術,對于正確引導孩子則十分必要。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家長應該把尊重和信任放在教育首位。 有的人認為,小孩子只能約束,無所謂信任與尊重,不然他們會不服管教。因此,家長平時不注意傾聽孩子的訴說與要求,甚至不擇場地申斥孩子,挫傷孩子的自信心與自尊心,使孩子對家長望而生畏。 有的家長尤其是一些獨生子女家長則受孩子的左右,孩子說什么是什么,孩子要求什么做什么,以求得孩子聽從自己。 有的甚至為孩子護短,替孩子說謊,或是過分夸耀
調皮的孩子總是動不動就弄傷了自己,有時候甚至需要專門派出社工去到孩子家里了解教育情況,這些都會增加醫療保障體系以及社會的開銷。在家里,孩子搗蛋把家具弄壞,父母不得不花錢進行修理;孩子不聽話,被學校送回家,家長也不得不請假回家照看他們。 這些每年平均要讓家長多花4637英鎊。 英國的精神病學家通過研究發現,養育一個調皮搗蛋的孩子,無論對家長還是社會來說,都是一項“昂貴”的任務。根據研究人員的計算,那些特別調皮的孩子,平均每年要讓父母、醫療保障體系、學校和社會多花6000英鎊。 據英國《泰晤士報》1日報道,這些數據是由英國倫敦精神病學院教授斯蒂芬·斯科特領導的小組計算出來的。該研究成果日前被發表在《英國精神醫學雜志》上。 據介紹,研究小組一共對80個頑皮孩子的父母進行了訪問。這些孩子的年紀都在3至8歲之間,其中三
兒童性早熟可使兒童產生心理行為和體格發育兩方面的危害。患兒可能因自己在體型、外表上與周圍小伙伴不同,而產生自卑、恐懼和不安。過早來月經的孩子往往精神十分緊張,影響其正常生活和學習。個別情況下,女患兒成為性摧殘的受害者;男孩出現早戀傾向及過早的性行為。 由于性早熟患兒多伴有骨骼提前發育,骨骺提前閉合,雖開始身材較同齡兒童高,成年后身高往往不到154厘米。 性早熟能夠防治嗎?有關人士認為絕大多數性早熟可以治好的,但早期發現,及時治療性早熟非常重要。及時有效的治療不僅可以阻止第二性征的進一步發展,逆轉已存在的第二性征,使患兒獲得正常的心理狀態及期望達到的成人期身高,還可通過性早熟的診治,發現和治療引起性早熟的原發病。 如何盡早發現孩子性早熟呢?除日常生活中多留心觀察孩子是否有第二性征過早出外,10歲以前孩子身高增長突然加速往往是性早熟的
我們都知道孩子的情緒總是陰晴不定,說不好什么時候有不好了,孩子情緒變化大有時候也是會跟自信心有關。身為家長該如何去改善孩子的這種心理呢? 相信很多家長會發現自家孩子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總是處于一個自信心不高并且情緒不穩定的狀態。 而有些家長也會反省自己的行為,卻也沒有發現對于孩子的教育和呵護上面有什么不妥當的地方,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孩子出現這種狀況了呢?很有可能是因為孩子的“心理營養不良”。 鄰居家的孩子文文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據他媽媽講,平時已經對文文百般呵護,但孩子在與別人的溝通交流當中,總是習慣以悲觀消極的態度去面對。 尤其是在面對一些有難度的挑戰的時候,總是畏畏縮縮,不夠勇敢。這就讓文文媽媽感到非常苦惱,她不知道如何才能將孩子從這種窘境當中解脫出來。 而造成文文陷入這種不自信不穩定的情緒狀態的元兇就是在孩子兩歲之前
問:我的孩子三歲了。有時他表現不好時,我們就拿鄰居小朋友小宇給他做榜樣,“小宇可乖了,小宇就好好吃飯。”漸漸地我發現,我再提小宇如何時,我的孩子會說:“小宇不乖,小宇臭!”甚至見了面也不理小宇。有時還會跑過去,推人家一把。 孩子怎么會變成這樣呢?難道這么小的孩子就有嫉妒心嗎? 答:嫉妒是與他人在比較過程中,發現自己在才能、名譽、地位或待遇、享受等方面不如別人而產生的一種情緒狀態。這種情緒很復雜,羞愧、憤怒、怨恨等等兼而有之。 小孩子有嫉妒心理嗎?有人覺得這么小的孩子不太可能。 其實科學證明,嫉妒作為一種心理活動產生是很早的。有人做過實驗,15個月的孩子,如果媽媽當著他的面抱別的孩子,他就會有所反應,非要讓媽媽放下別人抱自己,并緊緊摟住媽媽,好像在說:“這是我的媽媽,不是你的。” 生活中我們發現,好多種情況都能
現在的寶寶多數享受不到在庭院里跳躍翻滾、玩水、玩泥、集體游戲等運動的快樂。有的寶寶在身體發育期,由于運動不足,成長到一定年齡段,就出現一種叫感覺統合失調的現象。 感覺統合是發育良好的孩子最基本的大腦生理狀態。在嬰幼兒期,寶寶的大腦發展特別快,大腦學習信息在賴于身體一感覺器官的輸入,學習后的大腦則發揮指揮身體及感官的能力。因為大腦、身體、感官的神經系統非常復雜,所以需要統合,這就是感覺統合。 在人類遺傳基因中,都有感覺統合的基本能力,每個寶寶生下來,就擁有此能力,但是這種本能必須在嬰幼兒時期和環境的互動中,在大腦中身體不斷地順應反應下才能高度健全地發
神經性嘔吐 神經性嘔吐又稱心因性嘔吐,可以看作是精神因素的軀體反應。本病患兒性格缺陷明顯,不少患兒具有癔病性格:自我中心,暗示性強,常在不良心理因素作用下發病,女孩多見。 臨床表現為反復餐后嘔吐,嚴重時可呈噴射狀,一般無惡心,嘔吐亦不費力氣,嘔吐量多少不等,特點是不影響食欲和體重,不嘔吐時依然活躍如常,體檢和輔助檢查,沒有任何器質性疾病的表現。可見于任何年齡,甚至是嬰幼兒。 神經性嘔吐的常見病因 1.各種因素導致的情緒混亂,如突然與父母親分離,強烈的刺激,親人死亡等。 2.對不愉快或感到憎惡的思想和經驗的反應,如一女孩上學遇見一因車禍導致腦漿迸出而死亡的行為,以后當看到豆腐類食品便聯想到這一情景而發生嘔吐。
有些孩子在放學回家后,常常對父母說“累得不想動了”。這里所說的“累”是孩子在緊張學習之后產生的一種疲勞感,而這種疲勞有的是屬于生理性疲勞,有的則屬于心理上的疲勞。 生理性疲勞一般是由于生理上的超負荷而引起的。不過,由于孩子們精力旺盛,能在短暫的休息后很快消除疲勞、恢復體力。心理性疲勞是由于心理上的弦繃得太緊而導致的,是人的主觀體驗的一種疲倦感。它的危害性在于不僅會引起生理疲勞,還會導致孩子對學習的厭倦情緒。 專家們認為,有心理性疲勞的孩子常有以下幾種表現: 1、變得不愛上學,不愿見老師,甚至每到上學前就喊“肚子痛”、“頭痛”等。 2、有的孩子不愿做作業,一看書就犯
在成長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秘密,孩子也不例外。孩子們心中那五花八門的“秘密”,是一片童話般的自由王國,是一方“非請莫入”的心靈圣地。面對孩子的“秘密”,家長們應該怎么做呢? 秘密從哪里來 0~3歲:沒有秘密。 3歲之前,孩子一直活在與父母等撫養者依賴、共生的世界里,總是把自己與別人的想法、體驗混在一起。他們尚未建立“自我”,因而也沒有秘密可言。 3~4歲:秘密萌芽。 在3歲左右,孩子開始明確意識到自我和客觀世界的分離,逐漸學會用“我”來稱呼自己。他能意識到有些事情自己很清楚,而其他人卻并不知情,“這是只屬于我的東西”,于是秘密出現了,這是一個全新
自古以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一直是家長們的心愿。如今,追求高學歷、高收入更成了眾多家長的育兒目標,這本無可厚非,但由此引發的家庭問題和兒童的心理行為問題卻令人擔憂。 在一些家庭,孩子的考試分數成了家庭氣氛的晴雨表,孩子的失敗成了父母互相埋怨而對家庭失望的理由。一些家長對孩子學習上要求嚴格,生活上百般遷就,過多呵護,只要孩子學習好,什么要求都可滿足;還有一些家長往往本身比較成功,對孩子的行為吹毛求疵,總是希望孩子做得最好,不容許孩子犯任何錯誤;另一些家長則因為忙于工作,或擔心自己教育不好,而將教育的責任推給學校或他人,讓孩子長期寄宿學校或由他人代養,損害了親子感情。凡此種種,不但使孩子離成功越來越遠,而且還損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一旦孩子出現心理行為問題,家長的各種誤解常延誤問題的解決,使后果更加嚴重。常見的誤區包括以下幾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