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用了半條命才生下了我女兒,可我卻發現我不愛她。

朋友突然用近乎嚴肅的神情說出了這句話,這也讓我們一度輕松的“girl’s night”氛圍一下子嚴肅了起來。

關于她生孩子之前所遭受的,最初小心翼翼的保胎到后期瘋狂的掉體重再到妊娠期高血壓,無論哪個話題,展開講都是一部當媽的血淚史。但她卻說,以上這些與生完之后的崩潰相比,不值一提。

確實如此。

經歷過生育,從少女進階成媽媽,這對大部分女性都是一個巨大的考驗。

其中第一層考驗便是如何處理自我。在生孩子之后,我認為我們大多數人都會有一個身份迷茫期。這個迷茫期要處理的核心問題就是自我與“媽媽”這個新身份的關系。

在沒有孩子之前,這位媽媽可能是一位非常優秀的管理層,每天可能要過手上百萬的項目,但變成媽媽之后,她可能要處理的就是孩子的屎尿屁。她也可能是一個如花似玉的美麗嬌俏少女,每天精心打扮取悅自己,但成為媽媽之后,她身材走樣,眼窩深邃,再也無心打扮……不管她曾經是誰,成為媽媽之后,人們仿佛看不見“她”了,只看到了一個孕婦和一個某某某的媽媽。

經歷過第一層考驗之后,那就來到了第二層如何處理孩子與世界的關系。大家有沒有覺得,現在養孩子比過去難多了。過去大家仿佛都是隨便養養,孩子就可以健康長大。但現在,講求科學喂養,許多的理念也顛覆了過去的方式,于是關于如何喂養孩子,如何讓孩子與世界正確對話,成為了關鍵。也因為有了革新,所以關于這一課題,我們與上一輩也難免產生齟齬。

我朋友就遇到了這個難題。關于自我價值,她用她強大的內心扛了過來,卻不料在第二個課題上差點抑郁崩潰。

前面說過,她這個女兒來之不易。所以生完之后,對于這個女兒全家人都捧在手里怕碎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但由于她個人原因不能親喂,所以如何選擇奶粉、選擇什么樣的奶粉,她真的是我見過最努力的媽媽。

她為了給孩子找到合適的奶粉,熬夜刷小紅書、微博、什么值得買等所有能看到的平臺,看測評、看評價,可孩子還是要么不好好吃奶粉,要么就是吃了上火、便秘,甚至還有過敏。孩子本來就纖瘦,還不好好吃奶粉,多次轉奶對孩子也不好、家人也由此開始抱怨……

這一切的一切都太讓她焦慮、內疚乃至崩潰了。

問題出在了哪里?這些都是名牌奶粉,別人家的寶寶喝了都沒問題,怎么就自己的孩子不能喝呢?這些問題終日縈繞著她。

她終于繃不住了,在媽媽群里憤怒而又無奈的打出大大一段“抱怨”的文字。這時候一位媽媽給她推薦了一款知名度并不是很高的韓國奶粉——愛氏媽媽上韻奶粉,建議她可以試試。因為她描述的所有“問題”這位媽媽都經歷過。

關于便秘,因為愛氏媽媽奶粉中增加了雙重益生元(GOS+FOS),能夠有效調整寶寶腸道菌群環境,促進有益菌的增殖,從而改善腸道環境,幫助寶寶消化。同時,奶粉中添加OPO結構脂代替了普通植物油,雙管齊下,所以能夠非常有效的解決寶寶便秘的問題,讓寶寶拉出讓家長放心的“黃金便”。而且愛氏媽媽上韻奶粉來自韓國1A級奶源,從集乳到罐裝一次成粉,所以口感不甜不膩,很清爽,寶寶不排斥。

但這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這位媽媽提醒了她:在自己扛不住的時候,記得求助!

詩人、女權主義者Adrienne Cecile Rich在1976年提出了“制度化的母性”這一概念。在這一觀點闡述中她說“一個母親似乎永遠都在緊張的狀態中,因為她們下了如此大的決心,要把每一件事都做到‘正確’。”

但事實上這不符合人類的本性和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實質。社會賦予了母親一個充滿愛的形象,認為母愛就是忘我、無私的,母親就應該每時每刻都愉快地撫養孩子,用愛和包容去對待孩子,優先考慮孩子——這就使得無法達到這個標準的女性而感到失敗、內疚、焦慮。

但是,事實上在孩子養育這件事上并沒有一個人可以完全carry全場。不管是孩子的尿不濕購買、還是奶粉選擇,媽媽們也要記得自我關懷,求助外界。不要總覺得“必須自己一個人扛”。不要害怕談論在與子女交流過程中的負面情緒,因為那并不意味著你不愛自己的孩子。

最后,這個三八婦女節,祝愿天下所有的媽媽都能接受自己,愛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