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
大人們的“玩笑”充斥在我的生活中
……
1 歲
“寶寶吃個好吃的。”
我努力地張開嘴巴,希望能嘗到媽媽喂我的食物;
“哎~不給你吃。”
嗯?是媽媽沒看到我的嘴巴么?那我就再張大一點(diǎn)點(diǎn),這回媽媽能看到了吧;
“哎~還是吃不到。”
媽媽還是不給我,媽媽是想告訴我這個東西不能吃么?那我就聽媽媽的話,不吃了;
“寶寶怎么不張嘴了呢,生氣了呀,張嘴,這回媽媽真的給你了。”
我終于吃到了好吃的食物。
可是媽媽之前為什么不讓我吃呢?看見我不吃的時候,反而讓我吃了呢?
大人的世界真的好奇怪啊!
2 歲
“老公,你帶上這個面具,看看寶寶什么表情?我看現(xiàn)在網(wǎng)上這個面具可火了,好多家長都買過來逗孩子,那小孩的表情都可有意思了,看看我們寶寶的是什么表情。”
“哈哈,你等我戴上,一定特別好玩!”
當(dāng)我正在專心地玩著玩具的時候,一個長得非常“恐怖”的人不斷向我走近,雖然他和爸爸有著一樣的身高,穿著一樣的衣服,但是他絕對不是爸爸!我的爸爸是這個世界上最溫柔的爸爸,他才不會這么恐怖!
我張大眼睛,想看清楚這個人要做什么,他太可怕了,我的媽媽又在哪里?
終于,我哭了出來……
“寶寶不哭,你看是爸爸。”
原來是爸爸啊,哭泣過后我好困啊,可是睡著了睜開眼,爸爸會不會又變成那個“恐怖”的人了……
“老公,你看寶寶表情可太逗了,眼睛瞪得那么圓。”
“我們兒子太可愛了,就是膽子太小了,嚇一下就哭了。”
大人的世界真的好恐怖啊!
3 歲
“奶奶要走了,好久都不回來了。”
“不要奶奶走,舍不得奶奶……”
“哎呦呦,寶寶這么舍不得奶奶啊,不哭不哭,奶奶剛才逗你呢,奶奶哪也不走。”
“你看這孩子跟奶奶多好,奶奶一走就哭了。”
我不明白,為什么奶奶突然不走了,
但是從那天開始,
我無時無刻都害怕看不見奶奶,
我用自己的小手緊緊地抓住奶奶的衣角,害怕一松手,奶奶就不見了。
大人們說的話我分不清哪句是“玩笑話”!
隨著年齡的長大,這些“玩笑”慢慢地消失在了我的世界中。玩笑的內(nèi)容也漸漸想不起來了,但這些玩笑帶來的負(fù)面情緒,害怕、恐懼、焦慮、委屈卻一直伴隨著我的成長。
幼時的我被強(qiáng)迫拽到成人的世界,被動的聽著他們的指令,做出相應(yīng)的反應(yīng),結(jié)果卻是周圍一片的笑聲。
他們說這是玩笑,這是在逗我,
可是真正的玩笑和逗不應(yīng)該是雙方都在笑么?
為什么你們的笑容卻建立在我的哭泣和害怕上呢?
這些看似簡單的玩笑,輕易摧毀了我所擁有的安全感、存在感與尊嚴(yán)感……
我一直在思考,
到底是什么原因才讓這樣的“玩笑”一直存在?
是什么障礙了家長看不見孩子在這些玩笑下的負(fù)面情緒?
直到聽到孟丹梅老師在德福智慧母親專修班上講的一節(jié)課,我才恍然大悟:
缺少科學(xué)性的育兒觀念
專業(yè)知識的缺乏,反而會將我們引入歧途。
“孩子得經(jīng)常嚇一嚇,膽子大。”
“你得把孩子的東西給別人,得學(xué)會分享。”
作為父母,我們可能感受到了孩子當(dāng)下的情緒,但是由于這些錯誤的知識,我們只能狠下心去“鍛煉”我們的孩子。
2、家長的“我認(rèn)為”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對于事情的認(rèn)知與判斷。
“那只是一個無傷大雅的玩笑。”
“別人也這么逗過孩子,沒事。”
但這樣的認(rèn)知是孩子的認(rèn)知么?
作為家長我們是否真的有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思考去共情?
家長的“我認(rèn)為”本質(zhì)上就是感受力的缺乏,
我們無法與孩子共情,
感受不到孩子在“玩笑”下的負(fù)面情緒與心理創(chuàng)傷。
我們認(rèn)為這就是一個玩笑,
我們覺得孩子的表情真可愛……
想要看見孩子,想要成為照亮孩子人生的父母,
我們不僅要擴(kuò)充自己的專業(yè)育兒知識更要恢復(fù)自己那顆“感受心”。
用我們的感性去感受人與物,
用我們的理性去辨別錯與對。
我希望,所有的玩笑是:
我在笑,而你看著我笑……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