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會面臨誘惑,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就是因為他們能夠約束克制自己的沖動,抵制住“糖果”的誘惑。因此,家長應該注意培養男孩抵制誘惑的能力。
一個人成功的最大障礙常常不是來自于外界,而是來自于他的內心。一個真正成功的人通常有頑強的精神和勝于常人的自控心理。增強男孩的自控心理,可以幫助他們抵御外界的種種誘惑,保持心靈上的堅定與純潔,更有利于他們的健康發展。
1960年,美國心理學家米卡爾曾做過一個“果汁軟糖”試驗:實驗者將一群4歲的孩子留在房間,發給他們每人一顆軟糖,然后告訴他們:“我有事要出去一會兒,你們可以馬上吃掉軟糖,但如果誰能堅持到我回來的時候再吃,就能夠得到兩塊軟糖。”
有些孩子比較沖動,實驗者走后就迫不及待地拿走了糖果。有些孩子能夠等到實驗者回來,盡管等待的時間非常漫長。這些孩子用盡各種方法讓自己撐下去:有的閉上眼睛,避免看見十分誘人的糖果;有的將腦袋埋入手臂之中,自言自語、唱歌、玩弄自己的手腳,甚至讓自己努力睡著。20分鐘以后,實驗者回到房間,堅持到最后的孩子又得到一塊軟糖。實驗后,研究者進行了長達14年的追蹤調查。
結果發現,兩種孩子在情緒與社會性方面的差異表現得非常顯著。自制力強的孩子社會適應能力較強,較為自信,人際關系較好,也較能面對挫折。在壓力面前,不易崩潰、退卻、緊張或亂了方寸,能夠積極迎接挑戰,不輕言放棄。在追求目標時,也能和面對糖果時一樣壓抑立即得到滿足的沖動。沖動型的孩子卻約有三分之一缺乏這種特質,并且表現出一些負面特征,例如,怯于與人接觸,固執而優柔寡斷,容易因挫折而喪失斗志,認為自己是壞孩子,遇到壓力容易退縮或者驚惶失措,容易懷疑別人以及對別人感到不滿,容易嫉妒或羨慕別人,因易怒常與人爭斗,而且和小時候一樣,不易壓制立即得到滿足的沖動。
研究者在這些孩子中學畢業時又進行了一次評估,結果發現當時能夠耐心等待的孩子在校表現更為優異。這些孩子學習能力較好,無論是語言表達、邏輯推理、專注、制定并實踐計劃、學習動機都比較好。而且,這些孩子的入學考試成績普遍較高,耐心等待的孩子比迫不及待取走糖果的孩子的平均成績多出200多分。
當然,小小的糖果試驗并不能預測孩子未來的能力和成就,人的能力和成就要受很多因素的影響。糖果試驗只是反映了人在童年時期的行為,會隨著成長慢慢演變為他在方方面面的情感和社會能力的一部分。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