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長過程中,免不了會犯一些錯誤。那么這時候就需要家長與孩子進行溝通。那么當孩子犯錯時家長與孩子溝通時需要注意什么?一起來看看吧。 當孩子犯錯,父母切忌大吼大叫的責罵,甚至打孩子,因為暴力只會起到一個逆反的作用,除了讓孩子更傷心、更沮喪,還可能增加孩子的畏懼感。 我們需要冷靜下來,幫孩子去尋找一下錯誤的根源。不妨通過6個問句形式,聽聽孩子的心理話。 1、發生什么事情了? 這個問題看起來不起眼,但是非常重要。讓孩子有機會說話,說清事情的經過并了解事情的真相,如果真是孩子錯了就給一個辯解的機會。如果我們不讓孩子從他的角度說說事情的經過,很可能冤枉他。 2、你的感覺如何?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能聽進去意見 ,就需要先接納認同孩子的情緒,鼓勵讓他把情緒表達出來。一旦說出來,哭一哭,罵一罵,也許心情就會好多了
分享是一種美德,也是父母們需要交給孩子們的一個好習慣。那么問題來了,想要讓孩子能夠自愿分享該怎么辦?一起來看看吧。 每個小孩都有那么一個階段,自己的玩具不給別人玩,別人的玩具還要搶來玩,吃的東西也總是盯著別人手里的,而自己的不讓別人碰。 每當這時,是不是令父母們特別苦惱?那么家長該如何教導孩子自愿分享呢?請記住以下4點! 尊重物權意識 在孩子2歲之后,經常會把“我的,我的”掛嘴邊,這是孩子進入物權意識的敏感期,大人千萬不要強搶孩子手中的東西。 這時我們需要對孩子“我的”意識的尊重,并進行回應。”對了,這是你的蘋果“;”對,這是你的玩具“。 當我們想拿孩子的東西時請征求孩子意見”寶貝,媽媽可以吃一片你的蘋果嗎?“;“你的玩具可以借給媽媽可以玩一下嗎?" 維護孩子的物權意識,在引導之后,要
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不少寶爸寶媽總是抑制不住自己的脾氣對孩子又吼又罵。那么對孩子又吼又罵會造成的后果有哪些?一起來看看吧。 很多爸爸媽媽可能都經歷過這樣的“三部曲” 1、氣頭上來了,忍不住對孩子吼叫或打罵; 2、事后又后悔內疚,自責不是一個好媽媽/爸爸; 3、再買個玩具給孩子補償一下。 明明不想失控大吼,卻總是忍不住。只能哀嘆“學了這么多育兒道理,卻依舊管不好一個孩子”。 出現這種現象,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不清楚具體傷害在哪里。 那些被大吼大叫、甚至被打罵的孩子,長大后變成了什么樣? 后果一:孩子們無法學會我們希望他們學會的。 吼叫、打罵造成的恐懼感,會使孩子把全部注意力放在對付“恐懼”這件事情上。 至于媽媽原本希望他做好的事,反而全都拋諸腦后了。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想法,寶媽們也不例外,對于養育自己的孩子都有自己的一套。那么寶媽們養育寶寶不同的地方有哪些?一起來看看吧。 寶媽們聚集在一起,除開討論一些寶寶問題和家庭問題之外,還會吐槽一些帶寶寶的累,尤其是一個人帶寶寶的寶媽。 帶孩子究竟有多累呢?記得之前有聽到有個明星這么說:“有了孩子以后,出來拍戲對我來說才是休息”,帶孩子的辛苦可想而知了。 其實也有些媽媽帶孩子沒有這么累,尤其是外國的媽媽,那么究竟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集中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養孩子的觀念不同 外國的媽媽養孩子的時候比較偏向于散養孩子,寶媽非常注意自己的時間和空間以及孩子的時間和空間。 外國的媽媽在孩子出生之后不會一直的抱在手里,而是會放在嬰兒床中,如果寶寶哭鬧的話,就會給寶寶塞一個奶嘴,然后自己該做什么事情就
寶寶們在成長的時候,有時候可能會有自己的小情緒。那么這時候就需要父母給予一些安慰。不如擁抱,那么父母的擁抱對孩子的好處有哪些?一起來看看吧。 家長越來越發現教育的重要性,也一直都在努力的為孩子營造優質的教育環境。但是,家長往往忽視家庭教育中很重要的部分,那就是學會擁抱。 思思3歲,因為犯了錯誤,被她的爸爸當街責備了一番。思思表現得很憂傷,也不愿意搭理爸爸。 父女倆僵持了很久,思思突然抬頭看著爸爸問了句:“爸爸,你愛我么?” 爸爸雖然生氣,但是也很溫柔的說:“當然愛啊。” 思思帶著猶豫的眼神看著爸爸,或許她是不太確定爸爸的答案是否是真的吧。 這時候,爸爸蹲下來把思思抱在懷里,把她的頭搭在自己的肩膀上。思思靠在爸爸的懷里,發出了爽朗的笑聲,開心的手舞足蹈的。 在被爸爸抱了一會兒,思思靦腆的看
教育孩子的時候,作為父母的時候需要與孩子溝通。但有時孩子卻不愿意和我們溝通。那么想要讓孩子原意溝通技巧有哪些?一起來看看吧。 讓孩子愿意溝通的四個技巧 今天和大家一起共讀的教育專著是中國著名育兒專家魯鵬程著述的《好媽媽應該這樣輔導孩子寫作業》,內容主題是:讓孩子愿意溝通的四個技巧。 隨著孩子逐漸長大,很多家長發現孩子越來越不愿意和自己溝通,家長想要從孩子嘴里聽到點什么,真是比登天還難。比如關于寫作業,家長想知道孩子是怎么看待作業的,他為什么不寫作業,或者為什么不能很好地完成作業,可孩子總也不肯說。今天我們就和大家分享讓孩子愿意溝通的四個技巧。 技巧一、豐富我們的表情。有一個孩子這樣形容媽媽聽自己說話的表情:“每次我跟媽媽說話時,她都好嚴肅,就好像戴了個紙面具,除了眼睛動動,臉上什么表情都沒有。結果我說不了兩句,就覺得好害
再有幾天就要過年了,過完年寶爸寶媽們就會帶著孩子去走親戚。那么問題來了,春節帶孩子走親戚需要注意什么?一起來看看吧。 過年走親戚,不要當孩子面問這3句話,特別的傷害孩子 寒假的到來讓孩子們有了一次放松的機會,但也同樣的讓他們感覺到了緊張的氣息。緊張的不僅是快要度過的寒假,而是在這熱鬧的節日里,家長們要帶著孩子走親戚。或許很多人都會經歷這種走親戚在學生時代要問成績,在成年以后要問對象,在而立之年問收入工作的情況。雖然很多人會當做玩笑話,但有的時候這些話卻無形的傷害了孩子們的心。特別是對于還在上學的孩子們,他們可不把這些話當做是玩笑,特別的傷害孩子。 在走親戚的時候,千萬不要問孩子成績的問題。一次考試并不能代表孩子的水平,也許孩子在寂寞的時候失利,這時候的父母都要好好的關心孩子,開導孩子,才能讓孩子重新站起來。但是在走親戚的時候,親戚們
孩子還沒有出生的時候,不少寶爸寶媽們就已經給孩子想好的名字。那么問題來了,父母們在稱呼孩子時需要注意什么?一起來看看吧。 先說一個真實的例子:穆鈴今年上小學4年級,平時學習頂呱呱,是班上的學習委員,很受老師的喜愛和同學的羨慕。 有一次媽媽去接她下學,因為著急去給外婆過生日,看到穆鈴就叫起了她的小名:鈴鐺,快走幾步。 這一叫不要緊,同學們都哈哈大笑,穆鈴更是滿臉通紅,認為自己丟了面子。回家后幾天沒跟媽媽說話,還吵著鬧著要改名。 這個例子說明一個道理,父母稱呼孩子的小名或者乳名,固然是出于內心的喜愛,但要注意區分場合,不是什么地方都能隨便叫的。 否則一旦隨口亂叫,會讓孩子感到自尊心受到傷害,影響和父母的良好親子關系。今天就給大家盤點一下,不同場合應該如何稱呼孩子。 一、在私密的場合 在自己
媽媽給3歲兒子,制定了4條家法!網友:“想不優秀都難”。所有的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能夠飛黃騰達,可面臨孩子的教育問題,卻也經常束手無策。 媽媽給3歲兒子,制定了4條家法!網友:“想不優秀都難” 前些天去鄰居家串門,看到了家里的客廳,很醒目的掛著一幅,媽媽給兒子制定的“家規”。而且和鄰居也借機,聊了聊關于孩子的教育問題。 鄰居的態度很明確,并非什么打不得罵不得,而是覺得男孩子,在3歲以后要學會懂規矩,尤其是家規上的五點,如果犯了這類錯誤,該打就得打,需要讓孩子長記性的同時,告訴他們什么錯誤不能犯。 家規一:刻意的說謊隱瞞 鄰居說,自己給孩子很寬松的生活方式,如果犯了錯誤就要勇于承認,媽媽也不會懲罰,相反如果是刻意的隱瞞實情真相,和家長故意說了謊話,那就要受“家法”教訓了。 家規二:刻意無理取鬧
孩子城中過程中,父母們要給孩子進行家庭教育。但在這之前,要與孩子學會相處。那么與孩子相處的技巧有哪些?一起來看看吧。 孩子的成長,是個奇妙的過程: 有時他天真爛漫,有時他任性叛逆, 有時很黏父母,有時又非常渴望獨立...... 其實,孩子在不同年齡段,都會有不一樣的心理和性格特點。 從1歲到6歲,孩子的特點和應對方法不同,如何培養個樂觀的孩子,父母還是要因“齡”施教才好。 1-2歲孩子表現 “不”字當頭,打滾撒賴,一意孤行,占有欲強,自私霸道。 相處技巧 對待這么小的寶寶,管教技巧主要以疏導、繞道為主。 安全第一:該鎖的鎖起來,該扣好蓋子的扣好。 生活規律:摸索孩子生活規律,采取恰當措施。 不當觀眾:當孩子打滾撒賴時,不當觀眾
父母是最能夠影響孩子的人。孩子的很多行為和性格都是跟著父母學來的。那么父母的壞習慣對孩子的影響大嗎?一起來看看吧。 要改掉壞習慣,首先要嘗試著了解自己的情感需要,問問自己這些習慣是否和心境、情緒有關。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則要開始學習如何直接、正面地處理自己的情緒,否則這些習慣很難改掉。 我愛吃零食,我老公喜歡熬夜看電視。雖然我們知道這都屬于壞習慣,但在有孩子之前,這根本就不算什么問題,也沒覺得誰妨礙了誰。可是,有了孩子后,這些事就變得越來越嚴重了,甚至還因此影響了我們夫妻之間的關系。 先說我吧,好像從小到大都沒離開過零食。結婚以后,我每次回娘家,媽媽都要給我準備好一堆零食。在辦公室我也是零食不離手,幸好我們單位不是管理特別嚴格的那種。在自己家,我就更肆無忌憚了,薯片、瓜子、話梅、開心果、果丹皮……都能隨手拿到,我超級享受這種生活。
我們總是看到一些父母羨慕別人家的孩子,自己的孩子真有那么不堪嗎?其實自己的孩子才是最優秀的,錯誤的往往是父母的家庭教育。 馬上又要過年了,可是我最害怕過年了,原因不為別的,就是因為每到過年,家里的親戚總要攀比一番,誰家女兒有出息、誰家兒子買了房、誰家找了個好婆家、誰家生了孫子等等,都要攀比一番,真的很讓人受不了,更受不了的是,我都這么大了,老媽還天天在我耳朵邊上念叨著,“你看看隔壁領居家的孩子,今年換了一個國企的工作,穩定的不得了,你就是不聽我的,現在工作那么不穩定,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啊!” 我不知道這些當媽的到底是怎么想的,跟別人比就算了,還總是看我們這些孩子不順眼,總想著別人家的孩子比自己家的孩子好,在我們小的時候比成績、比家室、比懂事,長大之后就開始比誰嫁的好娶的好,由此攀比之風盛行在我們家里,在外面不甘自家孩子落別人一頭,在家里總覺得別人
孩子成長過程中,總會有做錯事情挨批評的時候。那么問題來了,不能批評孩子的時候有哪些?帶著疑問呢,一起來看看吧。 閨蜜結婚已經好多年了,眼看孩子也年紀不小了,不過,或許是因為是男孩,總是喜歡玩耍、活潑愛鬧。所以,平時出去一起吃飯,總是能看到批評她家孩子,看著也怪心疼的,雖說父母都是想讓孩子好,但是有時候孩子受批評,也不一定是有錯。那么,又應該怎么批評孩子呢?并且,有些時候,家長們最好還是不要批評孩子。 1、聚會等人比較多的時候 其實,無論是誰,都是要面子的,不喜歡在其他人面前丟臉,大人如此,小孩子也如此。有時候,在我們出去聚餐娛樂的時候,都喜歡帶上自己的孩子,一是讓他們出去見見場面,二是怕沒有人照看他們。通常呀,聚會的時候一般都是家人、朋友等,在這種場合下,人比較多,東西也比較多,孩子們很可能不小心犯些錯,此時家長就會批評教訓孩子。
前段時間,《啥是佩奇》全民爆紅,讓我又陪著女兒看了一遍《小豬佩奇》四季。說實話,看這個動畫片,讓我感覺很快樂。因為動畫片很純粹,沒有家長里短,沒有柴米油鹽,只有單純的家庭歡樂。 而且,我還忽然發現,小豬佩奇的媽媽是個“神人”(神豬),因為她身上有“三好”,我們人類媽媽可能永遠做不好。 不發脾氣吼孩子 從古至今,母親帶娃,大概沒有不發脾氣不吼孩子的。因為再母慈子孝的家庭,也會有孩子氣媽媽,媽媽發脾氣的時候。但是,《小豬佩奇》里卻沒有。 記得有一集,豬媽媽在電腦前工作,喬治和佩奇搗亂,然后把電腦弄壞了。本以為豬媽媽會大發脾氣,吼兩個豬寶寶一頓,結果她只是給豬爸爸打了個電話,讓他回來幫自己修修。 如果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忙于工作,卻被孩子搗亂的媽媽,都會想辦法讓孩子一邊玩去。如果孩子弄壞
這3種媽媽,雖然全職在家卻對孩子發展不利,還不如去上班。媽媽全職在家帶娃,有更多的精力和心血去教育孩子,會把孩子教育得更好。 待在家里并非出自自愿,也享受不到帶娃樂趣的媽媽 閨蜜小麗就是這樣的媽媽。她嫁給老公之后因為意外懷孕,不得已當了媽媽,而婆婆之前答應給她帶娃,在她生下孩子后卻失約,各種推脫不肯來。小麗無奈之下回家當全職媽媽。 可她并不甘心,同時心存怨恨。時不時地把火氣撒在孩子身上。別人都在朋友圈各種曬寶寶成長、家庭歡樂之類,而她永遠都是“帶娃太累,真后悔”這樣的語調。孩子跟著她,顯得很畏縮,個頭也不高。 后來我們都勸她,既然你心里這么不情愿帶娃,不如去上班,另找個靠譜的人幫你帶娃也好。后來她聽從意見,找了個老家親戚幫忙,每月給一定的錢。還別說,自從她上班以后,心情變得好多了,回家以后也能對孩子軟言溫語了
很多時候,養育孩子的都是媽媽,很少看到爸爸的身影。那么問題來了,想要讓爸爸參與到育兒當中來該怎么辦?一起來看看吧。 早上同事文文來上班時一直樂不停,我好奇的問是發生什么好事了嗎,這么高興?文文搖頭,說昨天下班回家后,看到老公帶孩子笑得肚子疼。關于寶爸育兒會發生什么事,想必寶媽都心知肚明,不鬧笑話是不可能的。于是我就更好奇了,到底是什么事讓文文樂成這樣? 文文對我說,她老公喜歡看電視,但自打有了寶寶后老公就不敢看了,因為寶寶年齡小不能看電視,這把老公急的抓耳撓腮。這不,昨天他突發奇想在茶幾上摞高墻,成功擋住了寶寶視線,然后自己打開電視繼續看。 文文到家時看到這一幕笑瘋了,還特地拍了小視頻。我忙湊過去看,果然看到寶爸全神貫注看電視,懷里的寶寶一臉生無可戀,畫面非常有趣。 現實中,寶爸帶娃總能引發一些笑話,經常會冒出一些帶娃小妙
教育孩子是父母們必須要去做的一件事,同時也是需要做好的一件事。那么問題來了,常見的育兒誤區有哪些?一起來看看吧。 總是看到有人對大著肚子的準媽媽說,“等孩子生下來,你就享福了。”作為過來人想勸一下正在備孕或者正在懷孕的準媽媽們,不要相信這句話。 孩子還沒生下來時,你只需要擔心寶寶能不能順利健康出生這一個問題,等寶寶出生后,你會發現自己需要面臨數不盡的擔心。例如寶寶什么時候會說話,寶寶什么時候會走路,寶寶為什么不好好喝奶了,寶寶為什么又哭了,寶寶怎么不聽話。 不僅有這些對寶寶的擔心,很多家長還會有對自己的擔心,比如我這么教孩子真的沒錯嗎?有很多新手家長第一次當爹媽,害怕會影響到寶寶的黃金發育階段,于是又是問過來人,又是看育兒書籍的,不斷擴充自己的育兒知識。 不過面對各種育兒知識,爸爸媽媽們也要有自己的判斷,有一些育兒方法并不會給寶寶帶來好
家里兩個孩子打架,寶媽看到卻不管,婆婆質問寶媽回答讓人服氣。除了生活上的經濟壓力,最讓寶媽們頭疼的卻是如何平衡兩個孩子之間的關系。 個人非常喜歡孩子,所以早早就生了一雙姐弟,倆孩子年齡相差兩歲半,經常為搶奪玩具而互相推搡,嚴重的時候就會打架。 要是一般媽媽,肯定就上去阻攔了,但閨蜜的做法卻很特別。面對兩個打架的孩子,閨蜜選擇不參與,只是旁觀,保證他們不會受傷就行,打完再講道理。 于是,閨蜜的這種態度引起了婆婆的強烈不滿,認為她作為一名媽媽太狠心,怎么能任由兩個孩子打架呢?這會導致姐弟關系對立的。面對婆婆質問,閨蜜并沒有生氣,而是回答這是為了孩子好,不打不成姐弟。 閨蜜認為,作為弟弟,本身就要對姐姐保持敬畏感,只要不是打的你死我活要見血,慢媽就沒必要參與其中。因為打架正是孩子之間
自從手機普及后,很多人都是手機不離身。就連很多小寶寶也是如此,那么寶寶總是喜歡看手機想要讓其放下該怎么辦?一起來看看吧。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手機是越來越好玩。不要一味指責現在的小孩子沉迷手機,沉迷手機游戲,還不是因為有大人給孩子起了一個壞作用。 小影就給我抱怨說,“我老公現在天天沉迷手機游戲,一下班吃完飯就坐在沙發上玩游戲,一點家務都不幫我干,也不說幫忙帶孩子。不幫忙帶孩子也就算了,關鍵因為他一直玩手機,讓寶寶對手機也特別感興趣,每天吵著要玩手機。孩子現在已經3歲了,人家隔壁鄰居的小孩三歲都會背唐詩了,我們家別說唐詩,連給買的繪本都不讀。可真是愁死我了。” 寶寶不愛讀書,沉迷于手機電視,是讓很多家長頭疼的一件事情。寶寶還小,還有改正的機會,關鍵就是看家長有沒有起到一個好的作用。有一個好的榜樣,才能引導寶寶。 一、
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男孩與女孩需要用不同的辦法。那么問題來了,養育男孩子需要遵循的原則有哪些?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如果是不妹妹家生了一個女孩,我可能永遠不會感受到,養男養女大不同這句話背后的含義。妹妹家的女孩叫做妮妮。她比我大兒子小了3歲,比我的小兒子小了2個月。待她一出生,就基本是由我來帶的。因為妹妹要工作,而我要照顧兩個孩子,早就已經辭職在家,當起來全職媽媽。 小妮子的到來,讓我感觸最深的就是無論我大兒子怎么影響她,她也是安安靜靜,而且專注力極好的。隨著年齡的成長,二兒子和小妮子都三歲了。他們玩的點也越來越不同。哥哥曾經最愛的玩具,依舊是二兒子的最愛。而小妮子卻始終對娃娃和畫畫草草感興趣。再大些上了幼兒園。我兩個兒子的學習狀態始終不穩定。可小妮子卻表現出讓我艷羨的樂學情節。三個孩子同時受著一樣的教育,可表現出的卻絕大不同。 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