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重男輕女”的家庭,后來都怎么樣了?這幾種家庭有苦說不出。中國在幾十年前就提倡“生男生女都一樣”,反對“重男輕女”現象。 然而,這些“重男輕女”的家庭可能都不知道,在現代社會還重男輕女的家庭,將會受到社會的懲罰,一種看不見的懲罰,這幾家庭正在接受這種懲罰。 “重男輕女”壞處多,這4種家庭有苦說不出 1、非常寵溺男孩的家庭 有很多家庭,盡管嘴上不說“重男輕女”,但是心里面還是格外偏愛男孩,特別是老一輩的人,比如爺爺奶奶,對孫子格外寵愛,什么好吃的都留給孫子,孫子和孫女犯了一樣錯誤,總是更偏袒孫子一點,甚至孫子的各種無理要求也可以滿足,可謂是寵愛至極。 然而,恰恰是這種寵愛害了男孩子。男生在社會上所面臨的壓力很大,不僅事業有壓力,成家也有很大的壓力。而飽受寵溺的男孩子成人以后,缺乏獨立能力,難以擔當責任,常常
公婆是否重男輕女?愛孫女還是愛孫子?在這幾件事上“一覽無遺”。怎么上別人家來也霸道啊?說著就抱著小侄子一邊哄,一邊假裝打閨女。 或許是我想多了,畢竟婆婆不是天天都能見到小侄子,但是這種貶低一個孩子來哄另一個孩子的做法是我不能接受的。婆婆跟我家住,對閨女也是悉心照顧,原以為她是主張男女平等的。但是經過一件事我發現,她還是對“孫兒“有著偏愛的情結。 公婆是否重男輕女?愛孫女還是愛孫子?在這幾件事上“一覽無遺” 1、總能想起來給孫子買東西,孫女卻沒有 其實老人給不給孩子買東西都無所謂,因為孩子不缺。老人如果把孩子放在心上,也會想著給孩子買東西,不管便宜或是貴的,多少是對孩子的關心。但是如果老人喜歡給孩子買東西,卻不能一碗水端平,對于孩子來說,可能會造成認知偏差。 一位寶媽反應,婆婆雖然跟她家住,但是婆婆從來不會給女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很多父母都會遇到一些難題,比如孩子不愿與我們溝通。那么孩子不愿意和你溝通是怎么回事?一起來看看吧。 今天在地鐵上看到一對母子,孩子看上去是小學生模樣,媽媽一直在詢問孩子該帶的書本、作業帶了沒,應該是準備去上寒假的補習班。 但是小男孩沉浸在手機游戲中,對媽媽愛搭不理,最后兩人陷入沉默。 我一直都很重視親子溝通,因為溝通是否順暢會直接影響親子關系的質量,而親子關系決定著父母的教育是否有效。 對于成人來說,不也是這樣嗎? 同樣一句話,關系好的人和關系一般的人說出來對我們的影響力是不一樣的,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 所以維持良好的親子關系,和孩子保持順暢的溝通是很重要的。 孩子小時候都愛粘著爸爸媽媽,喜歡跟大人分享他們生活中的趣事和他們的想法,希望獲得家長的關注。 丑丑現在就處于愛分
臨近年關,孩子們都放假回家了,可這時候問題也出來了,放假回家孩子沉迷手機。那么這該怎么辦?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眼下,孩子們都陸陸續續的進入了寒假,各位家長們有考慮過要讓孩子怎么過這個寒假呢? 想必很多家長都非常頭痛,不知道要怎么給孩子安排這個假期,尤其是一到假期孩子就拿著手機電腦不放手,根本不知道要怎么讓孩子放下手機,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不久之前,美國以為心理學專家公布了自己長達十年的研究結果令人震驚,這位科學家在十年前選取了100名孩子將他們分成了兩組:50名是接觸不到手機的孩子,50名是對手機癡迷的孩子,然后對他們進行跟蹤調查,10年后調查結果出乎人意料,不玩手機的50名孩子幾乎全部考上大學,而癡迷手機的孩子,只有兩位考上了大學。 由于現在電子產品的普及,孩子玩手機的狀況越來越嚴重,而電子產品的危害歷歷在目,我
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多父母最常用就是恐嚇,其實這種辦法是不行的。那么恐嚇式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有哪些?一起來看看吧。 對于一個孩子來說,家庭教育與學校同樣都是不可或缺的。在學校中可以學習專業的文化知識,認識更多同學,大家互相勉勵共同的去進步。但是大多數時間都是在家里,家庭教育對于孩子來說十分重要。二胎政策還未開放之前,很多家庭只有一個孩子,真是家里的小祖宗,家里人沒辦法了呀!。那應該怎么辦呢?家長便想到了用外人來恐嚇孩子,希望他們能夠聽話一些。 中國小孩的童年四個陰影: 不聽話醫生給你打一針 等下拾荒的人把你抓走 黑黑的地方有吃人的妖怪 等會警察來抓小孩。 你們覺得這樣的教育小孩的方式會給小孩留下陰影嗎? 在江蘇一名七歲的女童與家人走失,當警察趕到時,問女孩兒的姓名和家庭信息以
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好的家庭教育可以改變孩子以后的人生。那么想要在家教育好孩子該怎么辦?一起來看看吧。 教你一招:在家里這樣教育孩子 孩子是一個家庭的未來,孩子教育的成功與否決定著家族的興衰。因而家庭教育就至關重要。在家里,我是這樣教育孩子的。 首先:強健體魄。 在學校每周的升旗儀式上,我常常會遇到因站立而暈倒的學生。感慨萬千,現在的孩子身體素質好差勁。這樣的孩子將來能擁有怎樣的人生呢? 所以,要讓孩子熱愛運動,強健體魄。 運動不只能讓孩子擁有健康的身體,還能讓人心情愉快、放松,打完球的孩子精神亢奮、脾氣很好,就是這個原因,更能提高孩子身體的協調性、自信心等等。我們要讓孩子積極參與各種體育鍛煉,運動久了,孩子身心強健、精力充沛,做任何事都能事半功倍。 其次:習慣養成。 好習慣
在無數個小孩子當中,有很多孩子都會有一些磨蹭的情況。那么問題來了,孩子自律還是磨蹭取決于什么?一起來看看吧。 相信很多孩子都有過制定了計劃卻又中斷、拖延的情況。這主要是因為孩子的自律能力不夠,良好的執行習慣沒有養成。 我們作為孩子的父母,與其指責他、批評他,不如試著理解他、幫助他、伸出手拉孩子一把。 孩子愛拖延、不自律的背后,一定有個需要被看到的原因,你看到了,問題就解決了。 央視主持人董卿給人的印象一直都是沉穩大氣,理論上她應該是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但是她也曾經相當的“不自律”過。 她說父親是個非常嚴厲的人,在她小的時候,無論冬夏,都是天還沒亮,就讓她去家附近的中學跑1000米。 董卿則覺得自己一個人在跑道上跑步顯得特別傻,所以就經常會耍小聰明,下樓以后找個門洞躲著,估摸著時間差不多了,再裝作氣喘吁吁地跑回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父母們擔心的事情也多了起來。比如自家寶寶被欺負了該怎么辦?帶著疑問,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相關介紹吧。 被欺負了怎么辦? 如果自家的寶寶被人欺負了,做父母的你們會怎么做?教寶寶打回去?如果不打回去,還有什么辦法? 寶媽后臺留言節選: 向日葵的微笑:寶寶出門玩玩具總被別的小朋友搶,我告訴他不可以跟小朋友搶,現在他想玩別人的玩具都不敢說,我這樣做對不對? 琪琪麻麻:我家寶寶因為受欺負,現在看見其他小朋友就害怕,有小朋友接近就要我抱,膽子變得很小,怎么辦? 美麗:我家女兒在幼兒園總是被欺負,我說再有人欺負你,就把他按到地上使勁打,以后他就不敢欺負你了。你說我這樣教育對不對? 我們經常教導寶寶不要打人,不要搶別人的東西,不要和別人鬧變扭。如果雙方都遵守這個規則,那自然相安無事。但如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們應該要讓寶寶注意自我保護。那么問題來了,想要讓孩子增強自我保護意識該怎么辦?一起來看看吧。 美國教育部門開設了主題為“不要開門”的專題節目:由工作人員扮演送貨員,帶著孩子喜歡的禮物和氣球去一些爸爸媽媽不在家的家庭造訪,事前已經和爸爸媽媽溝通好了。結果,一半的孩子表現不錯,對送貨員的誘惑置之不理;另外一半的孩子表現的就不好了,開門讓送貨員進來,同時還以小主人公的姿態讓送貨員參觀自己的房間。這個節目一出來,引起了爸爸媽媽的廣泛關注。有一家幼兒園的老師帶著孩子們參觀了警局,活動中給孩子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警方精心制作的那本《獨自在家安全手冊》。 它不僅僅是一本畫冊,同時還能夠給孩子提供很多的經驗:要是一個人在家,有陌生人敲門,可以跟他說爸爸媽媽暫時不方便見客,不管他說什么,都不能開門;不要跟別人說起爸爸媽媽的出行安排,防止有心人
寶爸寶媽們是寶寶最大的依靠,寶寶粘著也很正常,但是一直粘著也不太好。那么面對粘人的寶寶父母們該怎么辦?一起來看看吧。 今天發生了一件大事,樂樂爸爸獨自帶著樂樂寶貝出門玩耍去啦!他們去了哪兒?遇到了啥新奇的事情?看了啥好玩的東西?樂爸第一次帶樂樂出門,他能搞定所有事情嗎? 我就像《爸爸去哪兒》里面的“甩手”媽媽一樣,雖然人沒跟去,但腦子里裝的都是他們。這不,又想起他們出門前的那一幕: 小樂樂站在門口,一只手提著垃圾袋,一只手瀟灑地朝著我揮了揮:“媽媽,我和爸爸出去玩啦,垃圾我們來丟,拜拜!” 緊接著,牽起旁邊一臉惆悵的爸爸的大手,頭也不回地往電梯那邊走去。看這架勢,感覺新一季的《寶寶去哪兒》馬上就要熱播了!哈哈哈 說到這個瀟灑寶寶,以前可不是這樣的,特別黏我。每次帶她來廣州玩,出門必須我跟著,我要是不走,她就圍
父母是寶寶最親近的人,大部分寶寶在父母離開的時候都會顯得焦慮。那么問題來了,想要化解寶寶分離焦慮該怎么辦?一起來看看吧。 隨著寶寶一天天長大,粘媽媽的程度也日益增長。媽媽稍微離開一會,寶寶的情緒就開始不穩定了,大哭大鬧,別人怎么哄逗都無濟于事,甚至連飯也不愿意吃。這些都是分離焦慮惹的禍。 什么是分離焦慮? 通俗來說就是,寶寶和媽媽,或是和其他照顧他的人產生了親密的感情。當照顧者要和寶寶分開時,他就會以哭鬧的方式,拒絕你的離開,讓你繼續陪著他。曾經有寶媽問過小米粒,寶寶這么粘人,是不是因為自己沒教好,性格不獨立?不是這樣的,分離焦慮是寶寶情感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階段。 英國精神病學家約翰·鮑爾比通過觀察、研究,將嬰幼兒的分離焦慮劃分成3個階段: 1.反抗階段:哭鬧不止,踢打他人; 2.失望階段:哭泣吵鬧
生活中,有這么一類人,所有的一切都聽自己媽媽的,自己沒有主見,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寶媽男。那么不想男孩子變成寶媽男該怎么辦?一起來看看吧。 最近老馬受我媳婦影響,已經很久不看電視劇的我也開始追劇了,追的是趙麗穎的新劇《知否,知否》,劇情如何老馬我不做評價,只是劇中男二號,也就是小公爺扮演的角色忍不住讓老馬我想吐槽。 當然演員的演技還是很在線的,只是扮演的這個角色,一下子又讓“媽寶男”這個詞出現在了追劇者的心中。男二號一生的悲情可以說很大程度上都和他有這樣一位強勢的母親是分不開的。 說到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也是這樣,家有男孩,如果你不想把他養成“媽寶男”,誤了兒子的一生,那對媽媽們來說這幾種行為還是盡早收起才好。 太強勢 老馬我上大學的時候,有個室友,這室友也是個奇葩,據他說因為自己的媽媽很強勢,自己反抗過沒效果,然后
有了孩子后,與孩子交流是寶爸寶媽們必做的事情之一。父母在于孩子說話也要注意,有些話語可能會傷到孩子。那么最傷孩子的話語有哪些?一起來看看吧。 在我們的身邊,總有一些人被別人這樣評價:他啊,人挺好,心眼不錯,就是嘴厲害點。看起來,這樣的人還真是沒得挑剔的,人家不過就是嘴直點,其他方面還都是蠻好的。如果你這樣想,就實在是低估了這種人的“負能量”。 如果巧合,家里有個這樣的女人當媽媽,那可能就更壞事了。如同毒藥的語言從媽媽嘴里說出來,不但會讓孩子的童年遭受不幸,還會導致他們在成年后形成“后遺癥”。嚴重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塑造。 1、詆毀孩子 “你長腦子就是為了擺在那好看唄?” “動動腦子,豬頭似的呢!” “你這是隨誰啊,咋這么笨呢?早知道這樣,我就……” 諸如以上這些語言,
為了讓孩子健康聰明吧的成長,很多父母都會對孩子進行早教。那么錯過寶寶早教黃金期的影響有哪些?一起來看看吧。 眾所周知,0-6歲是寶寶大腦發育的黃金期。寶寶月齡越小,可塑性就越強。 所以,很多父母都很關心孩子的早期教育問題。 有個著名的“赫克曼曲線”諾貝爾經濟獎獲得者詹姆斯·赫克曼提出: 0-3歲早期教育的投資回報率為1:18 3-4歲教育的投資回報率為1:7 小學教育 投資回報率報率為1:3 大學教育的投資回報率為1 :1 “赫克曼曲線”表明:年齡越大,教育的投資回報率就越低。 所以,寶寶的早期教育對于智力開發和情商培養極為重要,錯過早期教育的黃金期后,年齡越大,能接收和吸納的信息就越少。 一個朋友最近很煩惱,她兒子下半年就要讀中班了,
父母教育孩子的辦法有很多,但是大部分父母都會使用語言暴力。那么教育孩子時想要避免語言暴力該怎么辦?一起來看看吧。 有多少家長曾對孩子使用過語言暴力? 不得不說,語言暴力在教育中占了絕大部分的比例,很多家長都覺得我沒有用行為暴力就算是在好好教育孩子,但實際上,你只不過是把行為暴力包裝了一番,包裝成被大家都認可的“言語暴力”,而你也理所當然地認為沒有過錯。 然而,言語藝術在教育上起到的作用并不小,它所能夠帶來的負面影響效果也可能比行為暴力來得嚴重! 在我們譴責父母的“言語暴力教育”時,父母也會以“正當理由”來反駁,覺得自己都是為了孩子好。 多少父母都在以愛的名義去傷害孩子,一句“為你好”讓孩子啞口無言,就好像父母站在了道德的制高點,一句話就能把孩子壓死,并不是沒有孩子試著去反抗。 但落得的結果是什么?
有了孩子后,父母們總是會免不了要帶著孩子出門,然后走親訪友。那么問題來了,帶孩子出門需要注意些什么?一起來看看吧。 眼看著年關將近,人們逐漸開始走親訪友,而做客時總是少不了帶上自己家的孩子。 而在他人家中做客時,大人知道懂文明講禮貌,熊孩子卻往往“拖后腿”,成了不受歡迎的惡客。 一旦孩子在主人家中做出無禮行為,無論事情怎么解決,都會影響兩家人之間的關系,直接撕破臉、鬧上法庭的情況也并非沒有。 小易前陣子就深受熊孩子的困擾,甚至和自己相識多年的閨蜜恩斷義絕。 事情的起因是倆家人的一次聚會,小易邀請閨蜜一家來自己家里吃飯,為此頗花了不少心思準備。 聚會的前一天,小易就買好了豐富的食材,從當天早上一起床就開始準備,閨蜜一家來的時候幾乎面對著現成的飯菜。 面對色香味俱全的美食,閨蜜的兒子大呼小
現在因為父母們的過分寵溺,越愛越多的熊孩子誕生。那么問題來了,想要避免孩子變成熊孩子該怎么辦?一起來看看吧。 帶娃跟朋友們在飯店里聚餐,孩子不好好吃飯,把飯菜、碗筷等丟到地上,朋友們看著孩子面面相覷,自己頓覺臉面全失,頭皮發麻…… 首先需要處理父母自身的情緒問題 如果在自己家里,孩子這樣的表現你可能會比較理智,但在外人面前你會很難保持冷靜,你心里在想,“完了,孩子這么沒規矩,要被朋友笑話了”;“臭小子,當這么多人的面讓我下不了臺”…… 旁觀者效應會導致你的情緒問題,你會尷尬,甚至憤怒。而情緒具有動機功能,不良的情緒會引發不理智的行為,接下來你極有可能會對孩子大聲訓斥,或者一個巴掌甩過去,而這種方式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局面更難控制。 那么,父母如何保持冷靜,化解尷尬呢? 正確認識孩子的“熊”能夠讓我
寶寶的降臨是上天給我們最好的禮物。但是這份禮物讓一些人覺得很沉,所以有些焦慮。那么育兒焦慮對孩子的影響有哪些?一起來看看吧。 心理學家認為,焦慮來源于對不確定性的恐懼。育兒焦慮,則是父母對孩子成長不確定性的擔憂。為了消除這種擔憂,父母總是忍不住要為孩子設計人生,報名各種補習班,禁止孩子玩游戲,還要求孩子不能有絲毫偏離。本文作者趙昱鯤,是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心理學碩士,也是一個6歲孩子的爸爸。他認為:父母的責任從來不是為孩子準備好一切,而是讓孩子有能力自己應對瞬息萬變的未來...... 別把“野貓”當“老虎” 有些父母,先是焦慮孩子說話晚,孩子會說話了,又焦慮孩子沒禮貌;孩子有禮貌了,又焦慮孩子不會拼寫;孩子會拼寫了,又焦慮孩子在班上不主動發言······ 總之,前面的焦慮剛消失,后面的焦慮便接踵而至。 焦慮有益還
隨著寶寶慢慢長大,一些壞習慣也就漸漸體現了出來。比如說愛打人,那么護理寶寶的過程中寶寶愛打人怎么辦?一起來看看吧。 所有新手父母預設的“帶娃的100種美好場景”里,一定沒有這樣一幕:孩子伸手就打人、張嘴就咬人,總是用“暴力”交往。 而作為父母的我們又惱火又無助,還得給人賠禮道歉。納悶了!好好的孩子,怎么就學會欺負人了! 寶寶打人,幾乎是每位家長都會遇到的狀況。其實,我家二寶從一歲兩個月也開始有了打人的現象,一不高興,一巴掌拍過來,還會捏臉揪頭發…… 有時候抱她出門,我剛和別人打招呼,她就突然在我頭上扯一把,痛的我嗷嗷叫;有時候和她一起躺在爬爬墊上,她也會爬過來又給我一把…….我那段時間真是每天頂著一頭亂發啊。 正所謂一言不合就打人,寶寶的臉說變就變,讓人不解的是,二寶不光是會發脾氣似的打,有時候高興、興奮了也
父母們對于孩子的期望都是很高的。自然都會希望孩子能夠孝順。那么問題來了,孩子變不孝的征兆有哪些?一起來看看吧。 “懂事”大概在很多家長心中就是衡量孩子是否優秀的標準吧,但家長所認為的懂事真的是孩子長大了嗎?真的越來越明白事理了嗎? 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懂事行為都有一個誤區,這只會讓你與孩子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如果沒有及時正確引導孩子,孩子會逐漸變成一個不孝順的人。 其表現恰恰是家長認為“懂事”的這些表現。 一、不愿意跟家長表明自己的想法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有一段時間是很喜歡說話的,這個時候也是孩子語言發育的階段,所以家長不要嫌棄孩子,孩子說什么你就聽,不要去責怪他話太多。 如果在孩子向你傾訴或者講述什么事情的時候,家長能夠耐心地聽孩子說完,這對拉近彼此之間的感情是很有幫助的。 但當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