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因為父母們的過分寵溺,越愛越多的熊孩子誕生。那么問題來了,想要避免孩子變成熊孩子該怎么辦?一起來看看吧。
帶娃跟朋友們在飯店里聚餐,孩子不好好吃飯,把飯菜、碗筷等丟到地上,朋友們看著孩子面面相覷,自己頓覺臉面全失,頭皮發(fā)麻……
首先需要處理父母自身的情緒問題
如果在自己家里,孩子這樣的表現(xiàn)你可能會比較理智,但在外人面前你會很難保持冷靜,你心里在想,“完了,孩子這么沒規(guī)矩,要被朋友笑話了”;“臭小子,當這么多人的面讓我下不了臺”……
旁觀者效應會導致你的情緒問題,你會尷尬,甚至憤怒。而情緒具有動機功能,不良的情緒會引發(fā)不理智的行為,接下來你極有可能會對孩子大聲訓斥,或者一個巴掌甩過去,而這種方式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局面更難控制。
那么,父母如何保持冷靜,化解尷尬呢?
正確認識孩子的“熊”能夠讓我們心態(tài)平和。
為什么我們三番五次苦口婆心的教導,孩子依然我行我素呢?其根源在于兒童的“自我中心”。兒童往往過度地關注自身,不能很好地從他人角度考慮,這是熊孩子之所以“熊”的一個重要原因。根據(jù)心理學家皮亞杰的“三山實驗”,兒童要到7歲后才有從他人的視角看待世界的能力,也就是說,對于年齡較小的孩子,熊,是他們的天性,并非孩子在故意跟大人作對。
父母誠懇地對周圍的人表白可以化解尷尬。
當孩子的行為確實對他人造成不好的影響,甚至有破壞性時,父母對周圍的人表達歉意非常有必要。比如,如果孩子在商場因為沒有得到想要的玩具就躺地上不起來,引來周圍的人圍觀,我們可以大方地說,“抱歉,孩子有點鬧脾氣,我現(xiàn)在也在想辦法解決,不好意思影響到大家了”。如此誠懇地自我表白,不僅不會被人笑話,而且還會換來大家的理解和鼓勵,同時自己內心積壓的情緒也能得到釋放。
接下來
處理孩子的“熊”問題
如果父母能夠全程平心靜氣地對待孩子的“熊”,不被孩子的行為激怒,保持穩(wěn)定的情緒,孩子的問題就已經解決了一大半。這就是我們前面講過的父母自身的情緒問題。
如果現(xiàn)場確實失控,孩子在自己的情緒里很難走出來,為避免事態(tài)往更糟糕的方向發(fā)展,父母可以果斷先帶孩子離開現(xiàn)場,不必強求當下就把問題解決掉,待孩子情緒恢復平靜時,再和孩子講道理進行引導。比如孩子以滿地打滾來要挾父母給他買玩具,根據(jù)兒童“自我中心”的心理特征,很顯然說服教育是不可能讓孩子立刻安靜下來的,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把他帶離商場,離開那個觸發(fā)孩子“熊”行為,并且極有可能也觸發(fā)父母情緒的地方,等到孩子安靜下來,選擇一個合適的時機,比如晚上溫馨的親子時光,再和孩子討論這個問題,引導孩子正確的行為。
父母如果在出門前提前做一些準備和預案,也可以有效避免孩子出現(xiàn)“熊”行為。
盡量選擇適合孩子的餐飲和娛樂場所
盡可能選擇適合孩子活動的場所,比如有提供兒童區(qū)的餐廳或商場,兒童區(qū)有適合孩子的游樂玩具和活動空間,孩子們可以在里面開心地玩耍,我們也能專心地做自己的事情。
隨身攜帶孩子喜歡的東西
外出的時候隨身攜帶孩子喜歡的玩具或書籍, 當孩子專注于他們喜歡的事情時,就沒有興趣去做那些有破壞性的事了。比如,當我們和朋友一起喝咖啡的時候,讓孩子看看繪本或者玩拼插玩具,我們就能做到同時陪娃和陪朋友了。
出門前先和孩子約法三章
出門前要先和孩子講好,哪些事情允許,哪些事情不允許,如果不能遵守,那下次就不帶他出去了。比如,去商場之前就講好,只能自己挑選一件玩具,價格在多少錢以內。這樣孩子到了商場不會見到什么就要買什么,而且還能鍛煉孩子的自主能力和價格意識。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