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句話別對老師說,不僅容易得罪人,還會讓孩子遭到厭棄。很容易得罪老師,讓老師覺得被冒犯了,也會影響對孩子以后的教育。 “我家孩子要多夸,少批評,不然容易厭學” 我身邊有位老師跟我講了他和一位家長交流的經歷:有一年新學期開學,記得是九月份。當時,我作為我們班的班主任主動向學生的家長發出邀請,希望在新學期見一次面,也方便我了解他們孩子的狀況。 家長會結束后,一位大媽跟我說的話,讓我印象十分深刻,她特地交代我“我家孩子要多夸,少批評,不然容易厭學”。我聽了以后真的特別尷尬,心想她是覺得我是一個喜歡批評孩子的老師,還是覺得我的教學水平不夠? 雖然,家長愛護自家孩子的心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為老師也需要得到更多的理解、信任,否則我們做起工作來也沒自信。 “我家孩子很棒,希望
養育孩子的路上是非常不容易的。想要孩子以后有出息,有些事情父母們必須要懂。那么養育孩子父母必須要懂的事情有哪些?一起來看看吧。 懷孕生子不易,帶娃育兒更不易。尤其是家有“頑皮娃”、“氣人精”、“愛哭鬼”的家庭,父母教育孩子不僅身心俱疲,而且還會多走很多彎路。 就拿以下幾個“育兒經”來說吧,如果父母不懂得,那20年后將麻煩不斷,比現在更心累。 不懂得對孩子放手,孩子長大難獨立,還可能會啃老 我們教育孩子時,明明知道很多時候他已經到了能夠獨立做一些事情,拿一些主意時,卻總是舍不得放手。比如,在孩子該獨立學吃飯時,父母害怕他弄臟衣服,害怕他吃不飽,害怕他使用碗筷傷著自己,然后一次次延后讓孩子練習獨立吃飯的時間。 有的父母更可怕,在孩子上了大學竟然還沒教他自己洗衣服、襪子。父母這樣不懂得放手,不是愛孩子
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男孩女孩或許方法有些不一樣。但是教育男孩時也需要避免一些事情。那么教育男孩時需要避免的忌諱有哪些?一起來看看吧。 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先天不同,男孩和女孩適合的教育方式其實也有不同,這是家長們非常需要注意的。 特別是男孩,男性雖然要比女性強大,但這種“強大”是體現在成年之后的,而在幼童階段,男孩可能比女孩更“弱小”。 這樣的離奇反差,其實主要是來源于男孩的生理特點:與同齡女孩相比,男孩子的發育要慢,平均會有一到兩歲的差距。 正因如此,父母對兒子的教育,和女兒相比也是大不相同。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教育兒子的3個“忌諱”,不知道你犯了幾個? 1、不讓兒子哭 在有些父母看來,男子漢大丈夫,就算年紀還小也不該哭,不然就是“娘娘腔”。 但正如之前所說,男孩子的發育是偏慢、偏晚的,
對于孩子來說父母的影響是最大的。父母好的行為習慣帶給孩子的自然是諸多好處。那么問題來了,父親會影響孩子未來的行為有哪些?一起來看看吧。 在現代中國,媽媽帶娃、爸爸偷懶的“喪偶式育兒”可謂是一種常態了,但這樣的模式并不健康。無論媽媽如何慈愛、如何溫柔,都無法完全取代爸爸對孩子的意義。 家庭的重要性眾所周知,而在一個家庭中,爸爸同樣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個好爸爸能夠給孩子前進的方向,讓孩子擁有更好的未來;而如果有一個不合格的爸爸,孩子所處的家庭氛圍就會很差勁,長大以后做事做人,難免會受到糟糕童年經歷的拖累。 如果孩子他爸顧家、有擔當,就能夠使孩子的家庭幸福感成倍增長,活得很快樂,長大后也會成為一個陽光開朗、大方自信的人。 反之,如果孩子有一個懶惰、推卸責任的爸爸,童年生活就會滿是缺憾,性格形成、心理成長也會受到很多
養育孩子的過程中, 現在很多家庭都過于寵愛孩子的,以至于導致孩子們被寵壞。那么孩子被寵壞的征兆有哪些?一起來看看吧。 法國教育家盧梭說:“你知道運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這個方法就是對他百依百順。” 父母愛孩子本身沒什么錯,但過度的寵愛容易讓孩子迷失自我,走向一條錯誤的道路。 如果孩子出現以下4種情況,那身為父母的你們應該提高警惕了。 沒有規矩 過年期間,我家來了一位“小霸王”。 “小霸王”虎子是我表姑家的孩子,今年6歲,在家里是個說一不二的主。 虎子雖然是第一次來我家,卻完全沒有一般孩子的羞澀和陌生。 先是將家里的抽屜翻了個底朝天,然后跑進兒子的房間,將他喜歡的玩具全部抱到客廳里。玩膩之后,隨手一扔,將整個客廳弄得亂七八糟。 吃飯的時候,
孩子成長過程中,會經歷許多個敏感期,所以需要父母們多多注意。那么問題來了,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敏感期有哪些?一起來看看吧。 這幾年,“兒童敏感期”這個詞很熱門,它是由著名的兒童教育家蒙臺梭利女士提出的。可到底什么是敏感期呢? 心理學者們常講這個通俗的例子: 蝴蝶的幼蟲剛破卵時,不能吃老葉子,但它們都能無師自通地爬到樹枝最頂端,找到嫩葉吃。 就是因為幼蟲對光有強烈的感覺,是靠著光的吸引才找到嫩葉。 而一旦幼蟲稍微長大,能吃其他東西時,這種對光的敏感就消失了,只能尋找其他方式覓食。 所謂兒童敏感期,其實指的是孩子成長中不斷出現的一系列本能感覺。 這種感覺讓孩子對環境中的某些事物很敏感,具有強烈的探索熱情和超強的吸納能力。 不過,蒙臺梭利認為孩子在6歲前,有30多個敏感期,但大部分
教育孩子的時候,男孩和女孩用的方法可能會有些不一樣。那么問題來了,教育女兒時父母們需要注意的禁忌有哪些?一起來看看吧。 如今不少家庭在生男生女這個問題上的看法已經無所謂了,因為現在的女孩就和男孩一樣接受教育、擁有工作和收入,并且從前“女兒遲早是別人家的人”這種觀點也慢慢消失,再加上女孩更加貼心可愛,因此還有很多人更喜歡女兒。然而現代社會在女孩教育上的問題并不比男孩少,比如不想女兒驕縱又不希望女兒太老實,不想女兒無知又不希望女兒見識太多丑惡…… 父母為了養育女兒可謂是操碎了心,“掌上明珠”一詞一點也不過分,其實如果生女兒的家庭能夠避免一些禁忌,教育的壓力就能減輕不少了。 1、別讓女兒受到“重男輕女”思想的影響 雖然年輕的父母們早已經不在意孩子的男女問題,但是不代表還擁有老舊思想的家中長輩親戚、街坊鄰居,甚至是老師等等熟識的
現在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因為太過于心軟,所以導致孩子身上很多問題。那么教育孩子時需要強硬的方面有哪些?一起來看看吧。 現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家長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難免會出現疼愛過度的情況。而家長這種錯誤的教育方法,不知“毀”了多少孩子的未來。所以家長要改正自己的教育方式,并多在這三個方面對孩子“硬起心腸”,這樣才會對孩子有好處,讓孩子變得更有出息,具體是哪三個方面,我們接下來就要講到了。 自理能力 現在的家長,不是單純的疼愛孩子,已經到了溺愛的地步了。說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一點都不夸張。家長為了不累著孩子,一點家務活都不舍得讓孩子做,但是這樣做真的對嗎?真的有利于孩子的成長嗎?我想這個答案應該是否定的。試想一個從小什么都不做的孩子,長大之后連自己都照顧不好,處處給人添麻煩,他會有出息嗎?因此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許多的缺點,比如總是過于自信,自以為是。那么孩子總是自以為是該怎么辦?一起來看看吧。 對于自以為是的孩子,我們要有同理心,要辯證地看待,要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 一、自以為是的孩子很自信,這個是優點,我們要充分肯定,不能打擊,更不能泯滅。凡成功之人,都是自信心很強的人,從這種意義上說,此類孩子其實已經孕育了成功的種子,如果調教得當,他們都會走向成功,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 二、自以為是的孩子很自我,這個就要具體分析了。如果自我走向自尊,那就很好;如果自我變成了唯我獨尊,那就過了。要告訴孩子,為什么唯我獨尊不好?因為你傷了人性,失去了群眾基礎,在孩子中容易出現凌霸現象。如不及時糾正,害處會很大的! 三、療治的方法有:先揚后抑法,以理服人法,以史為鑒法,經歷自愈法,等等。唯一不能做的就是體罰和打擊,那
對于家庭教育,不同的家庭會有不同的教育方法。下面要說的就是哭窮式教育,那么哭窮式教育的壞處有哪些?一起來看看吧。 相信許多孩子都有碰到過這樣一種情況,就是自己在跟父母要錢的時候,雖然父母都會給,但是總是會在給錢的時候,就會給孩子上一次思想教育課,說的大都是“窮“。 爸媽賺錢是很不容易的,而且都還舍不得花都給孩子花了。說了一大堆最后的意思其實也就是希望孩子能夠多心疼心疼父母,長大也多孝順父母一下。 但其實,這些苦口婆心的話對于熊孩子來說并沒有什么用,反之對于一些乖孩子來說,可能就是產生自卑心理的“慢性催化劑。” 對于乖孩子來說,聽到家長這樣的話語后,一定會很心疼父母,還會覺得很難過,自己現在并不能幫父母分擔什么;另一方面就會在父母這樣的影響下特別小心的適應這些從父母那里拿來的錢,長時間下去自然而然就養成了有錢也不敢花的消費
這個時間,孩子們已經陸陸續續開學了。那么這時候問題就來了,孩子面對校園暴力父母該怎么辦?帶著疑問,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前不久有一部很火熱的電影——悲傷逆流成河,我想大部分人都看過,這部影片主要講述的內容就是校園暴力。 在看這部電影時,有一幕畫面讓人印象十分深刻,易遙(女主)在最后要跳海自殺時說“你們沒殺過人吧,今天就讓你們知道殺人是什么感覺”。 易遙的同學這時才慌了神,才反應過來他們之前對易遙進行的語言暴力、行為暴力是真的狠狠的傷害了易遙,是最終逼迫易遙自殺的劊子手。 要知道在一個偌大的學校里,沒有一個人跟你說話,甚至每個人都會對你進行語言暴力,刺耳的聲音不斷的在你耳邊徘徊,真的會讓人精神崩潰。 易遙就是最好的證明,因為受不了校園暴力,最終走向了極端。而影片的片尾也有一些花絮,里面有很多人講述自己在校園時期
現在只要生個孩子,家里無論是爸爸媽媽還是爺爺奶奶都當個寶貝似的寵著。這也就導致了一些育兒觀念的沖突。那么這該怎么辦?一起來看看吧。 縱觀中國歷史,一個新生兒誕生代表著一個家族血脈的延續,而一個家族新生兒越多就說明這個家族人丁興旺。 中國的家族關系是非常復雜和親密,這說明了家族成員之間感情非常的親密,而這樣的親密的關系造成了家族成員之間普遍缺少“界限”,在教育后代問題上,這一點表現的尤為突出。 針對中國特有的家族文化,在教育后代問題上,如何避免矛盾的發生,使得寶寶健康成長。 首先在撫養寶寶之前,家長心里一定要出現這兩個問題“新生命的撫養需要幾個人”“在增加一個新生命,有需要增加幾個人”。 這兩問題對撫養寶寶的成長有著很深遠的影響,因為家族成員過多,而且家族成員之間“界限”不明,在撫養寶寶時候,很容易造成家族成員
現如今,熊孩子是越來越多,很多家長過分寵溺,導致了這一現象。那么面對熊孩子家長們應該怎么辦?一起來看看吧。 各大學校現在都已經開學了,但是你們還記得幾個月前網上有一個很火的視頻嗎? 大概內容就是期末成績應該是要出來了,孩子特別有自知之明的估摸著自己的成績,在媽媽還沒有回家之前跑到了奶奶家,還很認真的留下了一張紙條,大致就是孩子知道成績要出來了,快過年了,媽媽是要打掃衛生的,為了不讓媽媽“打掃”錯了地方,孩子就先去奶奶家不在自己家住了。 估計媽媽回來看見這個紙條是真的不知道該哭還是該笑了,這孩子還是皮的,媽媽能怎么辦,只能寵著了! 當然這整個紙條的亮點估計更多的就是孩子所寫的奶奶為什么會娶你當兒媳婦,爸爸只顧著自己喜歡,都沒有考慮孩子的感受。 這孩子也是真的什么都不怕的了,臨走之前竟然還敢來一波挑撥離間,孩子絕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一些生活常識也該教給孩子們了,比如用電。那么需要教給孩子的用電常識有哪些?一起來看看吧。 關于用電無論在什么時候都是一個家長關注的大問題,不管是孩子還是大人,這都是一個需要注意的點。現在需要用電的東西越來越多了,家長們自然也就更加擔心孩子的安全了,其實在家里,將幾點告訴孩子會降低安全隱患。 1.手是濕的不可以碰電源 我們都知道,這是很常見的一個現象,有的時候手上還有水就迫不及待的碰到插頭什么的,家長一定要告訴孩子這樣子是絕對不可以的,水里的某些物質是有導電作用的,可能這樣說孩子不一定能夠明白。 家長可以讓孩子看一下手是濕的,接觸到電源發生觸電的視頻,孩子通過這樣直觀的看能夠更加快速的了解這件事情的危險性。 2.關于電子玩具 電子玩具是存在漏電的危險的。首先家長在給孩子選擇電子玩具
隨著我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手機已經跟我們的生活分不開了。就連孩子都開始沉迷手機,那么孩子沉迷手機的影響和應對辦法有哪些?一起來看看吧。 現代社會,電子設備帶給我們的便利無處不在,我們在享受這些便利的同時,也越來越依賴電子設備,尤其是手機。這種依賴,延伸到父母帶娃這個事情上,就變成了一個幌子。 父母打著讓孩子安靜片刻的幌子,不斷的獲得自己與手機獨處的時間,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帶娃的父母和孩子一人一個手機,目不轉睛的盯著屏幕。 孩子尚小,不知貪戀電子設備的害處,家長卻不能裝聾作啞的讓孩子沉浸在電子設備中不能自拔,讓孩子沉迷于電子設備的危害,遠比你知道的還要多。 孩子沉迷于電子設備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 科學研究表明手機等電子設備釋放的電磁波對孩子的生長發育影響巨大,尤其是孩子還處在生長發育階段,長期接受電子設備釋放的
隨著科技的日益更新,手機電視已經融入了我們的生活。那么問題來了,想要讓孩子適度的使用手機和電視該怎么辦?一起來看看吧。 隨著科技的發展,便是和手機逐漸走入了各家各戶,并且成為了人們日常都要使用到的娛樂設施,如今使用這些東西的人們也越來越低齡化,許多甚至更是剛出生沒有多久的寶寶,僅僅是一兩歲。然而大家都知道這些電子設備是具有一定的輻射的長時間使用,其實是對寶寶的發育健康沒有好影響的。因此如何讓寶寶遠離這些科技設備把握好時間就成了一個問題。 首先父母應該做出一個榜樣,如果想要孩子遠離電腦,手機等等之類的東西就應當自己也把握好,在孩子面前使用電子技術設備的時間。俗話說得好,潛移默化,而父母的行為正是教導孩子的最好準則,如果父母可以把控好自己的時間和使用情況,那么孩子自然就會有樣學樣,對于這些科技產品的依賴性,不知不覺中就會大大降低。 其次
孩子成家之際,父母的影響很大。很多孩子變成熊孩子就是因為受了父母的影響。那么容易導致孩子不孝順的父母有哪些?一起來看看吧。 養兒真的防老嗎?其實,養出孝順的孩子才是真的防老。而孩子將來會成為什么樣的人,是否會孝順父母,這些與爸爸媽媽平時的教育和行為方式都是有關系的。如果父母在很多情況下自己都處理不好事情,久而久之孩子可能就會變得難管教。 1、不尊重弱者 這個社會總會有一部分人處于劣勢地位,需要我們給予他們更多的關心和照顧。如果爸爸媽媽對弱者沒有同情心,那么孩子就無法從父母身上學到必要的尊重,等到父母老了,孩子又怎么會有關心照顧父母的想法呢? 2、不孝順長輩 有很多家長會經常當著孩子的面去抱怨家里的老人,卻不知道這樣的做法會給孩子心理樹立一個不好的榜樣,也會讓孩子擁有不好的想法。等到爸爸媽媽自己老了,如果知道自
孩子都去上學了寶媽還不去工作,是為了偷懶享福,還是被逼無奈?你說說別的媽媽都能邊上班,邊接送孩子,她為啥就做不到,還不是因為懶嗎? 我下地鐵的時候還在想,我還是第一次遇到這樣的婆婆,遇到這樣的婆婆,兒媳婦的生活應該挺艱難的。 每到幼兒園的開學日,總是會聽到這樣的議論聲,誰誰孩子都上幼兒園了,還整天在家待著不去上班,真會享福,有些年輕媳婦真會偷懶,等等。 很多媽媽等著這樣的議論聲有口難言。今天就替很多媽媽問一句,孩子都去上學了寶媽還不去工作,是為了偷懶享福,還是被逼無奈? 現如今生活壓力大,孩子教育本,每個家庭都不容易,同時每對父母也都想給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質生活條件,所以但凡有可能,沒有一個媽媽愿意不去上班,在家當個寄生蟲。那么為什么很多媽媽在孩子上幼兒園后還沒去上班呢?都是被逼無奈。
孩子在受到欺負后,父母永遠是他們傾訴的對象。所以父母的第一反應很重要,那么孩子挨欺負后父母需要注意什么?一起來看看吧。 鄰居家4歲的明明每次在外和小朋友產生沖突,明明媽媽都會說“沒關系,我們不和他們一般見識”“沒關系,下次我們不和他玩了”“沒關系,他下次打你你就躲遠些”“沒關系,一會就不疼了”…… 明明媽媽覺得這樣教育孩子,長大后孩子會懂得謙讓、和他人友好相處,并具備更高的情商。 經常被父母用“沒關系”這三個字教育長大的孩子,真的會變得懂事、大度嗎? 表面看起來,這是在教孩子大度,可對于心理還不夠成熟的孩子,卻是不合適的,“沒關系”教育法對孩子的成長很可能會起到反作用。 變化1:事事討好 當經常聽父母說“沒關系”時,有的娃會覺得自我犧牲、不表達出自己的想法、甚至迎合他人都是正常的事情,長大后TA可
父母是最能影響孩子的人。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的影響很重要。那么父母們會毀掉孩子人生的行為有哪些?一起來看看吧。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這不僅是因為孩子在人生重要的頭幾年,思想行為都會模仿家長的做法,更重要的是他們對這些思想和做法缺乏判斷力。父母說什么做什么,他們可能會認為是理所當然,正確無比的,將來再抱著同樣的思想,把行為貫徹在他人甚至自己的下一輩上。 有多少走向歧途的孩子,都是因為家長缺乏管教,或者干脆樹立了一個極壞的例子在前呢? 不要把孩子脫離正軌的原因一股腦推給社會,推給手機游戲動畫片,家長有沒有反思過自己的言行,哪里出了問題呢? 第一點:缺乏同理心和同情心 育姐曾看到一位網友發帖說,在公交車上看見一名小女孩,在媽媽的注視下把玩手中的小倉鼠。只是女孩的行為卻令其他圍觀的新人不寒而栗,只見她用力攥著小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