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北方有一老漢,含辛茹苦將兒子拉扯大。兒子定居南方某城后,深諳“二十四孝”的精髓,將老漢接至城里。豪華餐廳當門坐,兒子首先為老漢要了一碗珍珠翡翠白玉湯,沒想到老漢看了勃然大怒:我真是白養了你!眼下你出息了,竟讓我光喝稀湯不讓吃稠的…… 這是個笑話,但老人白白誤解了兒子的一片孝心卻是真的。拋開兩人的代溝不講,喝湯的益處多多。“吃飯先喝湯,到老不受傷”、“吃面多喝湯,免得開藥方”、“白菜蘿卜湯,益壽保健康”……這些廣泛傳播的民間諺語,已將中華文明的健康飲食觀容納其中。 我是從中原農村走出來的,最初的食性也是喜“干”不愛“濕”。后來進入城市,娶了一個懂得養生之道的姑娘作媳婦,湯的味道才慢慢香了起來,甜了起來。 我沒見過多少世面的心中,最熟悉的湯是西紅柿雞蛋湯,最簡單的湯是紫菜方便面料湯。一次,與朋友在外邊餐館吃餃子,我發明了一道湯:拈些蔥花、香菜,加點味精、鹽、醋和香油,兌白開水而成。朋友不以為然,我卻哧溜哧溜喝得山響。 詩人車前子說,懷舊有時卻合乎時尚。“一個社會如果缺乏懷舊的人,那會比沒有新觀念更枯燥乏味。”他在《好花好天》中描述的喝莼菜湯的感受和場景,讓我難忘。“屏息安神,調羹沉底,不動聲色,小心翼翼。往莼菜至上處把調羹輕浮,輕浮,輕浮,快欲問世出道時,更須養天地浩然之氣在口腹。聽得見宇宙浩蕩,聽得見流言四伏……這就行了,綱舉目張,大膽一提,旁若無人,所向披靡,滿滿的莼菜呀就被收拾到調羹里。調羹捕莼,焉知鳥嘴在后,淺淺急急撈撈舀舀,往往擦肩而過。” 我不識莼菜,查字典方知它乃多年生水草,葉子橢圓形,浮在水面,莖上和葉的背面有黏液,花暗紅色,嫩葉可以吃。后讀了葉圣陶的《藕與莼菜》,才明白莼菜本身并沒有味道,味道全在于好的湯。 以前聽過許多關于喝湯的趣事,常一笑了之。直到前不久體檢時醫生忠告:喝湯不僅有利于健康,更有利于補充人體營養且易被機體所吸收。平日里還是多喝些湯,既養身體,又養精神!因而,現在我對湯情有獨鐘。 (李志勝) |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