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妒是與他人在比較過程中,發現自己在才能、名譽、地位或待遇、享受等方面不如別人而產生的一種情緒狀態。這種情緒很復雜,羞愧、憤怒、怨恨等等兼而有之。 小孩子有嫉妒心理嗎?有人覺得這么小的孩子不太可能。 其實科學證明,嫉妒作為一種心理活動產生是很早的。有人做過實驗,15個月的孩子,如果媽媽當著他的面抱別的孩子,他就會有所反應,非要讓媽媽放下別人抱自己,并緊緊摟住媽媽,好像在說:“這是我的媽媽,不是你的?!? 生活中我們發現,好多種情況都能使孩子產生嫉妒。 比如,家里來了別的小朋友,媽媽夸贊幾句或表示親呢些,自家的孩子就會嫉妒,對外來的小朋友來取不友好的態度。 如果別的小朋友有什么好玩的玩具,自己沒有,心里就會不好受。 兩個孩子玩游戲本來好好的,一個孩子看別人搭積木搭得又快
鼓勵孩子發現你與他有著不同的生活標準也是件很必要的事情。跟孩子解釋:“媽媽可以喝可樂是因為媽媽的身體能夠消化這種飲料,但是你的身體還不能?!被蚴牵骸澳惆职挚梢酝硭且驗橐粋€6歲的男孩要比一個35歲的男人需要更多的睡眠。”家住上海的趙太太對我說:“我有時挺希望孩子看到家里來了成年人飲酒,這樣能方便我向他解釋酒精對孩子的影響與成年人不同。我擔心如果現在不說清楚,沒準兒等以后他進了學校離開家后,就會像很多學生那樣開始聚餐喝酒了。”與之相對應的就是吸煙。永遠不要讓孩子靠近有人吸煙的地方,因為即使是短暫的煙氣接觸,也會對孩子稚嫩的呼吸系統造成傷害。趙太太常對孩子說她年輕的時候曾經吸煙,為此她很后悔,并且著重指出她當時有多么的幸運,沒有因為吸煙而造成身體的長期損傷。進行這種談話的時機需要好好把握:你得首先確認孩子能夠接觸這種“陰暗
2歲寶寶的注意力往往只能持續很短的時間,因此,父母們往往會感覺他的情緒波動非常大。這時的寶寶正在學著獨立,對他們而言,每一次成功都會為他們帶來無以倫比的快樂。當他完成一項新任務,比如:用蠟筆畫畫,做拼圖游戲,他會感到非常自豪。但當拼圖拼不好,或被阻止在墻上畫畫時,他又會表現出非常不滿和沮喪?! 〉珜Π职謰寢尪裕畲蟮奶魬鹗羌纫獛椭鷮殞氉粤⒂忠顾軌蚩刂坪米约旱那榫w,特別是那些消極情緒?! 〈煺鄹校鹤寣殞毜那榫w像在“蕩秋千” 盡管2歲寶寶已經開始有了語言表達能力,但與人交流的能力還是十分有限,常常不能很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寶寶生氣的原因,常常是因為大人不明白他的意思?! ×硗?,2歲寶寶遇到自己不滿意的事情時自控能力往往比較差。當得不到他想要的東西時,感覺就像到了世界末日。當媽媽對他說不能做什么事時,他感到完全
第一階段:嬰兒期(0-1歲)——基本信任對基本不信任階段 ●相當于弗洛伊德的口唇期。這個階段個體人格的主要發展任務就是滿足生理上的需要,發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因為這個階段的嬰兒最為軟弱,非常需要成人的照顧,對成人依賴最大。如果父母等養育者(主要是母親)能夠愛撫嬰兒,并且有規律地照料嬰兒,以滿足他們的基本生理需要,就能使嬰兒對周圍的人產生一種基本信任感,感到周圍世界和人都是可靠的,嬰兒從生理需要的滿足中體驗著身體的康寧,感到了安全;相反,如果嬰兒的基本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或者得到的是不一貫、無規律的滿足,就會對周圍的人產生一種不信任感,嬰兒從生理需要混亂的滿足中體驗著身體的不適,產生最初的不安全感。 ●如果這一階段的危機得到積極解決,就會形成“希望”的品質,成年后性格傾向于樂觀、信任、活躍、安祥等積極的人格特
專家的最新研究成果推翻了過去認為嬰幼兒的心理狀態是一張白紙的觀點。實際上嬰幼兒在情感和智力上要比人們想像的復雜得多?! ∫话俣嗄陙?,多數學者相信,7歲前的嬰幼兒的意識相當朦朧。小孩子只是簡單地摹仿周圍事物,只具有最基本的情感--幸福、痛苦和憤怒。但美國學者指出,對嬰幼兒情感的這種認識沒有根據。早在孩子會說話和試圖獨立坐立之前就有十分復雜的感情。例如,幼兒有嫉妒心,會對他感到可憐的東西表現出同情心,甚至會表示強烈的失望。 華盛頓大學的一位心理學教授發現了更有意思的現象。一歲左右的孩子已開始揣摩別人在想什么。其實很簡單,他是通過觀察周圍的人的眼色來進行判斷的?! ×私饬诉@點之后,兒科醫生將會以完全不同的方式來對待小病人。除了固有的治療手段外,醫生還將注意孩子的情緒變化。在許多情況下應當從孩子的心理狀況中尋找生病的真正
“你家孩子真聽話!”聽到這樣的贊揚,很多家長都會很自豪,南京市的一項調查也顯示,九成以上的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聽話”。不過,昨天記者從南京腦科醫院了解到,太過聽話的孩子更容易出現精神問題。 九成父母希望孩子聽話 最近,南京市小學心理信息采集與分析中心對1643名學生進行了調查,發現大多數家長并沒有為孩子創造良好的心理發展空間、注重開發孩子的創新潛能,高達93%的家長只希望孩子做“聽話”的孩子。 但是,心理醫生卻指出,孩子太過聽話并非好事。南京腦科醫院兒童心理衛生中心杭躍躍醫生告訴記者,到該中心治療的患兒中,幾乎都接受的是管制教育,絕大部分孩子在父母看來,以前都是聽話的好孩子。他們無論做什么事情都依賴于父母,最終導致自己日常行為能力退化,無法與常人進行交流溝通而入院。 聽話乖孩子不愿上學 “我家孩子一貫聽話,在學校是好學生
最新頒布的美國兒科醫師準則關于兒童精神虐待部分內容指出,父母應該給子女更多的贊揚和關愛,而不是苛刻的批評。 “身體上的創傷好了,但是精神上的傷痕還會持續一段時間。”Charles Johnson博士認為。他是俄亥俄州立大學兒科教授和美國兒科協會兒童虐待問題委員會的主席。" 這篇題為《關于孩子精神虐待》的報告是美國兒科協會頌布的關于兒童精神虐待問題準則的第一部分。報告發表在《兒科雜志》第四期上,目的在于幫助兒科醫師發現并防止對兒童的虐待行為。研究人員指出了父母會對孩子造成精神傷害的一些行為,包括貶低、羞辱或者利用孩子達到某些目的;嚇唬孩子,比如對孩子或他們喜歡的人施暴;拒絕他們情感上的要求;行為反復無常,例如提出一些自相矛盾或者不現實的要求。 Johnson認為,在每年報導的上百萬次虐待兒童的事件中,大約5%至7%屬于這類精神虐待行為。研究
對四歲的幼兒而言,玩耍和工作是密切相聯的。他們在玩耍中探索,他們探索的不單單是人和事物的外在世界以及超乎他們認知的抽象理念,同時也探索自己的思想及情感的內心世界。他們希望解開問題,渴望獲得知識?! ∪祟惿娴拇髥栴}初次進入了他們的腦海。生命、死亡、性等問題都是這階段的孩子所關心的。這時期他脫離了嬰兒期,但也尚未到達變得較為實際的就學階段。許多父母都為他們的小家伙對生命、死亡、性這些問題的切中要領的思考而深感驚訝,他們對深層事物的探求也頗讓成年人刮目相看?! ∶鎸σ陨锨榫?,如何回應他們就是一件不簡單的事了。父母對任何一個問題都應直率、真誠地予以回答,因為孩子的信任感一不小心就會被傷害。四歲的幼兒容易被大人弄得感到渺小和自卑,尤其是當大人對他們提出的事實問題避而不答或不講真話時,會使他們困惑甚至被誤導,這時他們受傷害的感覺最深。有的孩子對事物的探詢也許繼
問:我的孩子叫蓓蓓,今年4歲,這個孩子生性靦腆、害羞,平時見了生人也要躲,在幼兒園里,不愛說不愛笑,上課不敢提問也不敢回答問題,不敢主動接觸老師,在幼兒園里還常遭小朋友欺負。可是,有時又顯得很穩沉,自制能力很強。請問,家長對這樣的孩子應該怎么辦呢? 答:靦腆的孩子外在表現很典型,一般都不敢見生人,喜歡獨來獨往,不愿與人接觸,常常愛藏在大人身后,或者把頭埋起來,不愿引起別人注意。靦腆的孩子有時像“小大人”,不外露自己的情感,顯得很穩重,有的家長認識不到靦腆是對兒童個性發展的一種破壞,他們認為靦腆是很正常的事,過分活躍是沒教養不謹慎。其實靦腆和謹慎完全是兩回事。如果說謹慎是一種良好品質,那么靦腆就是一種心理缺陷,時間長了,孩子容易缺乏自信心,看別人的眼色行事,結果會變成一個依附性很強、離開別人的幫助就茫然失措、寸步難行的弱者?! 〖议L在平時應該有意識地
凱西手里拿著一杯牛奶,那是她早餐的一部分。凱西小手一抖,牛奶灑了一些在地毯上。凱西奇怪地看著地毯上逐漸擴散的奶暈,彎下身子,用小手好奇地摸了摸地毯上濕濕的那一小塊地方。凱西看看地毯,又看看杯子里的牛奶,疑疑惑惑地換了個地方,故意將杯中的牛奶灑出一部分。果然,凱西發現地毯上濕濕的那塊斑痕是她的杰作。蘇珊遠遠地觀察到了凱西的“惡作劇”,但她沒有阻止凱西的行為。蘇珊將茶幾下面的小塊地毯拖出來,給凱西準備了自來水、番茄醬、沙拉醬……凱西在媽媽的陪伴下,將這些材料一一灑在小地毯上。自來水很快就滲透進地毯,暈開大片的斑痕;番茄醬基本停留在原地,沒有太多改變;沙拉醬則油乎乎的,甚至洗干凈之后還留下了淺淺的油痕,蘇珊不得不動用去油污的洗滌劑進行清洗…… 寶寶天生好奇,甚至從出生那天起就對周圍的事物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比如,剛剛出生的寶寶就會對聲音有所
恐怖癥是以恐怖癥狀為主的一種神經癥。青年期與老年期發病者居多,女性更多見。 恐怖癥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有資料表明,患者的一級親屬中,20%的父母和10%的同胞患神經癥。 患者病前性格偏于幼稚、膽小、含羞、依賴性強和內向。例如某人遇到車禍,就對乘車產生恐懼。這是因為在焦慮的背景下恰巧出現了某一情境,或在某一情景中發生急性焦慮而對之產生恐懼,并固定下來成為恐怖對象。對特殊物體的恐怖可能與父母的教育、環境的影響及親身經歷(如被狗咬過而怕狗)等有關。 恐怖癥通常起病急,面對某一物體或處境而引發焦慮,患者明知這種恐怖是過分和不必要的,但不能克制,常伴有回避行為??植缹ο罂蓺w納為三類:一是處境恐怖,對街道、廣場、公共場所、高處或密室等處境恐懼,因此不敢出門,回避這些場所。二是社交恐怖,對需要與人交往的處境感到恐怖而力求避免,如與人單獨相處等。三是單純
兒童遇事不肯動腦子是一種常見現象,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①智力因素:有些兒童雖然看起來不象是傻孩子,但其智力確有問題。兒童的智力水平不象一般疾病那樣具有無或有的概念,智力介于正常水平與低下之間有一個移行部位,心理學家稱這部分兒童為智力的邊緣狀態兒童。而智力處于邊緣狀態的兒童,往往給人一種貌似聰明,但不愛動腦筋的印象,很容易發生學習困難以及其他學習問題和其他心理障礙。對這類兒童應盡早到醫院進行智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的檢查,盡早發現其智力問題。對這些兒童應積極引導他們發揮其非智力因素,并給予恰當的教育,防止學習困難的發生。②社會適應能力差:一些學習很好,社會交往能力差,遇事不愛動腦筋的兒童,在受溺愛的獨生子中比較常見。這是由于父母過分溺愛,過分保護,一切替孩子包辦代替,導
許多父母常誤以為孩子的性教育,僅限于性器官的教育,又覺得進行性教育,可能會“污染”他小小的心靈。殊不知性教育涵蓋的層面極廣,而且也非青少年的專利,在學齡前可以進行的部分包括:了解家庭的功能,認識及保護自己身體、認識男女構造的不同、隱私權的觀念、體會生命的奧妙,男女性別認同及差異等等,反而是性器官的部分,對三歲以前,或幼稚園的小朋友而言,除為身體的一部分外,不具太大意義,家長自己并不用想得太過復雜! 大多數家長一談到“性”,便直覺認為和色情或跟性欲有關,而沒有考慮到孩子的身心發展概況。舉例說明,出生l、2個禮拜的孩子就會勃起,但原因可能出自于局部充血,或洗完澡后血液循環變快、穿尿布時候受到摩擦等,那樣的勃起皆屬于正常的現象,完全沒有性的味道。 而家長若將它視之為“生”,還是一種身體反
對于孩子來說,當事情沒有向著自己所希望的樣子發展時,他們就很難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情緒穩定的培養是形成良好性格的前提。因此,情緒培養顯得尤為重要。 一、讓孩子坦然面對失敗 很多孩子在失敗后,情緒會顯得很低落。教孩子如何正確面對失敗,正視失敗的勇氣對孩子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在和孩子做游戲的時候,家長不妨故意輸掉幾次,讓孩子看看自己是如何面對輸贏的??梢赃@樣說,“雖然我輸了,但這個游戲還是非常有趣,也許下一次我能贏呢?!?nbsp;讓孩子認識到,所有的游戲都是有輸有贏的,只有這樣游戲才會有趣。 二、讓孩子懂得分享 小孩子往往不能忍受別人和自己分享每一樣自己喜歡的東西,這與自私不同,而是天性使然。父母必須正視孩子的這一特點,在別
讓孩子和父母共睡一床或共用一間臥室,是不容考慮的事,因為孩子的所見所聞比我們想像得要多。即使他們不能了解所發生的事,但是模糊的影像和聲音依然會留下幻影,引起莫名的憂慮和恐懼,重現在夢魘中,其危險性是顯而易見的。因為孩子不聾不啞,甚至當他們在熟睡或者看似熟睡時亦非常靈敏。 我們的住宅從建筑學上說來,實在是“反性生活”的,很少有居室或公寓是隱秘性生活的安全處所。單薄的墻壁,嬰兒近在身旁,連合法做愛都要降低音量,大氣兒都不敢多出一口,這真是對文明的一大諷刺。 男孩一生中,總有一段時間(大約在三歲到五歲)期望母親全屬他一人所有,她是他第一個愛人,所以不能忍受別人“約會”她。女孩也是一樣,會公開宣布對父親的愛——這種愛的占有欲是非常強烈的,容不下任何情敵。我們必須注意的一點是:絕不可用語言或行為助長他們這份絕望的愛情,即使開玩
周明今年12歲,小學5年級,過去,他一直是人見人夸的好孩子,聽話、誠實、有責任心??墒?,最近一段時間,他卻經常與幾個有名的調皮鬼在一起,當父母禁止他與他們來往時,他居然公開反抗,說自己有選擇朋友的自由。父母又生氣又納悶,以前的乖孩子怎么變成這樣了?父母該怎么解決這場糾紛呢? 首先,周明的父母應該意識到,12歲的孩子,已開始進入青春期,此時,他們正處于心理學上所說的心理上的"斷乳期",自我意識迅速增長,一方面,強烈地渴望脫離父母的束縛,另一方面,面對外面的世界,又有一些彷徨和猶豫。處于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逆反心理很強,內心又充滿了矛盾,是人生的"第一危機"階段。 作為父母,首先,要知道自己不能再象以前那樣時時都保護著孩子了,而應該給孩子機會,讓他自己去嘗試,去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只有通過親身體驗,孩子才知道哪些行為正確,哪些是錯誤的,才會
看著別人家的寶寶面對媽媽的離開哭得生離死別似的,而你的寶寶卻從來大大方方地任你來去自如,你千萬別先偷著樂,因為,這并不是什么好事情—— 3 歲的佳佳在小區里是有名的乖寶寶,和誰都挺好。但是,媽媽文慧卻發現,每次上班之前和佳佳告別時,佳佳連頭都不抬一下。下班回家想和佳佳親熱親熱,佳佳也表現得很冷淡。這孩子是不是不正常?佳佳媽媽心里開始不安了。 這種擔心并非多余,因為她和孩子之間確實出現了問題:母女間沒有建立起安全依戀關系,所以佳佳對她“不親”。嬰兒依戀的3個階段第1階段:出生~6周 &nbs
前言積極暗示法就是通過成人的語言、動作、表情、行為榜樣等手段和方法,給孩子以正面的影響和激勵,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不知不覺中受到教育。 案例一 不要怕,這點痛算什么 洋洋生病了,每天都要打針吃藥??粗约旱男母螌氊悺笆茏铩?,媽媽經常心疼地掉淚,奶奶還當著洋洋的面埋怨爸爸和媽媽沒有照看好自己的孫子。為了看護好生病的洋洋,全家人都忙得不亦樂乎,對他更是呵護備至,有求必應。過了幾天家人發現,洋洋的病雖然好了,但是脾氣卻比平時更大了,更嬌氣了。 方法運用 洋洋病好之后的表現,其實正是因為在生病期間得到了家人消極暗示造成的。洋洋病了,全家人興師動眾的緊張氣氛,讓孩子覺得:我是全家的中心,我生病是件了不起的大事。 正確的做法是:保持平常的心態、給予孩子積極的暗示,把擔
本來很乖巧的寶寶,也許突然某個時刻就會如同脫韁的野馬,在情緒的波峰與低谷間起伏不定,把爸媽搞得莫名其妙、無法招架。那爸媽究竟該怎樣才能馴服這匹桀驁的“小野馬”呢? 寶寶情緒波動期的表現 當寶寶處在情緒波動期時,他的表現會跟平時大相徑庭,主要表現為: * 情緒不穩定,常常喜怒無常,讓爸媽捉摸不定。 * 一點點小事就可能引發他的火爆脾氣,并且難以控制,看起來像是在無理取鬧。 * 故意和爸媽作對,爸媽不讓做的事情,他偏要做,爸媽不讓說的話,他偏要說。 * 在玩耍的時候過于興奮,興奮到難以控制自己的程度。不管爸媽如何安撫他,他都無法安靜,直到把自己折騰得筋疲力盡。 * 爸媽無法清楚他究竟要干什么,甚至連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這使他看起來像一艘迷失了方向的船只,盲目、沖動而又無
脆弱,是一觸即破的蛋殼心理的本質。而過分嬌縱、百般溺愛是導致這種心理的最直接原因。孩子的這種蛋殼心理,是他們人生旅途上的隱患,對其一生都有危害。請您給孩子一份理智的愛,讓蛋殼心理遠離孩子。 經常聽到一些孩子挨了批評,或是遇到一些不順心的事情就會有極端的舉動,甚至輕生。這讓筆者再次想到“蛋殼心理”給未成年人所帶來的危害。 蛋殼心理,也就是一觸即破的心理。脆弱是它的本質。現在大多數孩子只能聽贊美之詞,聽不得半點反對意見,對父母和老師的批評更是抱有逆反心理;很多孩子外表高傲,內心脆弱,敏感多疑;只能接受成功,卻不能面對失敗……那么,孩子這種蛋殼心理是怎樣形成的呢?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蛋殼心理的形成也不是一兩天的,它是多年的錯誤的教育所導致的。在中國, 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多年來都是一味地注重書本知識,忽略了孩子行為能力的培養和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