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怎么和自己疏遠了 鄧先生和妻子在兒子小剛6歲時離婚了,小剛被判給了母親。不幸的是,母親在他小學2年級時因病撒手人寰,小剛又回到了父親身邊。父子倆相依為命,對鄧先生來說本應是生活的寄托和希望,但沒想到,兒子卻和他疏遠起來。“兒子從小就很內向,現在話更少了。我也總想爺倆兒能好好聊聊,聽他講講自己和學校的事。”但兒子的冷漠讓他感到心寒。同時,鄧先生發現,和同齡人相比,兒子做事情更為極端、任性。 長大后,小剛成了一個“三明治”式的人,最外層像爸爸,中間層像媽媽,底層像小孩。更讓鄧先生不解的是,兒子對女孩似乎有一種本能的抵觸情緒。 形成了“三明治”性格 很明顯,父母的離異和母親的早逝帶給小剛的傷害是不言而喻的,他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也和家庭環境有著必然的
家庭可以為子女創造一些條件以預防兒童多動癥的發生,具體可以從下兩條入手: 1.為兒童提供安靜的學習環境。如果環境不安靜,家里或者親朋滿座,高談闊論,或者電視機聲音開的很響,都會影響孩子,使之無法專心學習。因為兒童很容易分心,他們的被動注意力強于主動注意力,所以一旦外面有動靜,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周圍的環境所吸引。如果孩子一面看電視,一面做作業;或者一面背書,一面參與大人的談話,時間一長,就會產生做事沒有條理,思考問題也難有系統性,容易雜亂無章,沒有頭緒。這就是不良的家庭環境引起的兒童多動癥狀,而這一點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因此為孩子提供一個良好、安靜的學習環境,對避免形成多動癥狀是十分重要的。 2.家長要引導孩子讀書時注意勞逸結合。父母不要逼孩子死讀書,如果在孩子學習時,不讓他們適時休息,而是老是不停地做作業、背書,那么時間一長,大腦會產生保護性抑制
問:我的兒子5歲了,平時家里沒有客人來時,還算聽話,守規矩,可一旦家里來了客人,他就像有了保護神似的,放肆起來。當著客人的面,我又不好意思管他。您說,我該怎么辦呢? 答:有不少孩子常常在家里來了客人時,故意放縱自己的行為,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人來瘋”。 孩子在有客人時表現“異常”,這與現在家庭大都是一個孩子,長期單獨玩耍,與外界接觸少有關系。孩子都愿有個伴,不管是成人還是小孩,一般有客人來訪時,雖然主要是來拜訪家長的,但孩子也會因為家里多了一個人而高興。 如果大人只顧談天說地,那就會很讓他傷心,認為沒有看到他的存在。為了表明他自己的地位,他也會主動插話,拉客人與他做游戲,若順著他呢,他會興奮不已,若是家長稍加阻擋,他便會大鬧一通。 碰到這種“人來瘋”,有的人認為當著客人的面管教孩子,是對客人的不尊重,弄不好還會使客人難堪。另外也怕傷了孩子的自尊
孩子“犟嘴”,家長往往很生氣,認為孩子不服教導,不尊重大人。許多家長還會因此天大罵訓斥孩子。其實,孩子“犟嘴”有各種不同的情況、家長應當分析孩子“犟嘴”的原因,找準“癥結”,對孩子實行有效的教育。 有時因為大人的批評與實際情況有出入,孩子“犟嘴”的。這是孩子為澄清事實而進行的“自我辯”。這時候,家長應該耐心聽取孩子的辯解,并引導孩子用正確的方式予以表達。試想,這種尊重事實、不向權威屈服的品質,不正是我們大人所贊譽和追求的嗎?怎么當它在孩子身上表現出來時,我們反而受不了了呢? 有時,孩子是為了掩蓋過失而“犟嘴”的。在我們已經清楚地了解事實真相的情況下,往往很難容忍孩子的這種“犟嘴”。有許多家長在這時往往會以拳頭代替教育。因為在家長看來,
7大幫助處理孩子受性侵犯 作為父母親,當孩子告訴你受到性侵犯時,你最重要的責任是:相信、打消疑慮和保護你的孩子。 應該采取下列步驟: ①讓孩子相信你 你愿意他(她)告訴你,對他(她)告訴你有關性侵犯的事情是多么的困難這件事情表示理解。 ②提供情感上的支持 并讓你的孩子放心,受到性侵犯并不是他(她)的錯。雖然孩子可能感到有責任和應該受到指責,但性侵犯不是受害者的錯,即使他(她)對性侵犯沒能說“不”或沒有立即告訴父母親。你可以說“這不是你的錯!某某讓你那樣做是錯誤的。” ③讓他(她)知道告訴你性侵犯,他(她)會得到幫助,正因為他(她)告訴了你,才使你能夠想辦法來保護他(她),使他(她)免受進一步的傷害 讓你的孩子知道,可以做些事情,幫助他(她)擺脫這件事情給他(她)帶來的不快。你可以說“我會盡我所能確保這件事情不再發生。
首先,我們要知道,從小反抗力越強的孩子越有判斷力。德國一位兒童心理學家追蹤調查了100名2~5歲具強烈反抗意識和毫無反抗意識的兩組兒童。至青年期,發現反抗力強的孩子有85%成長為意志堅強、深具判斷力的年輕人;而沒有抬杠意識的孩子發展成為意志力強的只有24%,大多數則為無判斷力而依賴他人生存的青年人。 其次,我們也要認識到,大人的行為比語言更有說服力,孩子把大人的話當耳旁風,是有原因的——大人說講話太嘮叨。當小孩能聽懂大人的話,開始懂得一點事時,大人就變得嘮叨。孩子只好捂上耳朵不聽,自我防衛。 如小孩打翻了杯子,大人開始責怪。逃避沖突的一種方法:孩子只好不吭聲,似沒有打翻杯子,避開與大人的沖突。不聽就不煩心,也就不會有沖突。 用拒聽觀察父母的憤怒反應,是檢驗父母的權威與孩子自主權范圍的一種方法。如,大人說,
孤獨歷來被認為是青少年和成人的專利,殊不知幼兒也有孤獨問題。幼兒孤獨是一個非常重要問題,它對兒童當下的及長遠的生活都會產生消極后果。然而,只是到了最近才有了教育方面的研究和干預關注幼兒孤獨。許多幼兒能理解孤獨的概念并感受到孤獨,比如幼兒園和一年級兒童能對一系列有關什么是孤獨(“悲傷和孤單”),孤獨從哪里來(“沒人一起玩”),如何克服孤獨(“找一個朋友”)等問題做出正確回答。在兒童心理學家更近的一項研究中,可用一系列問題(比如:“你在學校孤獨嗎?”,“學校對你來說是一個孤獨的地方嗎?”,“你在學校悲傷和孤單嗎?”)可靠地測得幼兒園孩子的孤獨感。這些研究顯示出孤獨概念對幼兒是有意義的,并且和年長的兒童以及成人的孤獨概念相似。 1.孤獨的后果 感到孤獨的兒童通常同伴關系不良,因此比有朋友的同伴表達出更多的孤獨感受
孩子如果有不快樂的童年,那最可能會是在6歲、12歲和16歲這三個階段。 兒童心理專家指出:一般兒童會在這三個關鍵年齡面對巨大的壓力,因為這都是他們剛入學或躍入另一個學習階段的時期,所以父母應該多留意孩子發出的求救訊號,并幫助他們克服壓力。 新加坡衛生院兒童心理診所主任蔡益明醫生指出: ·剛進入小學的6歲孩子,由于必須面對一個全新的學習環境,所以可能會產生恐懼; ·12歲正值青春期,孩子除了面臨會考的壓力,另外還會因生理上起變化而感到憂慮疑惑,所承受的壓力更是顯著; ·16歲的孩子則是因為得應付中四會考這個重要考關,而容易感到精神緊張。 蔡益明醫生說,雖然他們的情緒備受這些外在因素的影響,但大多數孩子們卻不懂得如何開口向父母或老師求助,或甚至可能是孩子把問題提出來了,但卻被父母誤解為懶惰、撒謊,而導致孩子陷入
一份資料顯示:大約有70%的父母認定自己孩子受教育的程度將達到本科以上水平……為此,父母全力以赴,從小就開始全方位培養孩子。而這種“拔苗助長”與孩子注意力只集中幾分鐘的心理發展規律相違背,極易引發各種心理疾病。 個案一:孤單的明明 明明上小學一年級那年暑假過后,性格好像就有點變了。上學的時候還好說,課間還有同學一起玩,可是現在放假了,同學們都各有安排,父母又上班,只剩下他和保姆在家里。可是,由于農忙,保姆也辭工回鄉下了。明明的爸爸告訴他,只能他一個人在家里了,注意用電安全,注意煤氣,注意……每天叮囑一遍,然后也走了。家里靜得沒有一點兒生氣,明明感覺特沒意思,只好開著電視看節目。 電視機嘩嘩地響著,明明有時會看上一會兒,有時就不看。 “媽媽,我要出去玩,我……”明明也曾提出過要求。 “不行,外面危險。”明明媽媽不等他把說完便一口拒絕,“你看鄰
“物權”意識這個概念,很多大人都不見得確實了解, 對孩子來說是不是更生疏了? 這么小的孩子,就需要培養“物權”概念嗎? 培養“物權”概念對孩子的成長有什么重要意義呢? 有沒有意義,還是讓我們一起先來了解看看。 “是我的東西就是不讓你送給別人” 有一天,媽媽想收拾一些菲菲實在穿不了的衣服和菲菲已經不愛玩的玩具送給菲菲的小表妹,可菲菲一看到媽媽往包里裝這些東西,就上來拼命搶奪,還大聲哭著說:“你干嘛把我的東西送給別人,就是不讓你送給別人!” 媽媽講了半天道理也不管用,媽媽特別不明白,衣服肯定是穿不下了,留著一點用都沒有,而有的玩具菲菲更是半年多都沒碰一下了。菲菲平時也不小氣呀,這到底是怎么了? 理解她,幫助她:菲菲這種行為在許多3歲左右孩子身上都發生過,甚至有的孩子寧可發脾氣把玩具摔壞也不肯給別人玩。菲菲媽不要感到太生氣,
孩子見了人不愿打招呼,原因大致有三種:一是因為羞怯;二是不懂得見了人要打招呼是禮貌行為;三是可能受過人為的驚嚇,不愿意和人打招呼。 糾正這一現象的方法如下: 1、三歲以上的孩子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辨別性別、辨別年齡的能力,而且也具備了一定的語言交際能力。 他們知道滿臉皺紋、有白發的老人是爺爺奶奶,與爸爸媽媽年齡相仿的人是叔叔阿姨。這時,成人的教育方法要得當,不要對孩子過分保護, 尤其是在陌生的環境、陌生的人面前,要鼓勵孩子懂禮貌、敢講話,堅持要孩子招乎人,并告訴他招呼人才是懂禮貌的好孩子。 2、不能因為孩子不愿招呼人而不帶孩子外出。成人外出時應盡量攜孩子,讓孩子和成人一起參與社交活動和人際交往,并且鼓勵孩子
2、3歲的小孩兒也會嫉妒?那當然!這些寶寶的父母們可是深有感觸。如果媽媽遞給別的孩子一個蘋果,他都會撲上去把蘋果奪過來,因為那是他媽媽的蘋果,而媽媽是“他自己的”!會吃醋的寶寶的“自我”與“蠻橫”里摻和著聰慧與可愛,往往讓父母們自豪之余又難免困惑甚或尷尬。這些小不點兒為什么會嫉妒,而父母們又該如何招架他們的嫉妒呢? 君君的媽媽就有著這樣的困擾。每當家人或者朋友很高興地和君君4個月的小妹妹逗樂玩耍時,3歲的君君就會特別生氣,伸手要去打小妹妹。媽媽耐心地告訴他:“那是你的小妹妹,你怎么可以打她呢?你不知道你有多幸運能有個妹妹。”但是,怎么跟他說都沒有效果。 &nbs
青少年原本屬于他們的應該是五彩繽紛的花季,他們是祖國的花朵,民族的希望,更是家長心中的“太陽”,是教師眼里的“上帝”,現在青少年上網成癮這一社會問題,變成了令老師和家長頭疼的問題。 這股上網熱潮的出現值得我們去思考、去分析:為何泡網青少年越來越多,越泡越久?青少年上網究竟在做什么?家長、社會各界怎樣看待學生上網的問題?面對青少年上網我們能做些什么,這是當前學校、家庭中不可回避的問題,也是社會普遍關注的話題。曾幾何時家長們開始擔心孩子們上網時的安全?今天我們再也不能漠視那些頻頻出現在網吧內的青少年了?筆者也曾到過幾個網吧,看到的是一張張充滿稚氣、呈現一副憔悴的蠟黃面孔,看到那一個個悠悠然噴吐著串串煙圈的姿態,熟練地敲打著鍵盤在網上打打殺殺,偶而抬頭顯出不健康的少年老成。每次我剛
兒童孤獨癥過去被稱為心理疾病,實際情況是患孤獨癥兒童的神經系統失去平衡,使神經受到嚴重損害所致。一般這些兒童的注意力變得完全內向,表現為自我專注,社會隔絕和極端孤立。還可能有言語錯亂,理解力差以及發怒自毀和攻擊行為等。 孤獨癥的起因不一定都相同,但通常營養因素是起關鍵作用的。更確切地說,如果兒童缺乏某些特別的營養物,免疫系統往往會遭到破壞。這些兒童的身體方面都存在某些致病因素,如脂肪酸代謝和電解質平衡極度紊亂,紅細胞和白細胞的產生沒有規律,礦物質平衡有明顯改變等。 孤獨癥的兒童要么十分挑食,要么就吃些奇怪東西,包括不適宜食用的東西。這種與眾不同的飲食方式是造成營養不良的主要原因。電解質對細胞獲取營養素起很大作用,如果電解質的不平衡得不到糾正,提供營養補充就毫無意義。電解質失去平衡后會影響大腦對體內一些重要化學物
在過去,人們存在著一種舊觀念,認為孩子從出生后在一個很長的時期內是“沒有任何能力,什么都不會的”。現代科學的進步,特別是人腦與心理研究取得的大量的成果表明,人類生命的初期,就能對不同信息作出規則的反應。嬰兒不僅會適應環境的要求,而且會向外界環境提出自己的要求,在遇到環境中的問題時,主動探索環境,逐漸形成解決問題的方法。嬰兒不是只能接受刺激的被動的“容器”,而是對環境的主動的“積極探索者”。 嬰兒在生命的頭一年里,身心發育成長是非常快的。他們的反應、感知覺、動作和情緒、情感等心理因素都飛快地發展。在情感方面已經明顯的表現出“情感共鳴”,嬰兒看到母親笑時也會以笑來回答,母親哭時也會隨之哭泣,當成人粗暴地限制他的行動或玩具被人奪走后,都會引起他的憤怒情感。這些特點和表現,說明嬰兒已經具備了接受教育的生理和心理基礎。不僅如此,我們在觀察和對比嬰兒所處的不同
兒童在發育過程中,會對某些事物感到恐懼,如怕動物,怕水,怕火,怕黑暗,怕陌生人,甚至對代表某些事物的詞語也會發生恐懼。不少孩子看見醫生或接受注射時,也會產生恐懼反應。恐懼反應可表現為驚慌、驚叫,退縮、痛苦、求救,甚至逃避或對抗,這在孩子接受醫療時(如注射藥物)表現最為典型。兒童恐懼時可出現交感神經興奮癥狀,表現為呼吸加快,心跳增速,表情緊張,瞳孔擴大,手抖,嚴重者可呈現緊張驚恐狀態,面色蒼白,肢體軟癱,甚至一時性大小便失禁或精神抑制等。兒童恐懼若經常發生,會影響孩子的生理及心理健康,嚴重者可導致心身疾病或者精神疾病。 兒童恐懼也有其積極的一面。恰當地運用兒童的恐懼心理,可以實施對兒童的教育和激勵。例如,運用兒童對做錯事的恐懼心理,引導兒童行為規范化;老師利用學生對壞成績、不及格的恐懼心理,引導、鼓勵孩子好好學習,做好學生;利用孩子對爬高或其它危險情
基本上沒有受過正規的特殊教育、幾乎是盲人的安妮·沙利文(Anne Sullivan),開始承擔起教育既聾又盲的7歲女孩海倫·凱勒(Helen Keller)的艱巨任務。由于海倫對外部世界感情上的對抗,安妮試圖和海倫交流的努力很難奏效。以下是她們第一次一起進餐的情景: 安妮不允許海倫將手伸進自己的盤子里去取她想要的食物,而海倫和她的家人在一起時,已經習慣了這樣做。因此與安妮的第一次進餐成了意志的較量:海倫的手一伸進盤子里,就被安妮堅決地推開。海倫的家人為此很不高興,離開了餐廳。安妮把房門鎖上,繼續用餐。海倫干脆在地板上又踢又鬧,推拉安妮的椅子。半小時以后,海倫繞著桌子找她的父母,卻發現沒有人在那兒,這使她感到迷惑。最后,她只好坐下來開始吃早餐,但卻用手。安妮給她一把勺子,卻被嘩啦一聲扔到地上,于是意志的較量又重新開
一心一意地去做事或學習,從普遍意義上講確實有道理。但最近美國行為學家、心理學家和教育專家聯合進行的一項專題研究證實:兒童可以同時把注意力集中在2~3種事情上,而成年人更可以同時把注意力集中在4~6種事情上,即便是剛剛學步的周歲嬰兒,也可在父母的教導下一邊聽從父母的指點,一邊邁出蹣跚的步子。這就意味著,對一個頭腦和身體均正常的人來說,“一心”是完全可以“兩用”甚至“多用”的。 其實,不少活動或工作本身就需要人同時注意好幾個方面,特別是較復雜或較富創造性的活動或工作。如飛機駕駛員在駕駛飛機的同時,須留意地形、氣候的變化,并認真觀察各種儀表,此外還得隨時注意可能出現的意外情況。鋼琴家在手指擊鍵時,眼看著琴譜,耳聽著琴音,大腦則在分析、判斷音樂的節奏和輕重。顯然,一個不能有效“分配”注意力的人,在從事這類活動或工作時,就會手忙腳亂。 值得一提
一、夢是孩子情緒的反映 一歲的孩子雖不善表達夢境,但是他們會做夢,當孩子接近兩歲時,他就可以用語言來講述對夢的回憶。幼兒做夢的內容并不復雜,白天受驚嚇、被責罵、嚴厲的管教、突發意外等,到睡覺時便容易有做惡夢的現象。 無論是好夢還是惡夢,它都是為兒童設計一個允許表現和虛擬的舞臺,去做他在現實生活中不敢、不做、不行做的事情。總之,夢是一種心理緩和劑,安全閥。 美國一位專攻睡眠方面的專家佩杰博士指出,受恐怖夜夢所影響的孩子,約占1——4%,發生在4到12歲。但若是持續性的惡夢,特別是孩子醒來之后仍長時間感到驚慌,恐懼,害怕,便是孩子承受過多壓力的信號,父母最需要做的是鼓勵孩子將夢境講述出來,就會發現影響他情緒的重要線索。 二、學會傾聽孩子的惡夢 佩杰博士解釋:讓孩子安心、以及
從寶貝一出生,我們的一些行為就可能會妨礙寶貝正常的性心理發育,甚至給寶貝的一生都帶來難以彌補的不良影響。因此,性教育應該從零歲開始,而并非像我們固有的觀念里認為的那樣,非要在孩子青春期以“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方式惡補。 恒河猴實驗引發的思考 著名心理學家哈洛在20世紀60年代有一個關于恒河猴的著名實驗:將剛出生的小猴子和母猴分離,用兩個模擬的猴媽媽,即用鐵絲網制成的“鐵絲媽媽”和以布片綁在木頭上制成的“布片媽媽”來代替真正的猴媽媽喂養小猴。哈洛為小猴提供的“鐵絲媽媽”身上綁有奶瓶,可以給小猴喂奶,“布片媽媽”身上則沒有奶瓶。實驗結果發現,小猴除了吃奶時會尋找“鐵絲媽媽”之外,大多數時間都會黏在“布片媽媽”的身上。小猴子在模擬猴媽媽的“照顧”下長大了,看起來似乎沒有什么問題。但是,哈洛隨后的觀察發現,這些被模擬媽媽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