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用具有實際意義的詞語進行清楚的表達是一個很復雜的過程,而且每個孩子的學習方式都不是完全一樣的。你的孩子在快滿周歲時可能會很快從呀呀學語階段向開口說話階段轉變;或許你的孩子是在快滿兩周歲時才能夠清楚地用語言交流。這兩種方式都是使孩子成為語言交流者的正常合適的途徑。無論孩子的學習方式如何,有一種方法可以幫助孩子學習開口說話,那就是說出孩子每天常接觸到的物品的名稱。這樣做,即使孩子是顯得不太注意,但要相信他是都接受的。只要孩子沒有任何語言發展延緩癥狀出現。那你就堅持已見,繼續說。孩子很快會應答的。 “語言絕對是發展智力和社交能力的核心因素” ——生育問題專家 伯頓·L.懷特 說話得不到對方的反應?對有的父母來說,對嬰兒說話是世界上最天經地義的事情。他們會漫無邊際地說著鄰居頭上戴著的帽子和冰淇淋貨車上播放著的歌曲。而對于有的父母而言,
1~3歲的孩子思維處于萌芽階段,計數能力很低,此階段孩子的無意注意占主導地位,認識直觀、形象,知識貧乏,經驗不足,最初的計數是口頭數數,只是機械地按1、2、3、4、5的順序唱數,并不理解數字所表示的內容,帶有“順口溜”的性質。3歲以前的孩子口頭數數一般是1~10之間,能理解4以內的實際意義,形成最初的數的概念。 那么,如何發展1~3歲孩子的計數能力呢?1、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多用直觀形象的教具或實物,從模仿計數開始,最初學口頭數數。2、運用比數法教孩子計數。將顏色或形狀不同的兩種教具從左到右,上下對應排成兩行,讓孩子觀察每一種教具的數量,再比較兩組物體是否一樣多,然后在下一行教具的后
5、教會寶寶學會選擇 讓你的寶寶對自己日常生活中一些無關痛癢的部分自己做個簡單的選擇。比如,在他穿衣服的時候,你可以說“你想先穿襪子還是先穿褲子?”。雖然你只是把對寶寶生活的控制權交出一小小部分給他,但對寶寶來說你的這句話大大增強他對自己有能力做好這些事情的信心。 專家提醒我們,讓寶寶做這種選擇在兩種事物之間進行已經足夠了,因為小孩子的知識范圍和記憶力很有限,他不能對很多的事物保持很長時間的記憶。6、對付飯桌上的懷習慣,語言要簡潔 吃飯的時候寶寶總是擺弄食物而不再吃飯,你只需要一句簡單“你邊吃邊玩,別吃
早齡游泳初生即可開始哦 早齡游泳是澳洲智能提升界在二十七年前的一項大突破。當時他們訓練出了一個六星期大的女嬰,叫安得麗亞.提默曼斯,能獨立地在游泳池的深水處游泳,又出生了一個會游泳的三天大的新生兒,以此證實了早齡游泳是剛出生時就可以做到的。因為這個兩個寶寶的游泳能力,都是媽媽用智能提升法調教出來的。 早齡游泳強大呼吸系統 早齡游泳空間如何提升寶寶智能?專家表示:最主要最直接的機制便是先強大寶寶的呼吸系統。 在學游泳時,寶寶每次會潛水都會練習憋氣,經常練習會加快寶寶呼吸的速度及加深呼吸的深度,又深又快的呼吸會使各個控制智能的大腦得到強大。 強大的呼吸系統會增加人身氧氣運送的效能,運送更多的氧氣供大腦使用。大腦在氧氣供應量高的時候,操作的功能速度品質都比氧氣供
新生兒指的是出生28天以內的嬰兒。寶寶剛剛來到人世,每天睡眠時間長達十八九個小時,有些家長就認為無法與他們交流、游戲。其實不然,這時的寶寶已經開始逐步適應社會,逐步與人交往,爸爸媽媽可以用適當的方法與他們進行游戲。 1、對寶寶講話或唱歌 一個連語言都聽不懂的寶寶,怎樣與他講話或唱歌呢?爸爸、媽媽千萬不要有疑慮,寶寶雖然還聽不懂你的話,但他能感受到你溫柔的聲音,這種聽覺刺激會加強父母與寶寶之間的感情。爸爸媽媽可以輕柔地對寶寶說:“好寶寶,笑一笑”,“小寶寶,快睡吧”,“別哭了,媽媽唱支歌”等等。另外,可以給寶寶唱些小搖籃曲。 2、為寶寶做一些簡單的按摩動作 寶寶還不能做什么翻身、爬等動作,只會伸伸自己的小胳膊,用腳和腿蹬被子。爸爸媽媽可以為寶寶做一些簡單的按摩動作,
“現在許多家長很重視早期閱讀,不過采取的多是‘填鴨式’教育,從小就教孩子認字、背唐詩宋詞,生怕自己孩子識的字比別人家孩子少。其實家長忽略了幼兒的興趣培養遠遠比單純知識灌輸更重要,識字該是一個快樂的過程。”在昨天上午南京市民學堂“早期閱讀與思維發展”的講座上,江蘇教育學會會長周德藩給望子成龍的家長們“支招”,他說:“采取‘游戲式’認讀,8歲認讀3000個漢字完全可能!” 周德藩說,4歲以下的孩子有種特殊記憶能力,比如認中文字,跟筆畫多少是沒有關系的,他們記住的是整個字形,不需要反復背誦,因此比成人更容易記住繁體字。這種特殊能力,過了4歲會慢慢消失,很多家長常輕易地讓孩子的這種特殊能力失去了,很可惜。所以,在0到8歲,開發孩子的早期閱讀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現在的家長不是重視
嚇唬對那些2歲左右的孩子是會奏效的,但這樣恐嚇的后果父母們卻很少思考,若孩子經常被恐懼感占住心靈,精神就容易受創傷,發展下去,還可能會引起口吃、遺尿、失眠、智力發育遲緩,甚至患精神官能癥,影響孩子心理的正常發展。有的孩子長大后則會表現出膽小怕事、懦弱無能、缺乏獨立性。 1~2歲的孩子由于缺乏生活經驗的生活體驗,不知道外界有些事物是會對自己造成傷害的,其實,當這個年齡的孩子出現不聽話或是對抗時,父母應該采取誘導的方式,因為他們十分相信父母,一般情況下是愿意接受父母的教育和勸導的。 對于因恐嚇已經造成恐懼感的孩子,父母要細心觀察孩子害怕什么,設法從心理上去消除他的恐懼感,克服緊張情緒。如孩子怕黑暗不易入睡時,可以告訴他,白天和晚上是一樣的,沒有什么可怕的。平時可以和孩子一起關了燈看電視
一個二十平方公尺的巨大字在你的眼前出現,與一個不足一平方公分的字比較,大字會讓人留下深刻印象,也會啟動右腦的神經細胞,看小字則幾乎沒有感覺。 從新西蘭到美國,很多教育學家都利用大字體形式,來達到速學的效果。 新西蘭的普塔魯魯(Putaruru)中學,利用投影幻燈機的大字體來教閱讀,每星期進行四次半小時訓練,共十二個星期,結果當中的七年級學生,近六成四的學生,在前后只有二十四個小時的學習下,獲得需要二至三年時間才能學會的東西;二成七的學生獲得需要一至一年半才可掌握的東西;二十四小時內學會需半年時間學習內容的,則約有一成。用二十四小時學習時間,學會要用半年才學到的東西,這已是個了不起的成就吧?更不要說那些學更多東西的學生了。 大字形式教學,可追溯至中國古代。古人用毛筆寫字來教育幼兒,將字體寫得較大,方便孩兒學習。在美國,格連杜曼博士
童話是兒童成長必不可少的精神營養。甚至有學者說,小時候沒有讀過童話的人,會有心理缺陷。聽起來好“恐怖”呀!——因為我小時候也沒怎么讀過。說出來你可能不信,“童話”至今仍然是一個模糊的概念。請中國、日本、美國的研究者們坐在一起,就算討論十天半月,他們也不會達成統一的意見。做個普通的讀者其實是蠻幸福的,我們只需泛泛地知道,童話是一種屬于兒童的文學形式就足夠。 給孩子讀童話,并非所有大人都很坦然。缺少童話閱讀經驗的大人,往往不習慣童話大多不說“人話”的毛病。它們還堂而皇之地“胡思亂想”,基本上不切實際,因此很讓人懷疑“缺乏知識性”。更讓大人頭痛的是,許多掛著“經典”標簽的童話,不但有善與美的內容,還有惡與丑的東西——給孩子讀這樣的東西,豈不是會教壞了孩子、嚇壞了孩子? 關于童話,一個非常重要的要點常常被我們忽視——它是一種文學形式。給孩
血型對人的氣質、性格有影響,這是大家都接受的事實。在教育孩子方面,針對不同血型的寶寶,父母也應該有不同的對待方式。特別是在對寶寶人際交往智能的開發方面,家長針對自己寶寶的血型因材施教,更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不同血型寶寶的人際智能培養 A型孩子—— 促使他早點獨立 A型孩子比較膽怯,喜歡獨處,不愿意和陌生人交往;但是A型孩子直覺很靈敏,善于自我調整,在未來的日子里總是不斷地鍛煉自己去適應環境。 在家里,讓A型孩子獨立完成某些事情,不過多干涉。父母還應為他創造一個良好的社交環境,可帶著孩子參加各種聚會活動。如果和一個小朋友約好了一塊出去玩,另一個小朋友又來找他,父母不妨給予適當的暗示:"大家一塊玩不是更好嗎?"孩子從父母身上學到這些社交經驗,以后再遇到類似問題,就不會束手無策了。 A型孩子最大的優勢是慎重、細心,規矩,他在理工
一、終身學習與孩子一道成長習慣。 如何在嬰幼兒期著重培養孩子的高智商、在少兒期著重培養孩子的高情商需要學習; 如何幫助孩子處理好成長中的問題,變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也需要學習。 父母需要學習,孩子也需要學習。親子之間需要共同學習,相互學習。 因此,要積極參加家長學校,訂閱一些家教刊物和書籍,不斷學習,終身學習。 著名教育家洛克說:“教育上的錯誤比別的錯誤更不可輕犯。教育上的錯誤正和配錯了藥一樣,第一次弄錯了,決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補救,它們的影響是終身洗刷不掉的。”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在“不可返工的教育”中,當然要學習在前,思考再教! 二、真愛和嚴格相結合的習慣。 愛是對自己、對他人、對自然的“給予、關心、負責、
傳統觀點認為,學齡前兒童不宜過早地學習識字。但現在對兒童識字的最佳年齡有了最新說法。 日前由少年兒童出版社舉辦的“學前兒童識字教育研討會”上,來自京滬兩地的專家認為,3-6歲是兒童學漢字的最佳年齡段,讓孩子盡早閱讀,對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有益而無害。 無獨有偶,日本東京有多所教幼兒識字的幼兒園,據他們從1967年開始的一項研究,5歲開始學部分漢字的孩子智商可達95,4歲時開始學的可達120,而3歲時開始學的更可達130。 我國兒童一般是6歲初入學后先學6周漢語拼音,然后開始“看圖讀拼音識字”。然而,單一的拼音教學不利于開發、發展兒童的思維。據一些語文工作者分析,目前小學語文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就是學生識字時間晚、速度慢、數量少,遠遠未能滿足學生自身智能發展的需要。 專家認為,對學齡前兒童進行識字教育是具備一定條件的。據
英國科學家稱:母親對子女的關愛方式能決定他們成人后的心理健康狀況,因為母親的愛撫能永久改變嬰兒的基因活動。 研究人員發現,母鼠的愛舔能刺激小鼠大腦產生一種在受到壓力時安慰身體的基因。和沒怎么受到母鼠關愛的小鼠相比,經常受到母鼠愛撫的小鼠長大后沒有那么焦慮和膽小,分泌的緊張激素也較低。專家們認為,雖然對人類而言,母親的行為對嬰兒所起作用可能與老鼠有所不同,但其基本原理和機制是一樣的,即基因表現會因母親和嬰兒的相互作用而永久改變,并對其行為和心理健康產生長期影響。因此,給嬰兒多些親吻、擁抱,您孩子的心靈將更加健康美好。 雖然長期以來,人類的一些研究已經發現母親的關愛與子女日后心理健康的聯系,但這項對老鼠進行的研究才首次精確測試出母親的行為是否真的對后代產生影響,以及子女的大腦到底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而形成成年后的性格。
妙招一:把握最佳識字時機——孩子興趣正濃時 當孩子對某事某物具有濃厚的興趣和好奇心時,其記憶力、理解力都被喚醒和激活,此時輔之以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探探特別喜歡玩玩具,每次給他買新玩具時都教他認許多字。一次我給他買了一把手槍,他愛不釋手。趁他高興之際我先教他認“手槍”,接著又邊講邊教他認“子彈”、“扳機”、“目標”、“瞄準”、“靶子”、“喜歡”、“愛不釋手”等等。這一連串的字詞在說著玩著中探探就會說、會認、會用了。 妙招二:自制自己制作識字用具——生字卡片 我們為探探準備了許多大小不等的卡片,還有雙面膠、繩子、彩筆,這些都放在隨時能拿到的地方。我們把家里各種物品的名稱都寫在卡片上,貼上去,有時還把價格也寫上,我和兒子輪流
家有兒女,父母要關注寶寶成長,時刻抓著孩子各階段智力開發的要點,一起來學習!看看如何打造聰明寶寶吧! 0-1歲 0-1歲是兒童大腦發育的黃金期,早期的經歷對兒童發展有重要意義,所有嬰兒生來就具備多種感覺,就能夠學習。 味覺 關鍵時期:4-12個月 寶寶的情況 寶寶在出生第2天就有味覺能力,1個月以內能辨別香、甜,檸檬汁和奎寧等不同味道。當把甜的液體放到寶寶嘴里時,他們表現出很輕松愉快的表情,并滿意地吸吮起來,但對咸、酸或苦味液體則作出皺鼻子、撅嘴和不規則的呼吸等拒絕性
妙招一:把握最佳識字時機——孩子興趣正濃時 當孩子對某事某物具有濃厚的興趣和好奇心時,其記憶力、理解力都被喚醒和激活,此時輔之以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寶寶特別喜歡玩玩具,每次給他買新玩具時就可以教他認許多字,從玩具的名稱用法開始在說著玩著中探探就會說、會認、會用了。 妙招二:自制識字用具——生字卡片 準備許多大小不等的卡片,還有雙面膠、繩子、彩筆,這些都放在隨時能拿到的地方。把家里各種物品的名稱都寫在卡片上,貼上去。出門的時候隨手帶上幾張卡片和彩筆,見到孩子感興趣和不知道的事物及時給他記下來。 妙招三:講究有效識字方法——組詞與游戲 這種方法可以教孩子懂得字與字之間的聯系,字的用法,豐富他的語言表達能力,并且讓孩子感到認字是游戲,也有快樂。 如,我教他《小兒垂釣》一詩,我把這些字寫在卡片上,先教他讀,再告訴
在寶寶還不能清晰地說話時,常會發出一些咿咿呀呀的聲音。其實,這就是寶寶對身邊聲音所做出的回應,因為在寶寶此時已經開始發展出對語言的辨識能力,而盡早增強寶寶對語言的辨識能力,將對其將來的語言能力發展大有幫助。 語言辨識能力的發展 聲音辨識從胎兒期開始 寶寶的聽覺系統在胎兒期就發展完成,胎兒在子宮內已經開始接觸許多聲音,通過聽覺來踏出探索外界的第一步。有研究顯示,剛出生的寶寶對于在胎兒時期常聽到的音樂會有明顯偏好,這正說明胎兒已經具有聲音辨識能力。 在懷孕期間,準媽媽不妨多和肚子里的寶寶說說話,不僅能建立彼此之間的親密感,也能讓寶寶習慣媽媽的聲音,為日后語言學習打下基礎。請注意,與肚子里的寶寶說話時應放慢速度,還要避免太高或太尖的語調。 剛出生就對聲音有反應 寶寶一出生就會對聲音有所反應。當聽到媽媽的聲音時,寶寶的情緒顯得比較安定
年輕父母應該知道自己的小寶寶是有一定智慧和能力的,因此要讓寶寶學會和成人交往。除了在生活上關心寶寶外,父母也要與寶寶有情感的交往。 平時要用親切的語調多和孩子說話,2個月的寶寶會模仿發音,在寶寶咿呀自語時,媽媽要與寶寶主動交流,當小兒發出各種各樣的聲音時,你要用同樣的聲音回答他,以提高寶寶發音的興趣,并會模仿大人的口形發出不同的聲音。即使母親做家務時也可在寶寶看不到的地方與寶寶進行交流,或放一些胎教音樂兒歌之類,讓他在歡樂氣氛中自己咿呀學唱,為以后說話打下基礎。 家長還應多逗引小孩,多逗小兒笑,3個月時小兒能笑出聲。對小兒的情緒家長要有相應的反應,同時家長要注意觀察寶寶不同情況下的哭聲,掌握他的規律,盡量滿足他們需要,在與母親交往的過程中逐漸培養好最初的母子感情,讓寶寶學會主動與大人交往,在看到爸爸媽媽時能主動發音,逗引大人講話。
真實的生活就是最好的教育。人一生,不少教訓都是在可怕的經歷中獲得的。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吃一塹,長一智”就是這個道理。 讀書固然可以學到很多知識,但知識和智慧并不能畫等號,智慧不是積累信息的能力,而是對信息的處理能力,是對世界的領悟力和洞察力。而這種領悟和洞察,是必須在真實的生活中去培養的。 能力比答案重要 買了一個木瓜,讓魯魯嘗嘗。我說:“我們小時候,在攀枝花,木瓜多得很,一角錢就可以買一個這么大的,而且是熟透了的,比這個甜多了。” “太甜也不好吃。”魯魯說。 “也不是太甜那種,不是只有甜味兒,它甜的同時還有很濃的果香,而且軟,不用咬,一吸就進去了。” “哦,那是個什么味兒?” “木瓜味兒。還有紅心果,到處都能采到紅心果……” “紅心果是什么味兒
當寶寶開始他的探索之旅 人的一生都在確立自我。寶寶呱呱墜地的那一刻便是探索之旅的開始。爸媽們某些“要保護寶寶”良好的意愿常常是阻礙寶寶能力發展的原因。寶寶在探索過程中不僅僅能收獲到快樂,更收獲到經驗、自信……我家寶寶喜歡把什么東西都放在嘴里咬,真怕他吃進什么臟東西,別家寶寶也這樣嗎?我家寶寶會爬了,可是他東爬爬西爬爬的,就怕他撞到頭,扎到手,真擔心啊!爸爸媽媽,請你們不要太緊張我了!探索是區分自我和外界的基礎寶寶是從區分自我和外界開始認知自我的。剛出生的寶寶的視覺只有光感,外界對他來說只是混沌一片,2個月才能注視比較大的物體,一般來說要到6歲,寶寶的視力才算接近發育完全。對剛出生的寶寶來說,他的小手還攥不了拳頭時,只有吮吸奶汁的小嘴比較有力,所以感覺能力最強的嘴巴就是寶寶探索世界“第一武器”。寶寶咬自己的手指、他會感覺到痛;咬自己身上的衣服,雖然有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