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要求企業使用濕法工藝生產配方奶粉,企業不需要,也不會去做自有和可控牧場,這必然會導致在市場上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
三元官網上一紙從12月起部分產品漲價的通知,顯得有些矛盾。和眾多乳企一起調高價格,可見三元也陷入“奶荒”困境,而調價通知里一句“三元食品始終保持所有乳制品均100%采用生鮮原料乳制造”又點出了三元不希望和新西蘭旱情等系列事件下導致的“奶荒”有所關聯。
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奶粉事業部總經理吳松航談及奶源問題時,努力地向《中國經濟和信息化》記者傳達一種觀點——應注重加工工藝與政策護航并重。
在三元看來,眾多乳企加碼下注的奶源,的確是乳企發展的關鍵所在,也是消費者選購配方奶粉的重要參考因素之一,但是乳制品的好壞還需要考慮奶源之外的其他因素,如原料奶驗收的質量控制等。此外,嬰幼兒奶粉生產中的配料工序同樣是容易引起質量和安全問題的環節:輔料不衛生、營養素添加過量、輔料融化效果不佳都會直接影響奶粉質量。
據了解,目前行業主要有干混和濕混兩種配料工藝方法。干混工藝是將原料奶進行調整處理后烘干成分,再將各種營養元素混入干粉中;濕混工藝是將采集好的達標鮮奶脫脂處理后添加乳清蛋白、維生素等成分,最后再進行噴霧干燥制成粉。
吳松航告訴記者:“遠離奶源地的生產工廠只能采用干法工藝,營養的混合均勻度不夠,且溶解效果略有不足。而濕混工藝生產的奶粉營養混合更均勻,更利于吸收,臨近奶源地的品牌奶粉就可以采用此種工藝。”
由于濕混工藝配方奶粉生產成本遠超干法工藝,而兩種工藝生產出的奶粉處于同一競爭面上,因此濕混工藝價值在市場上得不到體現。部分企業采用干混工藝,將進口的大包粉、營養素扔進機器攪拌、分裝,簡單省事,與濕混工藝配方奶粉同臺競技,銷量毫不遜色。
“采用干混工藝時,將0.5克的營養素加到1噸大包粉中攪拌,這能保證均勻嗎?”吳松航說,“如果不要求企業使用濕法工藝生產配方奶粉,企業不需要,也不會去做自有和可控牧場,這必然會導致在市場上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
在行業熱議的進口奶粉問題上,吳松航認為:在市場經濟下,不能限制某樣商品的進口,但是可以要求企業使用更加先進及嚴謹的生產工藝。如果讓中國奶粉企業沒有濕混設備就不能生產奶粉,或是讓濕混工藝生產的奶粉在市場上得到重視,獲得競爭優勢,企業自然更加偏向選擇國內優質奶源,也會更為重視奶源的建設。同時,這還能從大環境上避免國內奶粉價格受進口原料奶粉價格波動影響的風險。
當然,重視加工工藝的選擇,僅僅利于自建奶源的一環,要解決奶源問題,還需要政策的引導。如執行嚴格監管,讓缺乏一定比例可控奶源企業退出嬰兒粉產業,保障投資建設奶源的企業不因為價格波動而無法生存等。
吳松航告訴記者,目前有不少國有企業開始養牛,行業內已經有大規模養牛的趨勢。但如果一兩年后,恒天然的原料奶粉價格走低,國內一批興建中的新興牧場很可能遭到重創。
“企業應該和有關部門聯合起來,向消費者普及相關知識,讓消費者清楚地知道什么樣的產品是好產品。當一個企業的奶源、工藝、配方等環節透明化,消費者能清楚判斷產品優劣時,中國乳業的發展將真正走向正軌。”吳松航說。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