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寶寶喜歡角色扮演游戲呢?角色扮演是一種游戲,而孩子卻喜愛游戲,他們樂意投入到游戲中去。只要我們巧妙地借助于角色扮演,可以有助于解決家庭中的一些“疑難雜癥”。至少對孩子而言,巧用以下的方式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一)設(shè)置情景
孩子常常感到難以描述特定情景中的困惑,尤其是與父母、老師、同伴的人際關(guān)系問題。既然父母無法從積極的傾聽中發(fā)現(xiàn)孩子的問題并進行有效的溝通,就不妨試一試角色扮演的方法。例如,有個叫亮亮的小男孩總是在媽媽那兒抱怨說爺爺對他不好,從來不允許他做想要做的事。媽媽就巧妙地對他說:
“亮亮,假如我是你爺爺。你是怎么跟爺爺講話的?把它原原本本地跟我重復(fù)一通,好嗎?”亮亮說:“爺爺,你從來不讓我做我想要做的事!我提出的要求你總是說不。今年我想要一件生日禮物,你給不給,要是不給,就是小氣鬼!”媽媽明白了。孩子顯然已經(jīng)對爺爺抱有成見。而他的這種要求方式無疑只能激化矛盾,根本不可能得到他所希望的生日禮物。
在這個例子中,媽媽扮演起了孩子的爺爺,而孩子則扮演另一情景中的自己。
(二)角色轉(zhuǎn)換
孩子與同伴之間有沖突,是十分常見的。為了阻止孩子間的言語與軀體沖突,家長往往會問孩子:“假如他也那樣打你(踢你、罵你等等),你會有什么感覺?”父母總是認(rèn)為,這樣就能啟發(fā)孩子洞察他人的感受了。
有個叫大力的男孩,人長得跟自己的名字一樣。他老愛無緣無故地欺負鄰家的小女孩,還常常頗為得意。爸爸媽媽為此深感頭痛。
一天,爸爸從一位心理咨詢專家那里了解到了角色扮演的方法,也來不及多想,就決意試一試。爸爸把大力和鄰家小女孩一塊叫到身邊,先是分頭讓他們仔細講了最近一次欺負(被欺負)的情景,然后對他們說,現(xiàn)在一起做個游戲。
一聽到做游戲,大力便來了精神。但爸爸說,在這個游戲中,大力得扮成小女孩,而小女孩扮成大力。自然,扮演大力的小妹妹在游戲中要欺負扮演小妹妹的大力。
也真是奇怪,自從大力體驗了被人打的感受后,他與鄰家小妹妹的關(guān)系顯然要好多了。你說,這是不是應(yīng)該歸于角色扮演的功勞呢?
現(xiàn)實生活中,常??梢园l(fā)現(xiàn)孩子認(rèn)為父母對自己的愛與幫助理所當(dāng)然,自己的享受天經(jīng)地義,真可謂:“置身受寵環(huán)境,少念父母親情”。隨著年歲的長大,孩子的要求越來越多,父母會有應(yīng)接不暇之感。如果要求得不到滿足,孩子還會耍性子。在父母的言語教導(dǎo)與規(guī)勸產(chǎn)生不了什么作用的時候,不妨讓開始有獨立意識的孩子來扮演一下家長的角色,請他體驗做父母的甘苦。
(三)空椅技術(shù)
人與人之間的意見有時并不能取得一致,而“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或“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都是不足取的。坦誠提出不同的意見,謀求取得一致,是解決問題的最佳策略。不僅如此,一個人自己的思想,觀念在某些時候也會產(chǎn)生沖突與斗爭。在左右為難之時,人們仿佛會聽到兩個截然不同的聲音,一種聲音對你說,要選擇甲,另一種聲音會馬上反對說,不行,你得選擇乙。如此這般,爭論不休。
空椅技術(shù)就是專門用來解決這類問題的。家長先準(zhǔn)備好兩把空椅,將它們以一米左右的間隔相向擺好。例如孩子想去幫助殘疾兒童,但又怕被別的小朋友嘲笑,因而左右為難,拿不定主意。家長不必急于替孩子拿主意,可以讓孩子坐在一把椅子上扮演自己,然后再坐到另一把椅子上扮演其他人對自己的行為做出評價和反應(yīng),再接著坐回第一把椅子對他人的評價和反應(yīng)做出反應(yīng),依次進行,直到得出一致的結(jié)論或評判,或以其中一方說服、壓倒另一方而告終。孩子會自己找出一個滿意的做法。
同樣,孩子也可以坐在一把椅子上說出肯定的理由,再坐在另一把椅子上說出反對的理由,來解決頭腦中觀念的不一致。
在角色扮演中,寶寶想象力可能出現(xiàn)一次飛躍。例如他會模仿媽媽給他喂水的過程,用杯子或奶瓶給玩具娃娃喂水。寶寶會把自己喜愛的動物玩具或小布娃娃放在他的小車?yán)?,推著小娃?ldquo;散步”,這就是寶寶想象力的跳躍。寶寶把物體和事件在腦海中聯(lián)系起來,上面的情形就是寶寶對媽媽把他放在童車中推著散步的聯(lián)想。寶寶還會把他的小手套套在布娃娃的腳上。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