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春節,帶著寶貝走親訪友一定要謹記幾件事,其中一件就是“動物咬傷”問題!當小小的TA遇到可愛的它,難免會擦出“愛的火花”,但是這個火花一定要把控好哦,要不然火花太大引起“爆炸”可不是那么好玩的 一旦寶寶被動物咬傷。 媽媽們莫驚慌 看叨叨G是如何現身說法 寶寶還小,玩耍哭鬧在大人眼里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家里的萌寵可不知道怎么回事,還以為要和它“開戰”,難免露出兇狠的一面保護自己。所以我們在帶寶寶外出走親訪友時,照顧好寶寶的同時也要教會寶寶如何和小動物相處,并且掌握動物咬傷的急救常識。 教會寶寶如何和寵物安全相處 1、千萬不要將寶寶單獨與寵物留在一起。很多咬傷都是在嬉戲打鬧中發生的,當寵物變得過度激動時,寶寶一般是意識不到的。 2、不要讓寶寶對待動物像對待玩具那樣,告訴孩子動物也是一個小寶寶,不要去拉寵
孩子一天天長大,隨之而來的危險系數也在上升,安全工作做得再好,也難免會有疏露,常言說:不怕一萬,就怕萬一。父母最好提早學點急救知識,以備不時之需。防患于未然永遠沒錯。 燙傷火燒傷 迅速將孩子燙傷或燒傷的部位放到涼水中,至少冷卻10分鐘,這可以減輕傷處的腫脹程度。然后將傷口附近的衣服脫掉或剪開。如果衣服和傷口粘在了一起,不要動它,等待醫生處理。如果傷口面積比孩子的手掌還大,就要用干凈的保鮮膜或沒有絨毛的布把傷口蓋起來,馬上送去醫院。 流鼻血 讓孩子坐下,頭向前傾,使鼻血順利流出來。然后讓他用手捏住鼻子,用嘴呼吸。10分鐘后,如果血還沒有止住,就再壓兩次,每次10分鐘。 止血后,把鼻子擦干凈,告訴孩子不要說話,不要咳嗽,也不要擤鼻涕,以避免將剛剛凝固的血塊弄碎。但如果鼻血流了30分鐘還沒有止住,就必須送醫院了。 拉傷或扭傷 首先要用小毛巾包幾塊冰
活潑愛動的小寶寶在家里玩耍時總會磕著碰著,更嚴重一點的可能會發生觸電,燒傷等現象,當家長遇到這樣的情況時千萬不要心慌,應在送醫之前做好相應的急救措施,那么,小兒家中發生意外的急救措施都有哪些呢? “安全事故是兒童致死的頭號原因,而且有相當一部分是由家庭的安全隱患造成的。”對此,專家指出,為避免或減少意外事故的發生,家長應經常盤點家里存在哪些安全隱患,并積極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 危險源一 客廳、臥室 客廳或者臥室中樓梯、桌椅、櫥柜、梁柱……等尖銳的地方在寶寶學習“坐、爬、站、走”的過程中,危險指數急速上升。此外,很多家具,特別是茶幾、餐桌、電視柜等,設計得相對較低,方便了寶寶觸摸桌面上的東西,十分危險。 安全對策:家具盡可能靠墻擺放,確保牢固,以免兒童攀爬、推搖時弄倒家具被砸傷。
近年來,兒童運動、游戲內容向多樣化、刺激性發展,兒童特別在學齡時期,劇烈的運動或玩耍,常易發生碰撞、跌倒,容易造成牙齒外傷。那么兒童一旦出現牙齒外傷該如何正確處理呢?對此,記者采訪了哈醫大口腔醫院兒童口腔科主任劉英群教授。 離體牙置于舌下保存 19日,一名兒童不慎跌倒,導致上前牙脫出。一小時后,他的媽媽將牙從泥土拾起,用紙包好后,領他到哈醫大口腔醫院兒童口腔科就診。看到干燥且嚴重污染的離體牙,醫生惋惜地對家長說:“由于保存方法不對,這顆牙進行再植手術后的成功率將大大降低。” 據劉英群教授介紹,如果掉落的牙齒污染較重,可用蘸有生理鹽水的紗布輕輕擦拭,但不可刮到牙根面。患牙不可干燥,拭凈的牙齒應立即置于生理鹽水中,也可就近浸泡在牛奶中或置于舌下。如果患者是兒童
1~5歲的小朋友最容易發生誤吞異物的事故。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很喜歡把一些細小的東西含入口內玩耍,一旦TA哭鬧或受到驚嚇就很容易把東西吞下去,那些混在食物中的異物 (如骨片、魚刺等)也是發生此類事故的元兇之一。 此外,比較多見的誤吞異物還包括:水果核、瓶蓋、紐扣、硬幣、證章、別針、釘子、筆帽及各種小玩具(塑料或金屬的)等。寶爸寶媽盡量不要讓孩子把玩零碎的物品,在吃水果,果凍,堅果等食物時一定要注意,不要讓孩子囫圇吞下去,如果孩子被異物卡住,必須盡快就醫! 除了加強對寶寶的監護,寶爸寶媽們最好學會一些自救的基本知識: 3歲以下孩子 當孩子被卡住時,應該立刻把孩子抱起來:一只手捏住孩子顴骨兩側,手臂貼著孩子的前胸,另一只手托住孩子后頸部,讓其臉朝下趴在自己的膝蓋上。在孩子背上拍1-5次,并觀察孩子是否將異物吐出。
寶寶在生活中難免會磕著碰著,但很多家長處理寶寶的傷口的方法卻不對燙著了抹醬油?破皮了吹吹?撞著了揉揉?面對寶寶的意外受傷,大人需要正確處理。 1、抓傷,咬傷 錯誤 拼命擠壓傷口,想把病毒擠出來,孩子疼得哇哇哭。 正確 先用肥皂水或清水徹底沖洗傷口,再用碘伏或雙氧水涂抹傷口。做完后趕緊去醫院。 專業做法 ⊙先用肥皂水、清水徹底沖洗傷口至少20分鐘; ⊙徹底沖洗后,用碘伏或雙氧水涂抹傷口,以清除或殺滅局部的病毒; ⊙盡快送醫院,若被可能感染狂犬病毒的動物咬傷,24小時內接種狂犬疫苗,并使用破傷風抗毒素和抗生素。 2、燒傷 燙傷 錯誤 往傷口上涂抹醬油、醋、酒、牙膏等亂七八糟的東西,影響醫生判斷,引起傷口感染! 正確 輕度的燒傷涂一點
對于小孩子燙傷的問題,絕大部分父母第一反應就是先用冷水處理。這個方法對于輕微的皮膚燙傷是有效的,但是如果孩子燒燙傷面積大,程度比較深,用冷水處理可能會加重全身反應,應該立即送醫院。 輕微燙傷處理法 孩子因為好動對什么都好奇,同時又沒有什么風險意識,所以經常會發生被開水或者火而燙傷的情況。當遇到這種情況時,孩子的第一反應肯定是哇哇大哭,而沒有經驗的父母就手慌腳亂,慌得不行,不知道燙到孩子什么地方。 孩子被燙傷后,家長不要過于緊張,應保持鎮定。要明白燒燙傷后立即起水泡并明顯感覺疼痛,屬于淺度燒燙傷,馬上取冷水或冰水浸泡或沖洗傷處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感覺到不很疼了再把衣物慢慢脫掉,用干凈的布覆蓋創面,包扎好再送往醫院。 孩子因為燙傷之后起了太大水泡時,就會很容易弄破,為了防止發生感染,家長在嚴格無菌消毒下引流(挑破水泡)。如果條件允許建議到正規醫院燒傷專業就醫,避免感
隨著電子產業和互聯網的發展,我們的社會已經進入了“多屏”時代,平板電腦、手機、臺式或筆記本電腦等電子產品,憑借其極強的娛樂性,牢牢瑣住了孩子的視線,儼然成了孩子們的“掌中寶”。然而,長時間的近距離接觸加之各種顯示屏本身存在的“傷眼”問題,也讓越來越多的孩子出現了眼干、眼澀甚至視力下降的問題 據權威機構的調查,我國人口的近視發生率已達33%,是世界平均水平22%的1.5倍,全國近視眼人數已近4億, 而近視的高發群體——青少年的近視發病率更是高達50%至60%,近視眼人數世界第一! 看著各大醫院眼科排起的長隊,看著學校里天真活潑的孩子們一個個戴上了“小眼鏡”,不知有多少媽媽為此憂心。 大多數媽媽們都知道長時間使用電腦會對孩子眼睛造成損傷,但對“傷眼
孩子異物卡喉這樣的事情幾乎天天都有發生,可是黃金救援時間只有4分鐘,大多數人無法撐過6分鐘。那么對于孩子異物卡喉如何急救呢?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上次在電視里看到杭州市急救中心的一位醫生說,她參與急救這么多年,從來沒有用到過急救法,為什么?因為每次救護車趕到后都晚了。所以,氣管異物急救絕對不要寄希望于120,我們必須學會自救。 海姆立克急救法是美國的外科醫生海姆立克發明的,他的利用肺部殘留氣體,形成氣流沖出異物的急救方法,數十年來至少救活了上百萬人的生命,《世界名人錄》稱海姆立克為“世界上拯救生命最多的人”。 針對不同年齡的人方法是不同的,下面就分別來說。 一、1歲以下嬰兒 1、讓孩子面朝下趴著,用手托住孩子或是讓孩子趴在腿上,頭稍低一點,注意要給孩子的頭頸部一定的支撐。 2、用手掌的根部(手腕向上的地方),拍打
目錄: 1、誤吞異物 2、不小心劃傷 3、被寵物咬傷 4、被開水燙傷 5、孩子溺水 6、孩子發高燒 7、小孩家庭必備的藥品 1、誤吞異物 現在很普遍的小孩子不懂將一些異物吞進肚子,出現這種情況我們應該正確的理性應對,進行搶救之后馬上送去醫院。首先將孩子平躺著,不要站立,使氣道內的阻塞物脫離原位而咳出。必要的時候要進行人 工呼吸或心外按摩,然后撥打120等待救援。 2、不小心劃傷 小孩子不小心被小刀等尖銳的物體劃傷這樣的情況,要及時的對傷口進行處理。如果是比較小的劃傷,只要抹一些消毒藥水然后用創口貼就可以了。要是傷口比較大,必須要先做一些簡單的傷口止血,綁紗布,然后緊急送醫治療最好。
當你的寶寶不小心扭腳時,媽媽們很心疼的會給寶寶揉腳,其實這樣大錯特錯,這屬于火上澆油,對寶寶沒有幫助,寶寶崴到腳應該正確的去應對,那么媽媽們需要做什么呢?別急,小編為您支招。 寶寶的小腳丫,可反映出很多神經系統的病癥。比如腦癱的孩子通常會腳尖發硬,腳跟不能著地,雙腿交叉呈剪刀狀。 具體來說,可有以下幾個評判指標: 1、托著寶寶的腋下讓其光腳接觸平面,這時寶寶會做邁步動作,看上去很像行走。這種反射會在寶寶長到8周后消失。 2、當寶寶的腳背碰到桌面邊緣時,可能會做出像小貓一樣的蜷縮動作。這種反射也會在8周左右消失。 3、用手指由腳跟至腳尖輕劃寶寶的腳底外側。腳趾應該像扇形樣張開。6~9個月后,這種反射消失。此后,再觸劃其腳底時,腳趾就會朝里彎曲。 如果你的寶寶對多種測試都沒有反應,很可能是神經系統發育不良,應及時去醫院做進一步檢查。
不少爸爸媽媽都會有寶寶掉下床的經歷,有些過分心疼過分緊張的父母就會,毫不猶豫地就把寶寶從地上抱起了。這種做法很本能,也很能從作為父母的角度作出理解。但是如果你不懂一些寶寶損傷情況的處理辦法,過分焦急地破壞了現場,就有可能造成寶寶的二次傷害。寶寶掉下床不能馬上抱起來,應該做些什么呢? 讓人后怕的寶寶掉床經歷 寶寶掉下床會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較輕的可能是皮膚擦傷或者是軟組織損傷等,而且還要看寶寶掉床時是手、腳、關節還是頭部先著地;重者可以是造成骨折、五官受傷等,嚴重的甚至會導致顱腦損傷。 小蘇在六個月到時候,因為小蘇正感冒,蘇媽稱小蘇睡著的時候轉生去沖感冒藥的時候,小蘇一骨碌從床上跌落下來,頭部先著地,導致腦血管破裂,腦內一個儲血槽兒也壞了,經過醫生的全力搶救,度過了最危險的搶救期,在ICU搶救了15天后,才轉到了普通病房。
家有寶寶,對于父母們來說,最好是掌握一些必要的家庭緊急止血法,以便正確應對寶寶各種出血的狀況,下面我們就詳細的來看看,各種緊急止血法的具體方法。 止血是指發生出血后制止血液繼續從血管往外流的方法,是搶救和治療的重要措施之一。如果是外傷出血的話,可以用指壓止血法,適用于動脈損傷出血。方法是以手指壓迫傷口近心側的動脈干,使動脈血流受阻而達到止血,根據出血部位選擇指壓的位置。 頭部、面部出血,傷口小時,壓迫傷口兩側即可止血;傷口較大時,可在耳屏前壓迫顳淺動脈。口、鼻、面頰部出血,可在下頜骨水平位置距下頜角約3厘米的凹陷處壓迫頜外動脈。 大腿或小腿出血,可在腹股溝卵圓窩處壓迫股動脈。股動脈較粗,血流量大,常需兩手同時進行壓迫。 父母們必學的家庭緊急止血法 指甲縫破裂出血,可用蜂蜜兌一半溫開水,攪勻,每天抹幾次,就可逐漸治愈。如果因外傷引起甲床下出血,血液未流出,使
小孩子沒有安全意識,在面對危險時沒有警覺性,很容易就會被傷害,在意外傷害中,燙傷是最常見的傷害之一,如果寶寶燙傷了該如何是好?有什么急救措施可以應對? 寶寶燙傷氣泡后怎么處理? 工具/原料: 消毒針頭或消毒剪刀、純凈水或涼開水、食用白酒、大米、完膚油或蘆薈汁。 步驟/方法: 1、遠離熱源:首先快速遠離熱源,并且小心脫掉燒燙傷處衣物,讓傷口裸露;如果衣物粘在皮膚上不能脫下,可以用剪刀剪開,不要強行脫下,以免對傷口造成損傷。 2、降溫散熱:剛被燒傷、燙傷傷口處會有大量余熱,需要作降溫散熱處理,否則會燙傷深層皮膚,造成更深程度的燒燙傷。可以用食用白酒(20~50多度白酒,不可用酒精)或大米第二遍淘米水(如果自來水質量不好,可以用純凈水或者涼開水淘米,取第二遍淘米水)沖洗傷口降溫,也可以用藥棉浸濕白酒敷在患處降溫,這樣可以快速吸收燒燙傷處余熱,有緩和痛感和
家有淘氣搗亂的寶寶,四肢意外受傷的現象很常見,對此,家長們應該如何做好急救措施呢?本文就總結出四肢意外受傷各種現象,以及每種的急救措施,一起來看看吧。 寶寶手腳意外的幾種情況 寶寶的手、腳不小心被熱的東西燙傷。 寶寶學會走路后跌跌撞撞容易扭傷腳。 小手小腳被手套襪子掉出的線纏住,或者寶寶玩耍時被線套住手腳,造成血流不通、組織壞死。 寶寶手腳被剪刀等利器所傷。 寶寶玩耍時指甲撕裂,家長給寶寶剪指甲時不小心弄傷。 寶寶的小手小腳被掉下的物體砸傷,被門夾傷等。 急救處理方式 手腳被燙傷 及時用冷水沖洗燙傷。 不要用冰塊冷敷傷處,避免凍傷。 不要在傷處涂抹植物油或者其他油脂。不僅對傷口無益,還容易引起感染。 用干凈的棉布包裹傷口。 如果傷口嚴重,立即到醫院去診療。 劃傷和擦傷 先用肥皂和干凈水沖洗
為什么要接種疫苗? 簡單地說,當外界的細菌侵入人體后,人體會產生一種抵抗該病菌的抗體,疾病痊愈后,這種特異性的抗體還會在體內保留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內,當該病菌再次侵入,體內的抗體就會發揮作用,抵御該病菌入侵,使人體不再患病。接種疫苗就是根據這個原理進行傳染性疾病的預防。 什么是計劃免疫? 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接種某一種疫苗只能預防相應的疾病,例如接種麻疹疫苗只能預防麻疹。由于一些疾病的好發年齡、接種疫苗后體內產生抗體持續的時間等因素,要把需接種的疫苗安排一個順序來執行,這就稱為計劃免疫。 我國疫苗怎么分類? 目前,我國將疫苗分為第一類(國家免費提供)疫苗及第二類(自費疫苗)兩大類。 第一類疫苗包括:乙肝疫苗(預防乙型肝炎),卡介苗(預防結核病)、脊髓灰質炎疫苗(預防脊髓灰質炎,又稱小兒麻痹癥),白百破疫苗(預防白
為了讓孩子少受傷害,我們今天來普及下關于頸椎和脊柱受傷的一些急救知識。 頸椎(脊柱)受傷的常見原因: 1、意外事故如車禍、高處跌落、摔倒、外力打擊(如上面視頻這種); 2、突然的體位變動:汽車上的急剎車導致瞬間的頭部前移,甚至有些孩子低頭看書時候聽到大人叫然后突然抬頭扭頭也可能造成頸椎脫位。 3、體育活動(體操、跳水等)。 頸椎(脊柱)受傷的表現: 1、輕度的損傷可能表現為局部疼痛,活動障礙,頸椎損傷的還會出現如頸肌痙攣,廣泛壓痛等嚴重的局部癥狀。 2、脊髓損傷癥狀, 如程度不同的癱瘓等。頸椎損傷嚴重或位置比較高的,會出現昏迷、休克、呼吸心跳停止。 頸椎(脊柱)受傷的急救原則: 1、原地急救,不移動,撥打120,等候急救人員到來。 什么情況下可以移動傷者?
在生活中,孩子發生氣道異物現象的常見,特別是孩子吸果凍時,最容易導致氣道異物事故,家長們一定要引起重視,本文我們重點要講的是孩子氣道異物事故的急救措施,這也是家長們需要盡早知曉的。 急救措施 氣道異物造成寶寶窒息后,呼吸完全不能進行,幾乎沒有入院急救的機會。這時最需要爸爸媽媽及其身邊在場的人,就地予以有效的搶救: 1、鼓勵咳嗽 引起窒息的異物多卡在喉嚨,特別像薄膜、果凍類異物,通常只有部分被吸入喉腔,還有部分在聲門外,這時鼓勵寶寶大聲咳嗽,有時可將異物咳出。 2、俯傾拍背 如果懷疑異物被寶寶吸入氣道,應將寶寶上身前傾60度,俯臥于搶救者的臂肘上,頭部下垂,搶救者以手用力拍打寶寶的背部,借助重力,促使異物排出。 3、壓腹沖擊 有時咳嗽后,氣體咳出而不能吸入,肺內氣體漸少,咳出氣流很小,這時需借助壓腹和膈肌上升的沖擊力,加大咳出的氣流,將異物
下午,王阿姨正在家里做晚飯,把剛燉好的一鍋菜放在地上,自己就到另一間屋子去了。在廚房里面玩耍的小凡突然哇哇大哭起來。原來他不小心自己退到鍋邊,一下子摔到了鍋中。聽到哭聲后,王阿姨立刻沖到廚房將小凡抱起,但小凡的后背和大腿已經被滾燙的水燙得通紅,背上還出現了掉皮的情況。隨后,小凡立即被送到了醫院,目前仍處于感染期,還未脫離生命危險。 經診斷,小凡主要燙傷部位為背部和大腿部,燙傷面積達22%。據醫生說,小凡的燙傷程度在幼兒中已經算是重度燙傷,并且由于燙傷的創口比較深,今后可能會留下大面積的疤痕。如果出現瘢痕攣縮的情況,還可能會影響到小凡的生長發育,甚至導致畸形。 溫度無法眼見為實,容易疏忽的燙燒傷 有數據顯示,在1歲至1歲半之間,3個寶寶里有1個發生燙燒傷。 如果說,低月齡寶寶的燙傷,大多是由于大人倒翻了滾燙的東西所致,那么,
媽媽是不是發現,平時給寶寶洗頭洗臉的時候,寶寶頭一側,很容易耳朵就進水了。此刻手忙腳亂,除了把寶寶的頭往反方向側,讓水流出來外,應該如何是好?小編今天告訴你如何處理寶寶耳朵進水的問題,此外,還提醒你不要隨便給寶寶掏耳朵哦,想知道為什么,快來看看吧! 一、寶寶耳朵進水了 媽媽是否常常很苦惱在給寶寶洗澡洗臉的時,寶寶的耳朵很容易進水?其實,除了洗澡或者洗臉時耳朵進水,有時候看看寶寶的耳朵,也發現里面有著某些液體,這是什么呢? 媽媽在給寶寶洗澡時,洗澡水總是很容易進入耳朵內,液體常在寶寶的中耳積聚。另一種情況是感冒后,有些液體常在中耳積聚,如果細菌感染這些積聚的液體,很容易就引起耳朵疼痛、寶寶哭叫不安、發熱等癥狀,容易導致急性中耳炎。 還有一些吃母乳的寶寶,由于媽媽喂養姿勢不當或乳汁流出過急,而寶寶來不及吞咽,乳汁可經咽鼓管進入中耳,引起急性中耳炎。 二、識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