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熱的夏天,游泳是最好的消暑運動;當然,這時候孩子的游泳安全問題是受社會大眾所關注的;今天早教小編就給你帶來夏季安全健康游泳切記四要點。 雖然大暑已經過去了,但是天氣還是十分的炎熱。恰逢暑假來臨,游泳成為孩子們消暑的好辦法。不少的游泳池、池塘隨處可以見到孩子們的身影。不過,在清涼之前,游泳的安全知識你必須知道,下面大家和小編一起學習下吧。 一、警惕“清涼”變“凄涼” 盛夏是一個火熱的季節,但對少數家庭而言往往又是悲傷季節。打開電視,孩子溺水不幸身亡的新聞并不鮮見。暑期溺水事件頻發,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問題。看見年輕幼小的生命就這樣消失殆盡,爸爸媽媽就算哭瞎了眼睛,失去的生命卻再也哭不回來了。“淹沒”的花季永不再來,在緬懷那些逝去的年幼生命的同時,一樁樁悲劇提醒我們,防止溺水人人有責。 孩
小兒活潑好動,但卻年少無知,家長在照料上偶然疏忽,他們便可能會惹出天大的麻煩,意外經常是在一瞬間發生,使家長驚慌不已,不知該做什么。 燙傷是小兒常見的意外傷害之一。當你的寶貝不慎被燙傷時,先不要慌亂,一定要保持鎮定,居家進行緊急救護,以使燙傷造成的損害最小。 居家緊急處理對策 1.立即輕輕地脫去被熱水浸透的衣服,或是用剪刀剪開覆蓋在燙傷處的衣服、鞋襪等。 2.如果衣物和皮膚粘在一起時,先將未粘著的衣物剪去。粘著的部位去醫院進行處理,不可用力拉或脫,以免加重局部的創傷面積。 3.如果是手足部位的燙傷,立即用流動的清水沖洗,并浸泡在冷開水或干凈涼水中30分鐘,減輕水腫和疼痛;如果是臉或額部等不能用涼水沖洗的部位,可以用幾條毛巾輪流進行濕敷。 4.沖洗之后在傷面上涂抹燙傷膏,一般不需要包扎,千萬不可隨便涂
在酷熱的夏季,難免有帶寶寶外出的時候,如果不小心寶寶被曬傷,媽媽們應該如何做好急救措施呢?本文就來告訴大家,寶寶曬傷后的緊急急救措施,一起來看看吧。 曬傷的程度與癥狀 輕度曬傷 寶寶在太陽曬過后的3~5小時內出現被曬部位出現邊界清楚的紅斑。 鼻尖、額頭、雙頰可能有脫皮現象。 紅斑有稍稍的灼燒、刺痛感。 曬傷癥狀一般會在日曬12~24小時內達到高峰。 重度曬傷 曬傷部位的紅斑顏色加深。 出現水腫、水皰,疼痛非常明顯。 如曬傷腳部,則腳部皮膚可能會出現浮腫。 曬傷面積較大時可能出現畏寒、發熱、頭痛、乏力、惡心、嘔吐等全身癥狀。 處理措施 帶寶寶離開日曬的地方,并盡快給寶寶的皮膚補充水分。 用醫用棉沾冷水在被曬傷的部位敷10分鐘,迅速補充表皮流失的水分。 用冰塊或冰水敷在紅斑處,以減輕皮膚的灼熱感。
我們記憶中的紅藥水、紫藥水、碘酒,因為各種不同或相似的問題,已經逐漸離開我們的生活。 紅藥水又名汞溴紅,本身是一種汞的化合物,因此遭人恨,從常備藥物中拿掉是很早的事情了,現在幾乎很難遇到。紫藥水(甲紫)雖然相對安全一些,但容易造成皮膚染色,加速傷口結痂,反而容易化膿。碘酒(碘酊)本身對皮膚有較強的刺激性,目前已經逐漸被碘伏所取代。紫藥水和碘酒根據現在的建議,都不能用于破損皮膚的傷口處理。 不管是紅藥水、紫藥水、碘酒,還是現在常用的碘伏,對于寶寶一般的擦傷、割傷等小外傷,其實都沒有什么意義,治療效果不好,反而刺激傷員,增加寶寶的疼痛不適,也容易導致留疤。 那怎么辦?放著不管自然結痂么?小傷口當然無所謂,大一點的如果用這么“天然”的處理方法,會延緩傷口恢復的過程并加重疤痕,家長還是應該進行處理。 怎么處理?其實并不難,記得三個東西:清水、
由于孩子的安全常識還不夠,很容易在吃魚時,稍不留神魚刺就容易鯁在喉嚨里,對于這種現象,家長們應該如何做出正確的處理呢?請看本文告訴大家的,兒童吃魚刺鯁喉的急救方法: 有些家長讓孩子立即猛吞幾口飯或饅頭,試圖讓孩子把魚刺吞下去,可結果往往事與愿違。因為咽喉與水管不同,它是柔軟的肌性管道。本來魚刺扎在喉嚨的表淺黏膜上,強力吞咽飯團或饅頭,頗大的壓力就會使魚刺扎得更深,并引起局部黏膜腫脹、出血或合并感染。所以當孩子魚刺鯁喉的時候,千萬不可以魯莽。 兒童吃魚刺鯁喉的急救方法 魚刺比較小,扎入比較淺的話,可以讓孩子做嘔吐或咳嗽的動作,或用力做幾次“哈、哈”的發音動作(注意咳吐時不要咽口水),利用氣管沖出來的氣流將魚刺帶出。如未奏效,較大的孩子可在嘴里咀嚼幾塊高粱飴糖,等到糖有黏性的時候,再輕輕吞咽下去,利用飴糖的黏性將魚刺住吞下。也可用少量醋緩慢咽下。
兩歲的可可四肢和小肚子全部裹著紗布,躺在醫院的病床上睡著了,守候在床邊的父母、爺爺奶奶后悔不已。被開水燙傷后,家長扒衣服、吹空調、涂牙膏,把知道的急救辦法都試了一遍,醫生無奈搖頭,應急處理一步都不對。 據查,每年會有14萬兒童被燒傷、燙傷,尤其在夏季多發,在此,小編整理了防止燙傷和燙傷后的緊急處理辦法,希望媽媽們做個參考。 防止燙傷的措施 (1)抱孩子時不要飲用熱飲料媽媽抱孩子喝熱飲時,一不小心,就會把茶或咖啡等飲料灑在孩子身上,所以抱孩子時不要喝熱飲。 (2)如果桌子上鋪著桌布,就不要放置熱粥或熱湯過了6個月,寶寶就會拉扯桌子上的桌布了,這樣容易把桌上的熱粥、熱湯等東西弄灑,從而造成燙傷事故。即使孩子用手還不能夠到,也不要大意。 (3)做飯時不要讓孩子進廚房 媽媽做飯的時候,孩子
1、立即抱起寶寶檢查有沒有外傷 頭部有沒有紅腫,四肢的活動情況有沒有異常,給寶寶玩具來幫助活動肢體。 2、如果皮膚摔爛了 媽媽們盡快用自己儲備的消毒品進行簡單消毒,沒有有的話也可以去找醫生幫忙。 3、如果頭部的后腦勺先著地 而且發現寶寶有大聲哭叫四肢肌肉緊張,眼斜視等情況,那就需要重視了,趕緊把寶寶送醫院治療吧。 4、如果熟睡時掉下床 如果寶寶是在熟睡的時候掉下床的,而且摔下來后依然在睡。那寶媽必須用辦法叫醒寶寶,看看是不是寶寶的大腦受了傷。 5、有沒有紅腫惡心嘔吐等不平常的反應 當寶寶摔下床后雖然沒有破皮,或者說紅腫卻有惡心嘔吐等一些不平常的反應,而且比往常睡得更多這時候你有必要帶寶寶去醫院做個檢查了。 6
小兒燙傷是最常見的意外事故,多數是由于給小孩洗澡時,父母不注意碰倒了放在一邊的熱水容器,使熱水灑出來燙傷了小孩。 只要大人注意,是可以防止小兒意外事故的發生。 小兒燙傷是最常見的意外事故,多數是由于給小孩洗澡時,父母不注意碰倒了放在一邊的熱水容器,使熱水灑出來燙傷了小孩;另一個原因是由于保暖的熱水袋塞子不緊,熱水流出燙傷小兒。除此之外,另一個經常發生的事故是煤氣中毒,在密封房間里,不要整夜使用沒有煙筒的蜂窩煤爐子或煤氣爐。 母乳喂養者夜間喂奶時不能緊摟著小兒。因為母親會在不自覺中睡著,從而使乳房壓住新生兒鼻口,容易產生窒息。新生兒經常吐奶,母親剛喂完奶后不能馬上遠離小兒或馬上人睡,要讓小兒側躺一會兒,防止吐出的奶液堵塞氣管。
由于小寶寶的經驗缺乏,很容易胡亂的吃一些東西,因此比較容易造成食物中毒,在此,親親寶貝小編提醒家長們,寶寶食物中毒后,一定要做好正確的急救措施,下面我們就詳細的來看看,寶寶食物中毒的急救措施應該如何來做? 下面將介紹小兒食物中毒的急救方法: 食物中毒,是指食入被細菌及其毒素污染或含有有毒性化學物質的食物,或由食物本身的毒素所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很多食物中毒的患者不能及時發現自己的中毒癥狀,往往在送到醫院的時候,癥狀已經非常嚴重。因此,食物中毒后早期的發現和處理十分重要。 寶寶食物中毒的急救措施 食物中毒后第一反應往往是腹部的不適,孩子首先會感覺到腹脹,一些小孩還會腹痛,個別的還會發生急性腹瀉。與腹部不適伴發的還有惡心,隨后會發生嘔吐的情況。 食物中毒一般可分為細菌性(如大腸桿菌)、化學性(如農藥)、動植物性(如河豚、扁豆)和真菌性(毒蘑菇)食物中毒。其
對于一些好動貪玩的寶寶來說,難免會遇到手部流血的現象,出現手部流血,家長不用緊張,正確用好急救措施比什么都重要。 手部流血的急救措施: 寶寶是非常活躍的,在活動、游戲時經常會被樹枝、尖刀等傷害到小手。 急救 指頭出血 當寶寶指頭出血時,媽媽可以用自己的手指按壓住寶寶受傷的指頭,這樣就可以起到止血的作用。 寶寶手部流血的正確急救措施 掌心出血 寶寶掌心出血時,媽媽可以用力按壓住寶寶腕關節內側的橈動脈止血,即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脈搏處。 護理 裹紗布 寶寶流血止住后,媽媽要用干凈的紗布放在寶寶傷口上包緊,這樣可以避免空氣中的細菌侵蝕傷口或再次出血。 造好消毒液 媽媽可以在寶寶傷口處用復方碘或碘氟等擦拭,殺滅傷口處的各種病菌,防止寶寶傷口感染。 控制抓撓 長期包扎的傷口會有酸麻的感覺,這時候媽媽
孩子誤服藥物、毒物、清潔用品的事,時有發生,尤其是藥品,很多藥片外面包著糖衣,孩子舔一舔,發現是甜的,就當糖豆吃了,結果出了事兒。還有的家長把農藥裝在雪碧瓶子里,孩子不知道里面是什么,打開就喝了一口。還有不太常見的,孩子把工業用的亞硝酸鹽當食鹽吃了的。 發現孩子誤食了藥物、毒物,首先要看看孩子意識是不是清醒,如果意識清醒,問他問題知道答應,那就趕快催吐。 具體怎么操作呢? 先讓孩子喝300毫升左右的水, 喝完以后,再用牙刷柄之類的不尖銳的東西刺激他的舌根,就是咽部,引起嘔吐,讓孩子把剛才喝的水連同胃里的藥物、毒物一起吐出來。 吐完以后,再喝水,再吐出來,反復幾次 這樣做,也叫“口服洗胃”,跟去醫院洗胃的道理是一樣的。
親親寶貝小編提醒家長們,孩子發生意外窒息,如果搶救不及時可能致死,因此,當發現寶寶有窒息癥狀的同時,一定要做好急救處理,本文要講的就是寶寶窒息時的急救處理技巧,希望家長們能牢記在心。 常見的嬰兒窒息原因 寶寶吃完奶后,容易出現溢奶的現象,如果把寶寶仰面放在床上,溢出的奶會嗆到肺里,造成嬰兒窒息。 夜間媽媽太過勞累喂奶時睡著,乳房壓迫寶寶的口鼻。 寶寶和大人一起睡覺,家長的四肢壓住寶寶的口鼻而造成寶寶窒息。 喂奶方式不對,奶嘴孔太大照成奶汁流得太快太急,嗆到寶寶氣管。 怕寶寶著涼,把寶寶捂得嚴嚴實實的,寶寶呼吸不到空氣造成窒息。 寶寶俯臥睡覺時,口鼻容易被堵住,造成窒息。 塑料口袋蒙到寶寶的臉,家長未及時發現。 寶寶出牙后咀嚼功能還未完善,堅硬食物不易嚼碎,容易嗆到。 大點的寶寶學會抓下自己的扣子或玩具往嘴里送,也容易發生窒息。
一直以來,幾乎所有的寶寶都愛跑愛跳,對于走路還不安穩的寶寶來說,跑跳容易造成寶寶跌倒摔傷,寶寶跌傷了怎么辦?可以揉搓嗎? 寶寶喜歡亂跑,走起路跌跌撞撞的,常常容易跌傷。這時爸爸媽媽不能驚慌,而應根據不同情況妥善處理。 如果寶寶一般情況較好,僅傷及表皮,局部青紫腫脹時,多為靜脈、毛細血管斷裂出血。這時可把冰塊裝入袋子用毛巾包好,冰敷局部可止血止痛。切忌熱敷,因為熱敷可引起局部組織溫度升高,毛細血管擴張,血流加速,青紫加重。熱敷需48小時以后進行。另外許多父母習慣搓揉孩子的傷處,以為能減輕孩子傷痛。其實,這種做法也是不正確的。局部搓揉也會增加出血量,使青紫加重。如表皮擦破時,可用干凈毛巾擦干凈傷口及周圍,然后涂上絡合碘或龍膽紫,待日后血痂形成而讓其自行脫落。 若是頭部著地,即使當時無任何癥狀,也要讓寶寶休息,觀察48小時無癥狀才算安全。需密切觀察寶寶的精神狀態,如寶寶出現
秋季干燥多風,許多小孩子的鼻黏膜難以適應這種氣候,就容易發生鼻出血的現象。 當氣候干燥多風時,鼻黏膜分泌的液體揮發較快,鼻腔容易干澀發癢,加上一般小孩子都有挖鼻孔的不良習慣,一旦挖傷毛細血管,導致鼻黏膜的血管破裂,就會發生鼻出血。秋天的氣候,早、中、晚之間的溫差變化較大,一會兒熱,一會兒冷,鼻內毛細血管為了適應外界氣溫的變化,也就出現一會兒擴張,一會兒收縮的狀態。由于小兒鼻內毛細血管本來就嬌嫩,難以適應這種變化,這樣也會導致鼻內毛細血管破裂而發生出血。另外,秋季某些疾病的發病率也較高,比如普通感冒、過敏性鼻炎、乙型腦炎等,疾病的因素導致兒童(兒童食品)發燒會引起鼻腔內充血,毛細血管因高度擴張而破裂,也會發生鼻出血。 預防小兒秋季鼻出血,在鼻腔干燥時,可用棉團蘸凈水擦拭鼻腔;平時可用中藥白茅根30克、藕節20克、蘆根15克,煎水后加
對于會走路又好動的寶寶來說,發生意外扭傷的情況還是比較常見,在這里,親親寶貝小編提醒家長朋友們,不要過于著急,正確采用急救措施才是當務之急。 一般扭傷后,孩子可能出現受損的關節腫脹,活動受到限制;疼痛、觸痛,會隨著患部的活動而增強;肌肉會不自主地痙攣;幾天后傷處還會出現青腫。 作為家長,可以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 1。剛剛扭傷時,要將扭傷處墊高,避免患處活動。切忌立即揉搓按摩,為了減輕腫脹,應在第一時間內,用冷水或冰塊冷敷約15分鐘。 寶寶意外扭傷后的急救措施 2。用手帕或繃帶扎緊扭傷部位,不僅保護和固定受傷關節,也可幫助減輕腫脹;也可就地取材用活血、散淤、消腫的中藥外敷包扎。 3。注意傷后48小時內,不可對患部做熱敷;1~2天后可在患處按摩,促使血液循環加速,消退腫脹。 4。由于扭傷常伴有骨折和關節脫位,尤其幼兒容易發生橈骨頭半脫位,所以當患兒
高溫季節帶寶寶出行給家長帶來了更大的苦惱,如何防蚊蟲、防中暑、防溺水都是家長們需要學習的,下面,小編為您介紹高溫季寶寶出行的安全攻略。 高熱的夏天已經來臨,面對外面酷熱的天氣,孩子出行的欲望仍然高漲,接踵而來的出行問題讓許多家長煩惱不已,那么我們有可能會遇到什么樣的出行問題,又應該怎么預防解決呢? 金蟬脫殼防蟲計 夏季,孩子一般不建議外出,但是確實必須外出時,就應十分注意外出的環境,根據環境作出相應準備。如果環境實在惡劣,建議家長讓小孩及時遠離不利環境。 帶上消毒藥膏 外出游玩,防蟲很重要。一不小心,小小的蟲子可能會對孩子的健康造成損害:輕者導致皮炎、丘疹,重者會染上乙型腦炎、痢疾等疾病。謝慶玲表示,乙型腦炎是一種與蚊子的傳播密切相關的疾病,發病期就在夏季,而蚊子又是夏季的一大患,因此防蚊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 孩子出行時,很難保證孩子不受昆蟲的侵害
嗆奶是寶寶吃奶過程中,難免會出現的一個現象。可是寶寶嗆奶是不容大意的,嗆奶處理不當會導致寶寶窒息。那么下面就一起來看下寶寶嗆奶窒息的急救方法,寶媽你都了解嗎? 寶寶嗆奶窒息的急救方法: 1.體位引流 如果寶寶是吃飽后發生嗆奶,應該讓寶寶側臥或者平躺臉向一側,避免奶水流入氣管。若剛吃奶時即出現嗆奶情況,先將孩子上半身前傾45—60度,然后采取俯臥姿勢于家長腿上,方便氣管中奶水流出。 2.清除口腔異物 可利用自動吸乳器吸出口腔異物,具體操作如下,將吸乳器軟管插入咽喉處,吸出奶水及嘔吐物;若沒有吸乳器,亦可采取人工方法,即手指纏上紗布,伸入寶寶咽喉,吸出奶水,此舉可避免奶水二次嗆入氣管造成危險。 3.刺激寶寶哭叫 有的寶寶嗆奶時,可能比較安靜。遇到這種情況,建議媽媽輕拍寶寶后背、腳底,甚至適當掐、揪寶寶,寶
給寶寶穿開襠褲好嗎?一直以來,為了方面寶寶大小便,很多家長在寶寶很小時給寶寶穿開襠褲,但是,你知道嗎?給寶寶穿開襠褲會帶來弊端。 危險一:不衛生 1歲以內的寶寶已經能站立并開始學習行走,在這個階段,白天已很少用尿布了,可是由于寶寶此時行走不穩,最容易在地上爬、地上坐,而地上往往很臟,身體暴露部位易受污物侵染而引發疾病。 解決的對策:爸媽不要怕辛苦,應給學會為坐和爬以后的寶寶更換滿襠褲,防止不潔物入侵小屁屁,特別是女寶寶。如果寶寶尚小,爸媽要嚴格注意家中的衛生保潔,并保證盯著寶寶的小屁屁或在小屁屁下面墊上尿布,以避免寶寶坐在不該坐的地方發生危險。 危險二:容易被凍傷 隨著寶寶的長大,寶寶的活動范圍也隨之增大,穿開襠褲使臀部裸露在外,前后通風,還會使冷風直接灌入腰腹部和大腿根部,特別是冬天易著涼,造成感冒或腹瀉。 解決的對策:冬天,里面毛褲是可以開襠,最
親親寶貝小編友情提醒廣大家長朋友,當寶寶出現頭部流血時,這時家長們不要過于驚慌無措,穩定自己的情緒,給寶寶提供正確的急救措施才是當務之急。 頭部流血的急救措施: 寶寶的頭部是非常脆弱的,很容易受傷出血。寶寶頭部受傷很容易引起腦震蕩等并發癥,媽媽需要格外注意。 急救 按壓傷口 如果寶寶頭部傷口較大、出血量較大媽媽需要及時按壓住寶寶頭部的血管。如果是寶寶面部出血,媽媽可以用拇指壓迫下頜角與頦結節之間的面動脈;如果是寶寶前頭部出血,媽媽可以用拇指壓迫耳前下頜關節上方的顳動脈;如果是寶寶后頭部出血,媽媽可以用拇指壓住耳后突起下面稍外側的耳后動脈。 寶寶頭部流血的正確急救措施 護理 清洗傷口 如果寶寶頭部只是輕微的擦傷,媽媽可以先用清水清理傷口后,用紗布包扎住寶寶傷口即可。媽媽最好不要在寶寶傷口擦拭紅藥水或止血粉等藥品。 勤換紗布
在兒童意外傷害中,不容忽視咽喉燙燒傷。引起咽喉燙燒傷的原因較多,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兒童性情急躁,在外玩耍感到口渴后,回家倒出滾燙的開水就喝,或拿著剛沏好的茶水壺,用力吸吮;吃飯時忽喝浮有熱油而無蒸氣逸出的菜湯;吃湯圓過急粘貼在咽喉部等。這些情況常見于學齡前兒童。 二、兒童幼稚,難辨藥液。如家中存有濃酸、強堿、酒精、氯液等高濃度腐蝕性液體,常被兒童誤服,或者玩耍時溶液氣化驗室被較多地吸入,會引起咽喉燒傷。這些常見于2—4歲的幼兒。 兒童咽喉燙傷后,局部很快會發生水腫,在4—8小時內可達到高峰,并伴有呼吸不暢、喘息、哭聲嘶啞,嚴重者還會引起發燒,甚至水腫遍及咽喉而阻塞氣道,導致窒息而死亡。因此,對有可能造成兒童咽喉燒燙傷的事物,都應積極避免和預防。若發生咽喉燒燙傷,輕者可在家休養治療,一是不給孩子吃硬、熱食物,而以軟、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