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些孕媽媽向我咨詢一些胎教問題,其中頻率最高的問題便是:
“老師,胎教真的有用么?我看鄰居家的寶寶沒做過什么胎教,也挺聰明的”;
“老師,我看妹妹一直做胎教,現在孩子生出來和其他小孩也沒什么區別啊”;
“胎教到底有沒有用啊?”……
最新的神經科學指出:傳遞給胎兒的聲音、節奏和其他形式的產前刺激,不僅會給胎兒的大腦留下印記,而且真的會塑造胎兒的大腦結構。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著名神經科學家馬里奧·戴蒙是這項研究的先驅者,她通過對大鼠的研究發現:生活在豐富多變的環境中的大鼠所生的幼鼠擁有更大的大腦,并且更有能力走出復雜的迷宮。
戴蒙指出,這樣的發現同樣適用于人類。實驗結果表明:豐富的環境可以增加現存大腦皮層中神經細胞的體積。無論是細胞本身、細胞膜,還是樹突和觸突,都會出現相似的變化。
但是還會有些人產生疑問,隔著羊水和肚皮,寶寶能接受到外界的信息么?經常看到有些人說:“子宮里的寶寶聽到的大部分是媽媽的心跳和羊水流動的聲音,根本聽不清外界的聲音”,但是北卡羅來納大學心理學家安東尼·德卡斯珀告訴我們事實并非如此。
他曾做過一個實驗,讓16名孕婦將她們所朗讀的3個故事進行錄音。在懷孕期間的最后6.5周,每名孕婦選擇一個故事每天大聲朗讀3次。
在新生兒出生后幾個小時內,德卡斯珀及其同事為每個嬰兒提供兩個故事的錄音,一個是母親之前每天朗讀的,另一個是另外兩個故事中的一個;結果表明16個嬰兒中有13個新生兒自聽到熟悉的故事后,調整了吸奶的節奏。
可以說雖然胎兒這個時候仍在肚子里,但是已經可以接受到外界的各種信息,并儲存在大腦里。無論是視力、聽覺或是疼痛,胎兒的感知、意識和記憶能力都不是在出生后才建立的。
當然說到這里很多媽媽們還會有疑問,“別人家的孩子沒做胎教,我看著也挺好的啊”,這也是讓很多媽媽們都對胎教是否有用產生懷疑的原因之一。
胎教是否有用?
問題的來源就是我們無法在短期內看見胎教的效果,但是《中國臨床新醫學》雜志在2019年發表了一篇論文《母親孕期胎教情況對學齡前兒童行為問題的影響》,解答了我們的這個疑惑。
論文對289名3~4歲的幼兒園學齡前兒童行為問題進行調查,用自編問卷調查其母親孕期的胎教情況,結果發現:音樂胎教和語言胎教頻次越多,學齡前兒童行為問題中的六個因子( 品行問題、學習問題、心身問題、多動-沖動、焦慮、多動指數) 得分越低 ;撫摸胎教頻次越多,兒童心理行為問題中的兩個因子(品行問題、學習問題)得分越低;分數越低表示兒童行為越良好、行為問題越少。
結論:母親孕期進行胎教,尤其音樂胎教和語言胎教有利于減少學齡前兒童不良行為問題的發生。
這些科學研究都毫無疑問地告訴我們:“胎兒階段的各種刺激都會對胎兒的成長和大腦的發育產生關鍵性的影響”,但是作為一名從業近十年的性情胎教老師,我仍要清楚地告訴各位父母,胎教的作用不僅僅是智力上的訓練或提升,更為重要的是培養胎兒的親密感、愛和信任。
要知道寶寶第一次體驗到愛、拒絕、焦慮和歡樂的情緒,就是在人生的第一所學校——母親的子宮。
在那里,胎寶寶作為“受教者”需要母親這位“教師”的接納與引導。
我們要去思考他是否喜歡我的方式?
他更喜歡什么樣的生命營養?
他現在是開心還是難過?
他是感覺平靜安寧,還是充滿壓力?
想要成為胎寶寶的人生滋養者和指引者,我們就需要了解胎寶寶,需要掌握胎教的內容。那就很有必要了解一下性情胎教,因為它是源自中國傳統文化的胎教體系,同時整合了西方的心理學、教育學、孕育學等研究成果,非常適合面向未來的中國媽媽。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