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3歲了還尿床,天天洗床單,陽臺上就跟“曬地圖”一樣,怎么辦? 尿床又何妨? 往常只要一睜開眼就一骨碌爬起來的寶寶,今天醒了卻還安靜地躺在床上,有點反常!是不是尿床了?媽媽把手伸進被窩一探,果然不出所料,被褥上一片潮濕。此時此刻,看著寶寶膽怯的樣子,媽媽該怎么做? 尿床的原因 兩歲以后,寶寶就已經有了控制大小便的能力,這種能力在白天的時候表現得比較強,晚上則會相對弱一些,所以寶寶會出現尿床的現象。一般來說,寶寶尿床是由于機能原因引起的,在排除了疾病原因以后,如果次數不多就無須特別理會,等寶寶大一些,隨著神經系統發育的不斷完善,寶寶的膀胱對排尿的控制會自然形成。如果寶寶尿床一個星期超過3次以上,可以適當進行行為治療。但是,如果寶寶5周歲以后還尿床,那么就不僅僅是機能原因了,而是通常所說的
急性腎炎又稱急性腎小球腎炎,本病作為一種感染后免疫反應,常繼發于上呼吸道或皮膚的鏈球菌感染之后。當然本病預后大都良好,不留任何后遺癥,但如果發病早期處理不當,或一些嚴重的病例,則可轉為慢性腎炎甚至腎功能衰竭,而危及寶寶的生命,應該引起重視。 本病在發病前1-4周常有急性扁桃體炎、皮膚膿皰病等感染。開始有低燒、頭暈、惡心、嘔吐、食欲減退等癥狀,這些癥狀與一般的發燒感染沒有什么區別,不容易引起人們的重視,常被忽略。浮腫和少尿是本病的特點,一般浮腫先從患兒的眼瞼開始,逐漸擴展到全身。指壓不凹陷,浮腫時尿量明顯減少,甚至沒有尿,大約1-2周內尿量逐漸增多,浮腫也逐漸消退。 大部分患兒的血尿是肉眼看不見的,只有少部分患兒肉眼可見血尿。血尿的顏色有的呈鮮紅似洗肉水樣,有的似濃茶色,這與尿液的酸堿性有關,希望在觀察患兒的尿液時應注意
幼女的外陰陰道炎癥主要是由兩方面原因引起的,一是其外生殖器本身發育尚未成熟,抗感染能力差,如果不注意衛生或保護不當,則易患炎癥;二是由陰道內異物引起。幼兒由于好奇或企圖解除瘙癢,將發卡、扣針、玻璃珠或某些小玩具放入陰道內,時間長了會引起炎癥,使分泌物增多,呈膿血性并有惡臭,久而久之陰道黏膜形成潰瘍或炎癥而引起肉芽組織增生,將異物埋藏在深部,不易發現和取出,并造成炎癥久治不愈。較大的異物,通過肛查就可以發現,較小的異物則須經陰道檢查才能發現。B超、X線透視均可協助診斷。應經消炎、止血后在麻醉下取出異物。 幼女外陰陰道炎的傳播途徑主要是通過患病的母親、保育員以及幼兒園兒童的衣物、浴盆、手等傳播;也可由于外陰不潔,被大便污染或直接接觸污物而引起。感染外陰陰道炎后局部會出現瘙癢,如忍不住用手抓外陰部,還會引起深度感染。患兒大小陰唇、陰蒂紅腫,尿道口、陰
腎功能不全、尿毒癥和腎功能衰竭。許多人都知道本病的預后較差。雖然隨著醫療技術的提高,治療手段的增加,除藥物治療外,上述患者還可以接受腹膜透析、中藥結腸灌注、血液透析、最終換腎等治療,可以改善病人臨床癥狀,提高生活質量,減輕病人痛苦,延長生存期。可是這一來花費也很大,給病人、家屬乃至國家增加負擔。 根據臨床醫師的觀察,有相當一部分慢性腎炎是由于未能及早發現急性腎炎的早期癥狀,延誤治療所造成的。部分急性腎炎患者發病前有一個感染階段,尤以秋季、學齡前兒童、中小學生反復出現呼吸道感染(感冒、發燒)、扁桃體炎、咽炎、猩紅熱、丹毒、膿皰疹、多發性癤腫等多見。如發生鏈球菌感染,未及時治療或治療不徹底,即有可能影響到腎臟,導致排尿減少而浮腫。除存在上述感染病灶外,浮腫是出現較早,也是最突出的腎炎癥狀之一。 70%-80%的急性腎炎患者
以前兒童糖尿病患者中。多數為1型糖尿病,即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故常將1型糖尿病稱為少年型糖尿病。然而,最近國外有關資料報道,兒童糖尿病中2型糖尿病日增。其特點是這些小患者中較多為”小胖墩”,故我們稱為“胖墩糖尿病”。 為何小胖墩糖尿病會日益增多?究其病因。這與他們的物質生活優裕、食品豐富、營養過剩和體力活動減少有關。肥胖者的體內脂肪增多,致使機體對體內胰島素不敏感即使體內胰島素分泌正常也不能發揮它應有的作用,從而導致血糖升高(醫學上稱為胰島素抵抗)。因此,小胖墩“外強中干”。控制血糖的能力下降。故易患糖尿病。此外。還與遺傳因素密切相關。父母患有糖尿病,其小胖墩更容易得糖尿病。 小胖墩一旦得了2型糖尿病,危害比成人2型糖尿病更大。因為糖尿病的并發癥往往提前在青壯年期出現,并極大地影響著他們的生活質量。目前,我國小胖墩糖尿病的發病率也在逐漸增
小兒鞘膜積液是小兒外科常見病,嬰幼兒鞘膜積液多能在發育過程中自行吸收,所以除非積液巨大一般不用治療。這位女士的孩子只有兩個月大,所以不用太過擔心,一般來講,1歲甚至兩歲的兒童出現鞘膜積液都有可能自行消退。 嬰幼兒的鞘膜積液是先天的,隨著年齡的增長,淋巴系統功能的健全,大都可以自行吸收,不用急于治療,先動態觀察,定期復診。 鞘膜積液是怎么形成的? 新生兒因為鞘狀突未閉,形成一個細小管道與腹膜腔相通,腹腔液體通過細小管道流出便形成鞘膜積液。 小兒鞘膜積液,和疝氣有別 有時候小兒疝氣的表現特征也和小兒鞘膜積液很相似,孩子的腹股溝,特別是陰囊出現腫大,但睪丸鞘膜積液和疝氣是兩種不同的病。小兒疝氣是腸管通過疝孔進入陰囊引起的疾病,在陰囊基部上方有腫物突出,按之柔軟而有彈性,在孩子劇烈哭鬧、便秘、長期咳嗽或站立活動時,腫物增大,陰囊墜脹,平臥
血尿是一種兒童很容易出現的癥狀,常提示有泌尿系統疾病。湖北省中醫院兒科劉小鷹教授介紹,各種感染,尤其是上呼吸道感染常是小兒血尿反復發作,遷延不愈的主要因素。目前中西醫結合治療是小兒血尿的首選治療方法。 家長應特別注意患兒的衣著、起居,盡量減少去公共場所,注意房間空氣流通。在冬天流感期間,可給予患兒中藥二花30克,蘆根30克,薄荷10克,生草6克泡水當茶飲,要以預防為先。 此外,患兒要注意休息,避免劇烈活動。飲食上忌吃辛、辣、油膩食品,宜清淡,不宜過咸,易致過敏的食物要少吃或不吃,如蝦、蟹等。
一位年輕媽媽不解地問:“我小孩以前從來沒有遺尿,最近卻出現遺尿,到醫院檢查說是前列腺炎,難道兒童也會患前列腺炎嗎? 男科專家鄢衛紅解釋,慢性前列腺炎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但小兒患前列腺炎的也并不少見。小兒手淫、包莖包皮過長、齲齒、呼吸道感染等都可誘發兒童前列腺炎。發病時可表現為尿急、尿頻、尿痛、尿道灼熱感、排尿困難和終末血尿等,鄢衛紅特別指出,不明原因的遺尿常是小兒慢性前列腺炎的突出癥狀。許多小孩都是因為遺尿經檢查而獲得診斷的。因此,當以往沒有遺尿史的小兒突然遺尿時,應及早到醫院檢查。 鑒于小兒慢性前列腺炎可延續至成年,而成年人前列腺炎頑固難治,可影響生活和工作,甚至影響性功能和生育。因此,在兒童和少年時期就注意預防前列腺炎,重點要戒除手淫。家長應耐心地給孩子講
問:我兒子3歲,最近一次給他洗澡前,發現他的陰囊縮成一團,我摸了一下里面的睪丸好似不見了。洗完澡后我又摸了一下,發現睪丸又出來了。為什么他的睪丸會時有時無,不知孩子是不是患有人們講的沒有生育能力的隱睪癥? 答:所謂的隱睪癥是指男孩在1歲以后一個或兩個睪丸始終滯留在腹腔或腹股溝管中,未能正常降入陰囊內,患兒的陰囊內任何時候都不能摸到未下降的睪丸。只要睪丸在陰囊中肯定出現過,就可以排除隱睪癥。所以,你的兒子并沒有患隱睪癥。 那么,為什么睪丸會時有時無呢?原來,連接睪丸的精索外面有一層薄薄的肌肉,叫提睪肌,它的收縮和舒張可以影響睪丸在陰囊內的位置。陰囊壁也有一層薄薄的肌肉,也會收縮和舒張。這是一種天生的保護機制。 平時,為了散發體熱,陰囊松弛,睪丸處于正常位置。一旦遇到寒冷或外來的突
腎臟惡性腫瘤,大家總以為是大人得的病,其實小孩和大人一樣,他們的腎臟里也會長惡性瘤子。據統計,腎臟腫瘤占小兒惡性腫瘤的20%左右,腎胚胎瘤(又名魏姆氏病)是最為常見的小兒腎臟惡性腫瘤,它是一種腎臟胚胎性腫瘤,瘤組織里面有時可見平滑肌、橫紋肌、骨或軟骨組織,而且常常與某些先天性畸形如尿道下裂、隱睪癥、無虹膜癥(是一種遺傳性眼病)等同時存在,但有人統計,約有38%的腎胚胎瘤為遺傳性的,而非遺傳性則占62%。 發病年齡 腎胚胎瘤為小兒時期特有的腫瘤,在成人則極為少見,發病大多在5歲以下,尤其是2~3歲的幼兒,在廣西醫科大學附院診治的病兒中,年齡最小的是27天的新生兒。隨著年齡的增長,患病者也逐漸減少。無論男孩或女孩都可得病。腎胚胎瘤可發生在一側腎臟,少數也可累及雙側。此病生長
點點自出生滿月后,就經常不明原因地發燒。一發燒就愛哭鬧,吃奶也不好,偶爾惡心、嘔吐,有時還伴有輕微咳嗽,去當地醫院就診,醫生不是說上呼吸道感染,就是說消化不良、胃腸道炎癥。可是經過吃藥、打針等治療,孩子病情還是不斷反復,這可急壞了父母! 父母帶著點點來到省城大醫院,醫生仔細詢問病史和檢查后,給點點做了尿液化驗,結果尿中有白細胞和細菌。這下點點不明原因的發燒疑團終于被解開了,原來是“泌尿道感染(尿感)”惹得禍。拿到診斷結果,點點媽一臉困惑:這么小的寶寶也會有尿感,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尿感的定義尿感是指由細菌直接侵入尿路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按侵襲的部位不同,分為腎盂腎炎、膀胱炎和尿道炎。腎盂腎炎又稱上尿路感染,膀胱炎和尿道炎合稱下尿路感染。但由于小兒時期感染局限在尿路某一部
人物:9歲男孩魏洋 病情:陰莖短小 提醒:要避免兒童肥胖,需養成良好飲食和運動習慣。 原來,魏媽媽發現兒子的陰莖比同齡的孩子小很多。但孩子的胃口很好,每天早上吃4根油條、兩個雞蛋、兩碗胡辣湯,比較喜歡吃香和油膩的食物,也不缺乏營養啊。 到醫院就診,發現魏洋體重65公斤,腹部脂肪堆積很多,包圍著小雞雞,往下按小陰莖也能達到正常的長度,內分泌檢查雄激素水平很低,建議給孩子做一個刺激試驗,用絨毛膜促性腺激素隔天注射,10天后再來就診復查。 結果睪酮值翻了好多倍,說明功能是正常的。醫生說,男性性腺發育一般在10歲以后,孩子的小陰莖不是病理性的,主要是因為太胖了。 醫生建議,同樣癥狀的小孩,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不偏食高糖、高脂肪、高淀粉食物;多運動,能走路盡量不坐車、能走樓梯不坐電梯。
結石病癥狀 因為小孩年齡的限制,往往在患病后不能清楚的表達自己的身體狀況,各位家長如果在平時發現自己孩子的身體出現異常,應及給孩子做好相應的檢查。 小兒結石病一般以膽結石和腎結石最為多發。小兒膽石癥的臨床表現輕重不一,癥狀不典型: 1. 有的患兒表現為厭食、腹脹、消化不良,很容易與一般性消化不良相混淆,病情嚴重者還可有寒戰、發熱、腹痛等表現,腹痛多出現在右上腹和后背部。 2. 有的結石堵塞了膽總管,患兒可出現皮膚鞏膜黃染表現。 3. 對曾患腸道蛔蟲病的兒童,后來出現腹痛、消化不良、厭油膩等癥狀時,應及時帶孩子去醫院檢查有無膽石癥的發生。 小兒腎結石的表現多表現為: 1. 很多的小兒會出現尿液渾濁,甚至有白色色沉淀; 2. 小兒尿盆有尿堿出現; 3. 小兒尿尿的時候會哭鬧。 深圳友誼醫院結石科專家介紹,當孩子患了
兒科門診,常有幼兒因下腹疼痛、哭喊不停而來求診。經醫生誘導和檢查,孩子把尿排出后,腹痛很快就消失了。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原來,有些孩子剛入托兒所,想小便又不敢叫保育員,有的家長為趕上班沒有讓孩子及時排尿。其實,幼兒憋尿對生長發育十分有害。 由于小便是受中樞神經系統控制的條件反射,幼兒憋尿會引起小兒坐立不安,精神緊張,容易造成注意力分散,思維活動紊亂,從而影響孩子學習和活動。幼兒憋尿時,胃腸功能和交感神經也會發生暫時性紊亂,血壓明顯升高。 現代醫學研究指出,人能抑制尿的排放,是在腦神經支配下,靠膀胱內括約肌逼尿肌的協調作用形成的結果,在幼兒憋尿意念的作用下,形成人為的尿潴留。 憋尿后,尿在膀胱內停留時間過長,尿中有毒物質被腎小管重新吸收,會加重腎臟的負擔。如經常憋尿,小便次數減少,清除作用就會減弱,從而有利于細菌生長繁殖,尤
尿床或遺尿,是一個相當常見的癥狀,大約15%的兒童發生。 這是更常見的男孩比女孩。 在大多數情況下,至少有一位家長也有尿床問題。尿床是孩子和家長都令人沮喪,因為通常沒有一個原因。 幸運的是,大多數孩子長大了,未經治療的早期青少年時期它。 如嬰兒出現膀胱控制成熟。 嬰兒最初是空的自動肌肉反射性膀胱。 隨著孩子的年齡,他們能夠自覺地停止,肌肉反射,使他們能夠留在白天干。大多數孩子都能夠留在晚上干約三歲。 在這個年齡段,他們是能阻止肌肉反射不知不覺。 雖然尿事故可能發生的原因有多種,家長們關心孩子的時候有一個尿床三歲后長期存在的問題。 尿床通常是由于孩子是一個而不是膀胱故障或異常深度睡眠。 另一個原因可能是孩子的膀胱控制的發展比正常慢。 有時,孩子可能會缺乏的激素(抗利尿激素)為確保膀胱不會在晚上溢出負責。 有時尿床可能發生疾病或額外的情緒
排尿困難、漏尿、尿失禁等癥狀。 另外,小兒常憋尿,膀胱內括約肌和逼尿肌常處于緊張狀態,如憋尿時間過長,膀胱充盈過度,在外力使用下,還會導致膀胱破裂引起出血休克。 因此,家長和托兒所的保育員,對幼兒憋尿切莫大意,應教育孩子養成有尿就排的好習慣。活動、游戲前應讓孩子先排尿,活動結束應及時讓孩子排尿。凡幼兒舉手要求小便時,應予以同意。家長在家中也應重視和教育幼兒養成良好的飲水、排尿習慣。
尿路感染是兒童時期泌尿系統最常見的疾病之一。據有關部門統計,慢性尿路感染是兒童慢性腎功能衰竭的第二病因,因此家長們一定要特別注意。 青青媽媽這幾天發現寶寶不明原因發熱,嘔吐,去醫院就診,經過尿液化驗檢查,醫生診斷為尿路感染。可是為什么寶寶沒有表現出尿頻、尿急、尿痛的癥狀呢? 尿路感染是小兒時期的常見病,這是因為細菌直接侵犯尿路而引起來的炎癥。嬰兒期發病率最高,女孩多見(因為尿道短,易被污染)。 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表現出不同的癥狀: 新生兒時期多以全身癥狀為主,可見發熱、吃奶差、蒼白、嘔吐、腹瀉、腹脹等非特異性表現,還可以有生長發育停滯,體重增長緩慢,甚至抽風、嗜睡、黃疸等表現。 嬰幼兒期還是以全身癥狀為主,如發熱、反復腹瀉等。尿頻、尿急,尿痛等尿路癥狀隨著年齡的增長才逐漸明顯。 所以當嬰幼兒排尿時哭鬧、
膀胱炎 膀胱炎是一種常見的尿路感染性疾病,是微生物侵入膀胱引起的炎癥。小兒患上膀胱炎,會出現尿急、尿頻、尿痛、下腹墜痛,腰部及腎區叩擊痛,并有發熱,全身不適等癥狀。病情嚴重時,孩子會出現尿中帶膿或帶血,尿道口及其周圍有炎癥。 小兒膀胱炎是臨床較多見的感染性疾病之一,如果治療不及時,易轉為慢性或反復感染,容易造成腎損害。膀胱炎若轉入慢性期,孩子會表現為間歇性發熱、面色蒼白、精神差、消瘦,后期可能出現高血壓、尿毒癥等并發癥,嚴重危害著孩子的健康。 因此,做好防治孩子膀胱炎應對工作,是每一位家長必須要重視的。 1、注意外陰部的清潔,讓孩子養成勤洗澡,勤換內褲的好習慣; 2、孩子的衣著應寬松透氣,避免穿緊身衣物,以免過于壓抑膀胱; 3、孩子尿急時,應及時將尿液排出,不能長時間地忍尿,每次排尿宜排盡,不讓膀胱有殘余尿;
隨著秋季的到來,小兒腹瀉又進入了發病的高峰期。小兒腹瀉雖然一年四季都會發生,但以夏秋季最為多發。每年的3至8月以細菌性消化道感染造成的腸炎、痢疾為多,而8至12月則是以病毒性消化道感染造成的腸炎最多見。引起小兒秋季腹瀉的主要禍首是輪狀病毒,目前尚無針對輪狀病毒的特效藥。而采用飲食療法治療小兒秋季腹瀉往往可以取得一定的療效。 小兒腹瀉可分為傷食型、風寒型、濕熱型和脾虛型。只有區別不同癥狀,選擇飲食,才能收到預期效果。 傷食型腹瀉:患兒有腹脹、腹痛、食欲減退、口臭等癥狀,腹瀉前常有哭鬧,大便酸臭,有不消化的奶塊。可采用以下食療方: 1.蘋果湯:取蘋果一個,食鹽少許。將蘋果洗凈,連皮切碎,加水250毫升及食鹽,煎湯隨意飲服。每日一劑。大于1歲的幼兒,可食蘋果泥。>>>詳情 請查看專題《如何應對小兒秋季腹瀉》
有這樣一個病例:一位3歲的男孩發燒咽痛,媽媽帶他到醫院打點滴兩天,可是病情仍沒好轉。隨后幾天,男孩一直在發低燒,好幾天都不想吃東西,雙眼瞼及下肢還腫了起來,尿也少了,到醫院檢查發現,尿中有大量的蛋白,醫生說,小男孩因上呼吸道感染,誘發了小兒腎病綜合征。 后來據醫院腎病專家講解,腎病多由上呼吸道感染誘發。每到初春或季節交替之時,像病例中男孩這樣患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小兒腎病綜合征有很多。這是因為天氣忽涼忽熱,兒童容易引起呼吸道感染,比如感冒、扁桃體炎、急性咽炎等,如果不及時有效控制感染,在1-4周后就有可能誘發腎病綜合征了。 根據相關資料研究了解到,引起小兒腎病綜合征的原因很多。感冒時,人體內的免疫細胞會吞吃入侵體內細菌及病毒,形成一種抗體,而后死亡,達到消滅病菌的功能,以確保人體不受影響。 小孩子因為體質弱,體